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光 榮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提 要】中國文化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翻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翻譯現代化進程中,林紓作為獨特的個體,一直是學界關注的對象之一。無論在文學史、翻譯史、思想史以及文化史方面的著作,繞過林紓不論,勢必殘缺不完。本文從文獻計量的角度,通過檢索中國知網期刊文獻,利用CiteSpace 對國內學界關于林紓的研究進行分類探討,重點關注對林紓翻譯研究的探討,為全面評價林紓提供參考借鑒。
嚴家炎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總序》中指出,20 世紀為“中國文學在東西方文化交匯、撞擊下發(fā)生大變革、走向現代化的時期”,同時是“中國小說接受西方思潮影響,建立嶄新意識和嶄新體式,并使外來影響和民族傳統(tǒng)逐步交融,使現代化和民族化相互結合的時期”(陳平原、夏曉紅1989:1)。
作為文學史上的分界線,1898 年是值得關注的年份,它對中國文學翻譯史來說,意義重大。學界關于文學研究分界線劃分已經達成一些共識,指出在作為分界線的年度內,需產生對文學歷史進展有重要影響的事件,比如“發(fā)表了某一重要宣言”,或“出版了某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還可以是“提出了新的寫作原則”(謝天振2000;查明建、謝天振2007:18)。查明建、謝天振(2007)將中國20 世紀文學翻譯史的分界線定在1898 年。之所以將1898 年認定為20 世紀文學翻譯史的開端之年,他們認為有幾件事情在文學翻譯史上影響深遠,其中有嚴復翻譯出版《天演論》單行本,在該書序言中提出的“信達雅”至今仍為學界津津樂道。同年,梁啟超出版了《譯印政治小說序》,指出政治小說具有巨大的社會推動作用。林紓在1898 年與王壽昌合作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并在1899 年出版發(fā)行,社會反響極為熱烈。嚴復、梁啟超、林紓在這一年揭開了中國20 世紀文學翻譯的序幕,因此1898 年成了中國近現代翻譯史上的標志性年份(查明建、謝天振2007:19)。
學界對林紓的翻譯關注頗多,以至于現在學界一談及林紓,就會想到《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吁天錄》《塊肉余生述》等膾炙人口的譯作。林紓不僅是翻譯家,還是文學家、古文家、書畫家、教育家,在諸多領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財富。可以說,中國文化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林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在文學史、翻譯史、思想史以及文化史方面的著作,繞過林紓不論,勢必殘缺不完(關詩珮2008;王東風2011)。
為了更好地理解林紓,本文從文獻計量的角度,對國內學界有關林紓的研究進行分類探討,并在此基礎上重點探討林紓翻譯的現代意義,以期為客觀評價林紓提供參考借鑒。
本文作者以“林紓、林紓翻譯、林譯小說、林紓譯作、林紓研究、林紓創(chuàng)作”等作為檢索詞,在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平臺進行全面檢索,關注1950 年至2020 年期間國內學界的相關研究,并對檢索結果進行相關度核對,最后確定1698 篇期刊文獻,利用Citespace 軟件對這些文章進行分析。CiteSpace 是當前國內外學界運用最廣的一款文獻計量軟件(Chen 2004,Chen & Song 2017)。該軟件可以通過對相關研究領域所發(fā)表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探討研究規(guī)律,展現科學知識圖譜(李杰、陳超美2016)。
首先請看林紓相關研究關鍵詞的聚類分析,圖1 顯示的是關鍵詞共現聚類圖:
圖1 林紓相關研究共現關鍵詞聚類圖
通過CiteSpace 計算共得到75 個聚類,其中Top10 聚類如圖1 所示,可以看出1950—2020 年間我國學者對林紓相關研究的主要熱點聚焦于#0-#10 聚類范疇內,其中最大的聚類為#0 聚類,主要以林紓為研究對象展開相關研究,涉及的話題包括林紓作為古文家、文學家等,其次是#1、#2聚類,圍繞林紓所譯的《茶花女》《七綴集》等經典譯著進行研究;#3、#4、#5、#6、#9、#10 等六大聚類則從政治小說、義法、中國近代文化、原創(chuàng)、現代文學、古文義等視角研究林紓翻譯和林紓創(chuàng)作;#7 聚類則以哈葛德為個案分析林紓的翻譯(哈葛德是林紓與其口譯合作者翻譯最多的英國小說家,總計翻譯其23 部著作,參閱戴光榮2019)。
為了更加凸顯林紓研究圖譜中的關鍵詞,筆者對CiteSpace 進行參數設置,以頻率(Freq.)為基準,對文獻中高頻關鍵詞重新進行圖譜分析,其結果如圖2 所示:
圖2 林紓相關研究關鍵詞頻率統(tǒng)計分布情況
從圖2 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林紓、翻譯、林譯小說、文學翻譯、翻譯策略、意識形態(tài)、桐城派、《巴黎茶花女遺事》《撒克遜劫后英雄傳》《塊肉余生述》《黑奴吁天錄》《迦茵小傳》、哈葛德、狄更斯等話題,是國內學界關注度比較高的。
如果要了解整個檢索時期范圍內學界研究的關注點,可以利用CiteSpace 的時間線視圖(側重于勾畫聚類之間的關系和某個聚類中文獻的歷史跨度)、時區(qū)圖(側重于時間維度上表示知識演進的視圖)(具體設置可以參閱陳悅、陳超美等2019:74-77)。從CiteSpace 制作的國內學界對林紓相關研究的時區(qū)視圖可以看到,林紓相關研究的共現關鍵詞主要集中于20 世紀50 年代末(為起步階段),20 世紀60—70 年代出現研究斷層,20 世紀80 年代初期恢復對林紓翻譯及其研究探索,20 世紀90年代達到研究的高峰。對這些聚類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這些研究視角相對集中,主要聚集于翻譯名家和翻譯史論研究。以1992 年與2006 年為例,CiteSpace 圖譜顯示這兩年中國內學者的研究話題(見圖3 與圖4):
圖3 1992 年研究話題截圖
圖4 2006 年研究話題截圖
1992 年國內學界探討與林紓相關的研究話題集中在兩大塊:一是與翻譯相關的;二是與林紓作為古文家身份相關的。其中與翻譯相關的話題包括“林譯小說、偵探小說、狄更斯、翻譯小說”等,與林紓作為古文家身份相關的研究話題包括“桐城派古文、白話詩、《閩中新樂府》《古文論》《春覺齋論文》”等。
相比1992 年的研究來說,2006 年度與林紓相關的研究話題范圍明顯擴大。此時進入研究者視野中的林紓,不僅僅是翻譯家,還是書畫家、古文家、小說家;涉及的話題包括:翻譯策略、意識形態(tài)、翻譯過程、世界文學、中國文學、話語權力、書面語言、“化境”“訛”(此兩詞出自錢鐘書的《林紓的翻譯》);涉及林紓的翻譯作品包括《啼笑因緣》《威尼斯商人》《撒克遜劫后英雄傳》《迦茵小傳》《金粉世家》《馴悍記》等??梢哉f,進入21 世紀后,我國學者對林紓的研究呈多元化趨勢,主要從譯者主體性、文學、義理、文法等視角分析林紓的翻譯和林紓作為其他身份的探討。
從Citespace 顯示共現關鍵詞在不同年代所凸顯的動態(tài)分布可以看出不同時期的研究熱點。跟這類檢索主題相關的研究熱點是:《天演論》、踐卓翁、中國文學、外國文學、西方小說、翻譯史、《迦茵小傳》、翻譯小說、外國小說、哈葛德、林紓的翻譯、《黑奴吁天錄》等。可以看出,國內學界對于林紓的研究熱點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并在一定程度上相對集中,這為下文即將展開的林紓有關研究分類探討提供良好的數據基礎。
上文利用CiteSpace 對期刊文獻所做的圖譜分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有關林紓的研究概況。為更全面分析了解林紓,本文綜合了部分國內外有關林紓的研究著作,將學界有關林紓的研究進行分類探討。依據文獻內容的相關性,筆者將這些研究大致分為如下幾大類:
第一類:將林紓的事跡寫入傳記,展現其跌宕起伏的生平經歷,包括其求學及謀生、社會活動(張俊才1992;張旭、車樹昇2014;朱羲胄1948a,1948b);將林紓書畫及古文創(chuàng)作、合作的翻譯與同期其他作者、譯者進行詳細對比,從而探討林紓創(chuàng)作與翻譯特色(黃睿、朱萍2011;謝飄云2002;張俊才1984,2008 等)。這一類研究將林紓作為一個特立獨行的個體融入當時的語境與社會背景,展現其歷史全景,從而深入探討其作為多面手背后的社會語境,將林紓思想的形成及發(fā)展、創(chuàng)作的內容等置于廣闊的社會歷史文化活動中加以綜合考量。分析表明,林紓的翻譯事業(yè)與成就構成了研究林紓的核心內容之一。
第二類:分析探討林紓古文創(chuàng)作、文言翻譯作品的語言特色與個人行文風格。林紓在文言翻譯作品中以獨特的按語讓譯者顯形,在古文創(chuàng)作中彰顯自己風格與態(tài)度,對古文行文及自創(chuàng)小說的義理比較重視。林紓與“五四”新文學家的論爭,有學者也作了深入的考察。楊聯芬(2003)指出林紓性格狷介真率,林紓跟新文化代表之間的分歧在于對白話文的態(tài)度,他認為推廣使用白話文并非就一定要廢除古文。這一類研究的專著與論文比較多,相比第一類研究來說,探討更為細致(韓洪舉2005a,2005b;林薇1985,1990 等)。
第三類:深入挖掘林紓翻譯與贊助人、出版商、口譯合作者等之間的關聯,探討林紓翻譯深層次的社會背景與動機,彰顯林紓翻譯的社會功用(孔立1962;李歐梵2013;江曙2015 等)。
第四類:重視歷史事實的挖掘,考據林紓翻譯小說數量及相應的源語文本,介紹口譯合作者,介紹源語文本作家相關信息。關于林譯小說種類,寒光(1935)認為是171 種,鄭振鐸(1981)推論為156種,而馬泰來核實為179 種(馬泰來1981,1982)。
第五類:匯編不同學者的研究,編撰有關林紓及相關研究叢書,內容涵蓋林紓本人古文創(chuàng)作、詩詞作品、譯作的序、跋等(阿英1960),關注林紓創(chuàng)作所面臨的社會文化背景,分析林紓譯作在社會各層面的影響與接受(錢鐘書等1981;薛綏之、張俊才1983)。
第六類:探討翻譯史,列舉林紓作為翻譯家的翻譯實踐活動。前文指出,林紓是任何中國翻譯史的研究者都無法繞過的人物,比如《中國翻譯文學史稿》(陳玉剛1989),《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郭延禮 1998),《中國譯學理論史稿》(陳福康2002),《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馬祖毅2004),《中國翻譯文學史》(孟昭毅2005)等。
第七類:探討林紓翻譯與創(chuàng)作的傳播及對后世的影響(錢存訓1986;林薇1987;郭延禮1991;楊聯芬2002,2003;郝嵐2006;關詩珮2008;潘紅2010;許俊雅2012)。
第八類:關注林紓文言翻譯,對其小說翻譯作品展開細讀及描述,反映其翻譯實踐過程不同于一般譯者的細節(jié),揭示其從事翻譯創(chuàng)作的思想淵源,指出林紓譯文中前后矛盾與沖突的地方,探討林譯小說的社會目的(林元彪2012,2019;劉雪真2015;邢杰2010;張佩瑤2003a,2003b;朱志瑜2016)。
第九類:從比較的角度,探討林紓的翻譯、創(chuàng)作手法,分析林紓在中西文化、中西文學、中西小說等方面創(chuàng)舉(劉宏照 2012;龍穎2016;陸建德2011;羅書華 2012,2013;潘紅 2012;邱漢平2014;王向遠2015;文貴良 2005;吳微2002;徐志嘯2002;袁進2011)。
對林紓的相關研究進行分類只能是粗線條的。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個體,林紓身兼數職,很多時候幾種身份同時出現,這一特征尤其體現在他大半生的翻譯生涯中。在林紓的文學翻譯作品中,可以看到其多重身份的顯現。
通過上文的綜述,從林紓獨特的翻譯途徑、林譯小說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對西洋小說的普及以及在清末民初廣大民眾對翻譯小說的理解等層面來看,林紓及其翻譯現象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關注與挖掘。
文學翻譯是一種文化選擇行為,總是受到譯入語文化中意識形態(tài)、文學觀念、文學體制、經濟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的時期,由于其文化語境不同,文學翻譯選擇也就有不同的價值取向(查明建、謝天振2007:18-19)。
林紓以“工于敘事抒情,雜以詼諧,婉媚動人,實前古所未有”(錢基博 2004:168)的古文,通過與人合作翻譯了大量的西洋小說,為當時閉關鎖國的國人打開了一條通道,讓小說登上大雅之堂。通過文言小說途徑,吸引了知識階層,從而提升了小說的社會地位(施蟄存1990:89)。研究發(fā)現,“林譯小說”作為一個高頻詞,有其厚重的社會文化意義:林譯小說本身以典雅的語言敘述平凡的人生,消解了中國文人雅文學與世俗小說之間的巨大歷史鴻溝,林譯小說的出現可謂恰逢其時。1898 年以后的中國社會,由于嚴復、梁啟超等人的宣傳,加上林譯小說的影響,很快就形成了關于歐美和日本社會現代化與小說相關的觀念,于是改革社會的熱情變成了創(chuàng)造新小說的動力。
林紓作為古文家,深諳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敘事話語特征,通過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用文言小說語言顛覆傳統(tǒng)小說的觀念,改章回小說模式為西洋式的長篇敘事模式,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種新嘗試。林譯小說中的古文不同于自己創(chuàng)作時的語言,錢鐘書(1981)指出林譯小說中的文言已經不再是嚴格意義上桐城派古文,而是林紓自認為通俗而富于彈性的文言。這就導致林紓在古文寫作與小說翻譯時不大相同的狀態(tài)。
林紓在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中國的文學翻譯事業(yè)中,扮演著一個導路先鋒的角色。林紓以其獨特的身份,在一片荒漠中摸索前進。他的翻譯難免留下探路者勇敢卻尚不規(guī)則的足跡,因此可以說他是中國正式的文學翻譯事業(yè)杰出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他的許多翻譯經驗、技能技巧以及敘事風格,至今仍不乏借鑒價值(張俊才2007:56)。
謝天振認為,翻譯家大都身兼二職:理解與表達,而林紓的翻譯,該職責被一分為二。作為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與其口譯合作者各自承擔了翻譯所必須完成的任務:對原文內容與社會文化背景的理解,以中國特定時期的特定語言開展書面表達。林紓翻譯的成功,其藝術魅力歸功于林紓的藝術性再創(chuàng)造。這類翻譯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揭示了文學翻譯中譯者再創(chuàng)造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文學翻譯實際上是對原作信息的傳遞加上譯語中作為藝術品的再現。林紓的翻譯不僅是中國翻譯史上,也是世界翻譯史上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謝天振1999:71-72)。林紓自己大概也沒有想到,中國新文化的誕生,他是其中的一位先驅。其翻譯小說無異于一扇洞開的窗戶,可以從這里瞥見西方的文化與人生。
翻譯對異域文化再現承擔了巨大的建構力量,林譯小說作為清末民初翻譯宏大敘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個體體悟和想象,展開了言說西方、建構自我的翻譯活動,以小說話語的方式開啟了思想文化的現代性,從而成為中國社會歷史轉型期現代性建構的一個重要部分(潘紅2012)。
有關林紓翻譯相關的研究,美國漢學家韓嵩文(Michael Hill)曾指出,關于林紓翻譯的研究,大多基于研究者個人對林紓譯文進行尋章摘句式的感悟,林譯小說本身是一項工程浩大的文化事業(yè),如果研究者偏離文本正文,僅通過閱讀林紓撰寫的序跋及評論等副文本來展開分析其翻譯思想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科學的(韓嵩文 2007;Hill 2013)。
需要指出的是,通過對半個多世紀的研究文獻梳理,筆者發(fā)現,涉及林紓翻譯的研究,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深入探討:林譯小說其獨特的敘事方法是對西方敘事模式的改造。這類改造對本土小說會產生何種影響?有學者認為應該通過對勘原著、對翻譯文本開展深度剖析,探討林紓翻譯作品語言風格,從而科學有效揭示林譯小說的魅力所在(潘紅2017)。
隨著語料庫語言學、語料庫翻譯學等學科的發(fā)展,借助語料庫手段可以更好地開展林紓及其翻譯研究(戴光榮2015,2018a,2018b,2018c,2019)。語料庫翻譯學借助雙語語料或翻譯語料,采用數據統(tǒng)計和理論分析方法,結合語內與語際對比研究,可以對翻譯現象開展歷時與共時的描寫和解釋,探索翻譯過程與翻譯本質(胡開寶 2011;王克非2012)。在林紓翻譯語料庫基礎上,后續(xù)研究還可以進行多譯本對照研究。以林紓譯本為依托,其他現代漢語譯本為對照,將英語原文、林紓譯本、現代漢語譯本進行對比研究,這樣就可實現譯者對比以及文言與白話對比,還可以進行英語、漢語文言、漢語白話對比(戴光榮2019)。借助語料庫途徑,對林紓譯文開展全面細致描述,總結歸納其翻譯作品中的語言使用規(guī)律與翻譯策略,結合序跋等副文本,探討林紓小說翻譯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分析翻譯合作、翻譯出版機構及社會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對譯者的影響,從而科學解釋林紓翻譯的行為。
本文借助文獻計量手段,對國內學界關于林紓的研究進行詳細的分類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已有研究的分類特征。文章還結合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對林紓翻譯展開深入分析,探討其歷史功績,從而為全方位理解林紓提供有用的參考借鑒。在此基礎上,文章還探討了針對林紓翻譯開展研究的新途徑、新方法,借助語料庫手段,可以挖掘林紓翻譯的更多話題,值得后續(xù)研究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