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凡 李 雁李 昕 李晉玉 王 朋 劉 錦 鄒 喬 陳 瑜 黃 健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
自2005年教育部組織建設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來,依托國家級中醫(yī)學實驗教學中心,本團隊長期承擔五年制、八年制、九年制本科生、研究生及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生的臨床實踐技能訓練與考核工作。在教育部2013年建設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及2017年建設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的背景下,本團隊以傳統(tǒng)線下授課為基礎,應用虛擬仿真技術對臨床實踐技能訓練課程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形成“虛實結合”特色教學模式。近年來,本團隊以“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醫(yī)藥教育”為指導思想,在教學模式方面引入以體驗式學習為基礎、以有效教學設計著稱的BOPPPS教學模型[1],將臨床實踐技能訓練課程分為導入(bridge-in)、目標(object)、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ion)、后測(post-assessment)及總結(summary)6個模塊,并與“虛實結合”教學理念有機融合而成“BOPPPS+虛實結合”教學模式。同時,在“建立健全醫(yī)學教育質量評估認證制度”的要求下,本團隊對臨床實踐技能訓練課程的評價方式也進行創(chuàng)新探索,采用由美國教育學家Stufflebeam DL提出的CIPP全程性培訓效果評估模型[2],旨在通過背景(context)、輸入(input)、過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4個維度評價結果的及時反饋,實現(xiàn)課程教學與評價的良性循環(huán)。
1.1 研究對象 選取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2019級專業(yè)型碩士研究生及規(guī)培生255人作為研究對象,按照SAS 9.4軟件生成的隨機數(shù)表隨機分為對照組128人和觀察組127人。
1.2 教學模式 兩組均于2020年至2021學年第2學期開展《臨床技能實訓課程》,其中骨科技能實訓教學內容主要為橈骨遠端骨折手法整復及小夾板固定術的技能訓練,由相同教師進行授課。根據(jù)教學大綱,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師示教-學生練習-教師指導-學生回示”線下授課教學模式。觀察組采用“BOPPPS+虛實結合”教學模式:借助教育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共享平臺(www.ilab-x.com)上由本團隊研發(fā)的《基于VR技術的骨外傷院前急救及中醫(yī)手法復位虛擬仿真教學項目》,將教學過程分為BOPPPS 6個階段。1)導入:以實驗教學平臺上“虛擬課程”部分預設的車禍所致橈骨遠端骨折案例作為導入,登錄平臺后即可進入骨外傷院前急救場景,真實還原急診骨科案例第一現(xiàn)場;2)教學目標:對應平臺“課前預習-實驗目的”部分,重點要求學生掌握橈骨遠端骨折手法整復與小夾板固定術的操作要點;3)前測:對應平臺“課前預習-實驗原理”及“課前測驗”部分,使學生掌握橈骨遠端骨折手法復位和小夾板固定的相關理論知識;4)參與式學習:主要對應平臺“虛擬課程”和“互動答疑”部分,模擬醫(yī)院急診骨科門診場景,使學生通過第一人稱、第三人稱視角沉浸式學習實訓操作及虛擬場景交互操作方法,根據(jù)平臺指示對預設病例進行問診、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制定診療計劃及中醫(yī)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等操作練習;5)后測:對應平臺“課后測驗”部分,對學生訓練后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再次進行鞏固;6)總結:授課教師根據(jù)平臺生成的實驗測試報告總體情況對學生操作進行點評,并對重要知識點進行回顧總結。
1.3 評價方式 1)教師評價:授課教師在課程結束后采用診療技能直接觀察法(DOPS)[3]對兩組學生進行技能考核,通過橈骨遠端骨折手法復位與小夾板固定術技能操作考核表(滿分100分)對兩組學生操作前準備、操作技術、操作后處理、醫(yī)患溝通等各方面進行觀察及終結性考核成績評定。2)學生評價:在CIPP評價模式指導下,以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為一級指標,結合文獻[4-7]及教師意見確立相應二級指標形成調查問卷;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對“很不滿意”“較不滿意”“基本滿意”“比較滿意”“非常滿意”依次賦1~5分,借助問卷星平臺(www.wjx.cn)發(fā)放及回收問卷。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照組與觀察組間各評價項目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非正態(tài)分布者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學生骨科技能考核成績評定 教師依據(jù)技能操作考核表,采用DOPS對兩組學生骨科技能實訓操作進行考核成績評定,結果觀察組為(89.21±6.94)分,對照組為(84.84±7.10)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2.2 學生對骨科技能實訓課程的評價反饋 見表1。通過問卷星平臺發(fā)放問卷255份,回收問卷255份,回收率100%。以CIPP4個維度為基本框架,得到兩組學生對骨科技能實訓課程各評價項目的滿意程度。
表1 基于CIPP理論框架的學生評價反饋結果(分,±s)
表1 基于CIPP理論框架的學生評價反饋結果(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項目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目標明確性專業(yè)特色性場地合理性內容充實性方法創(chuàng)新性信息智能性設施安全性形式多樣性課時合理性課程設計性教學規(guī)范性學習趣味性課堂參與性知識記憶性技能掌握性自主思考性思維拓寬性團隊協(xié)作性實踐應用性總體滿意性觀察組4.94±0.23 4.76±0.43*4.93±0.26*4.98±0.15*4.91±0.29*4.95±0.21*4.98±0.12 4.96±0.20*4.88±0.32 4.91±0.28*4.98±0.15 4.92±0.27*4.93±0.26*4.92±0.27*4.91±0.29*4.87±0.34*4.90±0.30*4.58±0.50 4.93±0.26 4.94±0.23*對照組4.93±0.26 4.63±0.49 4.73±0.44 4.61±0.49 4.57±0.51 4.17±0.47 4.98±0.15 4.30±0.53 4.79±0.41 4.43±0.50 4.95±0.21 4.40±0.52 4.40±0.49 4.77±0.42 4.61±0.49 4.58±0.56 4.52±0.56 4.47±0.56 4.86±0.35 4.84±0.36
3.1 醫(yī)學院校骨科臨床技能實訓教學方法與評價模式呈現(xiàn)由傳統(tǒng)走向多元融合的發(fā)展趨勢 骨科技能實訓課程是醫(yī)學院校培養(yǎng)學生臨床綜合能力不可缺失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骨科臨床實踐技能也是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考核的必考項目之一。其傳統(tǒng)教學模式多采用以授課為基礎的教學法,主要為帶教老師依據(jù)教學大綱,以教師授課、學生聽課為主的方式開展實訓教學活動[8],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但也存在教學手段單一、課程間聯(lián)系不足、實證模型不匹配、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等問題[9-10]。隨著醫(yī)學教育領域新理念、新定位、新內涵、新醫(yī)科等創(chuàng)新發(fā)展原則的提出,骨科臨床實訓課程的教學與評價方法也呈現(xiàn)出多元融合的改革方向。教學方面的研究熱點主要包含采用以案例、問題、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法、臨床路徑教學法、思維導圖等對傳統(tǒng)教學法形成革新,以及應用3D打印、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混合現(xiàn)實、互聯(lián)網+等新型信息技術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11-13];考核方面則引入客觀結構化評價法、360度評價反饋、診療技能綜合評價法、迷你臨床演練評估等評價方式[3,14-15],使臨床技能考核更為客觀化、規(guī)范化,助力各種教學方法的有效反饋與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在臨床技能實訓課程中綜合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并運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推進課程改革,是醫(yī)學院校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培養(yǎng)高水平實用型人才的重要舉措。
3.2“BOPPPS+虛實結合”教學是實現(xiàn)線上線下混合與虛擬仿真教學有機結合的重要途徑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與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作為一流課程“雙萬計劃”重要的兩大類別,在醫(yī)學院校骨傷科學的教學中也逐漸受到重視[16-17]。本教學團隊在構建《基于VR技術的骨外傷院前急救及中醫(yī)手法復位虛擬仿真教學項目》過程中,融合BOPPPS教學模式與基于問題、案例的教學方法,以急診科臨床骨外傷真實案例為導入,使學生具有親臨急診骨科現(xiàn)場的緊迫感與真實感,通過前測與參與式學習階段掌握問診、查體、輔助檢查、操作原理等相關內容后,根據(jù)問題指示及動畫同步進行院前急救與入院后骨折手法復位及小夾板固定操作練習,并通過后測階段進一步鞏固。同時,在教師線下演示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操作方法與總結的基礎上,學生也可通過線上平臺反復觀看教學視頻,并進行習題測試與操作演練。可見,這種“BOPPPS+虛實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與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可動態(tài)模擬從案例發(fā)生到臨床診療的全過程,有效提升學生的體驗感與參與感,并使其通過安全、綠色的方式掌握臨床實踐技能,為其他臨床實訓課程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建設路徑。
3.3 基于CIPP的實訓教學評價模式是促進臨床技能培訓課程評價體系不斷完善的有益嘗試 在培訓課程中應用CIPP評價模型,可通過對課程背景、輸入、過程、成果4個方面的評價,融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法于一體,使課程管理人員得到全面、及時、有效的反饋,從而對課程的進一步優(yōu)化與改良提供充分的信息與依據(jù)[18]。目前,在中醫(yī)教學領域,CIPP評價模型已初步應用于雙語教學[19]、中藥學[20]、推拿學[4]、護理學[21]等課程的教學評估中,本項目將其引入骨科臨床技能實訓課程教學評價中,發(fā)現(xiàn)“BOPPPS+虛實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較傳統(tǒng)線下授課模式在展示專業(yè)特色、場地合理、內容充實、方法創(chuàng)新、信息智能、形式多樣、課時合理、課程設計、學習趣味、課堂參與、知識記憶、技能掌握、自主思考、思維拓寬等方面具備顯著優(yōu)勢,實現(xiàn)了課程目標、課程資源、課程實施與課程實效的全方位升級,提高了學生對骨科臨床實訓課程的總體滿意程度,是促進臨床技能實訓課程評價體系不斷完善的有益嘗試。未來課程建設將繼續(xù)充分結合臨床案例多學科交叉的真實背景,在急診與骨傷科教學專家及信息技術人員的聯(lián)合指導下,進一步完善評估指標的設置與教學方案的設計,從而為客觀、規(guī)范、穩(wěn)步提升臨床實訓教學質量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