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丹 張爽昊(.河北經貿大學;.廣西藝術學院)
中國有"陶瓷之鄉(xiāng)"的美稱,汝瓷也居陶瓷之首。歷經千年的發(fā)展,汝瓷已經成為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和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汝瓷燒制技藝及獨特的汝瓷文化資源是河南省汝州市文化產業(yè)繁榮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之一。
現如今的裝飾文化特征極具開放性和融合性,孕育出了極具現代理念的新型陶瓷首飾。這種新型陶瓷首飾是陶瓷材料與現代首飾設計理念相結合的產物,不僅將瓷器的受眾向年輕群體拓展,其創(chuàng)意設計更是契合了人們對自由、個性生活的追求?!叭暌狻毕盗腥甏娠椘吩O計即是在青瓷翹楚——汝瓷的基礎之上探索將以年輕化、多元化、個性化為方向,結合較為流行的孟菲斯風格幾何圖形,使其貼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以及未來發(fā)展方向,促進汝瓷文化發(fā)展。
北宋時期,國家發(fā)展相對穩(wěn)定,商品經濟發(fā)達,汝瓷應運而生。在發(fā)展初期,由于其燒制的方法簡單,產品造型便較為單一,但隨著宋代商品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制瓷業(yè)也發(fā)展迅速。工匠在吸收前人的基礎上,重視形式創(chuàng)新與技術突破,在兩宋時期,形成以汝窯為首的汝、哥、官、定、鈞五大名窯。從創(chuàng)造初期薄釉面到開片技術的成熟運用,燒造技術在北宋晚期達到頂峰。汝瓷真正成為官窯是源于宋徽宗的喜愛,南宋人葉真所著的《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從中可以看出宋徽宗認為定窯白瓷與當時主流文化的審美不符,后選定造型工藝精琢,釉色天青的汝瓷,加上汝州和其附近豐富的礦物資源為瓷窯提供著充足的原料和工匠們不斷改造優(yōu)化窯爐并提高燒制技術,都推動著汝瓷的發(fā)展。
人們審美發(fā)展從唐代的"繽紛絢爛"到宋代的"天然去雕飾",汝瓷在于造型上的融合貫通,釉色上呈自然簡約(圖1),選料和工藝上精益求精,使其達到形、色、質的完美統一,造就了瓷器在造型和工藝上的一個高峰。
汝瓷大都不飾裝飾,曲線流暢,素面無紋,富有韻律。早期汝瓷的燒制方法簡單,使其造型單一,多為碗、盤、瓶和壺等。隨著設計經濟發(fā)展和需求的增加,汝瓷窯廠變多,造型日漸豐富,出現凸線、折枝花卉,采取刻花、印花的手法制作,且圖案精美,隨著工匠的不斷對技術進行升級改造,把大馬蹄窯改為小型橢圓形連體窯,使其器型多為案頭小品,如溫碗、洗、玉壺春瓶、膽瓶等,這都符合當時文人和士大夫的審美,并且為了易于鑒賞把玩,器型一般都較小,外形協調和諧,以達到簡約自然的效果。
圖1 北宋汝窯青瓷紙槌瓶(圖片來源: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汝瓷以純凈素雅的釉面在當時的宋代達到青瓷的巔峰,其濃淡深淺都離不開青綠色這一色調,釉色瑩潤自然淳樸,以青色為主色調,有粉青、卵青、豆青等,有“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之說,宋徽宗御批“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來形容汝瓷釉色的天青色,帝王的詩意和贊美,難覓難窺的釉色,都賦予汝瓷一種神秘和浪漫。釉色有一種類冰似玉的質感,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提到:“汝窯,宮中禁燒,內涵瑪瑙末油”,這是汝瓷在燒制中,工匠們會把瑪瑙混到燒制的原料中,使釉面其呈現光澤瑩潤又有堅硬細密的質感。同時也體現出了汝瓷追求玉質的內理。汝瓷的青色承載著宋人給予器物上的審美觀念,體現了由物質到精神的轉換,也從側面表現出了當時古人追求的宋代理學的趣味。
汝瓷清雅、端莊,同時又具有一種樸素之氣,與當時宋徽宗所崇尚的道家最高境界自然、樸素的“白責”的美相契合,老子說“天得一以清”,汝瓷天青色被認為是自然的本真狀態(tài),與老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符合宋代的清雅無為的審美風尚。汝瓷的青色不僅體現在天青色的美上,天藍色、豆綠色、月白色等也呈現的純而不生,溫潤的感覺,與當時宋代理學的追求相符,來表達當時文人理性含蓄,追求平淡質樸的品質。
汝瓷的開片具有典雅含蓄之美。開片有直開片、斜開片、大開片、小開片等形式,不同形式的開片樣式形成汝瓷獨特的美感,比如斜開片和魚鱗紋等,細密又互相交織疊錯,有的如魚鱗,有的似蟬翼,有的直長如枝條。最開始在燒制中,開片原本是技術的一項缺陷,但汝瓷的工匠們掌握了這種紋理變換的規(guī)律,并用在裝飾上,化釉為神奇,形成排列有序的層次美,使其汝瓷呈現渾厚樸拙、端莊、典雅、凝重之美。
首飾在我國的歷史比瓷器更為久遠,中國的瓷器誕生距今已有4000 年,而自從人類對自身有了裝飾意識開始,便有了首飾。作為陶瓷與首飾相結合而產生的陶瓷首飾,只有數十年的歷史。當今的陶瓷作為首飾材料遠不及金、銀、玉石、鉆石等材料,目前大眾對陶瓷首飾的認知度處于起步階段,但自出現以來,就發(fā)展迅速,設計師將陶瓷材料與首飾設計理念相結合,正逐漸演變?yōu)橐粋€現代理念極強的設計門類。
著名奢侈品品牌香奈兒的系列山茶花首飾是陶瓷首飾的一大經典,其首飾以白色或黑色的陶瓷為主材料,以品牌標志性山茶花形象為主要設計元素,陶瓷本身晶瑩溫潤的質感表現綻放的山茶花花瓣,柔美嬌嫩之中不失時尚感,極具品牌標識。
西班牙馬德里的“Andres Gallardo”首飾品牌,將陶瓷藝術品變?yōu)槲覀冸S意可戴的珠寶首飾,利用生動可愛的小動物設計,不添加任何彩色的純白的陶瓷珠寶將本身的造型變得靈動起來。還有羅馬尼亞的首飾藝術家Raluca Buzura,她在陶瓷中尋找質感與形式,用狂熱的想象和大膽的形狀,模糊真實與抽象之間的界限,創(chuàng)造一個陶瓷與首飾結合的夢幻世界。此外,河南汝州本地也在努力實現汝瓷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河南汝州市玉松汝瓷有限公司成立科研團隊自主設計研發(fā)出中國青玉涓粉青釉飾品,其成果作品被多次選為外交活動的國禮。
作為文娛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汝瓷的傳承與發(fā)展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文化市場,繁榮了我國文化產業(yè),而汝瓷高超的技術工藝與簡約活潑的經典孟菲斯幾何圖案讓全世界為之著迷。
圖2 “汝意”首飾系列一(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3 “汝意”首飾系列二(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4 “汝意”首飾系列三(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近年來瓷器相關產品推陳出新的案例不在少數,但立足汝瓷文化與幾何圖形進行立體的結合案例相對少有。本文通過研究和實際制作相結合,探索汝瓷的造型和材質在當代流行文化中的發(fā)展。
將極具文化內涵和底蘊的汝瓷與現在較為流行的孟菲斯風幾何圖形進行結合,探究汝瓷工藝和汝瓷形象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讓更多年輕人去了解甚至喜愛上傳統陶瓷制品。把汝瓷自然淳樸、沉穩(wěn)內斂、如玉似冰的傳統形象與現代簡約前衛(wèi)、潮流時尚、張揚個性的年輕風格相結合,使其能夠在傳承的基礎上也有創(chuàng)新,擴大年輕群體對汝瓷文化的包容度。
"汝意"的初衷是傳承與創(chuàng)新,傳承汝瓷的美感與其精神,與現代接軌,將極具文化內涵和底蘊的汝瓷融合較為平面的幾何圖案,再與現在較為流行的首飾風格進行結合,融入打造汝瓷產品新風尚,讓更多年輕人去看到、了解甚至喜愛上瓷制品。
陶瓷首飾首飾作為一種新興的首飾飾品,優(yōu)點是很明顯的,但是其不足也不可忽視。
其一:以從業(yè)人員角度出發(fā),目前汝瓷從業(yè)人員在設計燒制汝瓷產品時,尚且局限于茶具、酒具等傳統器皿造型,未將汝瓷應用于其他領域。因此,實現汝瓷應用領域的跨越是本研究的難點之一。
其二:從受眾群體角度出發(fā),現有汝瓷產品受眾群體目前還是較為單一,在年輕群體中的受眾基礎較為薄弱,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傳統技藝與現代潮流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設計,“汝意”的受眾群體更多的會處在哪個年齡層,怎么做才能讓更多年輕人看到并認可,甚至去喜愛?其市場又是如何?帶著這樣的想法與問題,進行了設計實踐。
“汝意”系列首飾主要以銀的材質與汝瓷進行搭配,銀色與天青色的結合極具清涼之意,不破壞汝瓷本身平淡質樸、理性含蓄、靜雅端莊的風格。圖2所示的項鏈是以汝瓷中較有代表性的玉壺春瓶為主體,加以棋盤格紋的元素進行結合與設計。汝瓷玉壺春瓶現藏于大英博物館中,是溫婉的瓶中美人,它與梅瓶、賞瓶并成為從"瓶中三寶"。舒緩的"S"型曲線與方正的棋盤格紋進行搭配碰撞,頗有新中式的味道,墜瓶與項鏈連接處的設計是以格子向下融化流淌的形態(tài)包裹瓶身,融化的部分又匯聚成更多的格子,鏤空的棋盤格中露出汝瓷的材質與顏色,兩者相輔相成。
圖3 所示的耳墜同樣是以玉壺春瓶的造型為基礎,加以棋盤格紋理的馬賽克處理,保留其輪廓,使其平面化。同時也結合了流行耳飾中常見的大圓環(huán),選用雙環(huán)環(huán)繞但不固定位置的形式環(huán)繞瓶身,自然垂落時隨佩戴者的行動也會自然轉動,為其增加一份動感。在平面裝飾方面,經典的棋盤格格紋多以黑白雙色呈現,在耳墜主體部分上材料使用以汝瓷與銀為主。
圖4 所示的耳墜以方便佩戴,簡約設計出發(fā),同樣是棋盤格紋的元素,但是將其拆分開來,以單獨的立體方塊為點,連接成線,圍成一個圓形。在視覺上,既沒有那么方正硬挺,也沒有那么圓潤柔美,將兩者進行融合,使汝瓷更具現代感。
當代青年人愛美且追求時尚,對首飾飾品十分喜愛,常把其作為穿搭的亮點。大部分青年人喜愛佩戴的首飾大多數是項鏈或者手鏈,這是因為它們在佩戴的時候更加方便、時尚,適合年輕人的生活節(jié)奏方式,能更好地體現年輕人的朝氣與活力。就此而言,未來首飾飾品的市場前景廣闊。汝瓷等陶制品在我國藝術領域有著崇高的地位,其產業(yè)蓬勃發(fā)展,以"汝意"系列首飾設計來探究汝瓷工藝和汝瓷形象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將極具文化內涵和底蘊的汝瓷與現代市場流行的圖案風格融合,以首飾為載體,打造汝瓷產品新風尚,讓更多年輕人去看到、了解甚至喜愛上瓷制品。將汝瓷文化走向大眾,以求推動汝瓷的傳承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