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彥芳 宋云韜 王言言 郭小艷 耿曼英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耳鳴是耳鼻咽喉科門診常見的癥狀主訴之一,是指在無外界聲源或外界刺激的情況下,主觀上感覺耳內(nèi)或顱內(nèi)有響聲[1],常見的是嗡嗡聲、蟬鳴音、刮風聲、金屬音等,可以是高調(diào)聲、低調(diào)聲,可以是1種聲音或多種聲音的組合。耳鳴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可由多種因素引起,故發(fā)病率較高[2]。有學者[3]統(tǒng)計10%~30%的人群出現(xiàn)過耳鳴,由于大多數(shù)耳鳴出現(xiàn)時間短暫,不伴聽力下降、眩暈癥狀,可迅速緩解,這部分患者是不會到醫(yī)院就診的。只有少數(shù)耳鳴患者,因響度較大或持續(xù)時間較長,或伴聽力下降、眩暈,或?qū)W習、工作及生活受到影響才到醫(yī)院就診,可以推測耳鳴的人群發(fā)病率應更高。由于耳鳴的影響因素較多(如年齡、心理因素、社會壓力等),個體差異極大,因此并無規(guī)范化的耳鳴治療措施。目前耳鳴的治療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有中醫(yī)治療、助聽器治療、手術(shù)治療、高壓氧治療、聲頻共振治療、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耳鳴再訓練療法(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TRT)、多種復合聲治療等。
根據(jù)《2012耳鳴專家共識及解讀》耳鳴基本分類原則,耳鳴被分為客觀性耳鳴、主觀性耳鳴兩種類型。主觀特發(fā)性耳鳴(subjective idiopathic tinnitus,SIT)是指臨床上發(fā)病原因不明的主觀性耳鳴[4],發(fā)病原因復雜,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案,因此采用綜合的治療方法成為共識,期望達到消除或顯著降低耳鳴對日常工作、生活的影響等目的。由于嚴重的耳鳴會影響患者的睡眠或心理健康,臨床上會給予藥物對癥處理。己酮可可堿(pentoxifylline,PTX)作為一種非選擇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劑,是一種非特異性的外周血管擴張劑,可改善微循環(huán)并提高組織的供氧量。銀杏葉滴劑臨床應用廣泛,主要起作用的是銀杏黃酮及銀杏內(nèi)酯,被多個專家指南及專家共識推薦應用于耳鳴、耳聾等疾病。
本文以臨床收治的131例SIT患者為研究對象,給予改善末梢循環(huán)的藥物治療,并配合心理輔導,對比己酮可可堿緩釋片和銀杏葉滴劑對主觀特發(fā)性耳鳴的臨床治療效果。
1.1 研究對象2020-01—12 在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耳鼻咽喉科門診就診的耳鳴患者,經(jīng)合理、詳細的病史采集,常規(guī)和??企w格檢查、聽力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后,診斷為SIT 的耳鳴患者131例。觀察組64例,男31例,女33例,年齡23~67(41±5.7)歲;根據(jù)耳鳴匹配檢查分為低中頻26 例和高頻38 例。對照組67 例,男29 例,女38 例,年齡26~73(49±7.8)歲;根據(jù)耳鳴匹配檢查分為低中頻24 例和高頻43 例。2 組性別、年齡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試驗,符合國家倫理委員會要求。
1.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以耳鳴為第一主訴,并診斷為原因不明的主觀性耳鳴患者;(2)聲導抗檢查:中耳鼓室圖均為A 型曲線圖,咽鼓管功能無異常,前庭功能檢查無異常;(3)無外傷史,無手術(shù)史;(4)具有正常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排除標準:(1)客觀性耳鳴(如肌痙攣和血管異常等引起的耳鳴);(2)伴嚴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交流障礙,造成無法配合聽力學檢查的患者;(3)外耳道疾?。ㄈ珩袈溗ㄈ?、外耳道炎、外耳道腫物)、中耳疾?。ㄈ缏灾卸?、耳硬化癥)、內(nèi)耳疾病(如突發(fā)性耳聾、梅尼埃病、聽神經(jīng)瘤)。
1.3 研究方法按照劉蓬等[5]2008 年提出的《耳鳴嚴重程度評估量表》,指導患者對耳鳴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狀態(tài)、耳鳴持續(xù)的時間、耳鳴對睡眠的影響程度、耳鳴對工作的影響程度、耳鳴對情緒的影響程度等5個方面進行評分。每項以0~3 分劃分影響程度(自輕到重)。最后,加上SIT 患者對耳鳴癥體感受的自我評分(0~6分)。將上述6項評分的總和劃分為Ⅰ~Ⅴ級,1~6 分為Ⅰ級,7~10 分為Ⅱ級,11~14 分為Ⅲ級,15~18 分為Ⅳ級,19~21 分為Ⅴ級,對耳鳴嚴重程度進行量化評分。
將耳鳴的六級分級[6]作為對耳鳴療效的粗略判定。痊愈:指耳鳴完全消失;顯效:指耳鳴改善2級以上;有效:指耳鳴改善1級;無效:指耳鳴無明顯改變[4,6]。
1.4 治療方法觀察組口服己酮可可堿緩釋片治療,400 mg/次,1次/d,口服。對照組服用銀杏葉滴劑治療,1 mL/次,3次/d,口服。所有患者同時口服甲鈷胺片500 mg/次,3次/d。
1.5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以例及百分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取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效果比較2組患者治療效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64,P=0.608),見表1。
表1 2組臨床效果比較 [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2.2 兩種藥物對不同頻率耳鳴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內(nèi)低中頻耳鳴患者有效率57.7%,高頻耳鳴患者有效率63.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35,P=0.851),見表2。對照組低中頻耳鳴患者有效率66.7%,高頻耳鳴患者有效率55.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754,P=0.385),見表3。
表2 觀察組不同頻率耳鳴治療效果比較 [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i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n(%)]
表3 對照組不同頻率耳鳴治療效果比較 [例(%)]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i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the control group [n(%)]
2.3 觀察組和對照組低中頻耳鳴、高頻耳鳴的治療效果觀察組和對照組低中頻耳鳴治療效果比較(57.7%vs 66.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91,P=0.763)。2 組高頻耳鳴的治療效果比較(63.2% vs 55.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679,P=0.410)。
耳鳴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只是耳鼻喉科門診常見的主訴癥狀之一。發(fā)病率較高,耳鳴流行病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成年人的耳鳴患病率10.1%~14.5%。如果包括偶爾耳鳴,則患病率將提高到22%~32%[7],其中主觀特發(fā)性耳鳴這一概念最早是SHULMAN 在1981年提出,并被部分耳鳴學者所接受。SIT病因復雜,沒有任何一種治療方法是明確有效的[8-9],因此,采用綜合的治療方法成為共識,治療的重點在于減輕和(或)消除耳鳴患者的不良心理反應,因此,耳鳴患者治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是心理疏導。
SIT耳鳴的發(fā)病機制不確切,治療目的主要是達到兩方面要求:(1)消除或顯著降低耳鳴;(2)消除或顯著降低耳鳴對日常工作、生活的影響。耳鳴的治療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迄今為止,尚無耳鳴治療的特效藥物。由于嚴重的耳鳴會影響患者的睡眠或心理健康,臨床上會給予藥物對癥處理。因此,主要是采用心理輔導及改善末梢循環(huán)的藥物治療。目前,臨床上常見的耳鳴藥物治療方案[1,10]包括:(1)血管擴張劑,如鈣離子拮抗劑,中成藥;(2)改善能量代謝藥物,如三磷酸腺苷、輔酶A;(3)抗焦慮、抗抑郁藥,如多慮平、舒樂安定;(4)抗驚厥藥,卡馬西平、氯硝西泮。由于后兩者不良反應較大,且長期應用有加重耳鳴的可能[1],臨床上常用前兩類藥物。
銀杏葉滴劑作為一種銀杏葉提取物,臨床應用廣泛,主要起作用的是銀杏黃酮及銀杏內(nèi)酯。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改善凝血功能,改善血流動力學,改善心肌、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等作用,因此被多個專家指南及專家共識推薦使用,其中包括2012 年的《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udden Hearing Loss》[11]、2017 年的《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12],以及《突發(fā)性耳聾診斷和治療指南》[13]、《臨床路徑釋義耳鼻咽喉分冊》。因此,本研究將銀杏葉滴劑作為耳鳴治療的對照組,對比已酮可可堿緩釋片在耳鳴治療中的作用和效果。
甲基黃嘌呤衍生物己酮可可堿作為一種非選擇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劑,是一種非特異性的外周血管擴張劑。己酮可可堿及其代謝產(chǎn)物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和黏附作用;抑制血栓素A2 的合成,阻止血管內(nèi)血栓形成,從而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變性,增加血流,改善微循環(huán),并提高組織的供氧量[14]。本研究可以看出,對于SIT 的治療,已酮可可堿緩釋片與銀杏葉滴劑的療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于不同頻率耳鳴的療效差異也無統(tǒng)計學意義??梢?,已酮可可堿緩釋片通過改善患者的血管外周阻力及組織血供[15],改善腦循環(huán)及末梢血管循環(huán)障礙,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環(huán),進而達到治療SIT的目的。
己酮可可堿緩釋片和銀杏葉滴劑對于SIT 的治療具有相似的效果,在不同頻率(低頻、中高頻)SIT的治療中也未差異性表現(xiàn)。兩種藥物的作用機制相仿,療效相似,但已酮可可堿緩釋片每日口服1 次即可(最多2次),臨床依從性較好,藥物價格相對稍低,提示臨床工作中,在無銀杏葉制劑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已酮可可堿緩釋片治療SIT。
除藥物治療外,臨床上還有不同的耳鳴治療手段,如“針藥結(jié)合”的中醫(yī)療法,采用針灸配合“桑桂枝加葛根湯”治療耳鳴[15];助聽器療法,研究顯示僅對低于6 kHz的耳鳴聲有效,伴聽力下降的老年人可以選擇此類療法[16-17];手術(shù)治療,主要用來治療乳突管靜脈畸形、乙狀竇憩室、乙狀竇骨壁缺損引起的搏動性耳鳴[18];高壓氧治療,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方式,可以提高血氧分壓,緩解內(nèi)耳及聽神經(jīng)的缺氧狀態(tài),促進毛細胞和神經(jīng)修復[19];認知行為治療法,在減輕患者的痛苦,改善焦慮、抑郁狀態(tài)方面極為有效,但對患者依從性要求很高,是將來的一個發(fā)展方向[20-21];TRT即習服療法,可能是通過影響聽覺中樞、聽覺皮層、聽神經(jīng),進行自上而下的調(diào)節(jié)來治療耳鳴,也是國際上公認的治療耳鳴的方法之一[22];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法(repetitive TMS,rTMS),目前還未在國內(nèi)推廣。上述治療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只是都不是特效的治療方案。因此,耳鳴的具體治療方案還需繼續(xù)探索,也提示實際工作中應根據(jù)耳鳴的頻率、病程,是否伴聽力下降和(或)眩暈等癥狀,并結(jié)合原發(fā)疾病,采取個體化治療策略,減少患者的擔心和焦慮,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