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業(yè) 侯凱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法國百代公司在天津法租界‘老天豐舞臺(天津游藝場,今新華路和濱江道濱江公園交叉口處)放映了十分鐘的電影短片,這是天津最早的電影放映”[1],至此,天津成為繼中國香港、上海后第三個放映電影的中國城市。此后,天津電影放映業(yè)逐漸發(fā)展,天津成為北方電影放映較為發(fā)達的城市之一,影院“大小算起來,不下二十余家”[2],“實在不亞于上?!盵3]。
《大公報》于1902年6月17日由英斂之在天津創(chuàng)辦,1926年9月至1949年6月為“新記公司”時期。1927至1937年之間,“新記”《大公報》共計開辦過40余種副刊,西方的生活方式與思想潮流在相關(guān)副刊中均有所體現(xiàn),電影也是其關(guān)注的重點。電影副刊于1927年2月15日創(chuàng)辦,1930年5月27日???,發(fā)行時長近4年,發(fā)行期數(shù)100余期。早期的天津制片產(chǎn)業(yè)并不發(fā)達,作為本埠報刊,對于電影的關(guān)注就傾斜到了放映空間——影院上。時任電影副刊主編的何心冷在發(fā)刊詞中說明:“我們看見天津一般社會對于電影的狂熱,所以有《電影》一刊。”[4]在100余期的電影副刊中,有近百篇文章與放映空間相關(guān),涉及觀影禮儀、觀影環(huán)境、譯名廣告等內(nèi)容。更為突出的是,電影副刊曾策劃出版過“電影問題討論號”與“電影院專號”①,較為清晰地梳理了早期天津電影放映空間的境況。
作為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象征,電影自傳入后就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內(nèi)質(zhì)。在接受較多西方文化的知識精英階層看來,普通民眾在影院公共場所的不良觀影行為,是與西方“現(xiàn)代”的觀念、“文明”的行為準(zhǔn)則相違背的;而影院以營利為目的,暫且不能成為合格的、現(xiàn)代化的“訓(xùn)練場”。觀眾與影院皆是被改良和規(guī)范的對象,知識精英企圖按照他們所認知的西方模式來重塑公眾觀影與影院放映行為。電影副刊的出現(xiàn),為知識分子通過媒介來改善觀影行為、放映質(zhì)量提供了平臺,一方面對公共空間的不良行為抨擊;另一方面通過其傳播西方文明行為,進而啟蒙公眾。本文通過對近百期電影副刊的梳理,力圖探尋早期(1927—1930年)“新記”《大公報》電影副刊對于觀眾觀影行為與放映空間改良傳播的方式、過程與結(jié)果。
一、嘈雜與混亂的觀影空間
中國早期電影放映并非在專門影廳。當(dāng)真正的影院出現(xiàn)之后,電影的觀看方式和影院的空間構(gòu)造對觀眾的觀看行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對此,電影副刊中一篇名為《觀眾常識》的文章就提到過:
“如果你想個下午去看影戲,你需要三點前把你的事情做完……一近戲院門的內(nèi)遮幕,需很快的仍就閉上。不要給透過光線,擾亂觀眾……如果你不滿意你的位子,不妨等休息的時候再動。你坐定之后,就要脫下你那妨礙坐在后面的視線的帽子。……正在開演的時候,假設(shè)你沒有離座的必要,我勸你還是老老實實的好?!盵5]
這段話包含了早期影院對于觀眾觀看秩序所要遵守行為的諸多要求:要盡量早到,不遮擋其他觀眾視線,不影響其他觀眾觀影等。對于視線遮擋的討論,在電影副刊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尊頭上面不升官(官冠同音,即脫帽)”[6],“好好的撿了個座位,舒舒服服的坐下,忽然來了一個彪形大漢,恰巧坐在前面的椅子上好似一座屏風(fēng)擋著,這時人的心理大可研究下”[7]。天津早期影院的座椅未采取錯位布局的方式,也由于受到早期戲園的影響未設(shè)置階梯式的觀眾席位,導(dǎo)致前排觀眾的一舉一動對后排都有很大影響。另外,早期天津市民公共場所規(guī)則意識不足,看電影作為一種娛樂方式以“尋樂”為主,“花了錢來娛樂場時。大可以隨便不受拘束的……但是他卻忘卻了娛樂場所所在‘公共的了”[6]。
影院中最為觀眾詬病的就是嘈雜的觀影環(huán)境。早期天津的電影放映以無聲電影為主,當(dāng)嘈雜的聲音出現(xiàn)之時,問題便凸顯出來。在《觀眾常識》一文中就提到:
“坐在影戲院里,是為的看電影,那么在電影之外,不必和同伴談?wù)撃慵依锏慕?jīng)濟問題……太太們,假設(shè)你不能止住你的孩子的淘氣或哭嚷,請你還是帶他們到公園里,呼吸點新鮮的空氣去吧?!盵5]
而在《替看影戲的人向看影戲的人說的話》一文中提到,復(fù)述劇情對于其他觀眾的不利影響不只是使得觀影的空間變得嘈雜,更讓人喪失電影劇情未知所帶來的新奇感:
“如果你先生已經(jīng)看過了一次的影戲,你又同了朋友一起去看,請你不要高聲的講給你的朋友聽……如果你一定要講,那么我替你介紹給影戲院,仿日本影戲院的辦法,率性請你每天上臺去講去?!盵8]
更有甚者,在影院放映時大聲朗讀片中字幕,高談嫖娼的經(jīng)歷,將此當(dāng)作一種值得炫耀的事情,實屬不雅:
“‘他媽的,在窯子內(nèi)打牌,就是這么一回事?;仡^一看,原來就是我的芳鄰……接著闊大爺談而特談其嫖經(jīng)……開演時,他們高著嗓子,讀英文字幕愛彼西德。”[9]
天津的戲曲文化雖不及北京興盛,但天津的曲藝演出十分繁榮。傳統(tǒng)戲院的部分觀眾前來看戲有著社交目的,這一習(xí)慣也被帶到了影院中,尤其是對于二樓包廂的觀眾來講,“他們并非觀劇而來,他們簡直是借影院這個地方,做一機會私談之所”[10]。而戲園、茶園的服務(wù)人員高聲攬客、售賣,使得觀眾已習(xí)慣喧鬧嘈雜的觀看環(huán)境。電影觀眾的主體作為戲園、茶園觀眾的轉(zhuǎn)化,自然不能立即適應(yīng)靜謐的觀影空間,相互之間交談的聲音也自然大了起來。
與其他不文明的觀影習(xí)慣相比,吸煙吐痰不只是不文明的行為,更是不衛(wèi)生的習(xí)慣,與此有關(guān)的討論上升到現(xiàn)代文明與國民形象的層面?!靶l(wèi)生”一詞自19世紀(jì)末傳入中國,其意義與西方現(xiàn)代文明聯(lián)系密切,“衛(wèi)生”的涵義還被等同于文明,“衛(wèi)生之事,為人類之至要,今文明各國,衛(wèi)生之事日益發(fā)達”[11]。影院的衛(wèi)生環(huán)境和觀眾的衛(wèi)生行為成為評價的重要考量內(nèi)容。吐痰不但導(dǎo)致影院衛(wèi)生難以清潔,還會傳播病菌,故而副刊中刊文稱:“如果你先生正在傷風(fēng)咳嗽又多痰的時候,請你還是在家里養(yǎng)養(yǎng)罷。省得一坐下來隨處吐著一口口的濃痰”[8]。再如吸煙會致空氣渾濁,讓鄰座不吸煙的人“聞了以后,不只不快意,且能使人頭暈?zāi)垦!盵12],進而影院中不吸煙,被認為是一種規(guī)矩與文明的象征:“凡是愿意當(dāng)個懂規(guī)矩的客人,在影院里十九沒有吸煙的習(xí)慣”[6]。623CA209-7C06-427A-A7C7-57EA41D0F516
而打架斗毆搶占座位等行為,更是與“文明”“公德”“國家形象”等觀念相連。在《青年會中的趣劇》一文中,就批評了打架斗毆和搶占座位的不良行為,“始而為位子,繼而為禮節(jié),小口角,終而因為口角而幾乎動武,雙方都出口不遜”[13],“那老仆就站起來干涉,后來甚至于幾乎要和外國人打架,引得一般外國人當(dāng)他是個玩意。這一點實在是不甚贊成”[14],“丟人到國外”實在有損“國家形象”。而到了冬天,座位被大衣帽子“搶占”的情形多有發(fā)生?!坝械氖请m有空座,但是堆著帽子和衣服。你要向他動問一句聲:‘勞駕借光,他必回答你一句:‘對不住有人?!盵15]這便使得較好的座位被大衣帽子所占據(jù),稍晚進場的觀眾無法獲得最佳的觀影位置。搶占座位實屬“利己心太重,利他心太弱”[15]。
二、欠佳的觀影體驗與放映質(zhì)量
影院作為提供服務(wù)的娛樂空間,觀影環(huán)境的舒適性與放映質(zhì)量是觀眾選擇是否前往該影院觀影的主要考察維度。何心冷在“電影院專號”中就指出出版專號的目的:“希望大家發(fā)表了意見,使電影院可以改善。電影院改善了可以使大家得到精神上的愉快。大家對電影院發(fā)生了好感,電影院自然就會賺錢了。”[16]
在“電影院專號”中,《天津各電影院總批評》一文對天津各個影院的放映環(huán)境與放映質(zhì)量進行了排序。在建筑上,“平安、天昇可列第一,春和、皇宮第二,明星第三。至于貨棧式之新新不敢贊成”;在座位上,天津各個影院除了包廂,其余座位的空間都比較小,“胖子先生冬日最苦”;在放映質(zhì)量上,除了“天昇”“平安”“皇宮”外,其他都一般,“而接片則以皇宮、天昇、光明為迅捷”;在售票上,大部分影院的服務(wù)態(tài)度平平,“春和”“有時多找錢,有時少找錢,有時將票子的等級給錯”,“明星”的售票員服務(wù)態(tài)度不好,“到那去買票,如同窮人到當(dāng)鋪當(dāng)東西一般”,“光明社”的售票處找零也總是出問題,“利用時間忙亂,無暇加以考察,吃虧亦無幾”的觀眾心理;此外,文章還對影院的射影、招待、溫度、廁所、茶點的質(zhì)量等項目進行評價,考察項目繁多,考察對象幾乎囊括了天津的所有影院。[17]
除以上外,電影副刊對于影院的放映質(zhì)量也極其重視。在放映的硬件質(zhì)量上,就批評過新新影院的銀幕“本來就不見佳,現(xiàn)在用的太久,邊上旁頭出許多皺紋”[18],影響觀看,同時遮光不佳,白天觀影“照得人眼看不見影幕”[18]。對于新開的影院,放映質(zhì)量更是考察的重點:“再是日銀幕射光,似不甚清晰,是否以首日初試之故。”[19]“在國產(chǎn)影片還沒有走到健全時代,國內(nèi)的電影院多靠外國影片維持營業(yè)?!盵20]對于不懂外語的觀眾來講,一份翻譯得當(dāng)?shù)淖帜粚τ趧∏榈睦斫馐种匾?,但每個影片的中文字幕由影院自行翻譯并放映,致使各影院字幕的翻譯水平與放映質(zhì)量參差不齊,“最討厭的就是中文的字幕有時候會同英文字幕完全牛頭不對馬嘴”[21]。明星影院甚至出現(xiàn)過將日期翻譯錯誤的情況:“片中明明是Thursday,字幕的譯文卻是星期二。”[22]對此,電影副刊提出字幕翻譯的建議,“過簡、過繁、過文、過俗皆不相宜”[22],同時希望字幕在達意的前提下盡量少,“俚言俗語,長章大篇,看起來費勁的很”[23],“所以文字必須簡而短”[24]。內(nèi)容通達為翻譯目標(biāo),“無論直譯意譯,只要沒有失去原意……不必一字一字的去追求”[25]。在放映方式上,中文字幕與影片往往分開放映,電影副刊認為在放映字幕時中英文字幕一同出現(xiàn)最好,“如果(中文字幕)用了兩三塊玻璃,英文字幕必定是先映完,到劇情的時候,那就有應(yīng)接不暇之勢”[26]。除此方法,還有在銀幕下方獨立幕布放映的方式,明星影院采用此方式,但“中文字幕的幕布,本來使極狹窄的一條,有時候邊上的字,只映了一半”[21],使得觀眾無法了解劇情。影片名稱也是由各個影院自行翻譯,自然會出現(xiàn)同一影片在不同影院放映時有兩個片名甚至多個片名的境況。對于普通的觀眾來講,“一不留心西名,就常有看到影院才知看過的影片了”[26]。同時,影片的譯名也應(yīng)該將影片大意與時代風(fēng)尚、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中國歷來的風(fēng)俗人情,和現(xiàn)代一些較比時髦的名詞……等等,這都是譯片名很宜注意的”[26]。但前提是影片質(zhì)量上乘,質(zhì)量較差的影片,“無論片名如何動人,結(jié)果只是增加人們的厭惡”[27]。
“電影和音樂,是有連帶的關(guān)系的?!盵28]早期的無聲影片的制片商會附送與之相配的曲譜,尤其是外國影片公司,供影院在放映時現(xiàn)場演奏。而且音樂對于影院來講,“是為著要娛樂觀眾們……電影之有音樂,其利益是多么大呢”[29]。但天津大部分的影院,“有時候太過于簡陋了……白天沒有音樂,這樣一個好片子(指《歐戰(zhàn)大觀》)至少要減少百分之四十的精神”[28]。天津大部分的國人樂師演奏不佳,以至于天津的觀眾“皆迷信西人,奏樂一項現(xiàn)皆操于彼俄人之手掌中”[30]。不少俄國樂師演奏不佳,致使其僅是充當(dāng)影院門面,“明星那班俄國樂師,真是可以稱他們不高明”[31]。隨片音樂演奏,最重要的是要和影片能夠相互配合起來,“而一般人認為不滿意春和的音樂者,是因為他們雖然很工整拍奏那偉作的曲譜,但是和映演的影片完全沒有關(guān)系”[32]。
三、批評傳播的方式與實際效用
對于嘈雜觀影環(huán)境的改良,電影副刊除了對不良的觀影行為進行批評外,更多的是進行常識的普及與友善的指出。自創(chuàng)辦以來,電影副刊發(fā)表過《觀眾常識》《電影院里的觀眾須知》《銀幕觀眾十戒》等多篇建議性的文章,期望通過文明觀影行為的傳播來改良觀眾的觀影習(xí)慣。這些文章并非簡單的說教形式,而是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如果你先生穿了大氅進去,覺得穿的太熱,請你脫下來鋪在自己的椅背上,省的一件衣服又占去了一個座位,如果你以為放放無妨,那我一進來時一屁股坐在你的大氅上,你可千萬不要嚷起來!”[8]作者在《銀幕觀眾十戒》一文中提出觀影十戒:不吃、不吃煙、不說、不帶小孩、不亂拍掌、不吐痰、不隨時批評、不吹哨、不爭座位、不隨便出入。其解釋理由十分親切:“家長里短,應(yīng)該到劇場外去說”,“說也奇怪,中國人對吃就是一種藝術(shù)呀”,“(吹哨)這是天津衛(wèi)特有的一種‘好習(xí)慣”[33]。雖然電影副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從副刊中觀影行為的批評文章的數(shù)量來看,收效甚微,且對諸如吵鬧、鼓掌、遮擋視線等行為的批評多次重復(fù)出現(xiàn),幾乎每篇文章都有提到。這種改良并非強制,是通過大眾傳媒進行的,無法對觀眾形成實質(zhì)上的引導(dǎo)與約束。而影院作為觀眾觀影行為改良的直接操作者,考慮到收益,并未直接參與改良。自然,觀影環(huán)境與秩序的良好會吸引更多的觀眾前來觀影,但對于天津這樣一個雜居了眾多清朝遺老、民國下野政客,以及戲園、茶園文化盛行的城市來講,約束觀眾的觀影行為必然會失去一部分觀眾。而且,不遵守規(guī)則在一定程度上是身份的象征,如觀影遲到。茶房雜役叫號也是如此,“天字號”“地字號”等對影院觀眾席的分級,茶坊在引導(dǎo)觀眾入座時會高聲唱出,讓影廳所有人都能聽得見,雖然打擾了其他觀眾的觀影,但也凸顯了觀眾的身份。623CA209-7C06-427A-A7C7-57EA41D0F516
電影副刊的目的,是通過報紙這一傳播媒介對影院的環(huán)境與服務(wù)進行改良,給觀眾營造更為舒適的觀影空間。電影副刊除批評外,附帶了一定的改良方法,“每篇都替電影院想了個改良的辦法,那么做起來似乎不難。我很希望這種希望能夠?qū)崿F(xiàn)”[34]。在“電影院問題討論專號”中,主編何心冷以“心冷按”的方式將認為可執(zhí)行的改良意見附在每篇影院批評的稿子后面,積極向影院提出合理的改良意見。例如,對天津的皇宮電影院就提出批評建議:廣告放映速度太快、查票員在查票根的時候態(tài)度不佳。何心冷勸告電院服務(wù)人員對待觀眾一定要和氣,“因為人家花錢看電影是來找樂兒的,我們不能得罪主顧”[35]。電影副刊并不是完全站在觀眾的立場上對影院進行批評,而是站在更為獨立的立場進行評述,甚至為影院方考慮,“但是為他們辦事方面著想,也許有困難之處不是一時可以更動的”[36]。
影院的經(jīng)營者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來觀看,自然會對電影副刊中提出的一部分問題進行改良。在電影副刊第三期的“電影院問題討論專號”中就指出“光明社”的茶役叫號、小販兜售零食影響秩序,樓上臺階太陡上下危險,加映國外的喜劇片、新聞片不附加說明書等問題。時隔20天,副刊便發(fā)文,對該影院的改良不吝贊美之詞:“只有光明社的(改進)最顯著”,“可以看出光明社辦事人,的確能將影戲事業(yè)當(dāng)正經(jīng)事做”[37]。不止于此,下期主編何心冷寫作的《再捧光明社》中贊賞光明社“將院里所有的叫賣的小販全都取消,完全歸吃食柜上發(fā)賣”,并“隨時希望他們改良,讓他們成為一個有規(guī)矩的民眾娛樂場”[38]。但部分影院對于建議的選擇采納及改良并非全盤接受。在電影副刊第三期的“電影院問題討論專號”中就指出新新影院在影廳臨時加座、廣告和說明書的放映時間太短、傳單也太過于故弄玄虛,但經(jīng)過兩個多月后,新新影院只是將放映場次和廣告的放映時間進行了改良,“第一將日場改到了四點。第二是將廣告片在休息的時間映演”[36],而傳單、臨時加座等問題并沒有及時改良。對于影院來講,故弄玄虛的傳單有助于吸引觀眾到場觀看,而由于有些影片太過受歡迎,臨時加座也能獲得一部分收入,在一定意義上也緩解了觀眾購票的困難。從影院對于電影副刊批評的反饋來看,可看出其以營收為導(dǎo)向的改良傾向。針對電影副刊的批評,春和影院的經(jīng)理就曾在《大公報》登報道歉,稱“尚希見諒是幸”,但“當(dāng)‘本席前往的時候,那些售票和茶房的諸公,對待顧客們的情形,卻又大大的不同咧”[39]。服務(wù)人員態(tài)度的改良雖看起來不困難,但需要大量的時間與金錢的投入,對于影院的營收提升又沒有直接的幫助,而那份道歉信,僅僅只是影院的危機公關(guān)罷了。
結(jié)語
百余期的電影副刊,在3年多的發(fā)行期間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天津觀眾的素養(yǎng)及影院的環(huán)境水平與服務(wù)水平。正如前文所述,電影副刊所強調(diào)的觀影行為規(guī)范與影院服務(wù)改良并不成功,通過大眾傳媒采取建議批評的方式,沒有足夠的時間建立起相應(yīng)的社會輿論來形成群體壓力,無法采取強制力的改良措施。一個新的社會行為準(zhǔn)則的接受與推廣,除了受“約定俗成”的排斥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新準(zhǔn)則與設(shè)施服務(wù)錯位的影響。而電影副刊對于影院設(shè)施服務(wù)的批評,雖然一些影院接受并改正部分意見,但影院改良的出發(fā)點在于營收,其服務(wù)設(shè)施并未跟上新的行為準(zhǔn)則,其改良目的并不是為觀眾提供舒適的觀影空間及培養(yǎng)觀眾的文明的觀影習(xí)慣。通過大眾媒體傳播觀影秩序與推進影院服務(wù)改良,難以徹底改變多年戲園、茶園文化浸潤下的天津電影觀眾的觀影行為,難以徹底提高影院的服務(wù)與放映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小磊.中國早期滬外地區(qū)電影業(yè)的形成1896-1949[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13.
[2]雪雪.天津電影院動態(tài)錄[ J ].電聲,1935,4(26):518.
[3]佚名.天津電影院變遷概況[ J ].電聲,1940,9(14):279.
[4]佚名.編輯敬告讀者與作者[N].大公報,1927-02-15(8).
[5]鐵閣.觀眾常識[N].大公報,1927-08-05(5).
[6]絮絮.電影院里的觀眾須知[N].大公報,1927-08-05(5).
[7]明志.東鱗西爪[N].大公報,1928-02-14(9).
[8]浪漫.替看影戲的人向看影戲的人說的話[N].大公報,1927-03-05(8).
[9]鳴喈.觸霉頭[N].大公報,1927-09-04(5).
[10]余璋.電影觀眾的分析[N].大公報,1928-07-24(9).
[11]觀云.養(yǎng)心用心論(續(xù)第六十九號)[N].新民叢報,1905-70(1).
[12]攖辛.影院與觀眾及其改革[N].大公報,1928-06-26(9).
[13]掩鼻.青年會中的趣劇[N].大公報,1928-04-24(10).
[14]天鵝.最近的天津幾個電影院[N].大公報,1927-09-25(5).
[15]佚名.電影院里的缺憾[N].大公報,1930-04-22(13).
[16]心冷.為什么出專號[N].大公報,1928-02-14(9).
[17]本段引文皆引于:窮措大.天津各電影院總批評[N].大公報,1928-02-14(9).
[18]閑情偶寄館主.對新新說幾句話[N].大公報,1927-09-25(5).
[19]綺紅.新光明觀光記[N].大公報,1929-02-05(15).
[20]干.天津各電影院的中文字幕問題[N].大公報,1928-02-14(10).
[21]天鵝.看“明星”改良不改良[N].大公報,1927-05-26(5).
[22]谷源田.明星的字幕和音樂[N].大公報,1928-03-27(9).
[23]佚名.天津電影院談[N].大公報,1928-06-19(9).
[24]赤心.影院字幕疑問問題[N].大公報,1927-05-05(5).
[25]舞霜.銀幕的翻譯[N].大公報,1928-02-28(10).
[26]絮絮.西洋影片翻譯華名之討論[N].大公報,1927-08-15(5).
[27]正.中外片名及外片譯名問題[N].大公報,1928-09-18(10).
[28]心冷.好影片與好音樂[N].大公報,1928-01-10(9).
[29]小弟弟.電影院的音樂[N].大公報,1927-07-15(5).
[30]草古.到了春和以后[N].大公報,1928-01-17(9).
[31]秋心.好影片于好音樂的我見[N].大公報,1928-01-17(9).
[32]心冷.我要附帶著說幾句話[N].大公報,1928-01-31(9).
[33]瑞.銀幕觀眾的十戒[N].大公報,1929-02-26(15).
[34]心冷.電影院問題討論號[N].大公報,1927-03-05(8).
[35]協(xié)成,心冷.皇宮看座的[N].大公報,1927-03-05(8).
[36]心冷.誰說新新不改良[N].大公報,1927-06-25(5).
[37]良曼.光明社真不錯[N].大公報,1927-03-25(8).
[38]心冷.再捧光明社——是獎勵他們能聽人忠告[N].大公報,1927-04-05(8).
[39]一峰.針鋒相對的“春和”與“明星”[N].大公報,1928-02-14(10).
【作者簡介】李忠業(yè),男,河北滄州人,福建師范大學(xué)傳播學(xué)院碩士生;
侯 凱,男,山東濟寧人,福建師范大學(xué)傳播學(xué)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電影史論,電影文化批評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shù)學(xué)青年項目“中國迷影文化:產(chǎn)生、建構(gòu)與演變”(立項號:20CC167)階段性成果。623CA209-7C06-427A-A7C7-57EA41D0F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