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偉琴祝秀鳳繆曉明#凌惠菊孟玲玉汪俐娜路建秋王佳瑩馬衛(wèi)琴(指導)
1 桐鄉(xiāng)市中醫(yī)醫(yī)院 浙江 桐鄉(xiāng) 314500
2 桐鄉(xiāng)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浙江 桐鄉(xiāng) 314500
腦梗死是指因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臨床表現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語障礙、智力障礙為主要特征,好發(fā)于中老年的一種疾病。清末中醫(yī)名家金子久先生認為,在江浙一帶的中風病,多屬于風痰阻絡型[1]。本研究旨在探討循經中藥熱熨對風痰阻絡型腦梗死急性期患者中醫(yī)癥狀分級量化評分及Barthel指數和NIHSS評分的影響,通過干預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降低腦卒中的致殘率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有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在桐鄉(xiāng)市中醫(yī)醫(yī)院腦病科住院治療的風痰阻絡型腦梗死急性期患者1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中男39例,女41例;平均年齡64.12±5.62歲。對照組中男35例,女45例;平均年齡62.61±6.2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具有均衡性(P>0.05)。本研究經桐鄉(xiāng)市中醫(yī)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西醫(yī)診斷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者[2];②辨證分型符合《中醫(yī)內科學》[3]中的風痰阻絡證型者;③病程在14d以內者;④年齡<75歲者;⑤意識清晰,無溝通障礙者;⑥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者;②有嚴重合并癥或并發(fā)癥(心肝腎功能衰竭、嚴重感染等)者;③有精神病史者;④惡性腫瘤患者;⑤對治療用藥過敏者;⑥局部皮膚有破損者等。
1.3 退出標準:①出現過敏反應等,判斷需要終止臨床試驗者;②出現病情惡化(如再發(fā)腦梗死或腦出血等),由主管醫(yī)生判斷后需終止臨床試驗者;③臨床試驗實施中出現了依從性太差等影響因素,難以評價療效者;④受試者在臨床試驗過程中要求退出臨床試驗(如經濟問題等)。
1.4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基礎治療,取得患者的充分理解和密切合作,根據患者的基礎疾病情況合理安排飲食,并健康宣教。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內科治療與早期康復訓練。主要包括適當控制血壓、血糖,調節(jié)血脂,穩(wěn)定斑塊,抗血小板聚集,營養(yǎng)神經,改善微循環(huán)等對癥治療。在??漆t(yī)生指導下進行機體早期康復訓練,包括被動訓練和主動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實施循經中藥熱熨技術,中藥熱熨包組成:姜半夏12g,白術、天麻、膽南星、鉤藤各10g,桂枝、桑枝、透骨草各30g,艾葉60g,紅花20g。具體治療方法:將中藥熱熨方的中藥加熱,取患側上肢手陽明大腸經循行路線(患側下肢取足陽明胃經循行路線),先來回熱熨5分鐘,放置于曲池、肘髎等穴位(患側下肢取豐隆、上巨虛、下巨虛等穴位)上,局部熱熨15分鐘,過程中詢問患者感受,防止燙傷,必要時用皮溫儀測試溫度,每日治療1次,7天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治療1周。
1.5 觀察指標:①中醫(yī)癥狀分級量化評分:分別于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的癥狀進行評分。②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分別于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分,包括1O個項目,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強。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分別于治療前后評估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評分越高表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
1.6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同組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退出情況:試驗期間共退出病例39例,其中觀察組14例,對照組25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66 55半身不遂治療前1.14±0.51 1.09±1.02治療后0.82±0.59*#1.07±1.06肢體麻木治療前0.32±0.72 0.33±0.77治療后0.13±0.36 0.29±0.68
2.3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與NIHS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與NIHSS評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與NIHSS評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66 55 Barthel指數治療前70.44±18.11 71.54±25.63治療后79.63±16.52*#72.92±16.11 NIHSS評分治療前3.02±2.60 2.91±1.97治療后1.62±1.40*#2.33±1.2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中醫(yī)癥狀評分(半身不遂)、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Barthel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在腦梗死急性期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應用循經中藥熱熨,可產生良好協(xié)同效應,增強療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但肢體麻木癥狀無明顯差異,考慮納入患者麻木的臨床表現不足所致。
金子久先生作為清末民初名醫(yī),提倡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在論治中風方面,金氏提出,風陽迫傷陰液,越而為汗,風火灼傷氣液,則滯而為痰,治療上提倡熄風化痰為要。通過我院腦病科兩年住院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統(tǒng)計發(fā)現,風痰阻絡型占三分之二以上,與金子久先生所提的辨證分型相吻合。但金氏以內服用藥為主要治療方法,為進一步拓展中醫(yī)特色療法,循經中藥熱熨融合了局部的溫熱和中藥加溫后滲透及經絡刺激的多重作用。中藥熱熨其能起到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的作用,能促進腦梗死患者機體血液循環(huán),加快代謝產物清除,調節(jié)新陳代謝[4],其機理是通過熱效應聯(lián)合藥物滲透功效起到治療作用[5]。
陽明經脈多氣多血,本研究循經治療取患者患側上肢手陽明大腸經循行路線(下肢取足陽明胃經循行路線),放置于曲池、肘髎等穴位(患側下肢取豐隆、上巨虛、下巨虛等穴位)上,曲池、肘髎主治半身不遂、肘臂攣痛、瘰疬等,下肢豐隆為治痰要穴,同時可以行氣活血,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主治中風,下巨虛在調整胃腸功能同時,又有疏經調氣之功。我院腦病科所用中藥熱熨包是以姜半夏12g,白術、天麻、膽南星、鉤藤各10g,桂枝、透骨草、桑枝各30g,艾葉60g,紅花20g為主要成分。方中姜半夏、白術、膽南星健脾燥濕化痰,鉤藤、天麻平肝祛風化痰,桂枝、桑枝通經活絡,艾葉、紅花溫經活血,透骨草助藥性透達肌內,諸藥合用,有祛風化痰通絡之功。
本文通過對腦梗死急性期患者施以循經中藥熱熨方法來干預該疾病所引起的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癥狀,通過治療前后比較,發(fā)現其能改善臨床癥狀。綜上,筆者認為觀察組治療方案效果顯著,可作為此類患者常規(guī)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