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如今課改蔚然成風,但作文課卻濤聲依舊,廣大教師依然按照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第一堂課講評上次作文,朗讀一些范文;第二堂課進行本單元作文訓練的具體指導,學生討論,共同審題,下去后學生打草稿、譽抄。而近百本作文教師要經(jīng)過近十天的艱苦批改、相隔一周多時間才能與學生見面。這種傳統(tǒng)教學方式,增加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更增加了教師的負擔,學生一寫作文就咬筆桿、教師一批改作文本就頭疼。這兩方面都辛苦的教學方式,費時費事,效果并不見住。拖的時間長,降低了學習效率,一學期緊緊張張才能完成8次作文,訓練少,效果差,不少沒達到訓練要求的學生就被忽略了,沒有達到“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
因此,我認為:作文教學也應改革,具體方式是:在相鄰兩節(jié)課內(nèi),完成一次作文的指導、寫作、評講的全過程。
一、作文的指導階段
如九上第三單元作文訓練是一事一議,提出了三點訓練目標。1.觀點要鮮明。2、要找準論點。3、敘議不要脫節(jié)。教師要對如何達到這三點進行指導。再如初一第二單元作文訓練是寫人,教師就要展示訓練目標,如寫人的幾種方法,運用某種方法達到何種標準。這個指導過程一般5分鐘為宜、它和傳統(tǒng)教學不同,不是對具體題目直接指導,而是在命題之前的知識性指導。
二、作文的寫作階段
作文題目可由教師出,也可由學生討論或?qū)W生輪流出,亦可在作文參考題目中自選,隨機性愈強愈好,以便培養(yǎng)學生適應各種題目的能力。命題后教師不作任何指導,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文,這個過程一般40分鐘。
三、作文的講評階段
第二堂課開始,教師收全班學生的作文(含沒寫完的)進行講評。
1.學生分組討論評閱: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指導、及在作文訓練和日常學習中掌握的寫作知識,針對其體目制訂批改標準,然后小組討論批改,都要有眉批、總批和修改,這個過程一般20分鐘為宜。
2.教師集中講評:在學生分組討論批改時,教師就要到各組參與指導并評分。待學生批改結束后,教師要再次全面瀏覽作文和批改情況。根據(jù)本次訓練任務確定評講內(nèi)容和方式,內(nèi)容要重點突出,目標集中,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小組的批語和修改情況。
接著,教師選讀幾篇優(yōu)秀作文及幾篇未達標的作文,先讓批改小組談為什么寫得好,有什么缺點或不足。爾后讓全班學生發(fā)表意見,最后讓未達標的學生自談作文為什么沒達標,課后準備怎樣去寫,這個過程一般20分鐘。
如我在講三單元作文訓練時,分別讀了兩篇學生習作《小議蜜蜂》。一篇由蜜蜂的辛勤,歸納出了中心論點,做人要勤奮、團結。而后展開論述,全文敘得簡要,議得集中,理從事出,論點準確。而另一個學生的作文文介紹了蜜蜂的習性,到最末一段提出我們要學習蜜蜂的精神。把他的作文讀完后,他說出了自己作文的陷,把議論文寫成了散文,決定下去重寫。
四、作文的補救階段
對于作文訓練未達標的學生,教師應讓其下去重寫,并分派幾名作文優(yōu)秀的學生下去輔導,當天收上來再次評閱。
以上就是一次作文教學的一般過程,它在相鄰的兩節(jié)課完成了一次作文的指導、寫作、批改、評講的全過程。師生注意力集中,環(huán)節(jié)緊湊,緊緊圍繞訓練目標,提高了效率,節(jié)約了時間,調(diào)動了學生積極性,減輕了師生繁重的負擔。整個過程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向四十五分鐘要成果,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敏捷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快速審題、構思的技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適應考場作文快速成文的習慣。也為生活中口頭語言的表達,書面語言的靈活運用奠定了基礎,將會終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