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倫
手術切除病灶肺葉切除術為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療效顯著,主要包括胸腔鏡手術、開胸手術,開胸手術由于其創(chuàng)傷較大而不易被患者接受,隨著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逐漸興起與普及,相較于多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其創(chuàng)傷更小,疼痛更輕,然而其作為創(chuàng)傷性手術,術后疼痛仍為目前臨床治療的常見問題,誘發(fā)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患者疼痛的因素眾多,包括患者本身情況及手術應激等,但目前尚無統(tǒng)一定論[1-3]。故設立本研究,旨在進一步分析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患者疼痛的相關影響因素,為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取70例2016年1月-2021年3月于潛江市中心醫(yī)院胸外科行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的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術前無明顯癥狀,為健康體檢發(fā)現(xiàn)肺部腫塊,符合文獻[4]《中國原發(fā)性肺癌診療規(guī)范(2015年版)》中肺癌相關診斷,并經組織病理學或細胞學檢查確診;(2)擇期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治療,且無手術禁忌證;(3)未經術前放化療;(4)無其他惡性腫瘤。排除標準:(1)既往胸腔手術史或創(chuàng)傷史;(2)肺楔形切除,中轉傳統(tǒng)胸腔鏡手術;(3)具有轉移病灶;(4)術后疼痛評分記錄不完整。男40例,女30例;年齡42~85歲,平均(68.89±3.21)歲。本研究獲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手術方法:患者均行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治療,取健側臥位,雙腔氣管插管全麻,雙腔氣管插管靜吸復合麻醉,據(jù)病變部位于患側胸壁腋前線第4至5肋間隙做切口(3~5 cm),將切口保護套置入,采用全套電視胸腔鏡行肺葉切除、淋巴結清掃。術畢行肋間隙靜脈鎮(zhèn)痛泵鎮(zhèn)痛(患者自覺疼痛時自控用藥,所用藥物為舒芬太尼)或神經阻滯(手術切口一般為肋間之上下肋骨下緣的肋間神經,阻滯點為肋間神經距脊柱5 cm處,所用藥物為羅哌卡因注射液)。
分析方法:術后以疼痛數(shù)字評分法(NRS)評估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共0~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明顯[5]。據(jù)其分為疼痛達標組(NRS<3分,40例)、疼痛未達標組(NRS≥3分,30例)。收集兩組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肺癌分型、TNM分期、切口肋間隙寬度、術前心理狀態(tài)、術畢鎮(zhèn)痛方法、文化程度等),同時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患者疼痛的影響因素。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率(%)表示,以χ2檢驗比較。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患者疼痛的影響因素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疼痛未達標組年齡≥70歲、切口肋間隙寬度<1.5 cm、術畢鎮(zhèn)痛方法為靜脈鎮(zhèn)痛泵患者占比高于疼痛達標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表1(續(xù))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年齡≥70歲、切口肋間隙寬度<1.5 cm、術畢鎮(zhèn)痛方法為靜脈鎮(zhèn)痛泵為影響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患者疼痛的危險因素(OR=2.022、2.022、1.815,P<0.05),見表 2。
表2 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患者疼痛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隨著近年來大氣污染程度與吸煙人數(shù)的不斷增加,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肺癌的發(fā)病率也隨之不斷升高,且其死亡率較高,是我國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6]。肺癌嚴重影響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F(xiàn)階段,肺癌病因尚不完全明確,臨床表現(xiàn)亦較為復雜,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為臨床常用微創(chuàng)療法,術中操作精確,只需一個切口,可最大限度地減輕對胸壁神經、周圍組織的損傷,但也會引起機體不同程度的炎癥應激反應、交感神經興奮等而影響患者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降低機體耐受力,同時出現(xiàn)各種傷害性反應。術后引起疼痛的因素仍然存在,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7-8]。一方面,胸腔鏡攝像頭及操作器械術中容易壓迫肋骨而導致患者出現(xiàn)術后疼痛;另一方面,皮膚切口可導致術后疼痛,此類疼痛緩解較快。此外,疼痛的感覺于肺癌患者而言有很大的主觀性,患者經濟、社會、生活經歷等個人因素及對疼痛的體驗等均可影響到術后疼痛的恢復,但目前對于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患者疼痛的影響因素尚無統(tǒng)一定論[9]。
本研究結果顯示,疼痛未達標組年齡≥70歲、切口肋間隙寬度<1.5 cm、術畢鎮(zhèn)痛方法為靜脈鎮(zhèn)痛泵患者占比高于疼痛達標組,進一步進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年齡≥70歲、切口肋間隙寬度<1.5 cm、術畢鎮(zhèn)痛方法為靜脈鎮(zhèn)痛泵是影響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患者疼痛的危險因素,提示年齡大小、切口肋間隙寬度、術畢鎮(zhèn)痛方法均可能影響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患者疼痛。分析原因為:年齡越大,肺癌患者合并器官功能障礙的風險越高,機體抵抗力也隨之降低,容易降低疼痛耐受程度;同時,年齡高的肺癌患者認知能力低下,對手術及術后康復情況存在更嚴重的焦慮、恐懼等不安心理,可進一步降低疼痛耐受程度,導致疼痛控制不佳而增加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疼痛風險[10]。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切口一般為腋前線第4至5肋間隙,多較腋中線第7肋間隙寬度大,可減輕疼痛,但部分患者腋前線第4至5肋間隙較窄。而切口肋間隙寬度較窄的肺癌患者進行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治療時由于術中暴露限制,使其操作難度更大,包括清掃淋巴結時,單孔手術操作角度、手術器械移動等受限,加之操作器械可能相互碰撞,容易增加對肌肉的牽拉程度而增加術后疼痛程度[11-12]。吳昕儀等[13]研究指出,切口肋間隙寬度為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疼痛的影響因素之一。此外,鎮(zhèn)痛方案的選擇是疼痛管理的核心,相較于靜脈鎮(zhèn)痛泵,術前肋間神經阻滯可更精準地阻斷神經傳導,進而有助于減輕術后疼痛。臨床可通過觀察以上指標變化,并及時予以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適當?shù)母深A措施,同時予以多模式的鎮(zhèn)痛方式,加強圍術期的疼痛管理,以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而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提高其術后生活質量[14-15]。
綜上,年齡大小、切口肋間隙寬度、術畢鎮(zhèn)痛方法均可能影響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患者疼痛,臨床可通過觀察以上指標變化并及時予以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適當?shù)母深A措施,加強圍術期的疼痛管理以減輕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患者疼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