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杰 張莉莉 楊 柳 王 月 肖哲曼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60
偏頭痛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常見的疾病,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全球第六大致殘性疾病[1]。最新的全球疾病負擔調查(GBD 2016)顯示,偏頭痛的傷殘損失健康生命年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中位列第二[1]。皮質擴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是一種緩慢傳播(2~5 mm/min)的神經(jīng)元和膠質細胞的去極化波,以及隨后引起的一段時間的皮層突觸活動抑制。CSD一直被認為是偏頭痛的主要病理生理機制之一,通常與偏頭痛的先兆和偏頭痛發(fā)作期有關。偏頭痛CSD 發(fā)作引起的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等先兆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學習[2],因此尋找偏頭痛CSD后候選生物標志物對偏頭痛的早期診斷及發(fā)作期治療極為重要。本研究通過提取美國國立生物中心的GEO 數(shù)據(jù)庫中的相關數(shù)據(jù),通過Deseq2 包以及clusterProfiler 包對家族性偏癱性偏頭痛1 型(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 type 1,F(xiàn)HM1)小鼠誘發(fā)CSD 后皮質轉錄本進行分析,探討偏頭痛先兆及發(fā)作期的潛在機制[3-4]。此外,利用STRING 平臺和CytoHubba 插件鑒定出10 個核心基因,并利用qPCR 對核心基因進行了進一步驗證。通過對變化最顯著的150個上調差異基因和43個下調差異基因進行CMap 分析,鑒定出了20 種可以逆轉偏頭痛差異基因的小分子化合物,為偏頭痛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了新的潛在藥物靶點[5-6]。
1.1 數(shù)據(jù)來源數(shù)據(jù)來源于GEO 數(shù)據(jù)(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以“migraine”作為搜索詞,獲取到一個偏頭痛小鼠模型數(shù)據(jù)集GSE67933[7]。該數(shù)據(jù)集 基 于Illumina GPL13112 平 臺,由EISING 等[7]提交。本研究選擇了其中6 個FHM1 偏頭痛小鼠模型CSD 發(fā)作后的皮質樣本和6 個野生型C57BL/6J 假手術后24 h的皮質樣本,從樣本中分離得到總RNA,再利用Illumina測序平臺進行基因表達譜分析。
1.2 預處理數(shù)據(jù)與篩選差異表達基因基于GPL3112平臺構建的信息,將Ensemble gene ID名稱識別號轉化為正式基因名稱。利用R 軟件中的sva包對樣本進行背景表達值校正和數(shù)據(jù)歸一化后,剔除掉離群樣本,剩余3個FHM1偏頭痛小鼠模型CSD發(fā)作后的皮質樣本和3個野生型C57BL/6J假手術后24 h的皮質樣本。再通過Deseq2包分析基因表達矩陣,采用Benjamini & Hochberg錯誤發(fā)現(xiàn)率的方法對P 值進行校正,以降低假陽性率[8]。根據(jù)|logFC|>1,Padjust<0.05 的條件篩選出319 個差異表達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DEGs),其中包括155個上調基因和35個下調基因。差異基因的可視化通過R軟件中的Pheatmap包以及ggplot2包實現(xiàn)。
1.3 差異表達基因本體論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基因本體論分析(gene ontology,GO)作為一種常用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可對基因產(chǎn)物及其功能特征進行注釋,在分子生物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GO分析由生物過程(BP)、細胞成分(CC)、分子功能(MF)組成[9]。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是一種用來計算預定的基因集在2組之間是否有統(tǒng)計學上顯著的、一致性差異的方法,被廣泛用于高通量測序樣本的生物學功能分析[10]。本研究中的GO 和GSEA 分析均由R 軟件中的clusterProfiler包實現(xiàn)[4]。
1.4 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網(wǎng)絡分析DEGs中的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網(wǎng)絡分析由STRING(The Search Tool for the Retrieval of Interacting Genes,STRING,version 11.0)數(shù)據(jù)庫構建[11]。該數(shù)據(jù)庫覆蓋了約2 460 萬個蛋白質,可以用來顯示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探究蛋白質的直接和間接關聯(lián)。以置信度得分≥0.4 和最小相互作用數(shù)≥1為篩選標準,得到PPI網(wǎng)絡。核心基因使用Cytoscape 軟件(Cytoscape 3.7.1)的插件Cytohubba進行識別,使用MCC算法,從PPI網(wǎng)絡中挑選出與周圍基因具有高度連通性前10個基因作為核心基因[5,12]。
1.5 動物及偏頭痛模型的建立成年C57BL/6雄性小鼠(18~20 g)購于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實驗動物中心。在無特定病原體(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實驗室條件下單獨飼養(yǎng),12 h/12 h 光照周期和正常飲食。適應1 周后,將小鼠隨機分為對照組(n=3)和偏頭痛組(n=3)。采用間歇性腹腔注射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TG)建立偏頭痛小鼠模型,即每隔1天給予偏頭痛組小鼠腹腔注射1次NTG 10 mg/kg,空白對照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均注射5次。
1.6 小鼠皮層mRNA 表達檢測用Trizol 試劑(Invitrogen,USA)從小鼠皮層組織中制備總RNA,并使 用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Servicebio,China)制備cDNA。根據(jù)說明使用SYBR 預混EX Taq?Ⅱ試劑盒(Servicebio,China)進行實時定量PCR,并在Bio-Rad CFX Manager 2.1 實時PCR 系統(tǒng)(Bio-Rad,USA)中進行。使用采用2-ΔΔCt法計算相對基因表達量。引物序列見表1。
表1 rt-PCR引物序列Table 1 rt-PCR primer sequences
1.7 CMap分析Connectivity Map(CMap)(https://portals.broadinstitute.org/cmap)是一個含有藥物特異性基因表達譜的參考數(shù)據(jù)庫,并將其與疾病特異性基因標記進行比較,可用于識別藥物、基因與疾病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確定潛在的治療候選藥物[6]。本研究中以P<0.05 為篩選標準,Enrichment 評分按負值由高到低排序篩選出前3個化合物作為逆轉DEGs表達改變的潛在靶點。
1.8 統(tǒng)計學分析DEGs的篩選以及GO和GSEA通路富集分析均在R 4.0.3 軟件中執(zhí)行。CMap 分析在CMap 網(wǎng)站中進行。rt-PCR 數(shù)據(jù)分析在GraphpadPrism 8.0 進行。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誤(±se)描述,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DEGs篩選結果與野生型假手術組小鼠相比,F(xiàn)HM1 型小鼠誘發(fā)CSD 24 h 后皮質樣本中共篩選出190 個差異基因,其中上調差異基因有155 個,下調差異基因有35 個。從篩選出的所有DEGs中挑選出變化最顯著的40 個差異基因繪制熱圖(圖1),紅色代表上調基因,藍色代表下調基因;顏色越深,變化越顯著。
圖1 TOP 40 DEGs基因表達水平Figure 1 Gene expression levels of TOP 40 DEGs
2.2 DEGs的GO 分析 將篩選到的190 個差異基因進行GO 分析,如圖2 所示,差異基因細胞組分顯示,主要定位于細胞質、高爾基體、肌動蛋白細胞骨架以及神經(jīng)元突觸連接等。生物學過程顯示,主要集中在細胞通訊、小分子GTP酶介導的信號轉導、軸突的發(fā)育以及細胞內轉運的調節(jié)等方面。分子功能顯示,主要與轉錄共調節(jié)活動、蛋白質絲氨酸/蘇氨酸激酶活性、酶激活活動以及小GTP 酶、Ras GTP 酶、ATP酶、泛素樣蛋白轉移酶等多種酶的活性有關。
圖2 FHM1型小鼠誘發(fā)CSD后DEGs的GO分析Figure 2 GO analysis of DEGs after CSD induction in FHM1 mice
2.3 所有檢測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運用GSEA分析鑒定FHM1 型小鼠誘發(fā)CSD 后和健康對照組小鼠皮質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基因組(圖3),結果顯示,F(xiàn)HM1 型小鼠誘發(fā)CSD 后,基因主要富集在人類巨細胞病毒感染、EB 病毒感染、卡波西肉瘤病毒感染、朊病毒病等會引起機體免疫炎癥反應的通路以及microRNA、細胞因子信號通路上,這些通路在FHM1型小鼠CSD誘發(fā)后被激活,現(xiàn)有待測基因并未富集到被抑制到的通路。
圖3 GSEA富集分析水平Figure 3 GSEA enrichment analysis level
2.4 蛋白相互作用網(wǎng)絡分析將差異基因分析得到的190個差異基因導入string平臺并分析構建蛋白相互作用網(wǎng)絡,得到188 個節(jié)點,199 條關系。將上述蛋白相互作用網(wǎng)絡導入cytoscape 軟件中,如圖4 所示,紅色代表上調,綠色代表下調。點的直徑越大,P值越小。節(jié)點之間的連接顏色越紅,代表兩個節(jié)點之間的相互作用越強;反之,節(jié)點之間的連接顏色越綠,代表兩個節(jié)點之間的相互作用越弱。
圖4 DEGs蛋白相互作用網(wǎng)絡Figure 4 DEGs-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2.5 核心基因識別CytoHubba中的MCC算法是已被證實的預測重要靶點較為精確的方法。為進一步鑒定DEGs 中的核心基因,利用Cytoscape 軟件的CytoHubba 插件,按照MCC 方法計算并選取前10 個基因,并把這些基因作為核心基因,顏色越紅,代表評分越高。
2.6 核心基因的鑒定為驗證篩選出的核心基因是否在偏頭痛中增加,構建偏頭痛小鼠模型,并提取小鼠皮層的RNA。箱線圖顯示,相對于對照組小鼠模型,偏頭痛小鼠模型皮質中9個中樞基因均顯著變化,另外Mrps10 也有所增加,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5。
圖5 rt-PCR鑒定核心基因Figure 5 Identification of core genes by rt-PCR
2.7 CMap 分析為尋找潛在的小分子化合物來逆轉DEGs 表達的改變,對上調最顯著的前150個DEGs和所有下調的35個DEGs進行了CMap分析,篩選出對逆轉偏頭痛CSD發(fā)作最重要的20 種小分子化合物,其中排名靠前的3種小分子化合物:芹菜素、1,4-屈烯醌、非諾特羅。
本研究利用已報道的GEO 芯片數(shù)據(jù)集GSE67933 進行分析,并通過提取其中的6只FHM1型小鼠誘發(fā)CSD后和6只健康對照小鼠皮質的高通量測序樣本進行差異基因的分析。去批次和背景歸一化后刪除掉離群樣本,剩余樣本通過R軟件的Deseq2包篩選出了190個差異基因,其中包括155 個上調基因和35 個下調基因。對差異基因進行GO 分析顯示,主要定位于細胞質、高爾基體、肌動蛋白細胞骨架以及神經(jīng)元突觸連接等。
GO 分析的生物學過程顯示,主要集中在細胞通訊、小分子GTP酶介導的信號轉導、軸突的發(fā)育以及細胞內轉運的調節(jié)等方面。分子功能顯示,主要與轉錄共調節(jié)活動、蛋白質絲氨酸/蘇氨酸激酶活性、酶激活活動以及小GTP 酶、Ras GTP 酶、ATP酶、泛素樣蛋白轉移酶等多種酶的活性有關。GSEA分析表明FHM1型小鼠誘發(fā)CSD后皮質DEGs主要富集在一些會引起機體免疫炎癥反應的通路以及microRNA、細胞因子信號通路上。這些通路在FHM1型小鼠CSD誘發(fā)后被激活,現(xiàn)有待測基因并未富集到FHM1 型小鼠CSD發(fā)作后被抑制的通路。
通過構建DEGs 的蛋白相互作用網(wǎng)絡,并計算MCC 評分得出10 個與其他節(jié)點作用最多的基因并將這些基因作為核心 基 因,分 別 是Rplp0、Rpl4、Eef1b2、Eif5a、Mrps10、Rpl17、Rpl15、Tsfm、Src、Hsp90ab1。通過 人 類 基 因 數(shù) 據(jù) 庫GeneCards (https://www.genecards.org/)對這10 個核心基因注釋發(fā)現(xiàn)這些基因主要與RNA 的結合、核糖體途徑以及蛋白質的翻譯過程有關[13]。其中Hsp90ab1 即熱休克蛋白90 Alpha 家族B 類成員1,通過編碼細胞溶質90 kDa 熱休克蛋白(Hsp90)在多種疾病中發(fā)揮作用,在疼痛領域中已得到廣泛研究。最近的一項實驗表明抑制脊髓中的Hsp90 后ERK-RSK 通路被激活,進而增強了嗎啡的鎮(zhèn)痛作用[14]。一項關于單關節(jié)炎大鼠模型的實驗表明,Hsp90 抑制劑可在最初幾個小時內減輕MA引起的機械性異常性疼痛[15],表明Hsp90ab1有可能與偏頭痛的痛覺敏化有關。Src編碼酪氨酸蛋白激酶,與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慢性疼痛、癌痛多種疼痛反應有關[16-18]。許多研究表明,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激活或磷酸化在疼痛超敏反應中起重要作用[19]。Rplp0、Rp14、Rpl17和Rpl15主要參與核糖體結構和蛋白質合成。Eefib2編碼一種翻譯延伸因子,稱為真核翻譯延伸因子1beta2,參與將氨?;痶RNA 轉移到核糖體。Mrps10編碼哺乳動物線粒體核糖體蛋白的核基因,有助于線粒體內的蛋白質合成,與C 反應蛋白、中性粒細胞、白細胞等多種炎癥反應有關。本研究用偏頭痛小鼠模型對Mrps10驗證未得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增加,可能是樣本量較小的原因。Eif5a 參與翻譯延伸的mRNA 結合蛋白,在mRNA 更新水平上具有重要功能,參與肌動蛋白動力學和細胞周期進程,并可能參與應激反應和維持細胞壁完整性的途徑,其與合成蛋白Sdcbp 一起,作為p53/TP53 和p53/TP53 依賴性細胞凋亡的調節(jié)劑起作用,還調節(jié)TNF-α介導的細胞凋亡,介導多胺對神經(jīng)元過程延伸和存活的影響,可能在大腦發(fā)育和功能以及骨骼肌干細胞分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Tsfm編碼線粒體翻譯延伸因子,在線粒體蛋白翻譯的延伸步驟中,催化翻譯延伸因子Tu 上鳥嘌呤核苷酸的交換,研究表明Tsfm基因突變會引起多動癥、腦心肌病、兒童共濟失調以及舞蹈病等多種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20]。結合GO 和GSEA分析可以推斷偏頭痛CSD發(fā)作后關鍵基因的上調引起下游免疫細胞的蛋白質合成,激活了炎癥反應,從而進一步在偏頭痛疼痛反應的啟動、維持和延伸中發(fā)揮作用。
為進一步探究與偏頭痛CSD發(fā)作有關的偏頭痛先兆以及急性偏頭痛的潛在治療方案,進行CMap分析,通過對變化最顯著的前5個上調DEGs和35個下調DEGs 進行預測,得到最有可能逆轉偏頭痛CSD 3 種小分子化合物是芹菜素、1,4-屈烯醌、非諾特羅。
芹菜素是一種黃酮類物質,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抗氧化、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鎮(zhèn)靜、改善睡眠等作用[21],目前主要運用于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疾病等方面。最近許多研究表明芹菜素對偏頭痛有一定的鎮(zhèn)痛作用[22]。一項關于偏頭痛的植物療法研究顯示,使用以芹菜素為主要成分的洋甘菊油凝膠30 min 后,患者的疼痛、惡心、嘔吐、畏光和畏聲等現(xiàn)象顯著降低,表明芹菜素對偏頭痛有一定的治療功效[22]。另一項研究表明,芹菜素主要通過以下機制緩解偏頭痛:(1)抑制活化巨噬細胞中iNOS 的表達,導致NO 釋放和合成受阻。NO 在刺激中樞敏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合成的阻斷或減少可以幫助治療偏頭痛發(fā)作和疼痛。(2)選擇性抑制內源性前列腺素E2(PGE2)水平,阻斷中樞神經(jīng)元和外周腦膜傷害性感受器的致敏作用。(3)具有與皮質類固醇(如氫化可的松)一樣強的抗炎作用,通過緩解作用部位的炎癥減輕偏頭痛[23]。
1,4-屈烯醌(1,4-CQ)是芳烴受體(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的激活劑。AhR是一種配體激活的轉錄因子,具有許多生理功能,包括調節(jié)胃腸道和調節(jié)腸腦軸。許多研究表明AhR 的活化與偏頭痛的發(fā)病機制有關[24]。最近一項關于偏頭痛和功能性胃腸疾病中色氨酸代謝的研究表明,偏頭痛中存在犬尿氨酸途徑代謝的變化,而犬尿氨酸途徑的產(chǎn)物是AhR 的重要配體,犬尿氨酸類似物可競爭性拮抗NMDA受體,減少偏頭痛中神經(jīng)元的過度活躍,從而消除硝酸甘油誘導的痛覺過敏[25]。此外,AhR 還可通過介導毒素反應調節(jié)T細胞免疫,而偏頭痛的發(fā)病機制一直被認為與免疫炎癥有關[26],表明1,4-屈烯醌有望成為偏頭痛治療的候選藥物靶點之一。
非諾特羅是一種選擇性β2受體激動劑,屬間羥異丙腎上腺素的衍生物,臨床上主要用于支氣管哮喘的治療。目前有研究發(fā)現(xiàn)非諾特羅等β2-腎上腺素能受體(β2-AR)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小鼠模型的疼痛反應[27],認為β2-腎上腺素能受體刺激物可作為潛在的神經(jīng)性疼痛的新療法。由此可以推測非諾特羅或許在偏頭痛中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確定了10個FHM1型小鼠CSD發(fā)作后的10個核心基因以及偏頭痛CSD發(fā)作的潛在機制,并預測了可用來逆轉DEGs 的20種小分子化合物,但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驗證核心基因和深入的致病機制。本研究可為與CSD發(fā)作有關的先兆偏頭痛及急性偏頭痛的機制和治療提供潛在的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