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茂 李 闊 項 寧
秦皇島市第一醫(yī)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腦卒中是神經(jīng)科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由于突發(fā)性腦血管破裂或堵塞,使得大腦血液供給不足而造成腦組織損傷以及相關神經(jīng)組織缺血、缺氧,若不及時治療將會造成患者認知或肢體功能障礙,嚴重者甚至死亡[1-5]。該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臉、手臂或腿突發(fā)無力,突然暈倒、偏癱、說話或理解困難、失去協(xié)調能力等[6-7]。腦卒中可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其中前者發(fā)病率高,占60%~70%,而后者病死率高[8-10]。目前,腦卒中已成為致死率第一的疾病,也是成年人殘疾的主要原因[11-12]。腦卒中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殘率高的特點[13]。目前,最好的應對措施是預防。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腦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已顯著下降,但大部分患者經(jīng)治療后仍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需進一步的康復訓練及治療改善患者預后。常規(guī)康復訓練可改善患者的協(xié)調能力以及局部供血不足情況,但訓練內容較單一、乏味,得到的效果并不理想[14]。因此,本研究篩選138例于秦皇島市第一醫(yī)院就診的有認知功能障礙的腦卒中患者,通過鏡像視覺反饋療法進行恢復期的治療以及訓練,探討其對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相關的靜息態(tài)腦網(wǎng)絡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138 例2018-02—2021-01 于秦皇島市第一醫(yī)院就診的有認知功能障礙的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A、B 組各69 例。A 組中男33 例,女36 例;年齡36~68 歲,平均52.47歲;B 組中男30 例,女39 例;年齡37~67 歲,平均53.21歲。另選69例同期體檢健康人員為C組,其中男31例,女38例;年齡35~69歲,平均54.18歲。本研究經(jīng)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其家屬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首次發(fā)??;(2)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的診斷標準;(3)均經(jīng)CT或MRI確診為腦卒中患者;(4)病情較穩(wěn)定;(5)能配合檢查者;(6)基礎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1)伴精神類疾病、智力障礙以及昏迷者;(2)心、肝、腎功能不全者;(3)有免疫系統(tǒng)障礙者;(4)惡性腫瘤患者;(5)嚴重視力、聽力減退,甚至失語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一般資料: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灰質體積、白質體積,以及疾病類型、發(fā)病側、病變部位、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訓練前后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評分。
1.2.2 訓練方法:A 組,視覺反饋平衡訓練:采用MNST V1.0 治療儀(蘇州明思特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包括虛擬現(xiàn)實眼鏡以及電腦操作系統(tǒng),以及約300個關于日常生活動作的視頻;根據(jù)患者情況設置訓練方案;開始訓練,患者佩戴眼鏡觀看動作視頻,并主動模仿其中動作并跟念詞組;每次訓練20 min,1次/d,每周5 d,共8周。B組,常規(guī)康復訓練:(1)作業(yè)治療:通過輔助工具訓練患者上肢功能,完成一些日常生活活動,時間40 min;(2)物理治療:如電、磁治療,時間40 min;(3)針灸治療20 min;(4)平衡以及肢體協(xié)調性訓練:患者完成站立、支撐、交替上舉兩側上肢、下肢踏步等動作,時間20 min;(5)步態(tài)改善訓練20 min;(6)其他訓練;每種訓練每周進行5次,共8周。
1.2.3 靜息態(tài)腦網(wǎng)絡檢測:采用GET 3.0T磁共振掃描儀,受試者取仰臥位,閉目放松,觀察其靜息狀態(tài)下腦區(qū)之間功能連接情況,見圖1。
圖1 C組靜息態(tài)腦網(wǎng)絡檢測圖Figure 1 The resting brain network detection diagram of group C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 23.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M(Q1,Q3)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多因素逐步回歸分析進行相關性分析和Pearson相關系數(shù)檢驗。以P<0.05 為 差 異 有 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受試者一般資料比較3 組受試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灰質體積以及白質體積均無顯著差異(P>0.05)。A、B 組患者的病程、疾病性質、發(fā)病側、病變部位以及NIHSS 評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3組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in three groups
2.2 2組訓練前后MoCA評分比較訓練后A組患者回憶力評分、語言能力評分、視空間和執(zhí)行能力評分以及總分均顯著高于訓練前(P<0.05)。訓練后B組患者各評分均高于訓練前,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A 組患者回憶力評分、視空間和執(zhí)行能力評分以及總分均顯著高于B 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訓練前后MoCA評分比較 (分,±s)Table 2 Comparison of MoCA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scores,±s)
表2 2組訓練前后MoCA評分比較 (分,±s)Table 2 Comparison of MoCA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scores,±s)
注:A組與B組訓練前相比,*P>0.05;A組與B組訓練后相比,#P<0.05
MoCA評分t值P值t值P值抽象思維定向力回憶力注意力語言能力視空間和執(zhí)行能力命名總分A組(n=69)訓練前0.80±0.21 5.51±0.68 3.46±0.76 4.29±0.75 1.74±0.71 2.54±1.25 1.92±0.49 17.93±4.38訓練后0.87±0.26 5.66±0.75 4.06±0.84 4.55±0.90 2.10±0.88 3.31±1.33 2.07±0.61 22.92±4.42 1.740 1.231 4.400 1.843 2.645 3.504 1.592 6.661 0.084 0.221<0.001 0.067 0.009 0.001 0.114<0.001 B組(n=69)訓練前0.85±0.17*5.49±0.60*3.52±0.64*4.33±0.71*1.74±0.62*2.61±1.18*1.95±0.45*18.06±5.03*訓練后0.86±0.19 5.57±0.65 3.68±0.77#4.42±0.86 1.87±0.74 2.89±1.10#2.11±0.67 19.56±3.89#0.326 0.751 1.327 0.670 1.119 1.442 1.647 1.960 0.745 0.454 0.187 0.504 0.265 0.152 0.102 0.052
2.3 A組訓練前后左右側海馬功能連接的變化訓練前與C組相比,視覺反A組患者左側海馬與左側杏仁核、左側顳葉以及右側額下回的連接增加(P<0.05),與左側額中回、右側額上回以及右側額中回的連接減少(P<0.05)。A 組患者右側海馬與左側杏仁核、左側頂葉、左側枕葉、右側丘腦、右側顳上回以及右側顳中回的連接增加(P<0.05),與左側額上回、左側額中回以及左側額下回的連接減少(P<0.05)。訓練后與C 組相比,A 組左側海馬與左側顳葉、左側尾狀核以及左側丘腦的連接增加(P<0.05),與右側前扣帶回、右側額上回以及右側額中回的連接減少(P<0.05)。A組右側海馬與右側杏仁核、右側小腦后葉、右側頂葉、右側顳上回以及右側顳中回的連接增加(P<0.05),與左側額上回以及左側額下回的連接減少(P<0.05)。見表3和圖2。
圖2 A組訓練前后雙側海馬功能連接的變化Figure 2 Changes of bilateral hippocampal functional connection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in group A
表3 A組訓練前后左右側海馬功能連接的變化Table 3 Changes in functional connection of the left and right hippocampu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in group A
2.4 B組訓練前后左右側海馬功能連接的變化訓練前與C 組相比,B 組患者左側海馬與左側丘腦、左側小腦后葉、右側小腦后葉、右側顳葉、右側枕中回以及右側額中回的連接增加(P<0.05),與右側頂葉、右側額上回以及右側額下回的連接減少(P<0.05)。常規(guī)訓練組患者右側海馬與左側小腦前葉、左側前扣帶回、左側顳上回右側丘腦以及右側顳下回的連接增加(P<0.05),與左側額上回、左側額中回以及左側額下回的連接減少(P<0.05)。訓練后與C組相比,B組左側海馬與左側顳中回、右側小腦后葉以及左側丘腦的連接增加(P<0.05),與右側頂葉、右側前扣帶回、右側額上回、左側額上回以及右側額中回的連接減少(P<0.05)。B組右側海馬與右側顳中回、右側顳上回、右側小腦前葉以及左側杏仁核的連接增加(P<0.05),與右側額上回、右側額中回、右側頂葉、左側頂葉、右側枕中回、左側額中回以及左側額下回的連接減少(P<0.05)。見表4和圖3。
圖3 B組訓練前后雙側海馬功能連接的變化Figure 3 Changes of bilateral hippocampal functional connection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in group B
表4 B組訓練前后左右側海馬功能連接的變化Table 4 Changes in functional connection of the left and right hippocampu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in group B
2.5 相關性分析Logistic 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額葉(OR=19.569,P=0.005)與MoCA 評分密切相關(P<0.01);丘腦(OR=12.013,P=0.024)、基底節(jié)(OR=6.015,P=0.045)、頂葉(OR=12.378,P=0.016)、枕葉(OR=8.304,P=0.031)、顳葉(OR=11.246,P=0.011)與MoCA評分具有相關性(P<0.05),小腦(OR=0.462,P=0.546)、腦橋(OR=0.351,P=0.187)與MoCA 評分無相關性(P>0.05)。
出血性腦卒中由于腦血管破裂引發(fā)腦組織損傷以致患者病死率高,而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率高,且患者大多伴認知功能障礙,是康復治療的重點和難點[15-19]。研究表明,腦卒中患者的病死率約為25%,已成為世界上第二位的病死原因,在中國已成為第一位的病死原因[20-21]。雖然醫(yī)療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其高病死和致殘率依然嚴重危害公眾的健康,尤其腦卒中的一系列并發(fā)癥,如泌尿系統(tǒng)感染、消化道出血,神經(jīng)內分泌系統(tǒng)也會受到影響,腦卒中患者中70%左右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礙,如認知功能障礙。認知功能是指大腦高級皮層的一些功能,如感知覺、記憶、語言、思維等能力。認知功能障礙會嚴重影響患者對康復訓練及治療的配合程度,是公認的康復治療難點、關鍵點。認知功能障礙主要表現(xiàn)在患者各腦區(qū)之間的功能連接發(fā)生改變。目前對于腦卒中患者大腦神經(jīng)功能重建的生理機制尚不十分明確,但功能連接出現(xiàn)異常是導致患者發(fā)生功能性障礙的原因[22-23]。近年來,血氧水平依賴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已成為檢測腦卒中患者腦區(qū)域功能改變的較成熟技術。靜息態(tài)fMRI 具有高時空分辨率,可實時顯示全腦網(wǎng)絡的功能連接情況,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有功能損害的腦卒中患者,在其發(fā)病后常規(guī)用藥無明顯作用,目前對于此類患者最有效的途徑為康復訓練。1995年,RAMACHANDRAN等[24]首次提出鏡像視覺反饋平衡訓練,該訓練方法通過平面鏡成像方法,將患者健康側肢體的活動映射到患肢側,使患者將健側肢體的活動想象成患側肢體的活動,從而誘發(fā)患側肢體進行活動。目前此訓練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但主要集中于肢體功能性障礙類疾病的治療。鏡像視覺反饋平衡訓練通過視覺、錯覺激活腦卒中患者神經(jīng)傳導的通路,誘導患者大腦運動皮層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進行重組,促進大腦皮質神經(jīng)的可塑性,為腦卒中患者的認知功能康復提供新的策略[25-27]。
本研究顯示,訓練后A組回憶力評分、視空間和執(zhí)行能力評分以及總分均較B組顯著升高,說明A組訓練效果較B組好,可顯著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大腦海馬區(qū)直接參與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記憶儲存,主要負責學習以及記憶等過程,其是認知功能的關鍵,起十分重要的作用[28-29]。本研究將兩側海馬區(qū)作為感興趣區(qū),研究其與各腦區(qū)功能連接的變化情況,分析視覺反饋平衡訓練對患者認知功能相關腦區(qū)的影響。與C 組對比,A 組訓練后左側海馬與左側顳葉、左側尾狀核以及左側丘腦的連接增加,右側海馬與右側杏仁核、右側小腦后葉、右側頂葉、右側顳上回以及右側顳中回的連接增加,表明A組訓練對改善患者與認知功能相關的腦區(qū)有明顯效果。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丘腦、基底節(jié)、頂葉、枕葉、額葉、顳葉均與腦卒中患者發(fā)生認知功能障礙具有相關性。其中,丘腦是感覺的高級中樞,是最重要的感覺傳導接替站;基底節(jié)是大腦半球深部最大的核團,參與人體運動以及感覺神經(jīng)傳導;當頂葉受到損傷時,會發(fā)生感覺障礙、失用癥、失讀癥、空間定位障礙等癥狀,其與人體感覺、味覺、觸覺等相關;枕葉負責處理語言、動作感覺、抽象概念以及視覺信息;額葉對所有感知覺功能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腦網(wǎng)絡中的重要結點,包括顳葉系統(tǒng)(海馬及其周邊區(qū)域),均參與了信息的存儲過程,是陳述性記憶神經(jīng)回路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腦卒中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主要表現(xiàn)在回憶力、語言能力、視空間和執(zhí)行能力方面。鏡像視覺反饋平衡訓練對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恢復效果較好。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左右側海馬與腦區(qū)功能連接存在異常改變,丘腦、基底節(jié)、頂葉、枕葉、額葉、顳葉均與腦卒中患者發(fā)生認知功能障礙具有相關性,其中額葉與腦卒中患者發(fā)生認知功能障礙密切相關。鏡像視覺反饋平衡訓練對于改善患者與認知功能相關的腦區(qū)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