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琦, 李 臻, 李 鑫, 紀 坤, 石 洋, 詹鵬超, 葉書文, 謝炳燦, 韓新巍
患者男,32 歲。以“胸悶、胸痛2 個月余”為主訴入院?;颊? 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胸悶、胸痛、咯痰、心慌等癥狀,至當?shù)蒯t(yī)院就診,胸部CT 示,縱隔及右肺占位,未治療。 后至本中心腫瘤科就診,穿刺病理活檢示縱隔神經(jīng)內分泌腫瘤(NEN),免疫組化符合非典型類癌。實驗室檢查:腫瘤異常糖鏈蛋白TAP 209.8,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等無異常。CT 示右前縱隔腫塊不均勻強化。 遂以足葉乙苷/順鉑和依托泊苷/順鉑(EP+IP)全身化療5 個周期,配合安羅替尼、阿帕替尼治療。 復查CT 示腫塊邊緣不均勻強化,根據(jù)改良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mRESIST)評價為疾病穩(wěn)定(SD)。多學科會診建議先行介入降期治療后再行外科切除。遂決定行化療栓塞術,以載藥微球經(jīng)動脈化療栓塞(DEB-TACE)行腫瘤血管床栓塞。 術后1 個月復查CT 示瘤體縮小,血供減弱,后續(xù)行2 次DEB-TACE 鞏固治療。 第3 次治療后1 個月復查CT 示腫瘤明顯縮小,邊緣輕度強化,療效評價為部分緩解(PR)。外科會診后認為腫瘤負荷明顯減小, 決定行腫瘤切除術、右肺上葉切除術。 術后病理示縱隔NEN;右肺上葉慢性炎癥,間質纖維化。切除術后1 個月復查,腫瘤無殘留,患者自述生活質量較前明顯好轉,胸悶、胸痛癥狀較前明顯緩解。
介入治療過程: 患者仰臥位于DSA 手術臺上, 心電監(jiān)護。 局麻下穿刺右股動脈,置入5 F 血管鞘,5 F Cobra 導管及導絲配合分別行支氣管動脈、肋間動脈造影、右內乳動脈、右膈肌動脈造影,顯示縱隔區(qū)、右肺上葉明顯腫瘤染色。 支氣管動脈、右內乳動脈、右膈肌動脈分支為責任血管。 交換引入SP微導管系統(tǒng)分別超選入責任血管, 共灌注多西他賽40 mg 水化液100 mL,后以300~500 μm 載藥微球(江蘇恒瑞伽利生生物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載奧沙利鉑100 mg)分別栓塞以上責任血管,復查造影染色消失。 術畢,加壓包扎。 術后對癥處理,減輕水腫、防治感染。 術后1 個月以同法行DEB-TACE鞏固治療。
NEN 多發(fā)于胃、腸、胰腺,原發(fā)縱隔者罕見[1]。 由于NEN的癥狀和體征不典型,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局部擴散或遠處轉移,喪失根治手術機會[2]。針對縱隔NEN 的治療策略目前仍無定論,但手術切除仍是基本治療方法。 對于高、中分化(G1/G2)無法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及遠處轉移的患者,應采取全身治療聯(lián)合局部治療[3]。 減瘤術或姑息性原發(fā)灶切除術是否能夠延長生存,尚存爭議[4]。 根據(jù)2010 年WHO/NCCN 推出的NEN 分級,本例患者可分為G2 期[5],入院后以EP+IP 方案進行化療[6],療效差。 由于瘤體巨大,血管包繞,外科切除困難,遂決定行栓塞治療以快速減輕瘤負荷,達到腫瘤降期目的。
TACE 已列入肝癌治療指南, 且廣泛用于治療肝外腫瘤[7-9]。 載藥微球可加載化療藥物,在栓塞腫瘤血管床的同時緩釋藥物。 縱隔NEN 血供主要來自支氣管動脈,肋間動脈,內乳動脈等。 指南推薦對于NEN EP/EC/IP 作為一線用藥[3],5-FU 或卡培他濱聯(lián)合奧沙利鉑或伊立替康等方案, 也可以作為二線治療,故選擇奧沙利鉑作為加載藥物[10]。 對于肺部腫瘤,一般選擇300~500 μm 的微球,以避免可能存在的瘺或危險吻合。
圖1 患者男,32 歲,縱隔及右肺占位
圖2 術中DSA 資料
NEN 源發(fā)于縱隔的情況罕見, 本例DEB-TACE 降期治療后二期行外科切除療效顯著,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仍有待后期大樣本的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