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 陳剛 馬騫 鄺杰華 陳有銘
(1. 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湛江 524025;2. 廣東藍糧種業(yè)有限公司,湛江 524000)
在魚類的早期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生殖細胞系與體細胞系發(fā)生分離并形成原始生殖細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隨著胚胎的發(fā)育PGCs遷移至性腺原基,并逐步轉化為生殖干細胞(精原細胞或卵原細胞),隨后經過減數分裂和進一步的發(fā)育,最終形成成熟的精子和卵子[1]。從PGCs起源到配子發(fā)生的整個過程受基因、激素、環(huán)境因子等多種因素的調控,然而其分子調控機制尚不明確。近年來,越來越多生殖細胞相關基因,如vasa、dnd、nanos、dazl等被廣泛地應用于PGCs的起源和遷移研究,這些基因的發(fā)現有助于揭示生殖細胞分化發(fā)育的調控機制[2-5]。
nanos基因最早在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被確認為一種母源效應基因,編碼一種含有兩個鋅指基序(Cys-Cys-His-Cys,CCHC)的RNA結合蛋白,可介導果蠅腹部的形成,并在多種生物的PGCs發(fā)生、遷移和存活以及生殖細胞發(fā)育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6-7]。研究表明,nanos基因功能的缺失會導致PGCs過早進行有絲分裂,無法進行正常遷移并最終發(fā)生凋亡,還可能導致胚胎的大量死亡,對生殖干細胞的形成和維持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8-9]。nanos基因存在3種同源基因,分別為nanos1、nanos2和nanos3,其基因功能在不同物種中存在差異[10]。在脊椎動物中,nanos1基因對機體的調控作用存在較大差異。小鼠(Mus musculus)nanos1基因在PGCs中不表達,而生精細胞和卵母細胞中則可以檢測到nanos1基因的表達信號;敲除nanos1基因后,小鼠未出現任何異常,且具有正常的生殖功能[11]。在魚類中,施氏鱘(Acipenser schrenckii)nanos1基因在除心臟外的所有組織中均有表達,其中,卵巢中的表達水平最高[12]。斜帶石斑魚包含兩種類型的nanos1(nanos1a和nanos1b),其表達模式各不相同,其中nanos1a在斜帶石斑魚垂體中的動態(tài)變化與其精巢分化和精子的形成相關[4]。抑制斑馬魚(Danio rerio)胚胎發(fā)育過程中nanos1基因的表達,將對其PGCs的遷移和存活產生影響[13]。此外,在其它魚類中也相繼克隆出nanos1的同源基因,包括河川沙塘鱧(Odontobutis potamophila)[14]、大黃魚(Larimichthys crocea)[15]、中 華 鱘(A. sinensis)[7]、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16]等。
軍曹魚(Rachycentron canadum),隸屬于鱸形目(Perciformes)、軍曹魚科(Rachycentridae)、軍曹魚屬(Rachycentron),又稱為海鱺和海龍魚,是一種大型的遠洋洄游性魚類[17]。軍曹魚因其生長速度極快、抗病能力強以及經濟價值高,已成為我國極具前景的海水養(yǎng)殖魚類之一,目前在超過23個國家和地區(qū)啟動了軍曹魚的研究和開發(fā)工作,其中一半集中在亞太地區(qū)[18-20]。為了促進軍曹魚的規(guī)模化種苗培育及種質資源改良工作,需對其性腺發(fā)生發(fā)育作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以軍曹魚為實驗對象,克隆分析Rcnanos1基因cDNA全長序列,利用實時熒光定量PCR(qRT-PCR)技術檢測Rcnanos1基因在13種組織中的表達分布以及在胚胎和性腺發(fā)育過程中的表達模式,為闡明nanos1基因在硬骨魚類胚胎發(fā)育和配子發(fā)生過程中的生理功能及其調節(jié)作用提供基礎資料。
實驗所用的軍曹魚胚胎于2019年4月采自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基地。從海上網箱中挑選自養(yǎng)的3-4齡以上成魚作為親魚,在室外水泥池(100 m3)中強化培育,注射LRH-A2和HCG催產,雌魚注射劑量為LRH-A28 μg/kg + HCG 1 200 IU/kg,雄魚的注射量為雌魚的1/2,效應時間為10-12 h。準確掌握親魚的產卵時間,將受精卵置于培養(yǎng)皿內,在顯微鏡下進行連續(xù)觀察,現場記錄胚胎不同發(fā)育期的時序及形態(tài)特征,分別采集2細胞期、4細胞期、8細胞期、16細胞期、多細胞期、囊胚期、原腸期、神經胚期、器官形成期、孵化期及孵化后1 d的胚胎樣品,經0.1%焦碳酸二乙酯(DEPC)水沖洗后放入裝有RNA Later的EP管內,4℃靜置過夜后轉存至-80℃待用。
不同發(fā)育期的軍曹魚性腺組織于2019年6月-2020年4月采自廣東省茂名市某工廠化養(yǎng)殖基地。軍曹魚幼魚飼養(yǎng)于直徑9 m、水深2.5 m的金屬圓形水池內,流水充氣,養(yǎng)殖鹽度27.0%-30.5%,溫度25.0-30.0℃,分別對90、120、150、185、210和360 dph體質良好的軍曹魚進行采樣,其中,雌魚共23尾,體重215.0-5 050.0 g,體長29.8-68.5 cm;雄魚共18尾,體重230.0-4 225.0 g,體長29.2-64.5 cm。軍曹魚經40 mg/L丁香酚麻醉,解剖取出性腺進行性別鑒定,隨后將性腺組織浸入RNA Later中,4℃靜置過夜,最后轉移至-80℃超低溫冰箱保存,用于qRT-PCR實驗。此外,選取150 dph軍曹魚雌雄各1尾,將其腦、肌肉、鰓、肝、腸、胃、脾、體腎、心、皮膚、眼睛、精巢和卵巢分離,經DEPC水沖洗后放入RNA Later中,-80℃保存待用。
1.2.1 Rcnanos1基因全長cDNA的克隆 將采集的軍曹魚卵巢放入液氮中進行研磨,采用Trizol法(Invitrogen)提取總RNA。通過SimpliNano超微量核酸蛋白測定儀檢測總RNA濃度和純度,并以1.5%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其完整性。參照EasyScript One-step cDNA Synthesis試 劑 盒(TransGen)說 明書,將2 μg總RNA反轉錄合成第一鏈cDNA,另取2 μg總RNA,按照SMARTer? RACE 5'/3' Kit試劑盒(Clontech)說明合成5'/3' RACE-Ready cDNA。
從課題組前期獲得的軍曹魚全基因組數據庫(暫未上傳至NCBI數據庫)中提取Rcnanos1基因的CDS序列信息,使用Primer Premier5.0分別在序列兩端設計上下游特異性引物Rcnanos1-F和Rcnanos1-R(表1)。按 照95℃ 5 min;95℃ 30 s,56℃ 30 s,72℃ 45 s共35個循環(huán),72℃ 10 min 的PCR反應條件進行擴增,產物經1.5%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目的片段用Gel Extraction Kit(TransGen)純化回收,純化產物連接到pMD-18T(TaKaRa)載體,進而轉化至DH-5α感受態(tài)細胞,篩選挑取單克隆陽性菌落由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廣州)測序。根據測序片段,分別在靠近序列5'和3'末端各設計2條RACE引物Rcnanos1 5'-R1/R2和Rcnanos1 3'-F1/F2(表1),采用巢式PCR的方法獲取Rcnanos1基因5'和3'末端序列。
1.2.2 序列比對及系統(tǒng)進化分析 根據基因測序結果,利用DNAMAN軟件將序列進行拼接,得到Rcnanos1基因全長cDNA序列。將預測的RcNanos1氨基酸序列與GenBank數據庫中其它物種的序列進行BLASTP一致性比對;下載其它硬骨魚類及高等脊椎動物的Nanos1同源氨基酸序列,使用Clustalx1.83進行序列多重比對分析,通過GenDoc 軟件將比對結果輸出;使用MEGA5.0軟件以鄰接法(Neighbour-joining,NJ)構建系統(tǒng)進化樹,針對進化樹各分支結點均進行1 000次重復計算檢驗。
1.2.3 實時熒光定量PCR(qRT-PCR) 通過組織學觀察并參照劉筠[21]對魚類性腺的分期方法,依據性腺中生殖細胞的種類、成熟度、數量占比及排列方式進行發(fā)育分期的劃分,提取軍曹魚不同發(fā)育期胚胎和性腺組織以及150 dph軍曹魚個體各組織的總RNA,按照反轉錄試劑盒說明書合成cDNA?;跍y序獲得的Rcnanos1基因序列,設計一對特異性擴增引物Rcnanos1-F1/R1,以軍曹魚β-actin作為內參基因(表1),qRT-PCR實驗流程按照SYBR? Premix Ex TaqTM試劑盒(TaKaRa)說明進行操作,使用ABI 7500型實時熒光定量PCR儀檢測Rcnanos1基因的組織表達分布及在胚胎和性腺發(fā)育過程中的表達,每個實驗樣品均設置3個重復。根據測得的Ct值,采用2-△△Ct法計算Rcnanos1的相對表達量。數據均以平均值±標準差(means±SD,n=3)表示,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單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及Duncan’s多重比較,當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表1 本實驗所用引物序列Table 1 Primer sequences used in this study
實驗克隆所得的Rcnanos1序列全長為1 290 bp,其中5'非編碼區(qū)139 bp,3'非編碼區(qū)470 bp,開放閱讀框(ORF)長度681 bp,共編碼226個氨基酸,已提交NCBI GenBank(登錄號:MW436699);預測的編碼蛋白的分子質量為24.77 kD,等電點(pI)為8.74。結構域預測結果顯示,在推導的RcNanos1氨基酸序列的C端具有兩個連續(xù)且高度保守的鋅指功能結構域(圖1,2)。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對結果顯示,軍曹魚Nanos1氨基酸序列與鱸形目魚類的一致性最高,如與尖吻鱸和斜帶石斑魚的序列一致性分別高達99.6%和99.1%,與小鼠(Mus musculus)和智人(Homo sapiens)等的序列一致性則較低,僅為30.9%和27.7%(圖2)。
圖1 Rcnanos1 cDNA全長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Fig.1 Complete sequence of Rcnanos1 cDNA and analysis of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圖2 軍曹魚nanos1氨基酸序列多重序列比對分析Fig.2 Multiple alignment of R. canadum nanos1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基于軍曹魚與GenBank數據庫中已發(fā)表的其它物種Nanos1氨基酸序列所構建的系統(tǒng)進化樹中(圖3),軍曹魚與其它硬骨魚類聚為一簇,哺乳類、鳥類和兩棲類等高等脊椎動物則聚為另一簇,其中,軍曹魚先與尖吻鱸和斜帶石斑魚聚為一支,在物種進化上距離最近,其次與大黃魚(Larimichthys crocea)、紅鰭東方鲀(Takifugu rubripes)、大西洋鮭(Salmo salar)、日本青鳉(Oryzias latipes)、高體鰤(Seriola dumerili)等分支聚為一簇。
圖3 基于nanos1氨基酸序列構建的系統(tǒng)進化樹(NJ樹)Fig.3 Phylogenetic tree of nanos1 amino acid sequences based on Neighbor-Joining(NJ)method
qRT-PCR檢測了Rcnanos1在150 dph軍曹魚各組織中的表達水平,結果顯示,Rcnanos1在13種組織中均有表達,其中在性腺中的表達水平最高,顯著高于其它組織,并且卵巢中的表達水平顯著高于精巢;其次是心臟、腦、眼、皮膚和肌肉;在肝、脾、體腎、鰓、胃和腸中的表達水平最低(圖4)。
圖4 qRT-PCR分析Rcnanos1在軍曹魚不同組織中的表達Fig.4 Expressions of Rcnanos1 in the tissues of R. canadum by qRT-PCR
通過qRT-PCR檢測發(fā)現,Rcnanos1在胚胎發(fā)育的各個時期均有表達,其在1細胞期、2細胞期、4細胞期和8細胞期中的表達量均無顯著差異,從16細胞期開始表達量出現顯著升高,隨后由多細胞期發(fā)育至器官形成期的過程中,表達水平趨于穩(wěn)定且無顯著變化;孵化期時,Rcnanos1的表達量進一步顯著升高,直至胚胎孵化后1 d,Rcnanos1的表達量達到峰值,約為1細胞期的2.8倍(圖5)。
圖5 Rcnanos1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的表達分析Fig.5 Expressions of Rcnanos1 during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stages
90-360 dph軍曹魚的精巢共分為4個發(fā)育時期,包括精母細胞增長期(Ⅱ期)、精母細胞成熟期(Ⅲ期)、精子變態(tài)期(Ⅳ期)和精子成熟期(Ⅴ期)。90 dph時,精巢處于Ⅱ期;120 dph時,精巢處于Ⅱ-Ⅲ 期;150 dph和185 dph的精巢均處于Ⅲ期,而210 dph和360 dph的精巢分別處于Ⅳ期和Ⅴ期。在精巢發(fā)育過程中,Rcnanos1的表達水平呈逐漸升高趨勢,90 dph時的表達量最低,隨后表達水平出現顯著升高,并于360 dph時上升至表達量的峰值,約為90 dph的3.6倍(圖6-A)。90-360 dph軍曹魚的卵巢可分為卵原細胞增殖期(Ⅰ期)、卵母細胞小生長期(Ⅱ期)、初級卵母細胞大生長期(Ⅲ期)。90 dph時,卵巢處于Ⅰ期;120 dph時,卵巢處于Ⅰ-Ⅱ期;150 dph、185 dph和210 dph的卵巢均處在Ⅱ期;360 dph時,卵巢發(fā)育至Ⅲ期。在卵巢發(fā)育過程中,Rcnanos1的表達水平呈不斷上升的變化趨勢,其在90 dph的表達量最低,120-360 dph的表達量均顯著高于90 dph,其中120 dph、150 dph和185 dph三個時間點的表達量無顯著差異;360 dph時,Rcnanos1的表達量顯著升高至最大值,約為90 dph的3.1倍(圖6-B)。
圖6 軍曹魚性腺周年發(fā)育過程中Rcnanos1 mRNA的表達水平Fig.6 Rcnanos1 mRNA expression in annual gonadal development of R. canadum
本研究利用RACE技術首次克隆了軍曹魚nanos1基因的全長序列,其全長為1 290 bp,共編碼226個氨基酸,推導的氨基酸序列與尖吻鱸的一致性高達99.6%。RcNanos1包含兩個連續(xù)且高度保守的鋅指功能結構域,與已報道的小斑點角鯊(Scylorhinus canicula)[22]、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10]、果 蠅[23]、非 洲 爪 蟾(Xenopus laevis)[24]等 物 種 的Nanos1同源蛋白的結構相似。相關研究表明,鋅指結構域是RNA的結合部位,在維持nanos1的功能上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5]。雖然不同物種間nanos1基因序列存在一定差異,但其RNA結合功能域的氨基酸序列在進化過程中高度保守。在系統(tǒng)進化樹中,軍曹魚Nanos1屬于硬骨魚類的進化分支,且與尖吻鱸和斜帶石斑魚的親緣關系最接近,也進一步表明克隆的Rcnanos1基因屬于魚類nanos1同源基因。
基于qRT-PCR檢測的組織表達分布結果顯示,Rcnanos1在150 dph軍曹魚的13種組織中均有表達,其中,性腺中的表達豐度最高,而卵巢中的表達水平又顯著高于精巢,與施氏鱘[12]的組織表達模式相似,暗示Rcnanos1可能與軍曹魚性腺發(fā)育相關,且在卵巢發(fā)育過程中可能發(fā)揮更顯著的調控作用。然而大黃魚nanos1在精巢中的表達水平要顯著高于卵巢[15];在中華鱘的研究中發(fā)現,nanos1在除脂肪外所有組織中均有表達,但垂體和端腦中的表達量最高,而卵巢中的表達量則較低[7],上述結果表明nanos1的組織表達模式具有明顯的物種差異性。相關報道證實,nanos1在脊椎動物神經系統(tǒng)中具有一定的作用,Zhu等[14]發(fā)現河川沙塘鱧(Odontobutis potamophila)nanos1基因在腦組織中的表達水平最高且顯著高于其它組織,表明其在神經系統(tǒng)中可發(fā)揮一定的功能。Ye等[26]的研究表明,果蠅nanos1基因可參與外周神經系統(tǒng)的形成。此外,在人類、小鼠、非洲爪蟾等高等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tǒng)中均可檢測到nanos1的表達[10],而本研究發(fā)現Rcnanos1在腦組織中有較高的表達水平,由此推測Rcnanos1也可能在軍曹魚的神經系統(tǒng)中發(fā)揮相關功能,關于其具體調控機理有待進一步的探究。
據報道,nanos基因參與PGCs的遷移和維持,在生殖干細胞的更新及生殖細胞的發(fā)育中起到關鍵作用,nanos基因發(fā)生突變后,可抑制PGCs的形成及分裂,甚至造成胚胎的死亡[1],因此研究nanos基因在胚胎發(fā)育中的表達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利用qRT-PCR技術檢測了Rcnanos1在軍曹魚胚胎發(fā)育12個不同時期中的表達情況,結果顯示,Rcnanos1在胚胎發(fā)育的各個時期均有表達,表明Rcnanos1可能參與軍曹魚胚胎發(fā)育的分子調控機制,然而在大黃魚整個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均未檢測到nanos1基因的表達[15]。Rcnanos1在胚胎發(fā)育早期的表達水平較低,16細胞期時表達量開始顯著升高,表明Rcnanos1可能在卵裂后的胚體形成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在早期卵裂階段的作用不顯著。當胚胎發(fā)育至多細胞期后,Rcnanos1在囊胚期、原腸胚期、神經胚期和器官形成期中的表達均維持在較高水平。目前,研究學者普遍認為PGCs主要起源于中胚層或內胚層[27],而原腸胚期是形成外、中、內3種胚層的時期,可為胚體器官的形成奠定基礎[28]。此外,關于PGCs遷移的研究表明,PGCs起源后主要通過臟壁中胚層從腸道側膜遷移至生殖嵴,或沿著體壁中胚層通過體節(jié)進行遷移后到達生殖嵴[29]。上述研究表明Rcnanos1可能與PGCs的形成及遷移相關,并可能參與胚胎的器官形成過程。Rcnanos1在孵化出膜階段的表達量顯著升高,暗示Rcnanos1可能在胚體孵化后的生長發(fā)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具體的調控機制仍需通過進一步的原位雜交及功能分析闡明。
基于Rcnanos1在軍曹魚精巢和卵巢中的表達較強,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Rcnanos1在性腺首周年發(fā)育過程中的表達模式。隨著精巢和卵巢發(fā)育,Rcnanos1的表達水平呈逐漸升高的趨勢,且均在360 dph時達到表達量的峰值,此時精巢和卵巢分別處于精子成熟期(Ⅴ期)和初級卵母細胞大生長期(Ⅲ期),表明Rcnanos1可能參與調控軍曹魚精子和卵子的發(fā)生過程。然而,河川沙塘鱧nanos1的表達水平隨著精巢發(fā)育(Ⅰ-Ⅳ期)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在卵巢發(fā)育過程中則呈先下降(Ⅰ-Ⅲ期)后上升(Ⅳ期)的趨勢,表明不同物種間nanos1基因在性腺發(fā)育過程中的表達模式存在一定差異,由此推測nanos1基因在配子發(fā)生過程中的調控作用同樣存在種間差異。
本研究克隆獲得的Rcnanos1基因與其它魚類的保守性較高,在各組織中均有表達,其中,在性腺中的表達量最高。在軍曹魚胚胎發(fā)育和性腺周年發(fā)育過程中,Rcnanos1表達水平總體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表明Rcnanos1基因可能在軍曹魚胚胎和性腺發(fā)育過程發(fā)揮一定的調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