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瑞,王秀華
摘? 要: 以成果為導向,以能力發(fā)展為目標,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計算機組成原理互動課堂。以“指令周期”的教學設計為例,介紹了互動課堂的構建原則和實施過程。教學實踐表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更加深入,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升,學到知識的同時個人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關鍵詞: 以學生為中心; 計算機組成原理; 教學設計; 互動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8228(2022)06-93-04
Constructing an interactive class with "leaner-centered" based on OBE
——principles of computer composition as a case study
Zhang Junrui, Wang Xiuhua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Jinzhong University, Jinzhong, Shanxi 030619, China)
Abstract: With results-oriented and aiming at ability development, a "leaner-centered" interactive class of 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is constructed. Taking the teaching design of "instruction cycle" as a case study,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interactive classrooms are introduced. The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s become more in-depth, and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tudents' abilities have also been well exercised while learning knowledge.
Key words: leaner-centered; 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nteractive class
0 引言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頒布,為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指導。轉型升級的關鍵在于如何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實現(xiàn)基于學科的創(chuàng)新。具體來講,就是對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其核心點在于: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技術支撐,實現(xiàn)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
計算機組成原理是我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是學生了解計算機內(nèi)部組成和工作原理的關鍵課程。相較于其他專業(yè)課來說,計算機組成原理更強調(diào)知識點的理論性和系統(tǒng)性[1],對學生的要求也更高,多年來被認為既難教也難學[2]。究其原因,一是該課程的直接應用目標不清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有獲得感和成就感,學習積極性會逐漸降低,最終導致學生不愿再學該門課程;二是工程性和技術性的內(nèi)容偏多,如果以課堂講授為主,則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缺乏有效的載體,學習難度較大[3]。因此,如何打破困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獲得感和成就感,是值得每一個授課教師深思的問題。
1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課堂上以教師的教為中心,沒有真正的互動,加上應用型大學的辦學模式下,課堂授課學時被進一步壓縮,因此,教師更多以完成教學任務為導向,學生被動地進行學習,學習積極性很難調(diào)動起來,學習效果不好。
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更適應現(xiàn)代信息化教學的需要,其更注重學生學到了什么[4],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導向,能力發(fā)展為目標,教育結構和課程作為教育手段而非教育目的,強調(diào)的是學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學生能知道什么,以學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活動[5],混合式教學特別是“翻轉課堂教學”成為新常態(tài)。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基于問題確定教學活動內(nèi)容[6,7],教師成為了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成為了教學的主體,課堂授課以學生的學習成果達成(問題解決)為導向,由課前、課堂、課后三個階段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8]。
課前,教師在學習平臺上建課,并上傳教學資源,學生借助教學資源進行課前學習,完成課前測試,并完成考題等課前任務。
課堂上,以解決學生課前預習時產(chǎn)生的問題為目的組織教學活動,強調(diào)學生的參與度。給學生分組(通常5人左右為一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課堂活動,教師則采用提問、小組討論、主題討論或者分組任務等方式引導師生和生生互動,讓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同時也將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經(jīng)說過:“告訴我,我會忘記;教給我,我可能記住;讓我參與,我才能學會?!睆娬{(diào)的就是學習中的參與和實踐,而不是知識性的灌輸。
課后,教師在學習通上布置作業(yè),督促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成果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真正實現(xiàn)“以學定教”,以學習成果達成作為教學的評價標準。
2 互動課堂的構建原則
構建OBE理念下“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課堂,需要對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進行變革,對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學內(nèi)容、教學評價進行重構,具體包括以下四點。
第一,教學目標重構,實現(xiàn)“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教學目標應該體現(xiàn)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是三者的統(tǒng)一,強調(diào)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評價、分析、應用、理解和記憶等思維和能力的培養(yǎng)。
第二,教學活動重構,實現(xiàn)學生的學習成果最大化。教學活動的設計原則由問題導向、任務驅動向知識、思維與能力發(fā)展轉變。教師在課前準備時,設置課前練習或者思考題,并根據(jù)問題布置課前任務;學生通過學習平臺上的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完成相應的課前任務,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檢驗。課堂上進行師生和生生互動,以解決學生的問題為主;課后要求學生完成教師在線上布置的作業(yè),鼓勵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實現(xiàn)應用遷移,即基于知識與思維技能解決問題,實現(xiàn)知識的鞏固和拓展。
第三,教學內(nèi)容重構。以學生的個人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為出發(fā)點,圍繞知識、能力與素質構建三維教學目標,并依據(jù)教學目標重構教學內(nèi)容[9]。
第四,教學評價重構。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達成的重要途徑之一,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以形成性評價為主。
形成性評價包括三部分,即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互評。
⑴ 教師評價:課堂上,教師通過提問、學生講解或隨堂測驗等課堂互動了解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便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最真實的判斷;課后,教師通過復習思考題、課后測試題、課后作業(yè)等,了解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如何,進行學習效果確認[10],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調(diào)整后續(xù)的授課計劃。
⑵ 學生自我評價:課前,學生根據(jù)學習通上發(fā)布的導學案、導學視頻和教學視頻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通上完成課前測試,對學習成果進行自我檢測。
⑶ 學生互評:一般指學生在完成小組任務的過程中,小組之間實現(xiàn)互評。
終結性評價一般在整個教學過程結束后形成,以期末測驗或者期末考試的方式實現(xiàn)。
2.1 互動課堂的教學設計
互動課堂的教學設計需要考慮以下三點。
⑴ 基于教學內(nèi)容進行教學設計,以高階認知過程目標的達成為導向。
⑵ “以學生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活動。
⑶ 教學設計詳細周密,并給出一些環(huán)節(jié)的預案。
下面以高等教育出版社《計算機組成原理(第三版)》§8.2指令周期為例,介紹如何構建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課堂。
2.2 教學活動組織
學生要理解并掌握計算機的工作過程,進而能夠進行控制器的分析和設計,其中的關鍵就是要理解清楚指令周期的相關概念及其數(shù)據(jù)流,但是這部分內(nèi)容比較抽象,學生要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授課前,需要設置課前思考題,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調(diào)動起來,引導學生進行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學習。
2.2.1 課前
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先在超星學習通平臺上“建課”,并上傳本課程的相關教學資源(如教學日歷、教學大綱、教學視頻、教學課件、題庫等內(nèi)容)。
本節(jié)課開始之前,教師需要準備:
⑴ 在學習平臺上傳本節(jié)課的導學案、導學視頻、學習任務和要求,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為學生在課前進行線上學習提供指導和幫助;
⑵ 設置課前測試題,方便學生線上學習之后進行自測,明確自己的問題所在;
⑶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組織,布置課前思考題(要求在上課之前完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互動做準備。
“指令周期”這部分內(nèi)容需布置的課前思考題為:指令和數(shù)據(jù)都存于存儲器中,計算機如何區(qū)分它們?
2.2.2 課堂
課堂上以學生的學習成果達成為導向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實現(xiàn)課堂的翻轉,使學生的學習產(chǎn)出達到最大化,教學活動的組織及時間分配如表1所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課堂互動,每組5人左右。
2.2.3 課后
學生通過課前自學完成對知識的粗加工,通過參與課堂互動實現(xiàn)對知識的深度理解,通過課后思考題實現(xiàn)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并借助課后作業(yè)完成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教師在學習通平臺上發(fā)布作業(yè)并設置提交的截止時間)?!爸噶钪芷凇辈糠值恼n后作業(yè)有兩個(如表2所示),作業(yè)1:要求學生分小組完成(每5人/組),以小組為單位提交,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讓學生明白做科研要有協(xié)作精神,只有謙虛寬容、團結協(xié)作才能走得更遠。作業(yè)2: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重在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和知識梳理的能力。
3 結束語
通過構建OBE理念下“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課堂,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得到了改進,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教育信息化的轉型升級。通過對教學設計進行調(diào)整,實現(xiàn)了以學生的學習成果最大化為最終教學目標。課堂實踐結果表明,師生交流明顯深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提高,學生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為進一步推動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究,最終實現(xiàn)學習成果的最大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丁男,宋嘉琳,董校,等.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建設[J].計算機教育,2021(8):71-74
[2] 趙宇,徐尚中.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36):37-39
[3]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核心課程教學實施方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李志義,朱泓,劉志軍,等.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導高等工程教育教學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70
[5] 梁彥剛,高曉升.產(chǎn)出導向理念下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模式研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20,7(42):126-129
[6] 梁竹梅,祁銀杉,岑逾豪.“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式量表的建構——信效度檢驗及其應用[J].中國大學教學,2020(11):73-80
[7] 劉獻君.論“以學生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8] 盧曉云.面向未來的教與學[J].中國大學教學,2019(12):49-53
[9] 楊小妮,閆秀聯(lián),劉娟.獨立院校安全工程專業(yè)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J].亞太教育,2016(30):196,188
[10] 張俊瑞.OBE理念下“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計算機時代,2020(1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