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5-016-02
摘? 要? 對于武術類課程來講,其教化的價值并非只是讓人們練就一身的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從內心鍛煉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優(yōu)秀人才。武術教學活動在具體開展中主要是通過身體來教化人的內心,起到的作用除了強身健體之外,還可以從內在去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拼搏精神。因此,針對高效武術類課程教學改革應給予足夠重視。
關鍵詞? 高校? 武術類課程? 教學改革
武術教育改革影響的并非只是武術自身發(fā)展,也會給民族文化的傳承、民族精神弘揚帶來直接影響,同時也是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在素質教育不斷推行下,社會對體育教育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體育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場所,為了將自身優(yōu)勢特點充分發(fā)揮出來。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德才兼?zhèn)涞捏w育教育專業(yè)人才,各高校應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加強武術類課程的改革探索。
一、武術教育發(fā)展情況
作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武術以往一直都是以口傳身授的形式來進行家族式傳承,其不僅擁有豐富多樣的內容,流派也相對較多。新中國成立后,作為體育教學的關鍵組成,武術也進入了校園,對相關技術動作做出了進一步規(guī)范,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給高校武術教育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促進作用?,F(xiàn)階段,各高校引用的武術教材大多都是由國家體委編撰的,在武術項目選擇上,也是以太極拳、三路長拳為主。不論是教學內容、考核形式都有待改變、創(chuàng)新[1]。
二、高校武術課課程開展現(xiàn)狀
不論是對于大學生還是其他階段的學生來講,對武術的學習興趣都會給其武術學習態(tài)度帶來一定影響。因此,缺少學習興趣的學生一般都難以落實各階段學習目標。而就現(xiàn)階段來看,高校武術課程的開展不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保持。在課堂上,大多學生都將模仿教師所授動作視為重點,沒有對所學套路的含義、內涵做出深入思考。再加上一些高校很少會對武術理論教學給予充分重視,導致大家都將武術學習視為強身健體的路徑,沒有對武術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給予足夠重視。教師針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延續(xù)的重視程度也不夠,不利于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2]。
三、高校武術類課程教學改革
(一)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開展好分類教學活動
首先,模仿教學法是武術教育中引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方法,不僅直觀易懂,也能夠有效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且隨著學生模仿程度的不斷提升,對所學動作技術也會產(chǎn)生更深入、具體的理解,真正實現(xiàn)從“型”向“意”的轉變。針對相關技術動作的認識也會更加新穎,從不同層面來體會到學習武術的樂趣,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全面激發(fā),也能夠讓武術教育從課堂逐漸向生活中過渡,從技術教學合理轉化成身心體悟。
其次,高校武術教學改革中,一定要對大學生身心發(fā)展需求做出充分考慮,要認識到一些大學生雖然年齡已滿十八周歲,但其心理年齡還未成熟,還具有顯著的好奇、好動的特征。而對于高校武術教學來說,在本質上還是一種以技術為載體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基于此,在高校武術教育改革中,教師應圍繞大學生特點來對教學方法做出合理改進,以此來全面適應學生認知發(fā)展需求,在引導學生開展模仿學習活動中,可設置問題情境,讓大家對武術在文化層面的內涵、價值做出深入體會,進而實現(xiàn)對文化理念、技術動作的透徹理解與熟練掌握,取得舉一反三的效果。此外,還要突破教學形式的諸多局限,結合學生現(xiàn)階段的認知發(fā)展需求,為學生留有適合的探索發(fā)現(xiàn)空間,為學生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帶來積極促進作用[3]。
在具體教學中,可以從單個動作的學習逐漸向多動作組合學習這一層面過渡,從原地動作學習逐漸向多方向動作過渡,從最開始穩(wěn)定動作的學習逐漸過渡到不穩(wěn)定動作的掌握。同時,通過開展不同類型的力量、速度練習來對不同等級的動作技術特點予以深入體會。又或是整合不同的技術動作,讓大家在系統(tǒng)鞏固舊動作過程中體會到新的感覺,為大家對比分析不同套路組合異同提供一定便捷,這些都是通過進階、組合來改變武術的主要表達方式,能夠為武術文化體系的構建與優(yōu)化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增強學習興趣中,應重視學習環(huán)境的營造。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提出更恰當?shù)膯栴}來引導更多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武術的樂趣,且能夠從不同角度來對相關問題做出深入思考。同時,還要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對問題進行分類、比較、綜合分析,以此來有機整合學生腦海中零散的知識點,增加練習。這樣既可以引導更多學生在學習武術知識與動作技能中,加強對武術背景知識的關注,也能夠清晰把握各階段學習發(fā)展目標。
最后,大學期間的武術教學一定要明顯區(qū)別于中小學武術教育,除了一些必須要掌握的武術技能,學生體悟武術能力的塑造也要給予足夠重視,重視自主學習理念的有效滲透。同時,聯(lián)系實際,進行多樣化武術文化活動、趣味武術知識競賽,以及武術比賽等活動的定期組織,以此來帶領更多學生做到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4]。
(二)優(yōu)化武術教學模式,構建新型教學體系
高校武術教學應積極嘗試更新穎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優(yōu)化新課程、舊內容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新課程中系統(tǒng)復習舊內容,在復習舊內容中將新課程自然引出,鼓勵大家對教學內容進行反復練習,這樣學生既可以做到對武術基本技法的熟練掌握,也能夠為武術內涵傳播奠定堅實基礎,也能夠為文化傳播搭建更適合的平臺。同時,在素質拓展中,武術教學應突破教材局限,引導學生開展更新穎、多樣化的武術教學活動,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參與積極性的調動,也能夠有效補充武術教學,也是武術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學體育教學作為武術教學的關鍵平臺,大多武術基本教學內容都是通過這一平臺來進行傳播的。因此,針對課后活動、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應給予足夠重視,可以進行武術俱樂部的組建。在俱樂部中,定期開展和武術有關的趣味活動,也可以聘請一些專家教授來增加武術交流,這樣既可以豐富武術教學內容,還能夠有效拓寬武術傳播平臺,為學生營造出更濃厚的武術文化氛圍,為更好地傳播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另外,還可以利用課后時間進行新課程內容的合理貫穿,以此來為新課程講解做好鋪墊。預習內容可以先從實戰(zhàn)、功放含義這一層面入手,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全面激發(fā),也能夠及時調整好學習狀態(tài)。同時,結合實際授課需求,教師也可以合理拓展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獲得更多與武術“共處”的時間,讓大家在練習、感受中,對武術的內涵精神有更深刻的領悟[5]。D5332490-DCB2-44C3-A1A4-FD5833F0E6E6
武術教學一般都是將操場視為主要教學地點,俱樂部活動應重視室內、室外教學的有機整合,實現(xiàn)多媒體教學、實踐教學相融合。在多媒體教學中,可以結合實際需求,對武術動作速度做出合理調節(jié),又或者是引用錄像設備將學生的動作拍攝下來,之后,再通過慢速回放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武術技術。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拓展后的武術教學內容趣味性更強,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所學知識與技能。俱樂部還要結合具體情況,定期舉辦武術展演活動,讓大家在實際參與中充分體會到武術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達到以賽促學的效果,從而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6]。
新課程學習、舊內容復習的教學模型要通過對復習舊內容鋪墊新內容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此來達到查漏補缺的效果。在講解新課程過程中,可以通過對已學技能的反復運用來強化新內容,以此來幫助大家構建系統(tǒng)的學習觀念,整合好理論知識與技術講解,構建更完善的知識體系,這樣既可以大家對武術的本質做出深入體會,也能夠順利的完成理論向技能的轉化,以此來有效落實各階段教育目標,提升武術教育水平。
(三)武術教學評價改革,提升武術教學水平
高校武術類課程教學改革中,除了教學內容與方式方面的豐富、優(yōu)化,教學評價改革也是重點,為此應著重從技術評價體系建設、定性與定量評價結合,以及標準化管理這幾個方面著手。武術套路、格斗技能可以將學生各階段無數(shù)基本技能掌握情況真實反映出來。套路展演中,動作基礎規(guī)格、操演熟練程度,還有武德禮儀規(guī)范等都可以視為武術套路專項技評規(guī)格要求,開展定量評價。而動作基礎規(guī)格、比賽禮儀規(guī)范,還有技法運用能力等方面,可以視為武術格斗專項技評規(guī)格要求,開展定性評價,到位落實技評管理。對于禮儀方面的評價內容來講,除了行禮規(guī)范之外,格斗比賽中,力量收發(fā)有度點到即止等也是不可忽視的。針對武術文化這一方面,應將武術知識競賽視為重要基礎,對學生在文學、哲學與藝術等相關知識的理解、體會情況作出全面考察。另外,技術評價體系在構建完善中,還可以將學生各階段反應技術水平的錄像備案,做好歸檔與定性評價,并結合不同等級來做好分類。在此基礎上,高校要構建完善的激勵機制,以量化手段來對教師教學計劃完成情況實施評價,同時,將完成結果、教師職稱晉升與收入等方面相掛鉤,以此來激勵教師通過不斷學習、實踐和總結來提升武術教學水平。此外,高校還要結合當?shù)匚湫g特色來開設課程,且本土武術發(fā)展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引導學生對當?shù)匚幕滋N進行體會,并積極主動地推廣當?shù)匚湫g。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背景下,為了全面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高校武術類課程應重視武術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但就目前來看,各高校武術類課程在具體開展中還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還需要院校及其體育教師結合學生認知發(fā)展需求,對課程教學內容、方法和形式做出恰當調整。同時,通過挖掘、整合各類教學資源來優(yōu)化教學活動設計,以此來促進武術類課程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體育專業(yè)人才。
參考文獻:
[1]雷強,黃長玉.高校武術類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教化研究[J].武術研究,2021,6(07):84-85+144.
[2]王嘉.淺析高校武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J].魅力中國,2016(05):349-350.
[3]武英滿.關于北京非體育類高校武術課程現(xiàn)狀及改革研究[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5,29(03):110-112.
[4]盛燕茶,楊新.江蘇省普通高校通識類武術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1(07):93-94.
[5]周亞飛.河南省師范類高校武術選項課程教學現(xiàn)狀與發(fā)展路徑選擇[D].新鄉(xiāng):河南師范大學,2015.
[6]孫明興,趙雁楠.高校武術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42):34-34+35.D5332490-DCB2-44C3-A1A4-FD5833F0E6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