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云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所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藝術成果也是數不勝數,在這其中,紫砂壺藝術可以說是十分獨特的存在,時至今日其泡茶的效果仍是無壺能及,在藝術表現上所具有的中國古典美更是深深吸引著人們,中華民族氣質、精神等也融入壺中,匯聚成強大的東方美學力量?!洞筇N合歡》是一件將紫砂壺的精致感呈現得淋漓盡致的作品,在它小小的壺體之中蘊藏著巨大的力量,直指中華民族對和諧的追求,生動地詮釋了“合則而歡”的中國和諧精神。
紫砂壺于明朝正德年間誕生,明清兩代是紫砂壺藝術的發(fā)展期與上升期,大量的經典款式都誕生在這一時期。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間,書畫家、篆刻家陳曼生為紫砂壺的發(fā)展助了一臂之力,開創(chuàng)了文學書畫與紫砂壺藝術相結合的先河,由其所設計的“曼生十八式”更具有重要的意義,“合歡壺”便是其中之一。
“合歡壺”的造型來源于中國傳統樂器——镲。曼生從大镲分分合合奏出的音樂中獲得靈感,感受到人間的歡樂,遂制成“合歡”一壺。從造型來源方面看,“合歡”這一款式是具有吉祥寓意的;從文化層面來看,“合歡”則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和諧精神,這兩個方面都非常能體現出中國特色。此壺在繼承“合歡”經典造型的基礎上有著自己的邏輯,將“大蘊”之美融入其中,使作品的個性更強,氣韻也更加豐富。
此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精致,其將紫砂壺藝術的精致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整件作品是非常嬌小的,可輕松置放于手掌之中,好似一件精美文玩,能帶給人無限樂趣。壺身繼承了“合歡”這一款式“合”的特點,但并不特意強調扁度,偏于渾圓、溫厚,這是創(chuàng)作者基于自己的審美視角作出的恰當調整。壺身上部與下部完美相合,中間形成了一條細線,是“合歡”結構特征的展示。線與面之間的過渡、轉折也不似以往凌厲,線面運行的絲滑感覺也是提升作品氣韻的部分。
壺身下部鑲嵌有三只柱狀的小足,構成了“三足鼎立”的結構。由于壺底部是帶有弧度的,美則美矣,實用性卻有些不足,壺足的加入就起到了重要的穩(wěn)定和支撐作用,也使作品有了鼎的穩(wěn)重之氣。壺頸部與壺身之間銜接自然,圓形壺蓋標致、飽滿,與壺頸部貼合僅留一絲細縫,工藝的精致程度不言自明。壺蓋中央鑲嵌著一粒精致的壺鈕,造型為一小圓柱。壺鈕、壺蓋與壺身之間有著清晰的層次,由小變大,形成了均勻的節(jié)奏,正如那大镲擊響奏出的樂曲。那彎彎的流與耳狀環(huán)形把手此刻也變成了悅動的音符,讓那吉祥的樂曲有了形象。
為了表現“合歡”的吉祥感,創(chuàng)作者選擇了紅泥來制作此壺。富有中國古典氣息的紅棕色泥料使作品自信地展示著東方古典美,又包含了中華民族深厚歷史底蘊匯聚而形成的穩(wěn)重、優(yōu)雅與溫潤。明亮的光澤使泥料的色彩也更勝一籌了。創(chuàng)作者對泥料的光澤度進行了強化,在光線的作用下便會呈現出極佳的光澤度,作品便散發(fā)出紅光,吉祥韻味就更加濃厚了。壺身處的陶刻裝飾增強了作品的獨特性與工藝價值,也有利于展現紫砂壺獨特的陶刻工藝之美。
作品雖小,但氣韻不凡,創(chuàng)作者參考了“合歡”的結構但未完全運用,通過精細的調整打造出作品的個性,同時又保持著“合歡”的基本特征,這種巧妙的融合便是一種“大蘊”,代表著紫砂壺藝術胸懷的寬闊和藝術設計的多樣性。
中華民族始終秉承和諧的發(fā)展理念,在紫砂壺藝術中也有著明顯的體現。首先,“合歡”之型本就具指向了和諧精神,反映了中國人的基本認識;其次,各部分結構以及裝飾與作品造型的融合也體現了一種和諧,只有各個方面完美配合才能成就完美的紫砂壺;最后是泥料、造型與作品主題之間的“合”,做到神形兼?zhèn)?,才能讓人們充分理解作品的含義。通過打造此件作品,創(chuàng)作者實現了對紫砂壺經典款式的繼承與發(fā)展,并將美好的祝福送給人們,在此基礎上又表達了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和諧精神,使作品既有十分親民的美好感情,也能代表民族的氣質,真正展現了“大蘊”的氣韻與“合歡”的吉祥。
結語:本文從闡述“合歡”這一款式入手,對《大蘊合歡》這件作品進行了分析,說明了其藝術特征與文化內涵。經典款式所提供的是一種思路,創(chuàng)作者對經典款式的繼承也是對紫砂壺藝術命脈的延續(xù),通過個性化的設計不斷展示紫砂壺工藝的靈活與精湛,以及紫砂壺創(chuàng)作的諸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