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李義帥,段小亮,秦學博,陳 亮,魏 蘭
(河北省胸科醫(y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41)
頸部淋巴結核(cervical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CTL)主要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侵犯頸部淋巴結所致,是一種最常見的肺外結核[1]。常表現(xiàn)為體溫高、夜間出汗、頸部腫塊伴輕度疼痛等,但CTL早期發(fā)病隱匿,大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發(fā)生膿腫破潰,形成經久不愈的竇道,增大診療難度[2]。目前臨床上常以手術切除聯(lián)合抗結核藥物治療為主,而此類手術治療后,若不注重切口感染、膿液引流等問題,易造成術后切口愈合不良、復發(fā)率增高[3]。因此,全面徹底清除病灶以及持續(xù)引流是手術成功的關鍵[4]。負壓封閉引流裝置(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是利用真空工作原理早腔體內產生負壓,從而將體內的液體、壞死組織等物質導引出來,達到排污、凈化的目的[5]。有文獻報道,VSD在骨科、腰椎等疾病中應用廣泛且得以良好的治療效果[6]。本文探討CTL術后應用VSD的治療效果,以及對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率、術后復發(fā)率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行外科手術治療的84例CTL患者,納入標準:①經CT檢查以及病理組織活檢診斷為CTL[7];②首次確診CTL;③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單純藥物治療;②頸部有外傷者,創(chuàng)面較大無法直接縫合;③ 藥敏實驗結果為耐多藥結核者;④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⑤患有精神疾病者。按照引流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36例和觀察組4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n(%)]
1.2 方法
1.2.1藥物治療 所有入組CTL患者手術前進行治療,采取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藥物治療方案,連續(xù)治療半個月。存在細菌性感染者,需應用抗生素治療,待水腫等癥狀明顯減輕后即可準備手術。術后繼續(xù)口服抗結核藥物9個月,停藥后按時復查,每3個月復查1次且隨訪2年。治療期間需謹遵醫(yī)囑,不得自行停藥、減藥。
1.2.2手術方法 術前采用超聲和頸部CT薄層增強掃描,評估膿腔位置、大小范圍以及淋巴結病變情況。采取病灶清除+區(qū)域淋巴結清掃+VSD治療。
1.2.3術后引流 對照組采用硅膠管引流,硅膠管引流另行戳口,不經原切口引出。觀察組按照創(chuàng)面大小和形狀使整個創(chuàng)面覆蓋生物透性敷料,使其密閉性良好,防止?jié)B液漏氣。將負壓調節(jié)在-450~-125 mmHg后,檢測負壓效果,打開吸引閥門,查看生物透性敷料是否有下陷,薄膜下有無液體淤積。當敷料無下陷,有滲液淤積時說明負壓吸引效果不好。兩組均確保術后引流管暢通,避免感染。
1.3 觀察指標兩組引流拔管指征[6]:對照組24 h引流量小于5 ml,切口無紅、腫、熱、痛等感染,方可拔除引流管,并在切口處應用寬彈力帶加壓包扎。觀察組24 h引流量小于2 ml,手術切口無紅、腫、熱、痛等感染,頸部彩色超聲顯示手術區(qū)無積液,手術創(chuàng)面已有肉芽組織填充,引流管皮膚內長度≥5 cm 分次拔除,<5 cm一次拔除,拔出后切口處不作加壓包扎。統(tǒng)計帶管至拔管期間的總天數(shù),術后住院時間,帶管期間所引流出的總液體量,切口愈合不良:住院期間以及出院后1個月出現(xiàn)切口感染、膿腫、積液等為切口愈合不良[6]。術后復發(fā):隨訪1年,觀察患者是否出現(xiàn)切口感染、淋巴結持續(xù)腫大、化膿、破潰等。切口疼痛度:術后1天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對兩組患者進行疼痛評估,“0”代表無痛,“1~3”代表輕度疼痛,“4~6”代表中度疼痛,“7~10”代表重度疼痛[6]。比較兩組總疼痛率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帶管時間、住院時間、引流量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帶管時間明顯延長,引流量明顯增多(P<0.05),但兩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帶管時間、住院時間、引流量比較
2.2 兩組術后切口愈合及復發(fā)情況比較觀察組術后切口不良率為10.42%,術后1年復發(fā)率為14.58%,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切口愈合及復發(fā)情況比較 [n(%)]
2.3 兩組切口疼痛情況比較術后1天,兩組總疼痛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切口疼痛情況比較 [n(%)]
據(jù)資料統(tǒng)計,CTL約占淋巴結結核的78%,好發(fā)于青少年[8]。CTL患者大多數(shù)結核分枝桿菌是從口腔內齲齒或扁桃體入侵,經淋巴管侵犯頸部淋巴結[9]。通常采用手術聯(lián)合藥物治療,術后進行VSD輔助治療,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痛苦,改善切口愈合,提高治療效率[10]。
現(xiàn)階段對于VSD應用較為廣泛,VSD技術是將創(chuàng)面與外界隔絕,對其進行持續(xù)負壓吸引的新型引流方式[11]。既往發(fā)現(xiàn)VSD治療能保護創(chuàng)面避免交叉感染;負壓引流讓創(chuàng)面無壞死組織,減少了滲出液聚積,同時減少組織及肉芽水腫,增加創(chuàng)面血液循環(huán),刺激肉芽組織生長[12,13]。另外閆永宏等[14]發(fā)現(xiàn)VSD在深度燒傷患者中的應用,可促進移植膠原代謝,利于植皮成活,促進傷口愈合,縮短治療時間。趙大衛(wèi)等[15]認為VSD的主動引流在某些方面優(yōu)于被動引流,如VSD是主動負壓吸引的方式,則可以引流出較多的創(chuàng)面滲出液,另一方面為避免拔管后加壓包扎影響切口愈合,則選擇延長帶管時間。本文結果顯示,VSD能明顯延長帶管時間、引流量明顯增多,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但兩組住院時間無明顯差異,提示VSD延長帶管時間未明顯延長患者住院治療時間。針對兩組拔管后不能立即出院,原因在于:出院指征需根據(jù)患者身體的綜合恢復情況(如體溫正常,不適癥狀消失,引流管已拔除,手術切口愈合良好,精神狀態(tài)佳,血常規(guī)等各項實驗室指標均正常);而兩組拔管后不同時間出院是由于觀察組延長了帶管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引流量等對照組更好才進行拔管,故拔管后住院時間會減少。
對于患者切口愈合及術后復發(fā)情況,有研究提出與管道引流堵塞、引流不徹底、細菌炎癥液體聚集等有關[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切口不良率以及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VSD治療能有效控制切口不良率以及術后復發(fā)率。另一方面,VSD敷料的密閉性為切口創(chuàng)面修復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梢奦SD在徹底引流出滲出液后,清除細菌聚集,同時注重帶管期間的管道護理,避免管道不暢通,能有效改善切口愈合及復發(fā)率。
既往研究顯示[17,18],VSD應用于骨科急性軟組織損傷、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燒傷等疾病中能緩解患者的疼痛。黎鴻章等[19]將VSD應用于53例深度燒傷患者中治療7 d后,發(fā)現(xiàn)患者血清中致痛因子明顯降低,可見VSD能抑制致痛因子生成,達到有效緩解疼痛的目標。然而,目前臨床上關于CTL術后應用VSD對患者疼痛度的影響研究甚少,本文結果顯示,兩組切口總疼痛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相較于常規(guī)引流管引流,CTL患者術后應用VSD治療并未增加患者的疼痛程度,符合黃崇根等研究[20]。但至于VSD是否可以改善患者疼痛效果,還需擴大研究標本進一步探究。
綜上,VSD能有效降低CTL患者的切口愈合不良率和術后復發(fā)率,應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