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惠萍 劉良超
張云(1872—1931),字潤蒼,滎陽水牛張(今鄭州市高新區(qū))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 年)舉人。日本明治大學畢業(yè)。曾任湯陰、藍田兩縣知事,畢生致力于中州教育,創(chuàng)辦及任教的學校頗多,卒日尚在授課,官民皆仰之。 張云為官一身正氣,治學遍交鴻儒,西去自有鄉(xiāng)人吊唁,以慰心念。
張云下葬時,墓志尚未刻成,后墓志存于縣城張宅。志石不知何時流落至滎陽喬樓鎮(zhèn)小王溝村,1990 年為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現(xiàn)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而后又被張云后人運回水牛張家中存放,志蓋仍杳無蹤影。 2000 年,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前往水牛張拓印志石, 機緣巧合,發(fā)現(xiàn)志蓋竟在張云另一位后人家中,自此分離了數(shù)十年的志石與志蓋得以重合, 并由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收藏。
《張云墓志》,青石質(zhì),方形。 志蓋平頂,邊長71厘米,厚11.5 厘米,頂面刻“湯陰縣知事張君潤蒼墓志銘”。 (圖1)志石,邊長71 厘米,厚12.8 厘米,正文楷書,共30 行,滿行32 字。 (圖2)志文摘錄如下①標點為筆者所加。:
圖1 張云墓志蓋拓本
圖2 《張云墓志》拓本
汲縣李時燦撰文,林縣張家駿書丹,通許胡汝麟篆蓋。
潤蒼張氏,諱云,原名玉淋,號無悶,世居滎陽東北水牛張村。始祖統(tǒng),明洪武間遷自山西洪洞。五世祖好仁,明諸生,值闖亂,筑平樓保衛(wèi)村人。 繼別祖琬,清乾隆諸生。曾祖元會,號硯田,讀書通醫(yī)術(shù),尤精痘疹。 祖春仁,號煦臺。 父坊南,號晚晴,邑庠生。母氏陳,繼母氏韋。 伯父儉,號柳堂,歲貢生。 兩父皆秉祖訓,以學行稱。 潤蒼幼失恃,兩父課之嚴。弱冠,以第一人入邑庠。 既壯,舉光緒二十八年鄉(xiāng)試。 初友邑人丁以松,嗣從汜水魏右丞聯(lián)奎、溫縣郭孝廉玉山、邑人馬先生竹齋游,慨然有求道之志。 聞湘潭黃先生舒昺講學明道書院,負笈從之。 又執(zhí)贄瀏陽劉刺史人熙,人熙夙治船山王氏學,兼肄邑人邱谷士音律。潤蒼經(jīng)其指授,研求忘寢食。間從友人習劍術(shù)。 自汴歸,邑人從學者日進。 咸寧張紹旭令滎,慕潤蒼名,敦促興學救國,資遣東渡。 越歲還里,創(chuàng)設師范講習所、女子小學校,復聯(lián)同志組趙村蠶桑中學校,迭任鞏縣公立高小學校教員、河南中學校監(jiān)督、中州公學教務長。 調(diào)任省視學,差竣,任本邑高小學校長。民國建元,被選臨時省議會議員。閉會,任湯陰縣知事。 晚應鞏縣劉督軍聘,至陜?nèi)嗡{田縣知事。 卸湯陰任,教授豫省高等師范、洛陽師范學校者數(shù)載。 自陜歸,任滎陽、鄭縣中小校教授。 逮卒之日,尚授課鄭中校也。 潤蒼自其髫齡,以圣賢為必可學,有聞斯行,踐修講習,終身弗懈,去就介然,不屑以升沉榮悴易其志。官署講舍,輒以琴劍自隨。列席代議,力持正論,不折不撓。 任湯陰日,裁陋規(guī)、求民隱,治訟以“少準、少傳、速訊、速結(jié)”為規(guī)。 禁煙賭,有犯必懲。嚴緝匪徒,籌進教育。三載去職,逾久民思之。 署藍田僅數(shù)月,下車捕著匪“藍州紅”,置諸法。手篆“修己、安人、居敬、行簡”八字銘座右。教人務以精神相感召,學者聞講論多興起。 寓汴,偕同志組織學社。 早歲交淮寧孫舉海、新鄉(xiāng)郭泉聲、延津李光燦暨同邑丁以松,晚識內(nèi)鄉(xiāng)李鵬程、保定周宏蔭、宜陽梁文淵、武陟王廷弼,相與砥礪問學。 嘗謂“人生首當破除環(huán)境,修之半生,敗之一旦,往往皆境遇累之。若中有所得,則樂不以貧而改,好禮亦不以富而倦也”。 又曰:“國學自唐虞一中傳心,禹湯文周,歷歷相承。 孔子指其親切處曰仁,孟子言其全體大用曰仁與義,所以持養(yǎng)之方曰敬,造德之至曰誠,積之身為圣功,措之世為王道。其藏于密也極其微,至無聲無臭,言其感則何思何慮。其見諸行也,大用大效、小用小效,取不盡、用不竭,要在學者自得耳。 ”生于同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卒于民國二十年三月十九日,享年六十歲。妻楊氏,妾梁氏。子男四人:長開運,未冠而殤;次華祺、華團、華振。 女五人:文羅、華瑞、坤瑞、洛瑞、金瑞。孤華祺等謀以是年秋葬君,來請銘。 銘曰:
季路行行,孔稱曰果。折獄片言,好勇過我。磊磊張子,河洛之英。 屹然中立,道有干城。 異說披猖,橫流滄海。 作此銘君,青山不改。
中華民國二十年八月。
共城靳德瑞刻。
1. 關于墓志。墓志肇始于漢,興于唐,明清式微。初為碑形, 以東漢肥致碑[1]最為著名,是研究道教及漢隸的重要碑刻資料。南北朝定為方形,加盝頂蓋。隋唐以降,蓋、石紋飾華麗,名志數(shù)數(shù),尤以顏真卿撰書的墓志最為珍貴。 宋以后墓志多有撰、書、刻者姓名,以至于明清。民國之后,使用墓志的極為罕見,一些勛貴、碩儒出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執(zhí)著,抑或出于身后留名的動機,仍請同儕或名家撰書墓志,當然也不乏附庸風雅者。 張云作為一名傳統(tǒng)文化的受益者,新式教育的躬行者,他的墓志當另有深意,儼然就是一部滎陽興學史,真實反映了那個偉大變革時代先行者的奮斗蹤跡及獻身精神,是我們了解那個波詭云譎社會的一面鏡子。
《張云墓志》,邊長71 厘米,屬于體量較大者。蓋,為平頂,這是一種因陋就簡的做法,歷代都有志蓋為平頂者,多為磚蓋。 志石無界格,凡992 字,振振翔翔,儼然入籠,雖無鋒芒,但結(jié)構(gòu)嚴謹,無一字不守法度,不失為名家力作,對研究民國時期的書法有一定價值。
2.關于墓主家世及求學經(jīng)歷。《張云墓志》,志文淺顯易懂。 據(jù)志文知,水牛張張氏家族明初自山西洪洞遷來,始祖張統(tǒng)。 五世祖張好仁,明諸生(秀才)。 “值闖亂,筑平樓保衛(wèi)村人”,指的是1635 年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攻占滎陽并召開滎陽大會這件事。 始祖至滎陽大會,約250 年,少說也有11 代,故不知五世祖何來。繼別祖張琬,清乾隆諸生。乾隆元年,為1736 年,距1635 年約百年, 則張琬不可能是張好仁的兒子,更不可能是親兒子, 因為他是過繼來的。 曾祖張元會,通醫(yī)術(shù),應該算鄉(xiāng)村醫(yī)生。 祖張春仁。 父張坊南,清庠生(秀才)。伯父張儉,歲貢生(秀才拔尖者,相當于今碩士研究生)?!独m(xù)滎陽縣志》記載:“文名噪于一時……從子(張)云蓋得其教者為最深。 ”[2]11
張云幼年便失去母親,在父親、伯父嚴苛教育下,不到20 歲便考中秀才,位列滎陽第一。光緒十八年(1892 年),魏聯(lián)奎回鄉(xiāng)守制,他便與友人丁以松從學之。 魏聯(lián)奎, 汜水魏家崗人, 清光緒十二年(1886 年)進士,宣統(tǒng)年間授法部左丞,封資政大夫,正三品,入民國不仕。著有《燹余詩集》《知行辯》《河南減漕錄》等,為減輕漕民負擔做出了貢獻[3]。
魏聯(lián)奎服闋回京,張云又從學黃舒昺于明道學院。黃舒昺,湖南湘潭人,主講程朱理學于河南洛學書院、明道書院,在豫17 年,從學者數(shù)千人,下自諸生,上至巡撫。 1900 年南歸,次年病逝[4]。
張云從學黃舒昺的同時,亦曾拜師許昌知州劉人熙,學習王船山學說,并習音律。 劉人熙,湖南瀏陽人,光緒三年(1877 年)進士,官至廣西道臺,畢生以弘揚王夫之思想為己任,創(chuàng)船山學社,學生有毛澤東、何叔衡、夏明翰等。 劉人熙是湘界文化名流,為湖南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做出了貢獻[5]。
光緒二十八年(1902 年),張云中舉。
光緒三十年(1904 年),滎陽縣令張煦初出資,派張云赴日本學習教育一年。 張煦初,湖北咸寧舉人,光緒二十八年任滎陽縣令,在任政績卓越,興學校,重實業(yè),一時滎陽境內(nèi)學風日濃,人才濟濟[6]。
張云師從魏聯(lián)奎時,亦曾就學于郭玉山、馬竹齋。 馬竹齋,又名馬鑒,滎陽喬樓人,受業(yè)于孫欽昂(進士出身,曾任廣西學政),后為孫欽昂之子孫綜源師[2]11-12。
3.關于墓主任教、治學、為官經(jīng)歷。 張云從日本歸來,即投身教育,先后創(chuàng)辦有滎陽師范講習所、女子小學和趙村蠶桑中學, 先后任教的學校有鞏縣公立高小學校、河南中學校、中州公學、滎陽高小學、河南省高等師范、洛陽師范學校、鄭縣中小學等。 任教期間,常擔任管理職責,如任河南中學校監(jiān)督、中州公學教務長、滎陽高小學校長,調(diào)任省視學。
在省城開封期間,組織學社,遍交鴻儒,計有淮寧(今淮陽)孫舉海、新鄉(xiāng)郭泉聲、延津李光燦、滎陽丁以松、內(nèi)鄉(xiāng)李鵬程、保定周宏蔭、宜陽梁文淵、武陟王廷弼,互相切磋問學。丁以松,滎陽人,清末民初先后任新鄭高小學校長、滎陽女校校長,以疾卒于民國二年(1913 年),享年四十九歲[2]14-15。 其余人不能盡考,但多為秀才、舉人、高等學堂出身,如郭泉聲、周宏蔭、梁文淵、王廷弼,尤以梁文淵、王廷弼成就最大,均擔任過北京國會眾議院議員,反對曹錕賄選。
撰文者李時燦、書丹者張家駿、篆蓋者胡汝麟,亦應是張云的學者型朋友,不然,其子斷不會找他們幫忙。 撰文者李時燦,字敏修,汲縣(今衛(wèi)輝市)人,清末著名教育家,民國任河南教育司司長,與當時天津的嚴修、江蘇的張謇并稱“教育三杰”。 書丹者張家駿,林縣(今林州市)人,與張云為同科舉人,善書法,工草書與楷書。 篆蓋者胡汝麟,字石青,通許縣人,著名教育家、實業(yè)家。 李時燦、胡汝麟為河南教育界翹楚,成就斐然。
民國初年,張云任湯陰縣知事,任職三年,為民做了不少好事,如禁煙、捕盜、推進教育、開發(fā)民智等,頗有政聲。 署理藍田僅數(shù)月,干了一件大事,捕悍匪“藍州紅”,可見其重視民生安全與福祉。 《續(xù)修藍田縣志》中,對張云在藍田的事跡有記載:“民國十三年(1924 年)就任藍田縣知事,次年辭官?!盵7]17“……蒞任時以琴書自隨,好吟詠。嘗以民未知學,集士紳為開陳孝弟之道,即堂皇設講案,僚屬咸與講。 既訖,親為申明推廣,所在感動。 時以催科累民,民力不支,請減不能,請代不許,乃棄官而去。邑人去思,為‘澤潤生民’匾額,懸之城隍廟。二十年來言清官者咸推第一云。 ”[7]5其中,漏載了張云緝捕“藍州紅”之事。
4.墓志的現(xiàn)實意義?!稄堅颇怪尽冯m然距今年代不久,但反映的卻是我國歷史長河中最波瀾壯闊的一段歷史:帝制覆滅,共和建元,千年巨變之際,風云人物紛紛登上歷史舞臺。 我們從這區(qū)區(qū)900 多字的墓志中,看到了一大批從科舉制度下走出來的舊式文人,或砥礪學問,或善納新學,無不積極推進教育,開發(fā)民智,為河南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們雖多為豫籍,但身上也投射出我國知識分子的身影。 中華民族能夠走到現(xiàn)在,和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而今,90 多年過去了,我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富強初步實現(xiàn),但要達成新中國成立百年時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之目標仍有一段路要走。 《張云墓志》所反映的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形象,在當代學人面前愈發(fā)鮮明,我們?nèi)砸智百t憂國憂民、砥礪前行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篳路藍縷、鞠躬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