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芳 張 紅 張 冰 曹英娟 李 雪 李玉美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兒科,山東 濟南 250012)
化療是目前兒童惡性腫瘤最主要的治療方法,通常治療時間長達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1]。大多數(shù)化療藥物是通過靜脈輸注的。外周淺靜脈輸注化療藥物極易出現(xiàn)藥物外滲、血管脆性增加及血管壁硬化、狹窄等問題,因此,可靠、安全、有效和長期的留置中心靜脈輸注方法非常重要。目前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已廣泛應(yīng)用于兒童化療藥物的輸注[2],PICC導管插入方法已從傳統(tǒng)的盲穿逐漸發(fā)展為結(jié)合影像學技術(shù)進行穿刺。改良的塞丁格技術(shù)(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是在血管超聲引導下實施的一項常用的PICC置管技術(shù)[3],該技術(shù)可以準確定位穿刺靜脈位置,評估靜脈穿刺情況,避免多次穿刺的發(fā)生。但是,傳統(tǒng)的MST需要使用刀片切開皮膚,會導致血管斷裂和組織損傷,增加患者痛苦及感染的發(fā)生,特別是針對兒童[4]。目前成人PICC中應(yīng)用了新的改良送鞘方法。改良送鞘方法使用改良塞丁格組件的導管鞘的擴張器進行擴皮,擴張器的前端細小、尖銳、光滑、有一定韌度,且和導管鞘之間存在距離,由導絲作為向?qū)ВM入表皮、真皮、皮下組織,建立了一個細小的隧道,利用皮膚彈性暫時擴張穿刺點,達到擴皮效果后退出隧道,在穿刺點周圍皮膚擴張回彈之前,將擴張器與導管鞘組件通過這個擴張后的“隧道”進入血管,使穿刺口與導管緊緊包繞,從而減少局部滲血滲液及感染的發(fā)生,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及經(jīng)濟負擔,減少護理人員工作量[5]。我們首次在兒童中應(yīng)用了這種改良送血管鞘技術(shù),現(xiàn)將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的評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根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選擇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初次行PICC置管的兒童血液腫瘤患者共496例。對照組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塞丁格技術(shù)送血管鞘的PICC置管兒童患者227例,試驗組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改良的送血管鞘的PICC置管兒童患者269例,納入計劃接受PICC導管插入術(shù)的1個月~14歲的患兒。排除凝血功能異常、血小板計數(shù)<20×109/L、體溫≥37.5 ℃、父母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參與本研究者均已簽署PICC操作前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已獲得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
1.2 研究工具 選用美國巴德公司生產(chǎn)的三向瓣膜式PICC導管,BRAUN 14G穿刺針套件、管超聲引導儀等。改良血管鞘組件由PICC插管鞘和14G穿刺針套管組成,見圖1。
圖1 改良的血管鞘組件
1.3 方法
1.3.1 PICC操作者 本研究的兩組PICC操作者相同,共2名,均已接受正式的PICC置管技術(shù)培訓并獲得了PICC置管資質(zhì)證書。
1.3.2 置入步驟 ①塞丁格技術(shù)送鞘方法:首先充分顯露穿刺部位并進行常規(guī)消毒,穿刺針在超聲引導下進入目標血管,將導絲沿著穿刺針插入血管,在體外保留15 cm的導絲,拔出穿刺針,保留導絲在原位置,穿刺點周圍給予2%利多卡因0.1~0.2 mL皮內(nèi)注射后,擴皮刀沿導引導絲上方做皮膚切開,沿導引導絲送入微插管器,手持微插管器距尖端1/3~1/2處,將其沿著血管走形方向邊旋轉(zhuǎn)邊向前推進,插管鞘至少2/3進入血管內(nèi),擰開擴張器上的鎖扣,分離擴張器和插管鞘,同時將擴張器和導絲一起撤出,檢查導絲的完整性,左手按壓插管鞘末端處上方的靜脈止血,大拇指置于插管鞘開口處,將導管自插管鞘內(nèi)緩慢、短距離、勻速置入,導管進入約10 cm時,囑患者將頭轉(zhuǎn)向穿刺側(cè)手臂,并低頭使下頜貼近肩部,沿插管鞘繼續(xù)置入PICC導管至預置入長度后,從血管內(nèi)撤出插管鞘,置管完畢后,用32層2 cm×3 cm的無菌紗布壓緊穿刺點,并用透明敷貼固定,24 h后換藥,并對患兒予以常規(guī)PICC置管護理。②改良的血管鞘置入方法:首先充分顯露穿刺部位并進行常規(guī)消毒,穿刺針在超聲引導下進入目標血管,將導絲沿著穿刺針插入血管,在體外保留15 cm的導絲,拔出穿刺針,保留導絲在原位置,沿導絲套入改良的血管鞘組件,用一只手繃緊穿刺部位周圍的皮膚,并用另一只手將血管鞘插入血管,再將導絲和擴張器拔出。PICC導管通過插管鞘緩慢推進到上腔靜脈,最后拔出插管鞘。置管完畢后,用32層2×3 cm的無菌紗布壓緊穿刺點,并用透明敷貼固定,24 h后換藥,并對患兒予以常規(guī)PICC置管護理。
1.4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包括改良血管鞘的置入成功率、置入過程所需時間、置入過程中的疼痛程度(根據(jù)Wong-Baker面部疼痛等級評定表進行評估:0分為無痛,2分為有點痛,4分為輕微疼痛,6分為疼痛明顯,8分為疼痛嚴重,10分為疼痛劇烈[6-7])、局部即刻出血量以及放置導管后24 h的出血量(少量出血為紗布浸潤面積<1/2,中等出血量為紗布浸潤面積≥1/2或<1層,大量出血為出血量浸潤>1層紗布[8],無菌紗布規(guī)格:8 cm×10 cm)、置管后7 d內(nèi)的維護次數(shù)以及導管尖端位置(基于PICC插入后的胸部X射線)。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先進行正態(tài)分布和方差齊性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間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基本資料對比 兩組在置管位置、導管直徑上差異有顯著性(P<0.05);而兩組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外周血管位置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基本資料對比[n(%)]
2.2 兩組患兒塞丁格技術(shù)與改良血管鞘插置入相關(guān)觀察指標對比 在269例置管患兒中,改良血管鞘插管置入的總成功率為100.00%,單次置入成功率為97.77%,置入過程所需時間為(15.35±0.11)s,7 d的平均維護次數(shù)為(1.03±0.01)次,這表明大多數(shù)患者在7天中只需要進行一次維護。導管尖端應(yīng)位于上腔靜脈的中下第三處,即根據(jù)胸部X線片的T5~T7節(jié)段。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塞丁格技術(shù)與改良血管鞘插置入相關(guān)觀察指標對比
2.3 兩組患兒改良血管鞘置入過程的出血情況對比 評估改良血管鞘置入過程中的出血量,試驗組發(fā)現(xiàn)97.77%的兒童沒有即刻出血,2.23%的兒童有少量出血。放置導管后24 h,有2.6%的兒童有少量出血。無論是即刻出血還是置管后24 h,患兒均未出現(xiàn)中度或重度出血。而對照組即刻出血量較大。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塞丁格技術(shù)與改良血管鞘置入的出血情況對比[n(%)]
2.4 兩組患兒改良血管鞘置入過程中疼痛情況對比 我們使用Wong-Baker面部疼痛等級量表來評估改良血管鞘置入過程中的患兒的疼痛情況,結(jié)果表明,大多數(shù)3歲以上兒童的疼痛較輕,表明與PICC插入相關(guān)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改良血管鞘置入過程中疼痛評分對比()
表4 兩組患兒改良血管鞘置入過程中疼痛評分對比()
中國兒童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每年以2.8%的速度在增長,與惡性腫瘤相關(guān)的死亡在兒童總死亡人數(shù)中排名第2位[9]?;加袗盒阅[瘤的兒童需要長期靜脈化療,而反復淺靜脈穿刺會加重血管損傷,增加患兒疼痛。為了避免上述情況,PICC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應(yīng)用于兒童治療[10]。PICC是通過外周靜脈置入的深靜脈導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具有留置時間長和易于操作的優(yōu)點,現(xiàn)已被廣泛用于腫瘤化療[11]。PICC導管置入操作分為3個步驟:穿刺周圍靜脈,插入鞘管以及將導管推進到上腔靜脈[12]。本研究中的外周靜脈穿刺在超聲引導下進行的,操作員可以清楚地找到穿刺位置,動態(tài)觀察血管充盈,及時識別血管畸形。與傳統(tǒng)的盲穿相比,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
如何成功放置血管鞘是將化療藥物輸送到上腔靜脈的重要前提。傳統(tǒng)的鞘管輸送方法需要局部麻醉,然后使用刀片切開靜脈穿刺部位皮膚,手術(shù)時間長且疼痛劇烈,年齡小的患兒可能因無法配合而導致置管失敗[13]。成人PICC送鞘中是將14G穿刺針套管和PICC套件中的擴張器組合成一個改良的血管鞘組件,該組件可以在導絲的引導下順利置入外周血管,有效降低置管后滲血滲液的發(fā)生及PICC導管的局部感染,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及經(jīng)濟負擔。將這種改良技術(shù)首次應(yīng)用到兒童PICC中,我們發(fā)現(xiàn)研究入組的269個病例中,改良送血管鞘置入的成功率為100.00%,單次置入的成功率為97.77%,成功率明顯提高。本研究中所用的14G穿刺針套管的內(nèi)徑與PICC導管的外徑相同,所以插入過程非常順暢,導管輸送過程中沒有阻力,保證了送管的順利進行。
本研究中,因為這種置入方法無須局部麻醉和皮膚切開,改良的血管鞘置入時間較前明顯縮短,同時麻醉引起的局部皮膚過敏的風險也大大降低,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我們使用Wong-Baker面部疼痛等級量表來評估送鞘過程中的疼痛情況,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因為無須皮膚切開,年長兒童的疼痛程度多為輕微疼痛,較前明顯降低,這也符合我們改良的預期。而3歲以下兒童疼痛改善不明顯,可能是由于穿刺過程父母無法陪伴,年幼兒童脫離父母后恐懼造成??偟膩碚f,我們改良的送血管鞘方法顯著縮短了穿刺時間,減少了置管過程的疼痛,增加了兒童及其家長的依從性。
穿刺點出血是PICC置管常見并發(fā)癥[14]。長時間的出血可能會導致穿刺部位腫脹、感染及增加靜脈炎的風險,嚴重出血病例可能需要拔除導管,不利于患者的治療[15]。在本研究中,97.77%的患兒在改良的血管鞘置入后沒有局部出血現(xiàn)象,只有少數(shù)兒童表現(xiàn)為少量出血。97.40%的患兒在置入導管后24 h沒有活動性出血,表明我們這種改良的血管鞘技術(shù)可以顯著減少穿刺部位的出血。究其原因是,改良的血管鞘刺入皮膚是基于鈍性皮膚擴張的原理,不會導致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損傷,依賴于皮膚的自身彈性,在撤出血管鞘后,皮膚將自主收縮,這將大大減少了皮膚的損傷。傳統(tǒng)的鞘管置入方法使用刀片切開擴大皮膚,這屬于一種機械損傷,會導致血管斷裂并切斷大多數(shù)彈性纖維,使皮膚失去彈性回縮功能,從而延長了切口的愈合時間,增加滲出液和出血的量,并增加了感染的風險[16-17]。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患者在導管插入7 d內(nèi)僅需進行一次維護,這是因為改良的血管鞘技術(shù)可保留原始的皮下組織,包括血管、結(jié)締組織、皮下脂肪、毛囊、皮脂腺和神經(jīng),有助于切口愈合,減少置管后期的維護次數(shù),有助于減少醫(yī)療費用以及增加患者依從性。
綜上所述,本研究為兒童患者引入了一種改良的PICC血管鞘置入技術(shù),這項技術(shù)可避免局部麻醉和皮膚切開,具有較高的穿刺成功率,顯著減少穿刺時間,減輕患兒的疼痛,減少了穿刺部位的出血量及維護次數(shù),提高兒童的依從性,減輕患者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在兒童PICC導管插入術(shù)中安全可行,具有較高的推廣應(yīng)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