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人二 童 超
杜詩名篇,多出唐肅宗至德二載(公元757年)至至德四載(公元759年)間,詩人年紀(jì)為46至48歲。根據(jù)史書記載,至德二載五月,詩人自長安流歸鳳翔,拜左拾遺,以疏救房琯觸怒肅宗。八月,墨敕放還鄜州,省視妻子、兒女?!肚即濉啡祝醋饔诖藭r。詩中“畏我復(fù)卻去”一句的爭訟,為大家所熟知,于19世紀(jì)60至80年代最烈,至今未有一個客觀的定論。本文無意挑起爭論史,只是想解決真切訓(xùn)詁。蕭滌非云:“如果通過這一小問題的爭論,使我們對詩人那種‘細(xì)論文’的精神有進一步的認(rèn)識和發(fā)揚,那么對于我們學(xué)習(xí)、研究和批判繼承文學(xué)遺產(chǎn),也將不是無意義的。”(蕭光乾整理221)其說甚是,此篇論文撰寫目的即此。除了印證歷代對杜詩“無一字無來歷”的高度評價,并揭櫫“方言”的研究外,在解決古漢語、古詩文的字詞訓(xùn)詁上也具有一定啟發(fā)性意義。
前修之說,大體可分仇兆鰲、俞平伯、吳小如、傅庚生等一系,以及金圣嘆、張相、蔣禮鴻、蕭滌非等一系,其他人大抵在兩邊依違、調(diào)和。茲分述之。
前一系認(rèn)為“畏我復(fù)卻去”是嬌兒或怕生、或畏父親之威嚴(yán)而退開,代表性觀點如下:
1. 王嗣奭(1566—1648年)云:“嬌兒卻去,正為少歡趣,不暇拊摩致之?!?王嗣奭84)
按,王嗣奭以“卻”解“卻”,等于沒有訓(xùn)詁。不過,可以推猜其意。其以老杜歸家,數(shù)日之后,嬌兒望之而畏,退卻離開,因無歡趣之故,以老杜無暇撫摸嬌兒頭足、表達關(guān)愛所致。如此一來,“卻去”的主詞是嬌兒,不是老杜。
2. 仇兆鰲(1638—1717年)云:“急于回家,而仍少歡趣者,一為父子久疏,一為生計艱難也。不離膝,乍見而喜;復(fù)卻去,久視而畏,此寫幼子情狀最肖?!?仇兆鰲注392)
按,仇氏于“復(fù)”字標(biāo)音“扶又切”,但重要的“卻”字反而沒有注明反切。他的說法與王嗣奭接近。嬌兒“不離膝”,突然見到戰(zhàn)亂中許久未見的父親之故;“復(fù)卻去”,久視父親,見其威嚴(yán),畏怕而離開?!皡s去”的主詞仍在嬌兒。
3. 吳小如于1962年1月26日《北京晚報》發(fā)文《說杜詩“畏我復(fù)卻去”》,云:
從全詩看,杜甫回了家,骨肉團聚,本是高興的事。但由于詩人憂國傷時,以“偷生為恥”,雖與妻兒朝夕相處,也覺得“少歡趣”,因此總不免帶有不悅的神情。孩子對父親原很親熱,自然就慢慢悄悄地退縮著躲開了。而孩子的行動翻轉(zhuǎn)過來又增加了詩人“還家少歡趣”的心情。(中華書局編輯出版249)
后來,1982年3月,他重申己說,于《吳小如講杜詩》中云:
《羌村》第二首“嬌兒不離膝,畏我復(fù)卻去”,其中“復(fù)卻去”,一般都講成嬌兒本圍著我轉(zhuǎn),見我臉色不好,于是躲開了。正式提出疑問的是金圣嘆,他認(rèn)為“畏我復(fù)卻去”應(yīng)該是孩子怕我再走。蕭滌非先生也認(rèn)同,并以陳師道學(xué)習(xí)《羌村》的幾首古詩,作為證明。陳詩確有怕父親再走之義。我認(rèn)為陳是學(xué)《羌村》,但陳寫詩的環(huán)境與杜甫不同,不能以陳證杜。蕭先生說服不了別人,俞先生、傅庚生先生、我本人都認(rèn)為是躲開之義,[……]我認(rèn)為“卻”就是實詞,退卻的意思。(吳小如67)
按,“畏我復(fù)卻去”,宋人任淵作“畏我卻復(fù)去”,所以,不能說“復(fù)卻”以“卻復(fù)”解釋,是謂“改詩句”,或云“沒有版本的依據(jù)”?!皡s”是實詞,但這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畏我復(fù)卻去”句中,“卻”字可以是虛詞。而且,應(yīng)該要以虛詞來解。
4. 謝思煒《杜甫集校注》云:“按,張九齡《敕突厥可汗書》:‘其馬今并勒令卻去,至彼之日,以理告示也。’[……]‘卻去’,均應(yīng)釋為‘退去’‘回去’。[……]當(dāng)以仇說為是?!?杜甫,《杜甫集校注》第1冊255)
按,金圣嘆以“畏我復(fù)去”解釋“畏我復(fù)卻去”,是對的。不過,這樣的解釋并沒有專門講“卻”的意思。“嬌兒不離膝,畏我復(fù)卻去”,意即“驥子不離我的膝下,怕我又再[次]離去”?!皡s”(或“卻”)與“復(fù)”同義,訓(xùn)“再,又也”。是以,“其馬今并勒令卻去”即“其馬今并勒令復(fù)去”;謝思煒強調(diào)并解“卻去”為“退去”“回去”“便去”,疑誤。其以仇說為是,但仇以“復(fù)卻去”解“復(fù)卻去”,其真解到底為何?
日本吉川幸次郎《杜甫詩注》和下定雅弘、松原朗編訂的《杜甫全詩譯注》(吉川幸次郎322;下定雅弘 松原朗編531)說同于仇兆鰲,前文論之甚詳,便不再評論。
后一系認(rèn)為“畏我復(fù)卻去”是嬌兒與父親久別重逢后依偎在懷,怕父親再離他而去,代表性觀點如下。
1. 金圣嘆(1608—1661年)云:“乃今心短計促,迫為偷生,竄身還鄉(xiāng),昔圖總廢,咄咄自詫,又何憊歟?嬌兒心孔千靈,眼光百利,早見此歸不是本意,于是繞膝慰留,畏爺復(fù)去?!?金圣嘆557)
按,金圣嘆以“畏爺復(fù)去”解“畏我復(fù)卻去”,雖然也沒有解釋“卻”字,不過,其釋“畏我復(fù)卻去”為“畏爺復(fù)去”,意“怕父親再次離去”,是清楚的。
2. 蕭滌非于1961年12月28日《人民日報》發(fā)表文章,贊成金圣嘆說法。又在1962年6月《文史哲》第3期刊登一文,重申看法不變。1980年,再發(fā)表文章于《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重申前義不改(蕭光乾整理221)。按,他的前后文章主要觀點可以歸納為三點: (1)“復(fù)卻”就是“卻復(fù)”。(2)“卻”是虛詞。(3)“卻”為“即”意。我們認(rèn)為,(1)(2)之說是對的,(3)的說法是錯的。觀點詳見蕭滌非主編、張忠綱副主編《杜甫全集校注》,云:
卻,猶即也?!拔肺覐?fù)卻去”,謂畏我復(fù)似去年,再立即離家而去也?!皡s”“即”二字,唐人詩文中多通用。杜詩《蘇大侍御渙》:“余發(fā)喜卻變?!敝^喜即變也。[……]亦有“看即”連文者,如李賀《野歌》:“條條看即煙蒙蒙?!被蚪狻皡s”為“回”“返”,則于義為贅。[……]此二句向有異解。其一,王嗣奭曰:“嬌兒卻去,正為少歡趣,不暇拊摩致之?!盵……]其二,金圣嘆曰:“嬌兒心孔千靈,眼光百利,早見此歸不是本意,于是繞膝慰留,畏爺復(fù)去?!毙煸鲈唬骸皨蓛阂姼高€家,卻大歡喜,依依不暫離膝,人家兒女無不盡然,何知其畏我復(fù)出門去,此是以己之心,推嬌兒腹中語。雖然,先生有官在身,奉詔以歸,家中豈得久?。繈蓛褐?,故一則以喜,一則以畏也?!?《而庵說唐詩》卷一)吳見思曰:“嬌兒繞膝,以拋離之久,畏我復(fù)去耳?!卑矗?以《北征》:“問事競挽須”諸句參照,較之二說,當(dāng)以后說為正。(936)
按,仔細(xì)一讀,說法有抵牾之處。首先,說“卻”猶“即”,疑誤。其引古注,區(qū)分為兩種說法,以仇《注》“復(fù)卻去,久視而畏”為非;吳見思“畏我復(fù)去耳”為是,加上前文肯定訓(xùn)“卻”為“即”,是謂兩可,便互抵觸。最后,若肯定“畏我復(fù)去”的說法,則“卻”字究竟作何解釋?仍然含糊,沒有解釋。至于任淵引此句詩為“畏我卻復(fù)去”,“復(fù)卻”作“卻復(fù)”,以版本角度看,或許無關(guān)緊要;若以中古漢語語法而論,則大有深意,且看下文分析。
3. 姜可瑜云:
對于“卻”的詞義,我以為可從兩方面來進行考察。一方面,由于“卻”的虛詞意義是“還也、仍也、在也”,跟“復(fù)卻去”的“復(fù)”是同義詞,因而可以把“復(fù)卻”看成是一個雙音虛詞或虛詞復(fù)用。[……]所以,“復(fù)卻”連用,甚至“卻復(fù)”連用,都并不是不可理解的。至于張相把“畏我復(fù)卻去”記為“畏我卻復(fù)去”,他可能有版本的根據(jù),但這無關(guān)緊要,而重要的是張相顯然是把“卻”與“復(fù)”當(dāng)作同義的“語辭”來理解的,而這種理解無疑是正確的。(姜可瑜57)
按,姜氏此番議論,相當(dāng)精辟,我們完全同意,只需要再補上方言上的語音、相關(guān)詞例上的訓(xùn)詁疏通即可。不過,以上說法是其將“復(fù)卻”提出來講的情況;文章尚且提到“卻去”合在一起談的狀況。兩說并存,確實也使人無所適從,難以判斷此中的是非曲直。
4. 信應(yīng)舉云:
“復(fù)”、“再”、“更”、“又”、“卻”,都是同義詞,兩個字結(jié)合在一起,成為同義詞的連用,連用的意思與單用一個字相同。故“不復(fù)再見”等于“不復(fù)見”或“不再見”;“勿復(fù)更來”等于“勿復(fù)來”或“勿更來”;“又卻如故”等于“又如故”或“卻如故”。我們再把這些連用的虛詞與“復(fù)卻”比較一下,以“又卻”為例,除了“又”與“復(fù)”在字面上不同以外,不管在結(jié)合形式上或詞義上,都是相同的,所以“畏我復(fù)卻去”就等于“畏我復(fù)去”或“畏我卻去”。由于這些連用的虛詞,并未凝定為一個詞,所以又可以互相顛倒[……]“復(fù)卻”,張相引作“卻復(fù)”,張或有所本,但“卻復(fù)”連用的例子,古籍中是有的。[……]由此可見,“復(fù)卻”、“卻復(fù)”也是可以顛倒的。(信應(yīng)舉62)
按,說亦大致可從,但還需要從方言、詞匯、虛詞等角度切入,深化研究。
5. 郭在貽云:“‘卻’字既可訓(xùn)為‘去’,則‘畏我復(fù)卻去’中的‘卻去’便是同義復(fù)詞,這句詩應(yīng)當(dāng)讀為‘畏我——復(fù)——卻去’,譯成現(xiàn)代白話,即是:‘怕我——再——離開’?!?郭在貽291)
按,翻成現(xiàn)代白話“怕我再離開”,相當(dāng)正確。不過,“離開”的人是老杜,而非嬌兒,此說與王嗣奭、仇兆鰲異,是正確的,即“我”指老杜。又云:“這個‘卻’字應(yīng)訓(xùn)為‘離’或‘去’,‘卻去’跟‘卻歸’‘卻回’‘卻返’‘卻退’一樣,也是同義復(fù)詞?!畢s’字訓(xùn)‘離’、訓(xùn)‘去’,也是由‘退卻’這個本義引申出來的?!?郭在貽290)
又按,其實,將“卻”訓(xùn)“離”“去”,姜可瑜已說?!皡s”有“離”“去”的意思,沒有問題。不過,杜詩此處“卻”字訓(xùn)詁要不要采取“離”“去”說法,是可以商量討論的。我們不采取這樣說法,其說“畏我——復(fù)——卻去”,我們改作“畏我——復(fù)卻——去”,因為,“卻去”就是“返回”“回去”的意思,回去哪里呢?杜甫才剛回家。如果是“復(fù)卻”,只是“又”“再”義,“復(fù)卻去”就是“又離去”,意思就對了。這樣,“畏我——復(fù)卻+去”可以和“嬌兒——不離——膝”之句式相對。雖然所對文字詞性不同,但是以其非五言格律詩故,不需要那么工整。像老杜《春望》“國破―山河―在”對“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對“恨別―鳥驚―心”,于各方面,對得極勻整,蓋以其為五言律詩緣故(杜甫,《杜詩鏡銓》145)。況且,“卻”字讀音要不要讀如“雀”音?也是有問題的。
6. 蔣紹愚認(rèn)為,“卻去”是“回去”之意。唐代語言,“卻”字放在表示趨向或帶趨向的動詞前面,通常是“回”的意思,而不作“即”或“離”義?!拔贰本涞摹皡s去”應(yīng)是“回去”,即從鄜州回到鳳翔的朝廷去(蔣紹愚101)。
按,說頗拘泥。而且,暫且不論“卻去”一詞解釋得對或不對,釋“去”為“前往”(“即從鄜州回到鳳翔的朝廷去”),實已錯誤?!皡s去”的“卻”,在“畏我復(fù)卻去”中,不能解釋為“回”。
7. 胡小石云:“嬌兒指驥子,杜所最愛。前年陷賊時猶作《遣興》詩以憶之。《北征》云‘見耶(爺)背面啼,垢膩腳不襪’,與此同意,皆寫天真小兒久別怕生之態(tài)?!?胡小石132)
按,《羌村》寫至德二載九月中,初抵家之情景。其時驥子久未見父親,確實是有“久別怕生之態(tài)”。不過,戰(zhàn)亂之故,少見父親,久別重逢,畏其再度離去,是以黏昵不離其膝。九月末寫《北征》,經(jīng)歷大約一兩周的相處,驥子熟悉父親之后,反倒惡臥踏被、叫怒索飯,非“久別怕生”,反是“親昵熟悉”,才有此態(tài)。父親亦覺對孩子虧欠,雖孩子動作粗鄙,亦覺可喜。這里沒有解釋“卻去”,不過,指出“嬌兒”乃“驥子”,說法甚佳?!绑K子”乃“宗武”小名,王秉鈞加以考證,一并可參(王秉鈞119)。
8. 郭在貽于后又云:
“卻”字在六朝以至唐宋時期,是一個涵義相當(dāng)復(fù)雜的多義詞,它的本義是“退卻”,(《廣雅˙釋言》:“卻,退也?!?引申之而有回、返、還、復(fù)、再、后等等意思,它還可以跟這些詞素組成同義并列復(fù)合詞。[……]然則“畏我復(fù)卻去”這句詩的意思,照我們的看法,即是:“畏我——復(fù)——卻去”?!皡s去”是同義復(fù)詞,猶之乎唐宋詩文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卻返”“卻回”“卻歸”一樣,有人認(rèn)為這些“卻”字是虛詞,實誤?!拔贰钡闹髡Z是“嬌兒”,“卻去”的主語是“我”,從語法上說,這是一個兼語式。全句的意思是: 嬌兒不離膝,怕我再離開。(郭在貽82)
按,“畏”的主語是“嬌兒”,“卻去”的主語是“我”,這樣說法,是不對的。
9. 蔣禮鴻《懷任齋文集》之《杜詩釋詞》,有“復(fù)卻”一條,其云:“自來有二說聚訟。一曰: 畏之而又離膝而去;一曰: 畏己復(fù)去家也。愚謂卻有復(fù)義,張相氏已有定說。復(fù)卻連文,即是共為復(fù)義,非謂又退去也?!?蔣禮鴻87)
按,張相1953年出版《詩詞曲語辭匯釋》,列舉“卻”的八種訓(xùn)詁,其六云:“卻,猶還也,仍也。[……]‘晚歲復(fù)偷生,還家少歡趣。嬌兒不離膝,畏我復(fù)卻去?!詪蓛悍牢抑€家而仍復(fù)去家也。”(張相68)以“仍”訓(xùn)“卻”,其說甚是。其實,“仍”就是“又”“再”“重”之意。
“復(fù)”有“再”“又”的意思在古書里面比比皆是。如《史記·項羽本紀(jì)》:“壯士,能復(fù)飲乎?”(司馬遷148)詩歌之中,如《木蘭詩》:“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dāng)戶織?!薄皬?fù)”都是“再”“又”“重”的意思。
“更”(“keng”)的本義是“改變”。《說文》:“更,改也?!?許慎124)后來引申有“更替”意義,《史記·孝武本紀(jì)》云:“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司馬遷220)因“更替”有接續(xù)進行意思,故虛化之而有“再”“又”“重”意義,便讀為“kèng”。杜甫詩中例子頗多,舉《新安吏》“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即知(杜甫,《杜詩鏡銓》204)。
“各”,訓(xùn)“異也”,王壬辰擬音為“koh”;有“各自”義,則擬為“kok”(王壬辰編83)。
按,“各”字疑無“再”“又”“重”義,是以不考慮此字。
5. 卻(卻)?!妒勒f新語·規(guī)箴》云:“王夷甫雅尚玄遠,常嫉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劉義慶編撰557)按,王衍不喜歡說到“錢”這個字,他老婆想改變他,叫奴婢把銅錢圍繞著床,放滿放好,使人無法在床的四周行動。王衍起床,看到“錢”礙著行走,說:“拿走這玩意!”他就是不說“錢”這個字眼?!鞍⒍隆笔恰斑@個”的意思,“舉卻”是“拿走開”的意思。就東西而言,“卻”是“移開”;以人而論,“卻”是“退卻”。
下文說明與“卻(卻)”字組合的詞[比方“某卻(卻)”“卻(卻)某”等],“卻”字的意義會有哪些變化,其訓(xùn)詁又各自為何,借此探知“復(fù)卻(卻)”的“卻(卻)”要如何解釋較好。
(1) 卻?!短綇V記》卷403《珊瑚》:“海中珊瑚,生于水底。[……]久而不采,卻蠹爛糜朽?!?李昉等編3247)按,“卻”,“即也”。
《水滸傳》第11回:“一行人馬都打扮好了,卻把林沖雜在里面?!?施耐庵113)按,“卻”,疑有“又”或“卻是”的意思。敦煌變文《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并圖一卷并序》:“獄主聞?wù)Z,卻入獄中高樓之上?!?王重民732)“卻”有“又”“復(fù)”之意。
《西游記》第49回:“妖邪道:‘[……]戰(zhàn)未三合,我卻敗回來也?!?吳承恩494)按,“卻”,疑有“退卻”之意。敦煌變文《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并圖一卷并序》:“惟愿獄主放卻娘,我身替娘長受苦。”(王重民735)“卻”亦“退”意。
(2) 卻歸。敦煌變文《葉凈能詩》:“朕今忍寒不得,愿且卻歸,若更須臾,須恐將不可。”(黃征 張涌泉339)《太平廣記》卷九六“回向寺狂僧”條:“今限已滿,即卻歸矣。”(李昉等編639)
按,前文提到,蕭滌非認(rèn)為“復(fù)卻去”的主語是杜甫,不是嬌兒;“卻”作“即”講,也就是“就”的意思。則《太平廣記》“即卻歸”者,乃為“即歸”之意,可謂不通、不詞之甚!這里的“卻歸”,大部分都是“返歸”的意思。也就是說,把“卻歸”講成“退歸”的意思勉強可通,但不如解釋為“又”“復(fù)”。
(3) 卻還。劉長卿《送張栩扶侍之睦州》:“遙憶新安舊,扁舟復(fù)卻還?!盵清圣祖(康熙)御定375]按,“卻”,疑與“還”同義而平列,“卻”即“返”義,或者,即是“又”“復(fù)”之意。
(4) 還卻歸、歸卻還。敦煌變文《降魔變文》:“適看布金事已了,是以如今還卻歸?!?黃征 張涌泉559)《云謠集雜曲子》有《破陣子》詞:“春去春來庭樹老,早晚王師歸卻還?!?陳人之 顏廷亮7)按,這里是將“還”“卻”“歸”三字,視作同義,然后平列,成為一詞。是故,字的位置可以互相調(diào)換,既云“還卻歸”,又可說成“歸卻還”。
(5) 卻回。敦煌變文《難陀出家緣起》:“有事咨聞(問)娘子,請籌暫起卻回?!?黃征 張涌泉590)杜甫《舍弟觀歸藍田迎新婦送示》二首:“汝去迎妻子,高秋念卻回?!薄断策_行在所》三首之一:“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杜甫,《杜詩鏡銓》572、151)
按,前文論及郭在貽認(rèn)為“卻去”的“卻”訓(xùn)“回”之意,則“卻回”即為“回回”;又認(rèn)為,也可以將“卻”訓(xùn)為“去”,則杜詩的“卻去”成了“去去”之意,同樣是既不通、亦不詞。因此,他有一個結(jié)論:“‘畏我復(fù)卻去’,也應(yīng)該讀作‘畏我——復(fù)——卻去’,而不能讀作‘畏我——復(fù)卻——去’?!庇职矗鋵崳x為“畏我復(fù)卻去”或“畏我―復(fù)卻去”“畏我——復(fù)卻——去”,都還可以,就是不能讀為“畏我——復(fù)——卻去”,因為,“復(fù)”“卻”二字訓(xùn)詁與詞性的意思接近,而“卻”“去”在這個詞例里面并不接近。這些“卻回”,疑訓(xùn)“復(fù)回”“又回”,“返回”的意思。
(6) 卻返。敦煌變文《目連緣起》:“不經(jīng)旬日之間,羅卜經(jīng)營卻返,欲見慈母,先遣使報來?!?王重民701)按,此處“卻”有“復(fù)”之意,“卻返”即“復(fù)返”。
(7) 卻來?!短綇V記》卷三三三“武德縣田叟”:“叟男曰:‘父往女家,計今適到,而所乘驢乃卻來,何謂也(耶)?’”(李昉等編2646)敦煌變文《目連緣起》:“目連見母作狗,自知救濟無方,火急卻來白仏(佛)?!?王重民710)按,“卻來”疑“復(fù)來”義,“乃卻來”即“竟復(fù)來”,“卻來”即“復(fù)來”,無不文從字順。
(8) 卻到。敦煌變文《葉凈能詩》:“凈能再問(聞)帝說,不覺哂然。便乃作法,須臾卻到長安。”(黃征 張涌泉339)唐人小說《霍小玉傳》:“但端居相待至八月,必當(dāng)卻到華州,尋使奉迎,相見非遠?!?王夢歐196)按,“卻到”疑“復(fù)到”義,類似今人所說“又到”。
(9) 卻至?!队详栯s俎·玉格》“裴沆”條:“郎君此行非有急切,可能卻(卻)至洛中干葫蘆生乎?”(段成式23)按,“卻至”疑是“又至”的意思。
(10) 卻看?!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罚骸皠ν夂鰝魇账E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杜詩鏡銓》343)按,“卻”有“又”義,或引申為“回頭”的意思。
(11) 卻據(jù)?!妒勒f新語·汰侈》:“[王君夫]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破的,卻(卻)據(jù)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來?!汈В酥?,一臠便去?!?劉義慶編撰881)按,“卻(卻)”疑是“又”義。
“擱”是俗寫,與“又”結(jié)合成詞,可以說成“又?jǐn)R”,閩南語歌曲的歌詞中,屢見“又?jǐn)R想起你”(意“又再想起你”)、“又?jǐn)R是黯淡的月”(意“又是沒有月光的夜”)的說法。
臺灣商店、餐館,則常見以“‘?dāng)R再’來”取名。如“擱再來包子”“擱再萊(來)車輪餅”“擱再來海鮮快炒店”“擱再來餐廳”,都有“再度光臨”意思。此乃“擱再”,“卻復(fù)”為其對比。亦可倒言“‘再擱’來”,如請他人明日再來光臨,會云“明天再擱來”;亦有商店名為“炸(再)擱來咸酥雞”“再擱來炸蚵爹”者。即此“再擱”,相當(dāng)于“復(fù)卻”。還可以聚“又”“擱”“再”三字以連言,“你‘又?jǐn)R再’來”即“你又再來”義。
7. 革。王力《同源字典》以“改”“更”“革”三個字是同源?!案摹焙汀案笔巧瞎乓簟爸俊焙汀瓣柌俊钡摹芭詫D(zhuǎn)”,“改”和“革”是上古音“之部”和“職部”的“對轉(zhuǎn)”(王力81)。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一書,歸納出八條,他已經(jīng)說得很好,簡略說之如下,然后將“畏我復(fù)卻去”的“卻”字,做個定位,再提出我們的評論:
1. 卻,語助詞,用于動詞之后(張相64)。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斫卻(卻)月中桂,清光應(yīng)更多?!?杜甫,《杜詩鏡銓》146)按,“斫卻”即“斫去”“斫掉”“斫除”?!皡s”,其實就是口語“去”“掉”“除”的意思。
2. 卻,猶于也。(張相65)杜荀鶴《長安春感》:“此時晴景愁于雨,是處鶯聲苦卻(卻)蟬?!盵清圣祖(康熙)御定1993]以“于”對“卻”,則“卻”亦“于”義。
3. 卻,猶正也,于語氣加緊時用之(張相65)。杜甫《水宿遣興奉呈群公》:“歸路非關(guān)北,行舟卻(卻)向西?!?杜甫,《杜詩鏡銓》665)“行舟卻(卻)向西”,即“行舟正向西”。
4. 卻,猶倒也;反也。此為由正字義加強其語氣者,于語氣轉(zhuǎn)折時用之。(張相66)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玉花卻(卻)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杜甫,《杜詩鏡銓》406)畫中的玉花驄,是假馬;以畫中逼真,仿佛是庭前之真馬,“卻”有“倒”“反”義。
5. 卻,猶返也;回也。此由退卻之本義,引申而來(張相67)。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50)言若聚首時,當(dāng)回溯今夜巴山夜雨時的相思之情。“卻”有“返”“回”義。
6. 卻,猶還也;仍也(張相68)。杜甫《羌村》:“嬌兒不離膝,畏我復(fù)卻去?!?杜甫,《杜詩鏡銓》164)張相云:“言嬌兒防我之還家而仍復(fù)去家也?!?張相69)按,事實上,張相是把“復(fù)卻”的“卻”解釋為“還”“仍”,前引蔣禮鴻的說法,他認(rèn)為張相把“畏我復(fù)卻去”的“卻”,解釋為“再”“又”,兩者之間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蔣禮鴻估計是記憶有些微誤。不過,“畏我復(fù)還去”“畏我復(fù)仍去”,較之“畏我復(fù)再去”“畏我復(fù)又去”,于語氣上更為加重,有“害怕我再一次‘竟然’又離去”的意思。其實,并不需要“加重語氣”,因為杜甫還沒有離去,離去只是假設(shè)、猜想,還沒有成為事實。
7. 卻,猶再也,意思有時與作還字解者略近(張相70)。杜甫《高都護驄馬行》:“青絲絡(luò)頭為君老,何由卻(卻)出橫門道。”(杜甫,《杜詩鏡銓》79)按,“畏我復(fù)卻去”的“卻”,就是“再”“又”的意思。
8. 卻,猶豈也(張相72)。李商隱《富平少侯》:“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李商隱233)按,“卻惜”就是“豈惜”,或可進一步引申為“不惜”,描述主人翁豪奢。
按,張相說法,基本把“卻”在古詩詞的意思揭櫫無遺。關(guān)于“嬌兒不離膝,畏我復(fù)卻去”訓(xùn)詁公案的討論,所以治絲愈棼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把早于他們的張氏看法加以考慮之緣故。因此本文簡略和出,目的在此。他于“畏我復(fù)卻去”的“卻”字訓(xùn)詁與相關(guān)訓(xùn)詁,已經(jīng)達到一個很高的地步了,所缺少的,應(yīng)該就是方言、語音方面的討論和考慮而已。
2. 從漢語的陰陽對轉(zhuǎn)來看:
至于“復(fù)卻”可以倒言為“卻復(fù)”一事,《杜陽雜編》云:“上令宮人侍茶湯。有笑集貌古布素者,而縝發(fā)絳唇,年才二八,須臾忽變成老嫗,雞皮鮐背,發(fā)鬢皤然。宮人悲駭,于上前流涕不已。上知宮人之過,促令謝告先生,而容質(zhì)卻復(fù)如故。”(丁如明 李宗為 李學(xué)穎等點校1393)即作“卻復(fù)”。按,“容質(zhì)卻復(fù)如故”,是說“容質(zhì)恢復(fù)得和以前一樣”,“卻”“復(fù)”都有“又”“再”“重”義。而“復(fù)卻”可以作“卻復(fù)”,張相已說。況且,杜詩有一版本,“復(fù)卻”正作“卻復(fù)”。當(dāng)然,有學(xué)者不承認(rèn)、不相信這樣說法,《杜陽雜編》此例,當(dāng)可釋疑,“復(fù)卻”確實可以倒置為“卻復(fù)”。
《法苑珠林》卷7:“未及至而府君遣安居還,云:‘若可還去,善成勝業(yè),可壽九十三。努力勉之,勿復(fù)更來也。’”(釋道世1953)按,此以“復(fù)”“更”連言,“復(fù)更”相當(dāng)于“復(fù)卻”,但不表示“更”即是“卻”,這是不同的兩個字。
單“卻”字言,《玄怪錄》“柳歸順”條:“后卻至此,泊舟尋訪,不復(fù)再見也。”(牛僧孺編 李復(fù)言編34)按,“后卻至此”即“后又至此”,“卻”有“再”“又”“重”義。而后文云“復(fù)再”,“復(fù)”“再”也連言。兩個同義字組合成的詞,除了“復(fù)卻”,尚有“又卻”一詞,《玄怪錄》“杜子春”條:“[子春]錢既入手,心又翻然,縱適之情,又卻如故?!?牛僧孺編 李復(fù)言編2)按,同樣地,“又”“卻”連言,“又卻”相當(dāng)于“復(fù)卻”,相當(dāng)明白。
“嬌兒不離膝,畏我復(fù)卻去”,意即“驥子宗武須臾不離開我的膝蓋,怕我又再次離去”,朗誦的節(jié)奏應(yīng)為“嬌兒——不離——膝,畏我——復(fù)卻——去”?!皬?fù)卻”,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操閩南語之人所說的“又?jǐn)R”“再擱”,“擱”字可再俗寫為“佫”字。然后,“復(fù)卻”可以倒讀為“卻復(fù)”,“又?jǐn)R”也可以再加“再”字云為“又?jǐn)R再”,組成詞的每個字意思,不管是兩個字,或是三個字,都是“又”“再”“重”“復(fù)”“還”“仍”等義。
最后,關(guān)于“卻”字。使用“又”“復(fù)”意思時,音讀讀為類似“擱”的音,則文字字形書寫為“卻”更好,“卻”“卻”是正、俗關(guān)系。因為“谷”聲比“去”聲更貼近此字音讀,如果是“退去”的意思,則寫成“卻”,但是,杜詩此處不會是“退卻”的意思,否則如何“不離膝”呢?
總之,“復(fù)卻”就是閩南語發(fā)的“又?jǐn)R”的對音,意思是“又再”,則“畏我復(fù)卻去”就是“害怕我又再離去”的意思。否則,小孩要因為久不見父親而害怕倒退,又要不離膝,就矛盾了。
① “俞”指“俞平伯”。傅庚生有《杜詩析疑》(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第1版)、《杜詩散繹》(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第1版)兩專著,討論杜詩。更早有《探杜詩之琛寶,曠百世而知音》(載《光明日報》1962年4月15日;又《文學(xué)遺產(chǎn)》總第410期),看法與吳小如類似。
② 按,杜甫有六子,三男三女。長子宗文,小名熊兒。次子宗武,小名驥子,《北征》云:“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迸c《羌村》同稱“嬌兒”,可見其最為老杜寵愛。幼子早卒,戰(zhàn)亂餓死。有“兩小女”,亦見《北征》,晚年似又得一女,見《入衡州》,有“乳女”云云,則蓋三女之中,最年幼者。
③ 以上店名,皆筆者生活中搜集的材料。
④ 只有“閣”字的語音,可以說得通。但是,語義沒有“再”“又”“重”的意思。
⑤ 本文往返修訂過程比較繁復(fù),遲仁清同學(xué)幫忙刪訂補正,做了工作,謝謝他的幫忙。
白居易: 《白居易集》第1冊,顧學(xué)頡校點。北京: 中華書局,1979年。
[Bai, Juyi.. Ed. Gu Xuejie.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9.]
曹先擢 蘇培成: 《漢字形義分析字典》。北京: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
[Cao, Xianzhuo, and Su Peicheng..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9.]
陳彭年等重修: 《校正宋本廣韻(附索引)》。臺北: 藝文印書館,1991年。
[Chen, Pengnian, et al. eds.General Rimes(with Index). Taipei: Yee Wen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陳人之 顏廷亮: 《云謠集研究匯錄》。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Chen, Renzhi, and Yan Tingliang.Songs of Clouds.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98.]
丁如明 李宗為 李學(xué)穎等點校: 《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下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Ding, Ruming, et al., eds.. Vol.2.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0.]
杜甫: 《杜甫集校注》第1冊,謝思煒校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Du, Fu.’. Vol.1. Ed. Xie Siwe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5.]
——: 《杜詩鏡銓》,楊倫評注。臺北: 文津出版社,1970年。
[- - -.’. Ed. Yang Lun. Taipei: Wenchin Publishing House, 1970.]
段成式: 《酉陽雜俎校釋》,曾雪梅校釋。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
[Duan, Chengshi.Youyang Sketchbook. Ed. Zeng Xuemei. Jinan: Shan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8.]
郭在貽: 《訓(xùn)詁叢稿》。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Guo, Zaiyi..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5.]
胡小石: 《胡小石論文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Hu, Xiaoshi..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2.]
黃征 張涌泉校注: 《敦煌變文校注》。北京: 中華書局,1997年。
[Huang, Zheng, and Zhang Yongqua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7.]
姜可瑜: 《也談“嬌兒不離膝,畏我復(fù)卻去”》,《文史哲》4(1979): 54—58。
[Jiang, Keyu. “Discussion on ‘My Darling Child Clutches My Knee; Dreading That I Will Leave Again’ in Du Fu’s Poem.”,4(1979): 54-58.]
蔣禮鴻: 《蔣禮鴻集》第4卷。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Jiang, Lihong.Vol.4. Hangzhou: Zhejia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1.]
蔣紹愚: 《關(guān)于“畏我復(fù)卻去”》,《文史知識》6(1981): 101—106。
[Jiang, Shaoyu. “An Analysis of ‘Dreading That I Will Leave Again’ in Du Fu’s Poem.”6(1981): 101-106.]
金圣嘆: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等六種》,《金圣嘆全集》第4冊。臺北: 大安出版社,1986年。
[Jin, Shengtan..Vol.4. Taipei: Ta’an Publishing House, 1986.]
清圣祖(康熙)御定: 《全唐詩》(上冊)。臺北: 宏業(yè)書局,1982年。
[Kangx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2.]
李昉等編: 《太平廣記》。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Li, Fang, et al., eds.. Taipei: The Liberal Arts Press, 1987.]
李商隱: 《李商隱詩集疏注》(上冊),葉蔥奇疏注。北京: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5年。
[Li, Shangyin.Collected Poems of Li Shangyin. Vol.1. Ed. Ye Congqi.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85.]
[Liu, Jianren. “Ge (ko?): Again and Once More.”. (9 Dec. 2011). 3 April 2021
劉義慶編撰: 《世說新語箋疏》,劉孝標(biāo)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整理。臺北: 華正書局,1989年。
[Liu, Yiqing, ed.The Tales of the World. Eds. Liu Xiaobiao, et al. Taipei: Huazheng Publishing Co., Ltd, 1989.]
牛僧孺 李復(fù)言編: 《玄怪錄;續(xù)玄怪錄》。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Niu, Sengru, and Li Fuyan, eds.;. Taipei: The Liberal Arts Press, 1989.]
仇兆鰲注: 《杜詩詳注》。臺北: 漢京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84年。
[Qiu, Zhao’ao, ed.’Taipei: Hanjing Cultural Company, 1984.]
釋道世: 《法苑珠林校注》第7卷,周叔迦、蘇晉仁校注。北京: 中華書局,2003年。
[Shi, Daoshi.The Garden of Religion. Vol.7. Ed. Zhou Shujia and Su Jinre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3.]
施耐庵: 《水滸傳》。臺北: 佳禾圖書社,1982年。
[Shi, Nai’an.. Taipei: Jiahe Book Society, 1982.]
下定雅弘 松原朗編: 《杜甫全詩譯注》第1冊。東京: 株式會社講談社,2016年。
[Shimosada, Masahiro, and Akira Matsubara, eds.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u Fu’s Poetry. Vol.1. Tokyo: Kodansha Ltd., 2016.]
司馬遷: 《史記會注考證》,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瀧川龜太郎考證。臺北: 洪氏出版社,1982年。
[Sima, Qian.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Eds. Pei Yin, et al. Taipei: The Hongs Press, 1982.]
王秉鈞: 《說“嬌兒不離膝,畏我復(fù)卻去”》,《蘭州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8.3(1990): 119—121。
[Wang, Bingjun. “A Discussion of ‘Dreading That I Will Leave Again’ in Du Fu’s Poem.”() 18.3(1990): 119-121.]
王重民等編: 《敦煌變文》下冊。臺北: 世界書局,2015年。
[Wang, Chongmin, et al., eds.. Vol.2. Taipei: The World Publishing House, 2015.]
王力: 《同源字典》。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
[Wang, Li..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2.]
王壬辰編: 《臺語字匯》。臺北縣(新北市): 萬人出版社,2000年。
[Wang, Renchen, ed.. Taipei County: Ten Thousand People’s Press, 2000.]
王嗣奭: 《杜臆增?!罚軜溷懺鲂?。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1年。
[Wang, Sishi.’Study of Du Fu’s Poetry. Ed. Cao Shuming. Taipei: Art and Literature Print House, 1971.]
王禹偁: 《小畜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43冊臺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
[Wang, Yucheng..The Complete Collections of the Four Treasuries. Vol.43. Taipei: Taiwan Commercial Press, 1986.]
吳守禮: 《綜合閩南臺灣語基本字典初編》。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Wu, Shouli.-. Taipei: The Liberal Arts Press, 1987.]
吳小如: 《吳小如講杜詩》。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Wu, Xiaoru.’. Tianjin: Tianjian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2.]
蕭滌非主編: 《杜甫全集校注》第2冊。北京: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
[Xiao, Difei, ed.. Vol.2. Beijing: The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14.]
蕭光乾整理: 《蕭滌非杜甫研究全集》(上編)。哈爾濱: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
[Xiao, Guangqian.. Vol.1. Harbin: Heilongjiang Educational Press, 2006.]
信應(yīng)舉: 《釋“嬌兒不離膝,畏我復(fù)卻去”的“復(fù)卻”——兼與蕭滌非、姜可瑜兩同志商榷》,《鄭州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1980): 49—51,62。
[Xin, Yingju. “An Interpretation of ‘Fuque’ in ‘My Darling Child Clutches My Knee; Dreading That I Will Leave Again’: A Discussion with Xiao Difei and Jiang Keyu.”() 2(1980): 49-51,62.]
許慎: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臺北: 天工書局,1992年。
[Xu, Shen.Explanations of Characters Simple and Complex. Ed. Duan Yucai. Taipei: Tiangong Book Company, 1992.]
吉川幸次郎: 《杜甫詩注》第4冊。東京: 筑摩書房,1980年。
[Yoshigawa, Kōziro.’. Vol.4. Tokyo: Chikuma Shobō, 1980.]
張相: 《詩詞曲語辭匯釋》。北京: 中華書局,1953年。
[Zhang, Xiang., C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53.]
中華書局編輯出版: 《杜甫研究論文集》第3輯。北京: 中華書局,1963年。249—250。
[Zhonghua Book Company, ed.. Vol.3.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63.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