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學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幼兒的一日生活皆教育,教育契機時刻發(fā)生在幼兒園與家庭生活中,幼兒園教育只有與家庭教育保持連續(xù)與一致時才能實現(xiàn)幼兒教育效果最大化。課程建設是聯(lián)系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橋梁。2021年頒發(f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促進法》)將“家事”上升為“國事”,明確了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鼓勵幼兒園將家庭教育服務納入工作計劃和教師業(yè)務培訓內容。《促進法》有助于改變“家庭只是學生課堂的延伸、家長只是學校教師助理”的情況,從而將家庭教育從學校教育的附庸地位解放出來,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特點,讓家園教育深度合作成為可能。而要讓合作更加科學、更加有效,幼兒園就必須建立家長深度參與其課程生活化建設的機制,以課程建設為合作載體,充分發(fā)揮家長的作用,實現(xiàn)共同成長。
幼兒園課程資源廣泛存在于生活中,即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其包括幼兒在園所進行的一切活動,如進餐、睡眠、如廁、收拾整理活動、區(qū)域活動、戶外活動、教學活動等。家庭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場所,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與教育契機。幼兒園要通過課程的生活化篩選教育內容,關注什么內容最能激發(fā)幼兒的生命活力,什么內容最有利于促進幼兒生理和精神生命的成長等。這勢必涉及生活化課程目標的制訂、生活化課程內容的選擇、生活化課程的實施與生活化課程的評價等。教育是專業(yè)性的活動,幼兒園課程的建設離不開作為教育專業(yè)人員的幼兒教師,也離不開家長的深度參與,只有多方參與才能讓課程更有意義、效果更好。
“參與”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它是一種權利關系的體現(xiàn),不僅意味著“放權”與“賦權”,“是指決策活動中的參與”,而且意味著責任分擔與成果共享。因此,“參與”的基本內涵是共同決策、責任分段,權利共享。[1]深度參與要求參與人認知、情感、行動統(tǒng)一,在深度參與過程中參與人身心能量深度卷入。深度參與要超越停留在表面的任務驅動型或者功利型、應付型的參與,強調參與者互動、有意義、充分地參與。本文將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未參與層面;第二層面是象征性參與層面,包括通知、咨詢、安撫等,但僅作為參與者,不參與決策,其意見或想法不一定被重視;第三個層面是家長深度參與層面,家長成為幼兒園的伙伴,能夠參與幼兒園課程決策與管理的全過程。
幼兒園要實現(xiàn)課程變革的目標,讓家園教育形成合力,就必須提高家長對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理解,培養(yǎng)家長對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的參與意識,發(fā)揮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的主體作用,促進家長深度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在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中,課程內容的提供與評價是深度參與的核心。家長深度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可以讓教師、家長更加了解幼兒,讓幼兒園教學環(huán)境與課程內容更加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發(fā)展需求,讓家園教育的內容保持連續(xù)性與一致性。家長參與范圍越大,家長支持幼兒園各項工作的承擔感與投入感越大,參與程度越深,家園教育的合力就越強。因此,家長深度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有助于實現(xiàn)教師、家長、幼兒的共同成長。
家長參與教育的權利得到了各國法律法規(guī)的支持,如英國的《教育改革法》規(guī)定學前教育機構的管理組織中要有家長代表,地方教育機構要為家長提供培訓課程。[2]《美國目標2000年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提出了八大教育目標,其中有兩個目標提到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問題。[3]我國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了家長與教師的合作伙伴關系,指出家長是幼兒園教師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兒園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4]因此,從中外家長參與幼兒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文件中可以看出,家長的教育參與權具有充分的法律基礎,應該得到重視,家長有權參與幼兒園教育,包括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
幼兒園課程內容多是生活化的內容,無法與幼兒的家庭生活經(jīng)驗分開。一方面,家長作為幼兒的監(jiān)護人,有責任和權利參與幼兒園課程建設;另一方面,家長的參與對豐富幼兒園教學內容和拓展課程內容具有建設性作用。教育評價往往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就需要家長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對幼兒行為的變化判斷幼兒園課程的作用,發(fā)揮對幼兒園課程的監(jiān)督、評價與反饋的作用。因此,從幼兒園課程管理的角度來說,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是必要的。[5]目前,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開發(fā)、課程決策、課程實施已成為現(xiàn)代課程發(fā)展的趨勢。
良好的家園合作關系及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設計有利于幼兒的發(fā)展。有研究通過實證研究證明,幼兒的總體發(fā)展水平與家長參與幼兒園活動成正比,與家長的配合程度也成正比。[6]還有研究認為,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有利于幼兒各項能力發(fā)展,同時可提升成人的教育能力。[7]目前,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幼兒園層面都十分重視家園共育工作,但只有真正成為課程的參與者,家長才能從中獲益,得到發(fā)展。[8]因此,家長深度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有利于形成家園教育合力,促進幼兒、家長和教師的成長。
家園之間的有效合作,需要教師和家長都具有主人翁意識。家長深度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的角色有幼兒經(jīng)驗建構的幫助者、家園聯(lián)系的溝通者、家庭課程資源的提供者、課程內容的決策者、教育效果的評價者。[9]目前,很多家長對幼兒園課程認識狹隘,沒有意識到游戲及課程生活化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總認為課堂教學活動才是課程。很多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的意識淡薄,認為幼兒園課程建設是教師的職責,家長只能配合,因此他們選擇不干涉、不參與。家長深度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xiàn)在其有參與幼兒園課程建設的決策權和對教育效果的評價權,而參與幼兒園課程建設的決策與評價就是參與幼兒園課程審議。
課程審議是指課程開發(fā)主體對具體教育實踐情景中的問題進行反復討論權衡,以獲得一致性的理解與解釋,最終做出恰當、一致的課程變革決定,并采取相應策略的過程。[10]課程審議主體應由課程專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社區(qū)代表、園長、幼兒教師和家長組成,課程審議需要多方參與[11],以避免課程審議的盲目性、隨意性和間斷性。家長只有真正成為幼兒園課程參與者時,才能從中得到發(fā)展。[8]有研究者認為,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主題活動有助于提高家長對幼兒園課程的認識,讓他們真正理解幼兒園課程安排的意義。[12]家長只有深度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與教師的關系才會從“您這么教不對”“您應該這樣教”轉變?yōu)椤拔覀円黄疬@樣教”的狀態(tài),讓家園形成合力。
家長深度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需要內容載體。家長是幼兒教育的合作伙伴,也是教育資源的擁有者。在學習型社會中,人的學習是全體的、終生的,幼兒不僅要在幼兒園接受教育,還要在家庭、社區(qū)等場所接受正規(guī)的和非正規(guī)的教育。[13]幼兒教育應該達到不斷豐富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提升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幼兒園課程內容應適應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和興趣,幼兒教育要讓幼兒在游戲探索過程中獲得經(jīng)驗和知識。幼兒一日生活皆教育,這意味著幼兒園課程一定要滿足幼兒多感官學習的需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并貫穿幼兒的一日生活,在幼兒園、家庭與社區(qū)生活中得以實施。生活經(jīng)驗不是孤立的,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幼兒,包括身體的、認知的、情感的發(fā)展,幼兒園就要以幼兒生活化的活動為主線進行課程建設,多開展多樣化、感性化、趣味化的互動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關注課程內容,將生活化課程內容作為家長深度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的載體。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是幼兒教育回歸生活的具體體現(xiàn),教育回歸幼兒生活的本質是尊重幼兒生命成長的現(xiàn)實需要,讓幼兒在一個真正能讓其生命得到萌發(fā)的、真正能彰顯其主體性的環(huán)境中生活和學習。[14]
有研究指出,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具有隨意性強、計劃性差的問題,具有單項灌輸多、雙向交流少,階段性強、連續(xù)性差,相互挑剔多、彼此合作少等特點。[15]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立的過程是家長與教師平等互動的過程。只有平等互動才有助于形成一致的教育合力。[16]家長只有了解幼兒園課程,才能理解與認同幼兒園課程的理念和目標,和教師一起建立共同的教育信念,從而形成教育合作,共同支持和促進幼兒學習。家長在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的過程中,對話是動力系統(tǒng)。沒有對話,就無法了解教師的“教”和幼兒“學”的自然狀態(tài),更不用說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了。[17]然而,每個參與者各不相同,將各種不同身份的家長融合在一起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有家長缺乏包容心、忍耐力,是很難實現(xiàn)成功溝通、達成統(tǒng)一的。家長對幼兒在家里發(fā)生的問題具有發(fā)言權,尤其是當幼兒在家里和在幼兒園里的表現(xiàn)不一致時,教師更需要家長提供更多的信息,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18]只有家長與教師的對話圍繞 “我們今天教了什么內容”“教的效果怎么樣” “還有什么值得教”等內容開展,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才能凸顯其意義,也才更有深度。
深度對話讓“主體—客體”范式轉向“主體—主體”范式,主體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平等合作的。對話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19]首先,深度對話需要家長、教師有足夠的耐心與時間進行溝通,溝通的內容不僅限于幼兒的生活,還應關注幼兒在幼兒園與家庭里的行為表現(xiàn),以找到幼兒園和家庭教育的契合點,保持二者教育的一致性。其次,在對話的過程中雙方要坦誠,不要采取“終止性”語句,而要盡量使用“啟發(fā)性或引導性”語句。如“孩子在幼兒園很棒”“孩子在家很開心”就屬于終止性語句,在對話中教師和家長應該避免上述話語,而是應該指明幼兒“做了什么”“為什么表現(xiàn)棒”。教師要引導家長說出幼兒在家有哪些表現(xiàn),并結合幼兒園教育內容告知家長起到了哪些作用,告訴家長為什么幼兒會有這樣的表現(xiàn)。在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建設生活化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對話的內容要體現(xiàn)出教育性,談話內容要涉及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效果等,以此進行深度對話。深度對話能讓家長對幼兒有更多了解,對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更感興趣,進而產(chǎn)生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的動力。
家長深度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的立足點是讓幼兒的成長“看得見”,即通過幼兒具體的成長數(shù)據(jù)、具體的活動表現(xiàn)看到幼兒的成長。評價結果要能夠獲得教師、家長及其他評價者的一致性認可,即幼兒發(fā)展評價要結合教師評價、家長評價與社會評價,強調過程性評價。
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評價受社會、學校、教師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要讓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評價,幼兒園就需要創(chuàng)造吸引家長關注幼兒園教育的路徑,增強家長的參與意識,使家長有興趣、有信心、有能力參與。[20]家長作為幼兒園課程的評價者是有條件的,即家長需要具備參與能力,家長如果能在參與意圖與方式上達到深度參與,就能比較真實地評價幼兒園課程。[21]家長深度參與幼兒園課程評價的目的是“讓幼兒成長看得見”“讓教師的教學更加有意義”“讓家長的參與更加有意義”。家長可以通過幼兒園的平時紀錄了解幼兒的成長過程。
幼兒園在追求多元化目標的過程中,會承受來自多元化且互相沖突的環(huán)境約束,以及來自多元主體的不同壓力。這就要求每所幼兒園進行多元動態(tài)平衡,使園本課程管理系統(tǒng)從“被動執(zhí)行系統(tǒng)”轉變?yōu)椤白孕泄芾硐到y(tǒng)”。[22]如圖1所示,在以往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家長往往以聽令者、受命者、執(zhí)行者的角色參與,教師與幼兒、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幼兒之間進行的是單一的對話,缺少溝通。教師、家長以幼兒為中介進行交流,使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的過程簡單化、靜態(tài)化,也比較短視,這樣的參與不能發(fā)揮各主體的作用,更不能形成家園教育合力。
圖1 單一對話參與機制
家長深度參與機制(圖2)以生活化課程(經(jīng)驗)為載體,使教師、家長、幼兒組成一個閉環(huán)系統(tǒng),將各主體串聯(lián)起來,基于幼兒園、家庭、幼兒現(xiàn)有的條件激發(fā)組織系統(tǒng)的活力。通過不斷對話,家長深度參與機制可以改變以往“自上而下”的、“教化式”的家長參與模式。通過家長深度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教師和家長可以一起解決教什么、怎么樣教、教得怎么樣的問題,讓幼兒園課程更具適宜性,讓教師與家長的對話內容更有深度、對話方式更加專業(yè),讓家園教育具有連續(xù)性與一致性。家長深度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有助于實現(xiàn)家園共育目標。
圖2 家長深度參與機制
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中教師和家長合作意識的缺乏主要是由于雙方的觀念不同。如果教師認為家長的教育水平和參與教育的能力不高,就會制約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谟變簣@現(xiàn)狀及參與人員的現(xiàn)實水平,依據(jù)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特點,幼兒園組織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審議是提升教師、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能力的重要途徑。有研究認為,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主題活動有助于提高家長對幼兒園課程的認識,讓他們真正理解并接受幼兒園課程安排的意義。[12]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可以從幼兒園學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相關理論,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23]
課程審議是教育民主的具體表現(xiàn),是凝聚集體智慧的過程,是交流思想、觀點辯護、觀照實踐的過程,是討論和溝通的過程,不是簡單的評議和評點的過程。[24]課程審議的主要問題為幼兒發(fā)展、課程效能等,課程審議不僅是幼兒園的事,而且是家長的事。課程審議的目的是通過課程內容及安排的商討,達到課程實施效果的最大化。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的過程是動態(tài)變化的,幼兒園可就課程生活化建設這一主題,邀請家長、專家進行課程審議,讓家長深度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在深度對話中提升幼兒、教師、家長的課程素養(yǎng)。
幼兒園要將各項工作做好,營造接納、開放的心理氛圍,讓家長感覺到幼兒園是歡迎自己的。目前,幼兒園大多愿意鼓勵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家長深度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即與幼兒園一起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快樂成長。沒有合作,任何參與都是表面的、暫時的和無效的。因此,幼兒園要培育開放的家園合作文化,引導家長深度參與。例如,有幼兒園開設了家長學校,成立了班級家委與園家委,將家委分為教育教學小組、設施設備安全小組、膳食安全與衛(wèi)生保健小組、宣傳策劃小組等,家委中的家長憑借工作證可以直接進入幼兒園。這樣,幼兒園具有較好的家園合作文化氛圍,能夠促進家長更深入地參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建設,增加對幼兒園的認同與理解。家園共同努力建設幼兒園,可以為幼兒發(fā)展提供更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