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蓉,蔡 旭,吳 蓉
(四川省儀隴縣人民醫(yī)院兒科,四川 儀隴 637676)
小兒慢性胃炎是兒科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疾病,常見的病因為Hp感染、飲食和環(huán)境因素、自身免疫、非甾體消炎藥、酒精等外在因素。小兒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xiàn)也沒有成人那么典型,腹痛的位置通常主要位于的臍周,其他臨床特征也存在描述困難,在臨床工作中,常常被誤診為腸系膜淋巴結炎。而在小兒喂養(yǎng)過程中,由于帶養(yǎng)人有Hp感染,經常與孩子共用一副碗筷或餐具,很容易把Hp帶入小兒體內,導致小兒感染。在小兒慢性胃炎中,60%~80%患兒伴有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p)可通過釋放尿素酶分解尿素產生氨、分泌空泡毒素A等物質而引起細胞損害,細胞毒素相關基因蛋白能引起強烈的炎癥反應,其菌體胞壁還可作為抗原誘導免疫反應,若不及時根除,易誘發(fā)消化性胃潰瘍等疾病。目前,臨床上治療Hp感染胃炎患兒常用方法主要為藥物治療,如質子泵抑制劑與三聯(lián),或是四聯(lián)療法合用,但該治療方案Hp根除率約為70%,且存在胃腸道不良反應的風險[1,2]。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片作為益生菌,有抑制Hp的效果,可調節(jié)腸道菌群失調,聯(lián)合三聯(lián)(或四聯(lián))療法治療Hp感染胃炎效果值得肯定[3]。Hp感染胃炎發(fā)病機制非常復雜,與炎癥浸潤、胃腸激素紊亂密切相關,抑制炎癥反應、調節(jié)胃腸激素就成為治療的關鍵“靶點”[4,5]。本文通過對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兒使用益生菌輔助治療后血清炎性因子及胃腸激素水平變化進行分析,探討該藥物治療Hp感染胃炎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Hp感染胃炎患兒107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6]診斷標準;②經14C呼氣試驗及內鏡活檢確認Hp陽性[7];③發(fā)病前1個月內未服用過抗Hp感染藥物、調節(jié)腸道菌群類藥物治療;④告知研究事項后,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先天性疾病患兒;②合并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患兒;③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兒;④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54)與對照組(n=53)。觀察組女25例,男29例,年齡5~13歲[(8.14±1.25)歲],病程1~6個月[(2.25±0.54)月]。對照組女21例,男32例,年齡6~14歲[(8.45±1.32)歲],病程1~5個月[(2.12±0.60)個月]。兩組Hp感染胃炎患兒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Hp感染胃炎患兒標準三聯(lián)療法:克拉霉素(上?,F(xiàn)代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440),餐前口服,每次15 mg/kg,2次/天。蘭索拉唑(山東羅欣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317),每次0.5mg/kg,2次/天。阿莫西林(石家莊市華新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23313),每次20 mg/kg,3次/天。連續(xù)2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片(內蒙古雙奇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80004g)口服,3片/次,3次/天,連續(xù)2周。
1.3 觀察指標①炎性因子: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IL-6、IL-8、TNF-α含量。②胃腸激素:同上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胃泌素(GAS)、胃動素(MTL)、生長抑素(SS)含量。③兩組治療過程中惡心嘔吐、腹脹、腹瀉、厭食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療效評價參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6],分為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14C呼氣試驗陰性)、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14C呼氣試驗陰性)、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減輕,14C呼氣試驗陰性或陽性)、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14C呼氣試驗陽性)??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及Hp根除率比較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及Hp根除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及HP根治率比較 [n(%)]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炎性因子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患兒各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6、IL-8、TNF-α水平比較 (pg/ml)
2.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GAS水平較治療前下降,SS與MTL水平較治療前上升,且觀察組GAS水平低于對照組,MTL、SS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GAS、MTL、SS水平比較 (ng/L)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391,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n(%)]
Hp是一種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的微需氧革蘭陰性菌,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發(fā)病密切相關。根除Hp定植是治療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臨床常用質子泵抑制劑聯(lián)合2種或3種抗生素(三聯(lián)或四聯(lián)療法)治療,蘭索拉唑可通過持續(xù)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部不適癥狀??死顾?、阿莫西林能有效殺滅胃內Hp。三者聯(lián)合是治療Hp感染胃炎患兒的常用方法,但三聯(lián)療法可致患兒胃腸道菌群失調,且隨著耐藥性的增加,Hp根除效果受到影響[8,9]。
益生菌在腸道微生物組學領域被認為是下一代生物療法。其中,雙歧桿菌及乳桿菌作為最常見的益生菌,能特異性調節(jié)腸道菌群平衡、維護腸道健康[10]。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片為常用益生菌,雙歧桿菌、乳桿菌、嗜熱鏈球菌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作為定植于腸道的有益生理性微生物,雙歧桿菌、乳桿菌、嗜熱鏈球菌均可通過釋放細菌素和有機酸,抑制Hp生長、阻斷Hp對胃黏膜上皮細胞的黏附、增強Hp根除率,進而改善腸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正常菌群生長繁殖[11]。益生菌聯(lián)合三聯(lián)(或四聯(lián))療法治療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兒,能有效減少三聯(lián)(或四聯(lián))療法所致不良反應,降解抗生素的耐藥性,發(fā)揮增敏提效的作用[12,13]。本文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Hp根除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低于對照組,與朱珍妮等[14]文獻報道相似,說明益生菌聯(lián)合三聯(lián)療法治療Hp感染的胃炎患兒有效性與安全性值得肯定。
慢性胃炎屬于一種炎癥浸潤性疾病,Hp感染也會誘導多種炎性因子分泌。IL-6可以通過破壞胃腸黏膜屏障功能參與Hp感染胃炎病理生理過程,IL-8、TNF-α可通過增強內皮細胞黏附性、損傷胃黏膜等途徑,誘導胃黏附炎性病變[15]。相關研究表明,Hp感染的胃炎患兒的血清IL-6、IL-8、TNF-α明顯升高,且升高程度與胃炎嚴重程度明顯相關[16,17]。同時Hp感染的胃炎患兒均伴有胃腸功能紊亂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胃腸激素失調,如血清GAS升高,MTL、SS降低等[18,19]。益生菌即可抑制Hp定植與生長,增強三聯(lián)療法抗炎效果,也能預防三聯(lián)療法對腸道菌群的影響,調節(jié)腸道胃腸激素水平,糾正腸道菌群失調[20]。張雪萍等[21]研究報道,酪酸梭菌二聯(lián)活菌散聯(lián)合三療法更能降低Hp感染的胃炎患兒(42例)的血清IL-6、IL-8、TNF-α含量。郭凡菱等[22]研究報道,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能有效調節(jié)質子泵所致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39例)血清GAS、MTL、血管活性肽。本文所得結論也支持上述文獻觀點。
綜上所述,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片輔助治療可能通過抑制炎癥反應、調節(jié)胃腸激素等途徑,達成提高Hp感染的胃炎患兒的治療效果的目的。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片通過何種機制影響血清炎性因子、胃腸激素以及炎性因子、胃腸激素與Hp根除效果的關系,將是后續(xù)重點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