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映天,游 挺,劉曉晨,李祿全△
(1.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新生兒診治中心/兒童發(fā)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兒童發(fā)育重大疾病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兒科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400014;2.四川省巴中市中心醫(yī)院 636000)
新生兒敗血癥是新生兒期嚴重感染性疾病,按發(fā)病時間分為早發(fā)型及晚發(fā)型,早發(fā)型敗血癥(early onset sepsis,EOS)指生后3 d內發(fā)病[1]。國內外諸多關于早發(fā)型與晚發(fā)型敗血癥的相關研究表明,二者存在明顯不同,如晚發(fā)型更容易并發(fā)顱內出血、腦室周圍白質軟化、呼吸衰竭等[2-3]。早產兒與足月兒免疫功能存在較大差異,二者EOS病原菌、藥物敏感性(簡稱藥敏)是否存在差異尚不清楚。本研究對比分析了早產與足月兒EOS的臨床差異,旨在為采取更有針對性的個體化診療提供科學依據。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選取2020年1—12月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新生兒科住院診斷為EOS的新生兒273例作為研究對象,排除23例(臨床資料不完整3例,考慮污染菌20例),最終納入250例。納入標準:(1)發(fā)病日齡小于3 d;(2)具有EOS臨床表現(xiàn),如少吃、少哭、反應差等;(3)炎癥指標異常,且血培養(yǎng)呈陽性。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全;(2)住院時間小于48 h;(3)血培養(yǎng)陽性但考慮為污染菌者。其中早產兒96例(早產組),足月新生兒154例(足月組)。EOS診斷標準參照2018年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新生兒學組制定的診斷標準[4]。所有患兒血培養(yǎng)均為陽性。
收集兩組患兒基線資料,包括產前因素、一般信息、合并疾病或并發(fā)癥、實驗室檢測指標、藥敏情況、治療方案及結局(預后不良率包括病死及放棄治療)等。
早產組患兒自然分娩率、胎膜早破、宮內窘迫、產前糖皮質激素暴露、雙胎或多胎、孕婦患妊娠期高血壓、膽汁淤積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足月組,1分鐘Apgar評分明顯低于足月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續(xù)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早產組患兒呼吸衰竭、肺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足月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早產組患兒病原菌構成以革蘭陰性(G-)菌為主,占75.0%;足月組患兒G-菌占55.8%,革蘭陽性(G+)菌占44.2%。兩組患兒G-菌構成中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占比最高,G+菌構成中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占比最高。早產組患兒G-菌、屎腸球菌感染占比均明顯高于足月組,G+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占比均明顯低于足月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考慮隨著時間推移患兒病原菌構成可能發(fā)生改變,分析近年來的病原菌構成對臨床更具有指導價值,故進一步分析了2016—2020年病原菌構成。早產組患兒G-菌、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ESBLs)菌、屎腸球菌感染占比均明顯高于足月組,G+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占比明顯低于足月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兒病原菌構成比較[n(%)]
表4 2016—2020年兩組患兒病原菌構成比較[n(%)]
兩組患兒病原菌中G-菌對臨床常用抗生素,如半合成青霉素類、頭孢類抗生素的敏感性均較低,而對β-內酰胺類藥物中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類、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以及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保持較高的敏感性。兩組患兒G-菌感染藥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早產組患兒產ESBLs菌陽性占比明顯高于足月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早產組中胎膜早破組產ESBLs菌陽性占比[80.0%(20/25)]與無胎膜早破組[65.7%(23/35)]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466,P=0.226)。足月組中胎膜早破組產ESBLs菌陽性占比[25.0%(2/8)]與無胎膜早破組[40.3%(27/67)]比較,差異也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08,P=0.649)。兩組患兒病原菌中G+菌對氨芐西林、大環(huán)內酯類、喹諾酮類敏感性均不高,對萬古霉素、噁唑烷類保持較高的敏感性。足月組患兒G+菌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敏感性較高,早產組患兒G+菌對碳青霉烯類保持較高敏感性。兩組患兒除阿米卡星外,絕大部分抗G+菌抗生素敏感性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在抗生素選擇性壓力下病原菌藥敏也會發(fā)生變遷。考慮到時間跨度,結合本研究樣本量,進一步分析了2016—2020年病原菌藥敏情況,結果顯示,兩組患兒病原菌中G-菌對頭孢類及臨床常用的半合成青霉素類敏感性均不高,而對β-內酰胺類中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抗生素保持較高的敏感性。早產組患兒產ESBLs菌陽性占比明顯高于足月兒,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7。兩組患兒病原菌中G+菌對氨芐西林、大環(huán)內酯類、喹諾酮類敏感性均不高,對萬古霉素、噁唑烷類均保持較高的敏感性。兩組患兒對絕大部分抗G+菌抗生素敏感性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8。
表5 兩組患兒病原菌中G-菌藥敏比較[%(n/n)]
表6 兩組患兒病原菌中G+菌藥敏比較[%(n/n)]
續(xù)表6 兩組患兒病原菌中G+菌藥敏比較[%(n/n)]
表7 2016—2020年兩組患兒病原菌中G-菌藥敏比較[%(n/n)]
表8 2016—2020年兩組患兒病原菌中G+菌藥敏比較[%(n/n)]
兩組患兒均依據藥敏試驗結果調整抗生素使用方案,并依據病情需要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肺表面活性物質、新鮮冰凍血漿等治療。早產組患兒住院時間[(20.19±17.65) d]明顯長于足月組[(13.42±9.37)d],預后不良率[35.4%(34/96)]明顯高于足月組[14.9(23/154)],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2.578、χ2=14.904,P=0.001)。
國內外普遍認為,EOS患兒病原菌主要為大腸埃希菌及葡萄球菌[5]。但早產兒與足月兒免疫功能明顯不同,病原菌構成是否存在差異尚不清楚,且少見相關研究。本研究發(fā)現(xiàn),早產與足月EOS患兒在病原菌構成方面存在差異,早產組患兒病原菌構成以G-菌為主,占75.0%,足月組患兒G-菌占55.8%,G+菌占44.2%。提示在治療早產兒EOS時要重點針對G-菌。本研究進一步分析G-菌藥敏時發(fā)現(xiàn),兩組患兒G-菌對臨床常用抗生素,如半合成青霉素類、頭孢類抗生素的敏感性均較低,而對碳青霉烯類、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以及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保持較高敏感性。提示治療早產兒G-菌感染所致EOS時優(yōu)選含β-內酰胺酶抑制劑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如療效不佳及時調整為碳青霉烯類或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兩組患兒G-菌感染藥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對早產兒的治療方案同樣適合于足月兒。本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在早產組還是足月組患兒,EOS的另一重要病原菌——G+菌對糖肽類、噁唑烷酮類抗生素的敏感率均為100%,其他研究也有類似發(fā)現(xiàn)[6]。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2016—2020年EOS患兒病原菌藥敏發(fā)現(xiàn),無論是早產還是足月兒,G-菌對頭孢類及臨床常用的半合成青霉素類敏感性均不高,而對β-內酰胺類中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抗生素保持較高敏感性。2016—2020年G+菌對萬古霉素、噁唑烷類保持較高敏感性。因此,針對EOS的治療可能的抗生素優(yōu)選組合方案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聯(lián)合萬古霉素或替考拉寧,如效果不佳可調整為碳青霉烯類聯(lián)合萬古霉素或替考拉寧。國外最近有研究表明,氨芐西林和慶大霉素在大多數情況下仍是有效的抗生素[7-8],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無論是早產還是足月EOS患兒,G-菌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仍保持了較高的敏感性,但考慮到國情因素,可作為其他組合治療效果不佳時的備選方案。
本研究另一發(fā)現(xiàn)是,構成患兒EOS的重要病原菌G-菌中產ESBLs菌陽性率均較高,可能是因為本地區(qū)G-菌對常用的頭孢類抗生素敏感性不高;其他研究也發(fā)現(xiàn),在EOS患兒中產ESBLs的G-菌是主要病原菌[9]。有研究表明,孕婦接觸頭孢菌素和早產兒胎膜早破是產ESBLs的G-菌感染導致EOS的重要危險因素[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早產組中有胎膜早破組患兒產ESBLs菌陽性占比與無胎膜早破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推測與樣本量較小有關。由于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沒有產科,對產前孕婦使用抗生素的情況尚不清楚,因此,難以分析產ESBLs菌陽性占比與產前孕婦使用抗生素的關聯(lián)性。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足月EOS患兒比較,早產EOS患兒并發(fā)呼吸衰竭等發(fā)生率明顯增高,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似[12]。分析其原因:(1)本研究中早產兒產ESBLs菌占比高于足月兒,而產ESBLs菌均陽性顯著增加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3];(2)早產組患兒胎齡、產重均顯著低于足月組,而早產、出生體重低與呼吸衰竭、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發(fā)生率明顯相關[14-15]。提示治療早產EOS患兒時更要重視這些并發(fā)癥的防治。
綜上所述,早產EOS患兒病原菌構成與足月EOS患兒存在一定差異,早產EOS患兒病原菌以G-菌為主,二者藥敏相似性較高,在未明確病原菌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聯(lián)合萬古霉素或替考拉寧可能是優(yōu)選治療方案,碳青霉烯類聯(lián)合萬古霉素或替考拉寧可作為療效不佳時的備選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