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廷
摘要:《無聲告白》是華裔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篇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李家二女兒莉迪亞溺湖而死以后,家庭其他成員對此所展開的自我救贖道路。本文通過分析小說人物性格與行為,根據相應人物在莉迪亞死亡后的行為表現(xiàn),探討可行的心理危機干預方案,強調心理咨詢工作者在其中的作用。
關鍵詞:心理危機干預;自我接納
1引言
《無聲告白》是華裔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篇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李家二女兒莉迪亞溺湖而死以后,家庭其他成員對此所展開的自我救贖道路。美國歷史教授、華人移民第二代詹姆斯和白人妻子瑪麗琳結婚,生下三個混血子女--內斯、莉迪亞和漢娜。作為社區(qū)里唯一的混血家庭,他們身處于周圍人的排擠與不信任中。直到莉迪亞落水而死,才慢慢地揭開了這個家庭的悲傷過往,一步步展現(xiàn)出美國華裔第二代移民詹姆斯及其子女內斯、莉迪亞和漢娜的成長歷程,再現(xiàn)了華裔美國人及其后代的歷史。作者先把莉迪亞死亡的結局交代了,再回過頭來帶著我們抽絲剝繭追蹤原因,并向我們展示了莉迪亞家庭成員間的關系與其自殺行為成因。
莉迪亞的死換來了所有人的沉默和思索。最終,生活仍然要繼續(xù)?,旣惲諢o法成為醫(yī)生,詹姆斯從狂亂中恢復了理智重新回歸家庭。小女兒漢娜終于得到了父母的關注和擁抱,內斯如愿去哈佛讀大學。一切似乎都恢復了平靜,而莉迪亞死了。一家人從來沒有把事情拿出來述說或者溝通過,每個人都因為愛著對方,而壓抑著自己。沒有人告白,沒有人反抗,甚至是瑪麗琳自己,被夢想折磨得甚至想要放棄家庭,也沒有試圖跟詹姆斯透露心跡。
本文通過分析小說人物性格與行為,根據相應人物在莉迪亞死亡后的行為表現(xiàn),探討可行的心理危機干預方案。
2人物心理成因探討
2.1瑪麗琳
瑪麗琳一生都想擺脫她母親的期待,不屑于像母親那樣把做一個完美的家庭主婦當成理想。她想要成為一名醫(yī)生,一名真正的職業(yè)女性。但當她在大三那年的課堂上與作為教師的華裔男子相遇之后,就像所有墜入愛河的女性一樣開始了戀愛,并懷了孕結了婚。然后她就不可避免地墮入了一連串的家庭瑣碎生活中。煮飯,帶孩子,照顧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學業(yè)和夢想。
對于瑪麗琳這種有野心有抱負又具有天賦的女性來說,她很難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寢食難安。終于有一天,她試圖逃離,她放下兩個孩子和老公,獨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并報名了社區(qū)大學想繼續(xù)完成她的學業(yè)。然而,她又失敗了,就在考試的前夕,她發(fā)現(xiàn)自己又懷孕了。
瑪麗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運拉回屬于她的人生軌跡。而在瑪麗琳看來,自己是被命運一次又一次推出了自己原本設計好的人生。而對此一切,瑪麗琳的丈夫似乎一無所知,他只是安于家庭生活,愛著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做著他那一份教書匠的工作。因為是華裔,丈夫詹姆斯一生都在試圖融入美國社會,成為最普通的一個美國公民。而恰恰相反的是,瑪麗琳并不甘于平庸,她想與眾不同。兩個人從內心深處對生活就有著截然不同的期待,命運卻讓這兩個人相愛并生活在了一起。
重新回歸家庭的瑪麗琳,內心并沒有真正妥協(xié)。她開始拒絕做飯,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夢想寄托在了女兒莉迪亞身上。她把莉迪亞當作了另一個自己,要求她熱愛理科,并熱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為一名真正的醫(yī)生,也因此給莉迪亞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2.2詹姆斯
父親詹姆斯是華裔移民的第二代,自幼承受著異樣的目光。少數(shù)族商和社會階層的壓力帶給他屈辱、憤怒和痛苦,也帶給他上進的動力和決心。他的父母做著艱辛的工作,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早慧的他身上。而他也沒有辜負這份期望——取得哈佛博士學位,在地方院校謀得終生教職,迎娶金發(fā)碧眼的美人瑪麗琳。他盡了全力,想要成為一個“普通”的美國人。然而,出乎他預料的是,他的一切融入的努力,始終沒能讓他擺脫“中國佬”的標簽。無論他做什么,周圍人都只看到他的黑眼睛和黃皮膚。在這個小鎮(zhèn)上,他們始終是最“特別”的一家人。
他來自最下流的階層,出生在美國生長在唐人街,幼年時期他一定曾經趴在窗臺,看過美國的上流社會的人,形貌英俊、舉止優(yōu)雅、開著亮閃閃的汽車呼嘯而過。他見過,甚至遭受過白人鄙夷的目光、輕蔑的語氣乃至怒罵和羞辱。晚間燈火昏暗的飯桌上,他的父母滿臉污穢,說話的語氣顯得虛弱,他發(fā)誓有朝一日要受人尊敬、擁有自己無可辯駁的社會地位。他實現(xiàn)了哈佛博士、大學終生教授,迎娶正宗美國妻子,育兒成家。可是他又沒有實現(xiàn),他期待人們像對待一個普通美國人一樣對待他,但人們只注意到他黑色的頭發(fā)和黃色的皮膚。他在社區(qū)里沒有友鄰,在工作中也沒有親密伙伴,他們家一共只出門旅游過一次。
不難看出,在走向社群中,詹姆斯固然受到了種族歧視和差異化對待的打擊,一自幼懷揣著“融入”的期待,恰恰也使他率先地將自己當作卑微的外來者,美國人傲慢地質疑他,而他從不正面反擊:少年忍受美國同學的孤立、青年忍受逃課的美國學生、中年對美國警察唯唯諾諾。甚至在內心深處他害怕他的美國老婆終有一天棄他而去。他只在同是亞裔的助教面前談笑風生。
他不敢做的事情(融入美國),卻推著他的孩子去做。他希望兒子和杰克成為好朋友,他希望女兒是社交圈的明星,他把兒子趕到美國孩子中間結果讓他飽受屈辱,他不斷要求女兒融入社交,結果使她飽受尷尬和打擊。
2.3莉迪亞
莉迪亞是個很令人心痛的女孩,因為早年受到母親離家的打擊,發(fā)誓再也不違背家人的意愿。她把一切的罪責都包攬在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的不聽話才導致母親的離家,所以一心彌補。為了博得母親的歡心,也害怕母親再次離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著母親,做好母親要求她做的任何事情,即使她自己根本就不想要這樣。因為懼怕父母的分離,家庭的崩解,莉迪亞拼盡一切努力地迎合父母,被迫放棄了自我,雖然她內心深處無比痛苦,但是被遺棄的經歷無疑更痛苦,更令人無法忍受。她小心翼翼地維持自己乖乖女的形象,小心翼翼地維持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把所有的事情都壓在自己的肩膀上,而唯一可以分擔的人就是內斯,所以當內斯要離開家的時候,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斷了。而在這個緊要的關頭,自己的成績下降,發(fā)現(xiàn)爸爸出軌(雖然這是她自己以為的),考駕照失利,獻身失敗。
在生活的負擔壓得她喘不過氣的時候,半夜去河邊散心,在船上的時候,她理清楚了一切,決定走出母親和父親的期望,迎接屬于自己的人生,我們幾乎已經看到屬于她的人生的開始了,然而這個時候,她卻恍恍惚惚的踏入了湖水中。人有時候是脫離理性控制的,而莉迪亞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進入了思想放空的狀態(tài),直接導致她自己的人生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除了扼腕嘆息,已無其他想法了。
2.4內斯
內斯知道自己與眾不同,知道自己因為是混血會帶來一些異樣的眼光但是并沒有因此而自卑,他可以為自己的夢想而堅持,他是這個家庭中唯一一個“找到真正的自己”的人。內斯在游泳池中被伙伴們戲弄,盡管憤怒,卻沒有因此而自卑。沒有什么朋友,卻沒有因此而感覺自己缺少什么,不強迫自己去交朋友。被妹妹搶走所有的關注,為此嫉恨過,但也釋懷了。夢想不被認可,失望過,卻從沒有放棄過。
2.5漢娜
漢娜是個一直被忽略的成員,這個家里面每個人都專注于自己的事情,小漢娜得不到關注,也無法于他們親近。她總是躲在角落,默默地關注家里的每一個人,她幾乎知道了所有的事情,卻沒有人聽她訴說,也沒有人相信她的話。很難得,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小漢娜依然會為母親的親吻感到高興,依然會為父親的關心興奮,沒有嫉恨,沒有埋怨,沒有心機,沒有要求地愛著她的每一個家人。
3心理危機干預
3.1瑪麗琳
瑪麗琳先后經歷了否認-焦慮-接受的心理過程。她對女兒死亡的否認可以說是來自于她對自己的否認,否認自己“成功”教導出的女兒做了“失敗”的事,否認自己的期望付諸東流,否認自己在(她自認為的)逃離母親期望性的綁架這件事上再次失敗。
因此,針對瑪麗琳的心理危機干預應重點放在認識真實的自我、接納自我??赏ㄟ^催眠、沙盤或交談,幫助其了解自己的心理成因,并清楚其母親對其影響的重大性,再采用空椅子技術等讓瑪麗琳與其母親“面對面”交談,減小母女間的隔閡,同時也間接性的減小瑪麗琳和莉迪亞之間的心理隔閡,由此幫助瑪麗琳更好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3.2詹姆斯
詹姆斯的一生都是在追尋自我,但他對自我的認同建立在周圍人對他的認同上,他以自己融入美國生活、擺脫“中國佬”標簽的與否為自己的生活成功與否的標準。這不僅是來源于他移民的身份,還來自他從小受到的來自同伴、長者的不公平對待甚至歧視,這是他的童年創(chuàng)傷。在莉迪亞自殺后,詹姆斯對自己融入美國生活(寄托于女兒身上)的期望再次崩塌,他的內心是承受不了這種失敗的。他需要尋求幫助,而自己的妻子瑪麗琳顯然現(xiàn)階段并不能幫助他,于是助理的“慷慨”成為了他的救命稻草,由此出現(xiàn)出軌行為。
針對詹姆斯的心理干預可從童年創(chuàng)傷下手,采用心理劇等方法,將其帶回幼時被同伴或長者嘲笑的場景,重新經歷這段生活,并在劇情中進行符合他心理期望的修改,由此達到勇敢融入他人、接納自我的目的。
3.3漢斯
漢斯是這個家庭中心理發(fā)展較為健康的成員,他也曾受到同伴的心理傷害,但他未曾如同父親那般的想要積極融入,而是堅定的過自己的生活;他并沒有獲得來自父母過大的期望,但他未曾因此放棄努力,而是成功考取哈佛;他嫉妒著妹妹莉迪亞并為此不安,于是他逃避與妹妹的交流,以此降低內心的焦慮;他從小便清楚自己的情況,清楚自己家庭的不健康環(huán)境,于是他努力遠離且即將成功(考取哈佛)。在妹妹離世后,他開始愧疚,認為自己這段時間的冷漠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這場悲劇。
因此,針對漢斯的心理干預主要是消除或減少他在妹妹離世這件事上的內疚。也可采用空椅子技術使其與妹妹“交流”,再模擬送別妹妹的儀式,幫助其與妹妹告別,也與過去生活告別,達到消除或減少內疚情感的目的。
3.4漢娜
看完全文,漢娜是最可能做出自殺行為的下一人。她有孩童的天真,也對生活有較好的敏銳察覺,她常一個人待在角落,但注視這這個房間里發(fā)生的一切并做出自己的判斷。她沒有受到父母較好的關注,卻也因此成就了她能過自己的生活,而非在他人的期望下。她愛著她的家人,她渴望與姐姐接觸,因此在姐姐自殺后,她嘗試探尋姐姐當晚的心理歷程,也付出行動——在晚上走從家到湖邊的路,與姐姐的行為就差去湖中央跨向水面。她渴望了解姐姐的沖動和好奇或將導致她失去自己的生命。
因此,針對漢娜的心理干預主要是幫助她了解姐姐的心路歷程,打消其再次做出模仿行為的可能性。可采用心理劇方法,讓她在劇場中“死”一次,在大家的陪伴下“自殺”,并猜想自己死亡后周圍人的表現(xiàn)。
4結語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毙≌f中莉迪亞一家用不同的方式追尋自我——父母將自我投射在莉迪亞身上,莉迪亞以自殺方式使被束縛的自我“逃脫”,漢斯和漢娜在生活中慢慢學會了接納自我。完善自我的建立是我們擁有健康心理的一大要求,不能較好接納自我的人對自己和身邊人的生活都會產生不良影響。我們從小說中看到了沒能接納自我的莉迪亞、瑪麗琳、詹姆斯的消極行為和成功接納自我的漢斯、漢娜的積極反應,即是最好的對比呈現(xiàn)。作為心理咨詢工作者,我們應在工作中注意這個板塊來訪者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注意幫助處理其消極情緒。
參考文獻:
[1]伍綺詩著.無聲告白[M].孫璐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