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研集團東城中醫(yī)醫(yī)院中醫(yī)內(nèi)科(心血管?。┲魅吾t(yī)師,國家名老中醫(yī), 首都名中醫(yī),首都醫(yī)科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擅長治療各種結(jié)節(jié)、息肉(肺結(jié)節(jié)、乳腺及甲狀腺結(jié)節(jié),胃、腸及膽囊息肉),各種腫瘤(食管腫瘤、肝腫瘤、膀胱腫瘤、淋巴腫瘤、子宮肌瘤、子宮癌、卵巢癌),高血壓、糖尿病、腎功能衰竭、肺心病、肝硬化等疑難雜病。
門診時間:周三、周日上午
天氣一秒入夏,隨之而來的熱象卻有真有假!心煩失眠、血壓飆升卻不一定是陰虛陽亢;一到夏季就胃中灼熱,一天要吃十幾根冰棍才能緩解,卻還要用溫熱的藥調(diào)理;小便短赤、排出不暢,卻不是“上火了”,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辨寒熱呢?
北京中研集團東城中醫(yī)醫(yī)院中醫(yī)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耿建國介紹,有一位90歲的老奶奶,血壓長期較高且沒有規(guī)律用藥,有一天突然臥床不起,神志不清,出現(xiàn)心煩失眠、身熱臉紅、血壓不穩(wěn)、心率快且心律不齊癥狀后,家人想當然地認為該用清心降火的涼藥,沒想到,不僅血壓沒下去,還引發(fā)了腦卒中。后經(jīng)醫(yī)生診斷,老奶奶的熱其實是假象。
耿主任介紹,這位奶奶的高血壓不是我們常說的陰虛陽亢型,她主要的問題是“真寒假熱”,最后嚴重到表現(xiàn)出了危象,陰陽離絕。這個時候本質(zhì)就不是清熱的問題,對于體內(nèi)有寒、陽氣不足,要做的是溫陽,只有溫陽身體的熱才能回來。這就像是夏天房間里空調(diào)溫度開得很低,人們冷到加件衣服也待不住,由于過于寒冷,導致虛陽的表現(xiàn),人們只能離開房間。想讓他回到這個房間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空調(diào)溫度升高。
并不是所有的高血壓都是肝陽上亢,另一類上熱下寒的高血壓也會表現(xiàn)出上半身的熱象。為什么身體還會一半熱一半寒呢?其實,90%的人都有這種情況。
肝陽上亢型:急躁、頭暈、頭脹、怕熱、手腳熱、口干、舌紅苔黃。腰腿不怕冷,喜吃冷飲,睡眠不好。
上熱下寒型:除了手腳熱、失眠、口干口苦外,主要是腰部以下怕冷、腰膝酸軟。陽氣虛,不能溫煦、固攝,所以出現(xiàn)夜尿多,下肢乏力。喜吃冷飲但食冷飲后有腹瀉、大便溏泄、食欲差、舌苔白膩等不適之癥。
中醫(yī)辨證上最常見的高血壓是肝陽上亢、風陽上擾。由于肝腎陰液不足,會出現(xiàn)五心煩熱(心和雙手雙腳),內(nèi)里有熱在躁動,擾亂心神會導致失眠。而上熱下寒因為陰陽不交,也會出現(xiàn)失眠,熱傷津液導致口干。
無論是手腳熱,還是口干、失眠,都是兼而有之的癥狀。不能單純憑借這幾個癥狀,就認為自己是肝陽上亢。上寒下熱這類人群還會伴隨下半身的寒,比如下肢怕冷、腹瀉、不能吃涼等,這是鑒別的要點。
熱氣的本性是向上的、向外的,所以癥狀十分明顯,出現(xiàn)口舌生瘡,急躁易怒等表現(xiàn),不會遺漏。寒氣收斂、隱晦、向下,生活中常會被人們忽視。若任由它們自由發(fā)展的話,將破壞機體平衡而引發(fā)疾病。當機體氣機通暢時,會把熱氣往下拉,寒氣往上提,使寒熱交流達到動態(tài)平衡,人才會健康無病。
所以“上病”一定要“看下”,如果辯證錯誤盲目使用滋陰清熱的涼性藥,結(jié)果會適得其反,出現(xiàn)生命危險。
如果屬于陰虛陽亢型高血壓,在夏天可以用決明子和菊花做成藥枕,躺著睡可以緩解血壓高的癥狀,舒心過一整個夏天。
對于上熱下寒人群,耿主任推薦了簡便易學的家庭茶飲搭配法。上熱下寒實際上是兩個矛盾,如果喝太涼的茶就會受冷不舒服,甚至腹瀉,一碗涼茶雖然短暫壓制了火氣,但涼茶的寒氣也留在了體內(nèi)。但是喝太熱的茶,又容易助火。
(1)代茶飲
根據(jù)發(fā)酵程度來分,有未發(fā)酵的綠茶,半發(fā)酵的紅茶,全發(fā)酵的普洱。因為普洱和紅茶發(fā)酵程度太高,上熱下寒人群喝了容易上火,而綠茶偏寒,喝了又容易肚子不舒服,所以選擇微發(fā)酵的白茶更合適。而花茶的寒熱性要看配料,有些是以綠茶、紅茶作為茶坯,然后加入鮮花,比如茉莉花、玉蘭花、桂花,選擇性質(zhì)較平和的花茶同樣更好。
(2)助陽綠茶
上熱下寒因為癥狀很復雜,搭配一點藥食同源的食物,也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如果非要喝涼性的綠茶,建議搭配溫性藥材一同喝,可平衡寒熱、溫腎助陽、暖脾胃。常見搭配有綠茶+紅棗1-2枚,綠茶+肉桂2克 ,綠茶+鮮或干桂圓2顆, 綠茶+生姜2片。
耿主任介紹,58歲的王阿姨一到夏季就有全身水腫、胃中灼熱的癥狀,一天要吃十幾根冰棍才能緩解,有冠心病、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
耿主任判斷她其實是“真寒假熱”。王阿姨食用大量的冰棍,將脾胃的陽氣“打擊”完了,而殘存的陽氣跑出來就變成了上火的假象。其實她的整個身體是寒象,胃陽浮躁在上面,就表現(xiàn)為局部的熱象,所以想吃涼的。她曾經(jīng)還用過偏方,偏方里有一味藥是苦參,吃完當天晚上就因休克送到醫(yī)院搶救。因為苦參性涼,更加重了身體的寒性。所以切忌用大量涼性藥物,以免導致休克。當用完溫熱的藥暖腎暖脾胃,王阿姨的癥狀很快就緩解了。
很多人到了夏季都會覺得胃中灼熱,不自覺愛吃冷飲冷食,恨不得每天吃半個冰鎮(zhèn)西瓜才解暑。更有甚者是“傻小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打開冰箱是冰啤酒、冰飲料統(tǒng)統(tǒng)一口干。
但是這種“熱象”的背后,也分胃有實火和胃陽虛燥兩種情況,同樣是喜食冷飲、消谷善饑,“熱象”也是有真有假。胃中有火消谷善饑,一般應該在白天,因為白天屬陽,可以助火,如果總是在晚上饑餓多食,那很可能就是胃陽虛燥。
胃有實火:偏食辛辣溫熱食物或濕邪化燥化熱、肝郁化熱,可導致胃腸積熱的病癥。常常會口干舌燥、喜食冷飲、白天消谷善饑。舌苔黃、舌苔較少,胃隱痛、脹氣、便秘。
胃陽虛燥:口干舌燥、喜食冷飲,但飲后不適。同樣也消谷善饑,但是晚上飯量特別大,晚上睡不著白天反而能睡著。胃陽虛,即胃里的火力就小,溫煦的作用減退,吃稍微冷一點的東西就無法溫化,虛寒內(nèi)生、寒氣凝結(jié),導致吃完不適,肚子隱隱作痛。
如果是胃有實火,可選擇吃一些涼性食物,比如冬瓜、苦瓜、蘿卜、綠豆等清淡性涼的食物,同時要避免吃辛辣、油膩食物。
可如果是胃陽虛燥體質(zhì),繼續(xù)貪食寒涼,就可能讓陽氣進一步受損,甚至導致病情加重。針對脾胃有熱又有寒的人群,耿主任推薦了一款平衡中焦寒熱的小茶飲。寒熱錯雜人群居家調(diào)理可用代茶飲梔子丁香茶。
梔子丁香茶
【藥材】生梔子3克、公丁香3克
【方義】生梔子可苦寒、清心熱、清肝膽熱、利濕退黃、涼血止血,且藥性作用比較緩和,使三焦或五臟之熱緩緩下行,不像黃連、黃芩味苦。公丁香可溫中散寒、暖脾胃、止嘔止瀉、溫腎助陽、辛香清新口腔。
【做法】煮水代茶飲。
【適宜人群】這兩味藥配在一起喝,既解決了胃陽不足,又能清熱,非常適合中焦有寒又有熱的人群日常飲用。
看到尿液發(fā)黃,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火”,想要趕緊清熱降火。其實尿液發(fā)黃的原因有很多,并非全部都是上火!
正常情況下,小便黃通常是因為飲水過少、出汗過多,導致尿液濃度過高。如果你喝水多,依舊出現(xiàn)尿液發(fā)黃那可能就需要引起重視了。出現(xiàn)小便黃,不一定是我們常以為的濕熱。如果是濕熱下注膀胱,用清熱利濕的藥物就能利水消腫。但是還有一些情況比較復雜,可能是真“寒”假熱。
耿主任介紹,有一位30歲的患者,全身水腫,只有來月經(jīng)時水腫會減輕一點,稍微一受涼馬上就小便發(fā)黃,一喝熱水小便又能通。
光看癥狀感覺像“上火了”,但其實是陽虛導致不能溫化水液,瘀滯生熱,氣化不利使得小便不利、黃濁。就比如早上開水管的時候,為什么水放著放著變涼了?因為剛開始放出來的是管道里淤滯的水,水不流動時會產(chǎn)熱。氣對水液有化蒸的作用,氣虛導致水液化蒸不足會出現(xiàn)小便黃,陰虛的時候化源不足也會出現(xiàn)黃。
這種寒熱錯雜導致的小便不利,耿老師根據(jù)臨床病例總結(jié)出一句話“受寒則小便短赤不暢,得熱則小便色清通暢”。中醫(yī)古籍《醫(yī)述·溺黃赤》有記載:“凡小便,人但見其黃,便謂是火。不知人逢勞倦,小水即黃;焦思多慮,小水亦黃;瀉痢不期,小水亦黃;酒色傷陰,小水亦黃。使非有痛淋熱證相兼,不可因黃便謂之火,余見逼枯汁斃人者多矣?!?/p>
小便發(fā)黃通常還與“心火下行”有關(guān)。心火下移至小腸,是小腸中津液過熱所導致,心火通常表現(xiàn)為舌尖潰瘍、尿黃、口干、尿灼熱、心煩、失眠等癥狀。
所以小便黃不一定是“上火了”,勞累、思慮過度、瀉痢傷陰、酒色傷陰、氣血大虛都可能出現(xiàn)小便黃。
肝膽胃容易熱,熱氣向上還容易引動心火上炎,肺火上炎。脾易寒,脾寒到一定程度會累及腎寒,導致脾腎陽虛。
“上火了”是我們在生活中總能聽到的一句話,老一輩降火的秘方以金銀花、玉米須、薄荷、決明子、荷葉為主,都可以去火,幫助我們安心度夏的。
但去火是要看辨證分型的,表現(xiàn)在上部的熱不一定是真熱。許多人想當然的認為“身體虛就補氣血,體內(nèi)有火就清熱,有濕氣就祛濕”,這可是大錯。因為單純的清熱,會加重體內(nèi)的寒邪;單純的溫陽,又會導致上火更加嚴重。
所以,寒熱夾雜的調(diào)理,關(guān)鍵在于陰陽調(diào)和,把上浮的陽氣往下壓,把過盛的寒邪驅(qū)散。一些偏涼的薄荷、金銀花可以清熱外火、解毒,但是如果不是真正的熱,用這些有可能會起到副作用。如果是上熱下寒,用完清熱的藥會導致下邊寒更重。
如果屬于寒熱夾雜導致疾病的人群,需要到醫(yī)院找醫(yī)生調(diào)理,服用藥物,謹遵醫(yī)囑。耿主任臨床上多用小柴胡湯和理中湯。
脾臟在中醫(yī)理論中是很重要的臟器,位于五臟之中央。脾臟的功能發(fā)揮與否,全靠脾中陽氣,脾陽不足則身體會出現(xiàn)種種異常情況。
脾陽虛的表現(xiàn)是吃點涼的食物或者冷風一吹就會腹脹腹瀉、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而且脾陽虛往往最后會累及腎陽不足。理中湯是溫補脾陽的特效方劑,由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干姜組成,最重要的配伍是干姜和甘草兩味藥。干姜走中焦,是溫養(yǎng)脾臟的最重要的藥物,能夠補充脾陽之不足,散脾臟之虛冷。配合甘草,使干姜的溫性更加持久。
小柴胡湯由柴胡、黃芪、半夏、人參、大棗、甘草、生姜組成,主要是清解少陽淤熱的,只要是肝膽郁熱的病,小柴胡都可以治療。
如果寒邪入里化為熱了,方劑里的柴胡和黃芪可以發(fā)揮扶正祛邪、疏肝理氣、清熱除煩的藥性,用來退熱,解表清熱、疏肝和胃。
到了夏天,人們很容易燥熱上火,不要掉進“降火”的陷阱里,當出現(xiàn)真寒假熱、寒熱夾雜的癥狀,我們需要及時去醫(yī)院找醫(yī)生開方子來調(diào)理。注意不要太貪涼,舒適安心的度過一個夏天。夏季容易使?jié)駸峤豢?,容易釀成濁氣,濁氣是不干凈的氣,侵入人體就容易讓人生病,中醫(yī)一般用芳香類的藥材做成香囊來避濁氣,預防病毒侵入人體。
避濁氣香囊方
【藥材】藿香15-30克、佩蘭15-30克、薄荷6-9克、白芷15-30克、艾葉10克
【做法】將藥材放入布袋中做成香囊,放在身上、房間或者車上,可以避濁氣。一個香囊可以用1周左右,等到味道快沒有了,就可以換下一個。
【禁忌】家中有孕婦的慎用。
(編輯? ? 王? ?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