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卉
美國媒體文化研究學者尼爾·波茲曼在1985年出版的《娛樂至死》一書中提出“媒介即隱喻”,并在媒介隱喻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媒介即認識論”(media as epistemology)的命題。此處的“認識論”即擴大的隱喻:媒介如同一股“暗流”,以一種無形而有力的方式改變著我們對文化與社會的認知,并逐漸在一種特殊的傳播情境中勾連起人與媒介、媒介與媒介、媒介與文化、人與文化的互動關系,即構成了“媒介生態(tài)學”的結構性存在。[1]主旋律電影作為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扇文化窗口,與“媒介生態(tài)學”的運作系統(tǒng)形成了一種密切的互動關系。根據(jù)“媒介生態(tài)學”理論,“人們對真理的認識與文化的表達方式密切相關”,而主旋律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傳播介質,其自身的變化可以在某種意義上影響人們的話語結構。對我國主旋律電影價值變遷進行研究,也必將從政治、人文、社會、經(jīng)濟等環(huán)境因素與電影文本之間的互動關系介入。因此,本文從媒介生態(tài)角度,對21世紀以來上映的主旋律電影在價值取向方面的變化進行分析,促使我們更為深入地了解目前備受矚目的主旋律電影,也有助于今后主旋律電影創(chuàng)作的長足發(fā)展。
“主旋律”原本是一個音樂術語,指的是音樂的旋律基調。20世紀80年代末,在電影業(yè)的號召下,“主旋律”這個概念被逐步轉化為國家大力提倡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觀念,并由此誕生了“主旋律電影”這一類型的影片。首次明確提出這一概念的是石方禹,在1987年召開的全國故事片廠廠長會議上,他強調主旋律電影要“突出重點,堅持多樣”。[2]可以說,石方禹是第一個將“主旋律”概念帶入影視創(chuàng)作的人,[3]但其實賀敬之早在1984年5月就指出,我們要以具有較高的革命精神內涵以及較能體現(xiàn)此內涵的主題與題材作為主旋律,以能為更廣泛的民眾所喜聞樂見為重點。[4]在1987年的全國故事片廠廠長會議結束后不久,“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這一口號被廣泛宣揚,這一實為賀敬之與石方禹二人觀點結合而成的口號成為了電影界的共識。至此,“主旋律電影 ”作為一個專有名詞被固定下來。隨后,在1990年的全國故事片創(chuàng)作會議上,該口號被正式確立為指導方針,標志著“主旋律電影”在官方層面獲得了全方位的認可。
20世紀90年代之前,由于受到“題材決定論”的影響,大多數(shù)人,包括時任電影局局長滕進賢,都把主旋律電影狹義地理解為“重點片”“重點題材”電影,即最宜于體現(xiàn)時代精神,展示社會變革的作品。[5]并通過制定相應政策以確保重點影片的數(shù)量占據(jù)中國電影總量的主體。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主旋律電影是一種“量”的概念,而沒有意識到“主旋律”是一種精神與思想。
在經(jīng)過“從題材到思想”這一短暫的語義擴展后,主旋律電影又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迅速經(jīng)歷了一次語義上的縮小。那時只要一提到主旋律電影,人們就會聯(lián)想到革命題材的一類影片,這在一定程度上緣于當時那一特殊歷史時期的“獻禮”的緊迫性。早在1986年,國家電影管理局就提出創(chuàng)作一批“獻禮影片”的五年規(guī)劃,以紀念建軍六十周年、三大戰(zhàn)役四十周年和新中國成立四十周年。伴隨著《開國大典》(1989)、《開天辟地》(1991)等眾多獻禮影片陸續(xù)上映,90年代初期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迅速崛起,成為“強化主旋律”的龍頭,并被寄予希望帶動現(xiàn)實題材的創(chuàng)作。然而,從1989年《開國大典》開始,主旋律電影基本形成了“拍抗戰(zhàn)、樹模范”的創(chuàng)作套路,存在題材偏窄、敘事模式公式化、政治性高于藝術性等問題,以致觀眾對此類以贊美為主的作品敬而遠之,主旋律電影反而被邊緣化了。
這種主旋律題材被邊緣化的現(xiàn)象引起了電影理論界的深刻反思。20世紀90年代后期,電影業(yè)管理者們開始意識到將“主旋律”引入到電影創(chuàng)作時,單純地將其理解為傳達主流意識形態(tài)、謳歌領袖與英雄的主題是不夠的,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也應該成為主旋律電影的主角。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英雄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意志,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因此,民眾的呼聲和意愿才是社會和時代真正的“主旋律”。在這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只有廣大民眾在最為基本的經(jīng)濟基礎上成為了主人,他們才有可能真正成為主旋律電影的主角。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一轉變與九十年代中國經(jīng)濟改革之風確實將民眾推向了歷史的舞臺關系密切。
新世紀以來,主旋律電影一直在與新時代的現(xiàn)實背景相纏繞,迎來了內涵與外延的又一次更新,逐漸嬗變?yōu)椤靶轮髁麟娪啊薄qR寧最早提出“新主流電影”的概念,指既具有主旋律電影的價值內核,又具有商業(yè)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電影。[6]此類影片幾乎都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家形象”“民族文化”“法制倫理”等主題有著密切聯(lián)系,與主旋律電影的價值觀表現(xiàn)有很強的一致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又符合商業(yè)化影片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從上述概念演變中,我們不難看出,主旋律電影在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過程中充滿了含混與博弈,并且在未來還會不斷地面臨更新。
目前學術界對于主旋律電影的內涵界定眾說紛紜,尚處于討論之中。有學者認為,主旋律電影是順應社會主義發(fā)展趨勢,弘揚愛國精神與民族文化、基調向上的影片。[7]另一些學者認為,以平民的視角來描述當代人物和當代生活,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傳遞主流價值觀念的題材也應歸入主旋律。鑒于此,本文所討論的主旋律電影是指那些講述黨帶領人民在革命、改革、建設各個歷史時期的艱苦歷程,反映重大歷史時刻,謳歌英雄模范事跡以及講述各個時代平凡的中國人民奮斗圓夢故事的電影。整體而言,紅色是這些作品的共同底色,傳遞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這些作品共同的精神內核。
在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下,我國國家形象的呈現(xiàn)方式在主旋律電影中發(fā)生了一個明顯的價值轉向:由原來的“委婉講述國家形象”轉變?yōu)椤案哒{呈現(xiàn)國家主體”,與此同時也更加注重國際傳播的效果。作為國家的主導性意志的體現(xiàn),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受不同的指導思想的影響,制約著主旋律電影的投資、制作、運營與放映等各個流程。在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大國外交、一帶一路等國家發(fā)展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傳播媒介在國際舞臺上真實地呈現(xiàn)一個有實力、有擔當?shù)拇髧蜗?,而影視行業(yè)的發(fā)展使得其更適合成為國家形象傳播的介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8]如何用講故事的方式讓主旋律電影“走出去”,怎樣在電影里巧妙地融合文化內涵并更大程度地被世界接納已成為無法回避的時代課題。
《湄公河行動》(2016)、《戰(zhàn)狼Ⅱ》(2017)、《紅海行動》(2018)等作品給出了答案。在這些主旋律電影作品中,中國這一國家主體都被高調地予以呈現(xiàn),同時,我國在亞非地區(qū)所具備的話語權以及在化解國際爭端時的實力在影片中也都有所體現(xiàn)。這些主旋律電影將中國不斷提升的國際影響力和不斷上升的國際地位納入價值體系,用最直觀、最鮮明,甚至是著力渲染的方式去表達民族形象和國家利益。在觀眾以高票房來反饋這些影片的支持中,也折射出了人們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對影片所傳遞的價值觀念的認同。
在經(jīng)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大背景下,主旋律電影由原來的重宣傳價值轉變?yōu)樯虡I(yè)價值與意識形態(tài)價值并重。長久以來,主旋律電影被視作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構想之一,在不少觀眾心目中留下了“太嚴肅、不可親、不鮮活”的刻板印象。在新世紀以來的十多年間的創(chuàng)作中,雖然有《云水謠》(2006)、《集結號》(2007)、《金陵十三釵》(2011)等電影的相繼問世,引發(fā)了廣大觀眾的熱烈反響,但人們仍普遍覺得主旋律電影枯燥沉悶、單調乏味,因而難以在觀眾中間引起廣泛關注。正如黃建新導演所言:“過去幾年,我們把主旋律拍得太不像電影了?!?/p>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或大或小的影響,其中也包括導演的價值追求。投資者和制片人越來越多地影響著導演,導演們開始在電影中加入大量商業(yè)元素、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并且取得了較大的成功?!稇?zhàn)狼Ⅱ》(2017)、《烈火英雄》(2019)、《八佰》(2020)等主旋律商業(yè)電影,在觀眾口碑、票房表現(xiàn)和藝術質感上都有著不俗的表現(xiàn)?!稇?zhàn)狼Ⅱ》更是創(chuàng)下 56.8億元的票房紀錄,成為首部躋身全球票房前100名的電影。這說明中國的主旋律電影正在逐步縮短與民眾進行價值觀與情感交流的距離,同時也體現(xiàn)出影視文化產(chǎn)業(yè)在弘揚主流文化、建構主流價值觀方面的一種附帶功能。不難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商業(yè)包裝的電影顯示出與市場的積極適配性。這一價值取向的轉變更是緩和了從前主旋律電影基本依靠政策資金扶持拍攝和組織集體觀影補貼票房的情況,顯示出了主旋律內核與商業(yè)包裝相結合的主旋律商業(yè)大片在今天的成長進步和在未來的廣闊前景。
在社會文化環(huán)境變遷的作用力下,主旋律電影的選材從塑造被“神話”的英雄人物轉變?yōu)殛P注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對近些年大獲成功的主旋律電影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無不精準地把握住了當代觀眾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審美轉向,將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作主題從講述領袖故事、刻畫英雄勞模轉變?yōu)殛P心普通民眾、關注日常生活,解決了主旋律電影脫離現(xiàn)實生活、脫離群眾、說教意味濃厚的弊端?!拔液臀业摹彪娪叭壳ā段液臀业淖鎳贰段液臀业募亦l(xiāng)》《我和我的父輩》)就將人民群眾的人生體驗與國家的發(fā)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從個人命運影射到集體,再上升到國家,進而去觀照整個大時代的深層脈動。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種“以小見大”的切入視角更加強化了個人在整個國家發(fā)展中的作用。
這一轉變不單單是一個視角的轉移,更多是一種價值取向和審美取向的轉變,并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美國實驗心理學家霍夫蘭提出“兩面提示”的傳播技巧:即在宣傳我方的觀點或有利材料的同時,以某種方式提示對方觀點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9]主旋律電影中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從“臉譜化、道德化”到“還原一個真實復雜的人”的轉變,也從側面體現(xiàn)了“兩面提示”的傳播效果。如《云水謠》(2006)、《智取威虎山》(2014)、《鐵道飛虎》(2016)等影片都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去突出一個“高、大、全”的民族英雄形象,而是讓角色更生動立體也更貼近現(xiàn)實。如此,主旋律電影才能與觀眾“心靈相通”,激發(fā)出情感共鳴并生發(fā)出同化價值的精神力量。
新聞漫畫《破解老年人掃碼難題》 朱慧卿/作(新華社發(fā))
主旋律電影文化和市場從誕生到如今,歷經(jīng)了幾十年的發(fā)展,尚處于成長期。如何轉換創(chuàng)作理念,將主旋律電影所具備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審美價值、教育價值、人文價值、歷史價值與道德倫理價值等多元融合的價值取向有效地回饋給大眾,幫助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何將由媒介技術所帶來的全新審美想象力與對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認同感塑造成形,仍是學界和業(yè)界需要思考的時代課題。因此,在“媒介生態(tài)學”系統(tǒng)視野中,對新世紀以來的主旋律電影的價值取向的變化進行正確分析,遵循媒介生態(tài)學原理來激發(fā)主旋律電影市場的活力,在關注人文底蘊、滿足大眾審美、有效傳遞主流價值諸多要素之間尋求一個兼顧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的有效方法,將會是主旋律電影未來發(fā)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