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童思雨
我們被指責(zé)內(nèi)卷,又被指責(zé)躺平;我們被販賣孤獨,又被推銷愛情;我們被推向?qū)α?,又被斥為無情……有人問,這代年輕人怎么了?可是,我們也想問,我們應(yīng)該怎樣正確地生活?
“時代變化太快,生活在其中的人很是辛苦?!迸笥鸭膩淼拿餍牌袑懥诉@樣一段話。我時常與老友感嘆,我們是沒有參照的一代人。父輩們常說,生在開放后的獨生子女,有更多選擇和更好的生活條件,理應(yīng)過得更幸福。但現(xiàn)實中,年輕人感受到更多的是迷茫和壓力,問題多而答案少。我們的社會像是經(jīng)歷了一場無比劇烈的青春期,年輕人在舊秩序的余溫下成長,卻要投身到新的體系中,舊的秩序讓我們把不出錯和完美主義內(nèi)化,而新體系中,面對千萬種選擇,你卻永遠不知道哪條路的終點藏著金羊毛。
“你應(yīng)當(dāng)這樣?!薄澳銘?yīng)當(dāng)那樣。”“你應(yīng)當(dāng)……”年輕人還來不及說出自己的困惑就被海量建議淹沒。也正因如此,梁永安老師的出現(xiàn)才顯得恰到好處。我不愛用“直擊年輕人的痛點”這種話語來形容梁老師,這個時代有太多的人想要痛擊一把年輕人,然后從他們的痛處中挖出一點兒金子來。
梁永安不是這一類人,《梁永安:閱讀、游歷和愛情》也并不是一本高深的社會學(xué)專著。這本書更像是梁永安視頻講稿的精編版,是一場溫柔的對談。很有意思的是,無論是看視頻還是讀書,雖然都是梁老師在講話,但觀眾總會有一種被傾聽的感覺。他書寫著自己對當(dāng)代生活、工作、愛情、自我的看法——站在年輕人立場上的看法。他的文字真正地把自己帶入年輕人中,試圖體會當(dāng)代青年的痛苦和焦慮。
所以,讀《梁永安:閱讀、游歷和愛情》是放松的,你的所有傷痛和掙扎都可以被接納,你不用擔(dān)心被打分或指責(zé),因為它并不是一本成功學(xué)指南。梁永安不會粗暴地建議你必須怎樣怎樣,你是一棵樹,他不會要求你必須結(jié)果,也不會讓你成為一張桌子。梁老師給的建議是具體的,誰都聽的懂的,他在講話前真的傾聽過、也共情過。
梁老師會說,不要懼怕風(fēng)雨,不要害怕試錯,把完美主義甩到一邊兒,去成為一棵樹吧,發(fā)芽的時候就向四面八方勇敢探索,找到適合自己土壤就深埋進去,扎根汲取營養(yǎng)。他能夠體會年輕人的痛苦,也能跳出痛苦,給出破局思路,來激發(fā)他們的生命力,鼓舞他們踐行,找到自己的位置。他支持年輕人找到某一方向去深耕,但不支持年輕人只去做一個機械化的工具。他告訴青年們不要成為單向度的人,也不要單向度地去看待這個世界。
他給出的例子,既有貼近生活的,也有從書籍和電影中取材的。但梁永安無疑是個理想主義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踐行理想和浪漫。他樂于去做一個騎士,向雞毛蒜皮宣戰(zhàn),向不痛快宣戰(zhàn)。哪怕旁人笑你是堂吉訶德,又有什么大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