陳婷婷 葉 英
胃癌多發(fā)于40~70歲中老年人群,飲食、生活習慣、細菌感染等是導致胃癌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LRG)是治療胃癌的重要方法,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利于術后恢復等優(yōu)勢,可提高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質量[1]。但胃癌手術通常會對腸胃組織造成一定損傷,導致胃腸功能失調,影響營養(yǎng)吸收,不利于術后康復;此外,受到手術創(chuàng)傷、應激反應等影響,部分患者術后疼痛較劇烈,影響術后康復[2,3]。因此,給予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積極有效的康復護理干預措施至關重要。常規(guī)康復護理雖然可降低切口感染、呼吸道不暢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但因條理不清晰、系統(tǒng)性不強等因素,康復效果不理想[4]。思維導圖通過使用線條、圖像、詞匯等形成發(fā)散式結構,將疾病知識、康復護理知識結合起來,形成有邏輯性、組織性的圖形,內容不僅條理清晰、重點突出,還利于幫助患者及護理人員理解,進而提高護理質量[5]?;诖碎_展本研究,旨在探究思維導圖引導康復護理對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康復及疼痛程度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76例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齡45~72歲,平均(63.35±3.58)歲;臨床分期:Ⅰ期10例,Ⅱ期18例,Ⅲ期10例;病理類型:腺癌19例,腺鱗癌8例,髓樣癌5例,其他6例;觀察組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齡44~71歲,平均(63.91±3.27)歲;臨床分期:Ⅰ期11例,Ⅱ期16例,Ⅲ期11例;病理類型:腺癌17例,腺鱗癌7例,髓樣癌6例,其他8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開展。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①患者經病理學檢查證實為胃癌;②在本院接受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且術后定期到院接受隨訪;③為首次確診;④術前一般狀況良好,預期生存期≥3個月;⑤精神正常,依從性好,可配合此次研究;⑥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術前經抗腫瘤治療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③中轉開腹者;④伴消化道出血、幽門梗阻等疾病者;⑤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⑥中途因各種原因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康復護理。術前訪視,告知患者手術目的、注意事項及效果,消除其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術后評估患者氣道分泌物狀況,適時吸痰,做好氣管插管護理及氣道濕化,及時更換濕化水,保持呼吸通暢;評估患者疼痛感,并遵醫(yī)囑給予鎮(zhèn)痛藥物干預,保持有效胃腸減壓,減少胃內積液帶來的不適;遵醫(yī)囑輸入營養(yǎng)液,保證提供充足熱量,可給予腸內營養(yǎng),預防營養(yǎng)失調;協(xié)助患者定時翻身,避免皮膚受損;保持切口敷料干潔及腹腔引流通暢,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鼓勵患者早起進行下床活動,控制活動時間及強度。
1.3.2 觀察組:觀察組在常規(guī)康復護理基礎上結合思維導圖引導康復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制作思維導圖:??漆t(yī)師、護士、護士長等查閱文獻,根據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恢復需求,并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設計思維導圖,根據臨床經驗進行探討并修改、補充,確定后,用Mind Manager軟件繪制樹狀圖作為思維導圖。中心關鍵詞為“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康復護理”,發(fā)散出一級分支,包括術前護理、術后護理,術前護理一級分支發(fā)散出四支二級分支,分別為控制患者基礎疾病、胃腸道護理、心理干預、皮膚護理;術后護理一級分支發(fā)散出六支二級分支,分別為疼痛、并發(fā)癥、早期下床活動、飲食、管道、體位。②思維導圖的培訓:由經統(tǒng)一培訓的科室護士組建護理小組,進行理論培訓、情景模擬,護士長講解思維導圖設計過程及知識點,時長1h,根據需要設計1個情景模擬,成員進行演練。③思維導圖方案實施:向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康復護理各科室發(fā)放思維導圖,進行交流學習,對于存在困惑處進行解釋,明確各責任護士工作內容;向患者講解思維導圖內容、初次康復指導措施,根據患者術后康復狀況進行護理指導,評估康復措施實施狀況,對于出現的突發(fā)問題,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分析,進一步完善思維導圖康復計劃。
1.4 評價指標 ①術后康復指標:比較兩組首次排氣、首次進食、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②疼痛程度:于術后1d、3d、5d、7d、9d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評估患者疼痛程度,該量表總分為0~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重。③并發(fā)癥:記錄兩組切口感染、胃出血、腸梗阻、胃排空障礙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狀況,并計算發(fā)生率。
2.1 兩組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首次進食、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2.2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比較 術后1d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術后1d比,兩組術后3d、5d、7d、9d時VAS評分逐漸降低,且觀察組各時點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比較 單位:分
2.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單位:例(%)
手術是治療胃癌的常用方法,近年隨著腹腔鏡技術發(fā)展,腹腔鏡胃癌根治術不斷被用于胃癌中,可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減輕術中損傷程度,且術后并發(fā)癥少,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小,利于術后恢復[7]。但根治手術會減小患者胃容積,影響胃癌患者胃消化功能,增加貧血、營養(yǎng)不良風險,嚴重者可出現生理功能紊亂現象;加之部分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低,對疾病認識較少,自護能力差,不利于術后康復[8,9]。因此,采取科學有效的康復護理促進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恢復有積極意義。
常規(guī)康復護理內容主要包括氣管插管護理、疼痛護理、營養(yǎng)干預、并發(fā)癥預防等方面,雖然可減少患者術后不適感,預防營養(yǎng)失調,但因宣教內容多且復雜,部分患者短期內無法理解并接受,導致護理依從性較低,影響術后康復效果[10,11]。思維導圖是一種發(fā)散性思維工具,利用開放式框架結構,將枯燥的文字信息簡化為有序、易于記憶的圖形,使得思維過程趣味性更高,以簡單方式為患者提供豐富的疾病信息,利于患者掌握,進而提高依從性[12]。與傳統(tǒng)康復護理措施比較,思維導圖下康復護理更利于護理人員思維訓練,提高其聯(lián)想能力,便于及時發(fā)現并解決問題,提高護理效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進食、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術后3d、5d、7d、9d時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結果表明,思維導圖下康復護理更利于促進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康復,可減輕術后疼痛程度,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思維導圖引導下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利用圖形將復雜的疾病及護理相關知識層次分明地表現出來,利于理清護理人員及患者思路,減少護理過程中疏漏,提高患者依從性。思維導圖通過二級分支將疼痛、并發(fā)癥、飲食、早期下床活動等術后護理及胃腸道護理、心理干預、皮膚護理等術前護理體現在樹狀圖上,便于護理人員明確自己職責及工作內容,降低患者疾病不確定感,進而利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減輕疼痛程度[13]。思維導圖中建立有關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術后胃出血、腸梗阻等并發(fā)癥原因、處理方案等內容,利于提高護理人員處理能力及護理水平,進而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引導康復護理應用于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可促進術后康復,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