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安
(云岡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7)
“五華洞”是云岡石窟第9至13窟的俗稱,這五窟因清代施泥彩繪異常絢麗而得名(圖1)。1992至1993年期間,云岡石窟開展了窟前遺址考古挖掘工作,發(fā)掘過程中,從第9、10窟前庭發(fā)現(xiàn)大量地面浮雕,出于對文物的保護,考古挖掘后再次將其填埋。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論證,云岡石窟研究院于2012年7月正式實施五華洞窟檐修復(fù)工程。針對云岡石窟第9、10窟精美的地面浮雕,準(zhǔn)備將部分地面浮雕挖掘出來作為展示,剩余大部分地面浮雕出于更好的保護目標(biāo),在鋪裝完管道后會再次回填。而此前浮雕并沒有拓片資料留存,所以乘此施工機會對地面浮雕進行拓印作為資料留存。但由于石窟內(nèi)潮濕陰冷,常年不受太陽照射,地面浮雕又剛剛被挖出,濕度較大,又是秋末,浮雕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完全干透,而拓印時鋪在地面的宣紙經(jīng)過浸濕后根本無法完全干透,地面的潮氣不斷上翻,直接拓印會導(dǎo)致陰墨,且會滲透到浮雕表面,造成文物污染;并且五華洞保護性修復(fù)工程正在有序進行且工期緊,拓片工作又不能長時間等紙干燥而影響到保護工程總體進度,所以必須尋找有效辦法解決此問題。下面就對云岡石窟地面潮濕浮雕的拓印技法做一詳細研究說明。
圖1 云岡石窟五華洞窟檐建設(sh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拓印出一幅清晰美觀的拓片,前期準(zhǔn)備工作的到位與否,是直接影響到拓印能否成功的關(guān)鍵。因此,我們從拓法選擇、使用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拓印手法等方面,通過資料查詢、研究論證、實物試驗等工作,以確保拓印工作的順利進行。
拓印術(shù)始于東漢熹平年間,是在紙張發(fā)明之后才出現(xiàn)的,具體技法是先將堅韌的生宣紙事先浸濕,再敷在浮雕表面,使用刷子輕輕敲打紙面,使紙入刻口,直至浮雕紋理清晰可見,待紙張干燥后使用拓包蘸取墨汁拍刷,使墨均勻地涂布紙上,然后把紙揭取下來,一張拓片就復(fù)制完成。這種復(fù)制方法,稱之為“拓印”,它是將石刻或木刻文字、圖案,用紙、墨拍印出來,以便保存和傳播的工藝方法。拓印的方法有多種。
1.1.1 撲墨拓法
先把要拓的花紋或文字盡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適的宣紙蓋上,把紙輕輕潤濕,然后使用豬鬃刷輕輕拍打紙面,使?jié)窦堎N附在物品表面,隨著它的花紋而起伏凹凸,待紙干透后使用拓包蘸取墨汁輕輕地、均勻地拍刷,使墨均勻地涂布紙上,形成拓片。
1.1.2 擦墨拓法
主要用于拓印碑石。先把濕紙鋪在碑石上,用棕刷撫平并用力刷,使紙緊覆凹處,再用鬃制打刷有順序地砸一遍。待紙干后,用筆在拓板上蘸墨,用細毛氈卷成的擦子把墨汁揉勻,并往其上擦墨,勿浸透紙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1.1.3 蠟?zāi)胤?/p>
用松煙子和蠟調(diào)和,做成餅狀大墨團,將干紙貼在刻石上,用大蠟餅干擦,又名為干擦墨。
1.1.4 鑲拓法
用小撲子先拓大字邊緣,然后鑲補完整的方法。先把字邊拓好揭下,再全補上墨。摩崖大字題刻多用此種方法。
1.1.5 響拓法
拓善本碑帖,將透明薄紙平鋪在碑帖上,用筆雙鉤輪廓,然后用小撲子影拓?;蛟谠细惨粚颖〖堧p鉤填墨,也叫響拓,傳拓碑帖用墨,以晚清、民國初年碎墨最佳,將碎墨放入小罐內(nèi),加適當(dāng)涼水,用木棍攪成墨汁,寫字不洇即可用。
針對石窟內(nèi)潮濕陰冷,常年不受太陽照射,地面浮雕又剛剛被挖出,濕度較大,且時值秋末,浮雕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完全干透,最初我們有意選擇蠟?zāi)胤?。但云岡石窟的巖質(zhì)為長石石英砂巖,砂巖顆粒較大且長期裸露的巖石質(zhì)地較為松散,無法使用干擦墨。因此,我們選用撲墨拓法。
紙。是拓本產(chǎn)生的重要材料。要求堅韌、細膩、柔性好的生宣紙。常用的宣紙有汪六吉凈皮扎花紙、邊史紙、凈皮棉連紙。
墨。要求油煙墨,傳拓用墨是用墨硯研磨的,但現(xiàn)在很少用了,都是選用現(xiàn)成墨汁,但要選用質(zhì)量好的如“曹素功墨汁”和“一得閣墨汁”。
墨碗。盛裝墨汁的容器。
水。文物拓印,從前期的物件清理,到上紙,至最后的清洗,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大量用水。生活中常用的水中,含有大量可溶性鹽,在文物工作中使用,會在浸泡、滲透、融解的過程中給文物留下隱患,造成文物泛堿、起砂、剝落等病害,不利于文物保護,所以文物拓印工作中使用的水必須采用去離子操作。
白及。中藥白及加水浸泡,無色透明的白及水,其性黏如膠水,可使紙有效地附著于拓物,拓成后又易剝離。
甘油。用調(diào)制西藥所用的甘油,在墨上滴一滴,可防止因拓紙過濕而跑墨。
拓包。拓片上墨的必備工具。針對拓品的不同,拓包的大小選擇也不同,因此拓包多數(shù)為手工自制,內(nèi)蕊呢子、棉花,外層采用精品綢布,細膩滑順,狀如饅頭,彈性適中,手感上佳,發(fā)墨均勻,可提高拓印質(zhì)量。
拓板??捎靡粔K光滑木板制作,一頭留一把手,便于手拿,用于蘸墨,拓包在拓板上來回將墨擦勻。
油漆刷。用來給拓物刷白及水。
棕刷。用天然的棕絲編制而成,主要是用來上紙和刷紙。亦可用大號油畫筆替代。新刷入手時要用清水浸泡,并在砂石上來回打磨一下,以免在拍打過程中戳傷紙面。
打刷。是將宣紙打入文字或花紋凹陷處的刷子,用豬鬃毛制作而成,形制像鞋刷,大小依據(jù)拓品隨意選取。打刷要求緊密平整、富有彈性,整齊無亂毛。
塑料薄膜。用棕刷擦紙前覆于紙上,防止棕刷把紙擦破,是現(xiàn)代拓印技術(shù)中常用的保護材料,能夠有效地降低上紙難度,大大提高拓印的成功率。
噴壺。噴少量的水于紙上以保持紙的濕度,使其固定于拓物上。潤濕的紙較具韌性,以棕刷拍打時才不易裂開。
小毛巾。上紙過程中,毛巾沾水適當(dāng)擰干,用于按壓拓紙。
吹風(fēng)機。是現(xiàn)代拓印中加速烘干的常用工具。
手套。文物保護工作的必需品。對于文物,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佩戴手套可以有效防止手上的汗液污染文物本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壞。在文物拓印工作中常用的是醫(yī)用橡膠手術(shù)手套。
云岡石窟第9、10窟前庭的地面浮雕,是具有歷史意義、藝術(shù)造詣的重要的國寶級文物,在拓印時不能對其造成損壞,為保證萬無一失,特在石窟周邊選擇一塊與云岡石窟浮雕材質(zhì)相同的不平整的砂巖進行試驗。
1.3.1 上紙試驗
第一次試驗,上一層宣紙用豬鬃刷拍打,極容易破紙,試驗失敗;第二次試驗,上兩層宣紙,在個別大顆粒地方有破紙現(xiàn)象,多次操作后,仍然失??;在上到三層宣紙后,可以做到不破紙,但在使用吹風(fēng)機吹干表面后,由于洞窟內(nèi)空氣潮濕,地面巖體潮氣一分鐘內(nèi)便會返潮到紙面,個別凸起處較薄很快便會返潮,給拓印者的操作時間太少,無法有效拓?。簧纤膶有埥?jīng)過烘干后,返潮時間延長至兩分鐘;上五層宣紙后,破紙現(xiàn)象杜絕,返潮時間也有效延長,但由于紙層太厚,紋路幾乎拓印不出,不能完好地實現(xiàn)拓印。因此,經(jīng)過多次反復(fù)試驗,上紙四層所達到的效果最優(yōu)。
1.3.2 拓印試驗
拓印過程中,不同的操作者、不同的拓物、不同的環(huán)境,取墨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一種手法是在墨碗中倒入墨汁,兩手各持一個拓包,其中一個從碗里蘸取墨汁后,將兩個拓包相互拍打抹勻,用以控制上墨濃度;另一種是手持拓板,將墨倒在上面,用拓包在拓板上充分互相拍打,抹勻。這是兩種經(jīng)常使用的取墨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具體選用哪一種,要看拓印者個人習(xí)慣和拓印要求而定。常規(guī)情況下,拓印大型拓物時,所需的墨量較大,選擇從墨碗里蘸墨的方法更加省時便捷,省去倒墨的時間,可以連續(xù)拓印。但洞窟內(nèi)空氣潮濕,地面巖體返潮明顯,拓印時的取墨量必須合理有效控制,充分使用多種取墨手法相結(jié)合,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提供給拓印者的時間太少,對拓印者的操作要求非常高,我們拓印的物件面積較大,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完成拓印。經(jīng)過多次試驗后,我們選擇讓多名工作人員協(xié)同進行,分工合作拓印,邊烘干邊拓印。一人烘干未拓印區(qū)域,讓其隨時保持干燥,拓印者從邊緣一角迅速拓印,將拓印區(qū)域分割,采用邊拓印邊揭取的方法,即可避免因返潮造成墨的暈染以及墨跡下滲污染文物。在揭起時,因地面潮濕,最下層紙會因返潮而含有一定水分,另一名烘干人員應(yīng)馬上在背面用吹風(fēng)機烘干,防止返潮陰墨。
經(jīng)過多次試驗后,拓印成功率大大提高,并且制定了完善的拓印流程,選擇了合適的方法,準(zhǔn)備充分的材料和工具,工作人員的熟練度提高,配合默契,開始實物拓印。
拓印流程具體為清理物件→上紙→拓包拓印→揭取→清洗。
是在施工現(xiàn)場直接對地面浮雕進行拓印,周邊環(huán)境較差,沙塵較多,應(yīng)先將周邊進行隔塵土處理,用強鼓風(fēng)機將周圍和表面附著的沙粒清理,然后用刷子細致地除去紋飾內(nèi)剩余的灰塵雜物,清理力度要適當(dāng),用力過大會破壞文物表面細小且容易脫落的部分。因常年埋藏在地下,可能會附著一些不能用刷子直接清理的泥漬,可以選擇使用竹扦仔細剔除,然后用去離子水清洗。任何物品拓前能否清理干凈,對拓片效果影響極大。在全部清理過程中注意不要用手直接觸碰文物本體,應(yīng)做到有效保護,防止手上的汗液污漬對文物造成污染損壞(圖2)。
圖2 地面浮雕清理后效果圖
刷好白及水先將三層生宣紙浸好水后覆蓋在拓品上,順著邊緣向中間用手一點點緩慢按壓到拓品表面,當(dāng)遇到雕刻花紋形狀變化起伏較大時,宣紙的柔韌性可能無法達到拓品凹凸變化的程度,可將紙的一端拉起,用手沿花紋緩慢按壓,使紙充分填入凹面內(nèi)。這個步驟通過手指靈敏的觸感,能夠更細致地感受到物件的起伏變化,從而根據(jù)花紋凹凸起伏的程度,細心操作。紙張整體按壓到拓品上后,再選用相對大點的刷子從中間向兩端輕輕拍打,使物件的形狀和紋飾在紙上呈現(xiàn)出來,并將紙下產(chǎn)生的氣泡排除。上第四層紙時將紙平鋪后,用噴壺將紙噴濕,以增加其韌性,使用相同手法將第四層紙和前三層紙做到良好黏附。細微部分在具體操作時,還需要一些小技巧來保證最終的拓印效果。首先要選擇大小合適的鬃刷進行拍打,拍打過程中盡量使刷毛垂直于表面,隨著形狀變化而改變毛刷方向,否則刷毛斜搓到濕潤的宣紙上很容易造成破損。另外,在凹凸起伏較大、容易破紙的地方,可以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加以保護,再進行拍打,可減少破紙概率。使用薄膜不能太厚,太厚首先是拉伸能力不足,細節(jié)部分不能有效地拍打,致使紙張與拓面的結(jié)合不夠緊密,干后翹起;其次是薄的塑料膜薄可在鬃刷拍打的作用下扎出些許小洞,更有利于紙下氣泡排出。相反如果沒有孔洞,氣泡在膜下來回滾動,不但影響砸出的紋飾形狀,也容易形成紙張褶皺和變形。
洞內(nèi)潮濕,需要使用吹風(fēng)機烘干。烘烤距離要掌握到位,距離紙面1米左右為宜,太近會導(dǎo)致紙面受熱不均勻而中間鼓起,而且風(fēng)力較集中容易將紙張吹起脫離拓品。掌握好宣紙的干濕度,對于拓片效果很重要,紙要略呈泛白,方能上墨。
首先觀察拓物的大小尺寸,將雕版劃分區(qū)域,做到心里有數(shù)。依據(jù)雕刻紋理的繁復(fù)程度、凹凸的起伏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拓包,首先選擇大一點的拓包蘸取墨汁,從邊緣和沒有紋飾的地方起,從左至右,從上到下開始撲拓,其次撲子拓出的墨痕要壓住第一撲子所拓圓形的一半。第一次上墨時,墨汁要干且淺,以后逐次加深,先整體擦拓兩三遍,然后仔細觀察整體效果,有不均勻的地方再用小拓包對細節(jié)部分仔細補拓。上墨時,無論使用的拓包大小,都要使墨色均勻一致、層次分明、紋理清晰,不得浸入刻口。
根據(jù)試驗所得方法,我們采取邊拓印邊揭取,揭取拓片的工作人員要心思縝密,要與拓印者配合恰當(dāng),不能過早揭取,造成拓印不完全,也不能太晚揭取,導(dǎo)致因返潮而出現(xiàn)墨汁暈染。揭取后要觀察拓片最下層的紙張是否含水,以及物品的返潮情況,選擇合適時機和方位進行烘烤,既不能影響拓印者的后續(xù)工作,也要做好成品保護。
拓印完成后的清洗工作是文物拓印的重要組成環(huán)節(jié)。墨汁本身難以清洗,云岡石窟雕塑的巖石巖質(zhì)又比較松軟,若不及時清洗,很快就會出現(xiàn)滲透,對文物本體造成致命損壞。所以在對文物進行拓印時,應(yīng)盡可能避免墨汁的滲透。
運用此方法很好地解決了云岡石窟地面浮雕返潮和沙粒大的問題,并快速完成了拓印工作,沒有影響到保護工程的總體施工進度,并且由于地面浮雕花紋較大,沒有細小花紋需要表現(xiàn),所以四層宣紙的厚度不會影響地面浮雕樣貌的清晰表現(xiàn)(圖3)。希望此方法能夠給今后有類似潮濕情況需要快速拓印的工作提供技術(shù)借鑒。
圖3 地面浮雕拓印后效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