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閩,左惠娟,張東鳳,南楠,宋現(xiàn)濤
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是評價心力衰竭(心衰)的重要指標。急性心肌梗死(AMI)造成的室壁運動障礙對LVEF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引起早發(fā)心肌梗死后心衰(心肌梗死入院時即存在或住院期間存在的心衰)并影響患者的預后[1-3]。依據(jù)LVEF值可將心衰分為射血分數(shù)減低的心衰(LVEF<40%)、射血分數(shù)中間值的心衰(LVEF 40%~49%)及射血分數(shù)保留的心衰(LVEF≥50%)[3]。研究顯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發(fā)心衰的發(fā)生率約為20%[4,5],患者出院1年死亡率遠遠高于未發(fā)生心衰的患者[1,2]。目前,中國心肌梗死(心梗)后心衰流行病學研究相對較少,已有的研究重在分析影響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后遠期心衰的危險因素,而忽略了患者臨床特征等對住院期間發(fā)生心衰事件的影響,尤其缺乏青年AMI患者住院期間經(jīng)PCI后LVEF受累程度及早發(fā)心衰的相關研究。為此,我們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間于北京安貞醫(yī)院18~44歲初次診斷為AMI的住院患者,分析PCI后LVEF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并評估規(guī)范化治療情況,為心衰患者的近、遠期預后和管理提供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本研究為回顧性病例資料分析。通過醫(yī)院的病例系統(tǒng)收集2007年1月~12月間于北京安貞醫(yī)院住院的初發(fā)AMI的青年患者。納入標準:年齡18~44歲;出院診斷為AMI;住院期間進行急診PCI。排除標準:既往有冠心病史(穩(wěn)定性冠心病、急性冠狀動脈(冠脈)綜合征、其他缺血性心肌病、已接受PCI或冠脈旁路移植術);住院期間未完成心臟超聲檢查。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免簽知情同意書。
1.2 臨床資料收集初發(fā)AMI青年患者的臨床資料均來源于北京安貞醫(yī)院病歷系統(tǒng),由統(tǒng)一培訓的專業(yè)人員進行信息導入或逐項提取?;颊呋拘畔ㄐ詣e、年齡、吸煙、身高和體重;病史信息包括: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既往冠心病病史、出院診斷;血脂檢查信息包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為入院48 h內空腹抽血測定的結果。心臟超聲檢查均在術后1周內進行,LVEF測量采用雙平面Simpson法。
1.3 指標定義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參照第四版心肌梗死全球定義。吸煙:目前吸煙,連續(xù)或累積吸煙超過6個月。肥胖:體質指數(shù)(BMI)≥28.0 kg/m2判斷為肥胖。血脂異常:依據(jù)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6],具備以下條件之一:TC≥6.2 mmol/L,LDL-C≥4.1 mmol/L,TG≥2.3 mmol/L,HDL-C<1.0 mmol/L,稱為血脂異常。冠脈造影結果:冠脈病變: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及其分支狹窄程度≥50%;2支以上冠脈病變:左主干或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中2支及以上狹窄程度≥50%。LVEF正常:LVEF≥50%;LVEF異常:LVEF<50%,其中LVEF<40%為減低,LVEF 40%~49%為射血分數(shù)中間值[3]。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左室射血分數(shù)異常相關因素。所有統(tǒng)計學分析均采用雙側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青年初發(fā)AMI患者基本信息共納入符合條件研究對象1466例,其中男性1418例(96.7%),平均年齡為(39.3±4.3)歲。AMI類型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為主(1161例,79.2%),1130例(77.1%)為左前降支病變,781例(53.3%)患者具有2支以上冠脈病變。男性吸煙率、肥胖率及血脂異常率均高于女性(P<0.05)。女性左主干病變率均高于男性,右冠脈病變率低于男性(P<0.05),表1。
表1 青年初發(fā)AMI患者基本信息(n,%)
2.2 青年初發(fā)AMI患者不同Killip分級和心梗類型的LVEF值LVEF正常比例為85.1%(1247/1466);11.9%(174/1466)射血分數(shù)中間值;3.1%(45/1466)射血分數(shù)減低。結合臨床癥狀,23.7%(347/1466)合并心衰,其中,1.7%(25/1466)為射血分數(shù)減低的心衰,16.0%(253/1466)射血分數(shù)保存的心衰,4.7%(69/1466)為射血分數(shù)中間值心衰。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LVEF正常的比例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95.1% vs. 82.4%,P<0.001),表2。
表2 青年初發(fā)AMI患者不同Killip分級及心梗類型的LVEF值
2.3 不同特征青年初發(fā)AMI患者LVEF水平及異常發(fā)生率研究對象LVEF平均水平為(58.1±8.7)%,最低25%,最高87%。不同心梗類型、是否存在左主干病變或左前降支病變LVEF均值的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肥胖、STEMI、左主干病變、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脈病變與射血分數(shù)異常有關(P<0.05),表3。
表3 不同特征青年初發(fā)AMI患者LVEF水平及異常的比例
2.4 青年初發(fā)AMI患者LVEF異常相關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性別、年齡以及心血管疾病傳統(tǒng)危險因素與LVEF值異常無顯著相關關系,左主干病變(OR=3.35,95%CI:1.58~7.13,P=0.002),左前降支病變(OR=3.76,95%CI:2.19~6.45,P<0.001)以及STEMI(OR=3.70,95%CI:2.13~6.25,P<0.001)與LVEF值異常有顯著相關性,表4。
表4 青年初發(fā)AMI患者射血分數(shù)異常相關因素分析
2.5 青年初發(fā)AMI患者藥物治療LVEF<50%的青年AMI患者阿司匹林、波立維、他汀、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ARB)以及利尿劑的應用率分別為:95.4%、79.9%、90.9%、90.0%和67.1%以及30.1%,β受體阻滯劑和利尿劑的應用率高于LVEF≥50%的患者,表5。
表5 初發(fā)AMI的青年患者藥物治療情況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院期間LVEF平均水平為(58.1±8.7)%。有219例患者(14.9%)LVEF<50%,其中LVEF中間值(40%~49%)所占比重最大。23.7%的患者合并心衰,心衰類型以射血分數(shù)保存(LVEF≥50%)的心衰為主。左主干病變、左前降支病變及STEMI與LVEF值異常顯著相關。
我國一項研究(China PEACE)顯示,STEMI患者LVEF降低(<40%)的發(fā)生率降低,從2001年的17.4%降至2011年的12.7%[7]。近期阜外醫(yī)院研究顯示,心梗后早期心衰發(fā)生率呈現(xiàn)逐年下降趨勢,由2010年的47.8%降至2017年的31.2%。射血分數(shù)保留的心衰、射血分數(shù)中間值心衰及射血分數(shù)減低的心衰分別為18.6%、15.2%和4.7%[8]。我們對青年AMI的研究顯示,LVEF<40%的比例僅3.1%,遠低于China PEACE研究。射血分數(shù)保留的心衰與阜外的研究相似,而射血分數(shù)中間值心衰遠低于阜外醫(yī)院的研究,可能與研究對象年齡較低有關。
研究顯示,早發(fā)心梗后心衰與冠脈病變支數(shù)、梗死部位、合并完全閉塞病變有關[3,9,10]。單支病變心?;颊咴绨l(fā)心衰的發(fā)生率為10.7%,2支和3支病變心梗后心衰的發(fā)生率別為14.6%和23.0%[10],說明心?;颊卟∽児诿}的數(shù)量越多,未來發(fā)生心衰的可能性越大。本研究顯示,梗死相關血管以前降支為主(77.1%),心梗類型以STEMI為主。多因素分析提示左主干病變、左前降支病變以、及STEMI與LVEF值異常顯著相
關。心臟收縮功能主要依靠左室前壁的收縮及協(xié)調運動,前降支甚至左主干急性閉塞后,左室前壁心肌壞死面積大,出現(xiàn)心衰的風險更大。青年AMI患者以單支病變,前降支病變及STEMI為主,而老年患者以多支病變,NSTEMI為主,并且合并多臟器疾病,心衰等并發(fā)癥比例高[11,12]。回歸分析顯示年齡、女性、高血壓、多支血管病變、發(fā)病至血運重建時間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診PCI后發(fā)生射血分數(shù)保留性心衰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9]。研究顯示,85.1%的青年AMI患者LVEF值正常,心衰類型以射血分數(shù)保存的心衰為主,考慮與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單支病變多(46.7%),女性比例低,存在一定比例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約20%)有關。
一項基于心梗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MIDAS)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史及肺病史是心梗后心衰的危險因素[13],射血分數(shù)降低型心衰患者和射血分數(shù)保留患者的長期死亡率均明顯高于無心衰患者[14,15]。本研究顯示,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和吸煙與AMI患者PCI后在院期間LVEF降低無顯著相關性,但卻是心梗后慢性心衰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因此,青年心梗患者雖然心梗后早期射血分數(shù)保留,但需要積極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吸煙、飲酒、慢性腎病等心梗后心衰的高危因素,以預防及延緩慢性心衰的發(fā)生。阻斷和延緩心臟重構更是預防心梗后心衰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建議無禁忌癥,所有MI患者均需服用β受體阻滯劑和ACEI/ARB,也可考慮應用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代替ACEI/ARB。STEMI住院患者二級預防藥物應用率差異較大。2011年162家住院STEMI患者β受體阻滯劑使用率為57.7%、ACEI/ARB使用率為67.7%[16]。2013~2014年108家省、市和縣級醫(yī)院注冊STEMI住院患者上述藥物使用率67.5%和56.2%[17]。本研究中β受體阻滯劑和ACEI/ARB應用率高于上述研究,尤其是LVEF<50%患者β受體阻滯劑的使用率達到90%,ACEI/ARB使用率有待提升。因此,AMI后改善預后的藥物需進一步規(guī)范應用,提高藥物應用率,以改善長期預后。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為:首先,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橫斷面研究,只收集了北京安貞醫(yī)院青年初發(fā)AMI患者,研究對象可能存在選擇性偏移;其次,血運重建的時間作為影響心功能的主要因素,因回顧性病例,計算偏差較大,未納入統(tǒng)計;AMI患者部分病例沒有完成院內心臟超聲檢查,除產生選擇性偏移外也降低了研究的檢驗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