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蘭
摘要:為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展開研究。從培養(yǎng)語感、探討分析、尊重個性、圍繞情感四個角度,談在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體會語文作品中語言美、人物美、景色美、心靈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期望本文能夠為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能力;培養(yǎng)
開首語:
語文是一門具有濃厚人文性色彩的科目,因此,它不僅對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還對學生審美能力、思想品德的成長,也具有良好的助力作用。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為實現(xiàn)對學生的高質量美育,教師應加強對教材中蘊含的深刻美感的審美元素的挖掘,引領學生在課堂中發(fā)現(xiàn)美、分析美、感悟美、升華美,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成長。
一、培養(yǎng)語感,引領學生感受語言美
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用的內容,類型很多,不乏一些語言優(yōu)美的文章,這些文章具有濃厚的語言美,能夠為學生語言能力的成長以及審美情趣的發(fā)展帶來助力作用。因此,教師首先應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入手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深入感受文學作品的語言美,感知作者精妙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為文章帶來的增色,進而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本就是一件充滿美感的事情,喚起學生正向的感情體驗,通過學生的閱讀達到審美能力的改善和提高。
例如,對于《美麗的小興安嶺》、《海濱小鎮(zhèn)》這類寫景類文章,作者運用的表達方法十分豐富,為學生描繪出了豐富多彩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要求學生誦讀課文,在眼、耳、口并用的過程中,感受作品的語言美,接著再將作品使用的修辭手法詳細地傳授給學生,例如比喻、夸張、擬人等,增強學生對文章語言的感知。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將句段中應用了修辭手法的部分去掉,再引導學生感受句子的表達效果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以此強化學生對作者寫作技巧的感悟。此外,教師也可運用多媒體設備助力上述的教學過程,比如,在學生誦讀課文的過程中,在學生播放舒緩的純音樂,帶動學生進入到文章描寫的情境中去,身臨其境完成文本學習。長期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夠得到質變的提升,對文學作品包含的語言美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二、探討分析,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美
文學作品中富含美感的人物形象無處不在,這些都可以作為教師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素材。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對文章中某一人物展開深入的分析,在不斷的探討、交流中,形成對人物的多視角的認識,感受作者描寫這些精美的人物形象時運用的深厚的筆功,以此,讓學生有美的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對于《海的女兒》、《巨人的花園》這一類童話故事,文筆非常優(yōu)美,尤其在人物的描寫方面特別突出,以精煉的語句體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語言簡潔、通俗易懂又兼顧美感,展現(xiàn)出了一個又一個精美的人物形象。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章里的人物描寫的句子進行勾畫,通過探討與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點,這實際上就是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作品中蘊藏的人物美的過程,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的同時,還能夠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學習人物的描寫方法,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尊重個性,鼓勵學生獨立感悟美
由于文學作品中的美,并不單單是表面的文字描寫,而是更加深入的一種情感體驗,是學生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必然會產(chǎn)生的一系列情感體驗。由于個性、經(jīng)歷的不同,不同學生在閱讀同一篇文學作品時,往往能夠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所以,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個性的尊重,鼓勵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發(fā)展自己的個性,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通過獨立思考,從作品的語句中升華出思想,真正地感受到"語文之美"。
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從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喚起學生對作品獨立的審美體驗的角度,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總能夠取得不錯的教學成效。這或許是因為古詩詞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情感凝聚力,因此,對其美感的挖掘,也有很大的空間[2]。
例如,人教部編版六年級下冊7.《游園不值》這首詩的教學中,筆者先為學生講授了一些重點的知識內容,解決了學生在獨立學習中的困難,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對詩詞中描述的情境美和體現(xiàn)出來的情感美,展開探究與思索,發(fā)揮想象力,體會作品表現(xiàn)的場景與人物。在學生的反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從"應憐屐齒印蒼苔"一句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夠深刻地感受到詩人處于游玩狀態(tài),心情愉悅,且綜合后面的"小扣柴扉久不開"一句就能夠發(fā)現(xiàn)小屋已經(jīng)長期無人居住。而詩歌最后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更加深化了主題,更是讓學生感到美不勝收,做出了無限的遐思。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從最后兩句詩中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想象能力。所以,在詩詞教學中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在課堂學習小組中,同學之間的互相研討,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圍繞情感,推動學生感受心靈美
對于文章中蘊藏的語言美、人物美以及風景美,總的來說,高年級學生實際上已經(jīng)有了發(fā)現(xiàn)、分析、理解的獨立能力。然而,對于作品中蘊藏的更深層次的美和寓意,學生在分析、感悟時,往往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做好對學生的思路導引,讓學生領會作品中更深層次的美和得到美的享受,引領學生細致地發(fā)現(xiàn)美、體會美、感悟美、升華美,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提升學生的審美層次,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其實,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其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形成透過事物的表面,發(fā)現(xiàn)事物蘊藏的內在美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確保學生能夠感受到"審美"本身就是一個十分享受的過程,能夠為自己帶來豐富的閱讀享受,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凈化自身的靈魂與情感。教師應加強對多種教學手段的應用,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出濃厚的情感氛圍,推動學生細致感受作品中的內在美、人物的心靈美,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質變。
以教學《掌聲》這篇文章為例。這篇文章圍繞殘疾女孩英子,講述了"我"以及全班同學以掌聲鼓勵英子,為英子帶來了鼓舞,改變了英子的性格,讓英子能夠鼓起勇氣微笑面對生活的故事。教師可圍繞文章中掌聲為英子帶來的鼓勵作用做出分析,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善意,也有可能改變他人的一生,培養(yǎng)學生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思想品格。接著教師可將課堂主題進一步升華,為學生展示近年來社會新聞中與"善"相關的資料,例如社會上大大小小的募捐活動,為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或者受災地區(qū)帶來的幫助,培養(yǎng)學生樂于奉獻、樂于給予的品格,促進學生心靈美的成長,培養(yǎng)學生更深層次的審美能力,助力學生成為兼具良好知識技能與優(yōu)良道德情操的新時代青少年。
結束語
綜上所述,審美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美感,得到良好的閱讀體驗,以及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傊處煈獪蚀_把握教材內容,在課堂中不遺余力、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真正提升學生審美素養(yǎng),助力學生終身的成長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宋軍平.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的滲透策略[J].家長,2020(26):166+168.
[2]王菲.新時期小學語文與審美教育的融合[J].花炮科技與市場,2020(0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