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風泉,蔡亮,賴觀珍,劉慧峰
(贛州市婦幼保健院,江西 贛州 341000)
超敏反應性疾病是各種過敏性疾病的總稱,被WHO定為本世紀重點防治的病種之一,此類疾病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及遺傳背景,并且不同地區(qū)和不同人群發(fā)病率也有一定差異[1]。致敏原又稱為過敏原或者變應原,主要為外源性抗原,可引起I型超敏反應,主要通過皮膚黏膜、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及注射等方式致敏。近年來贛州經(jīng)濟向好發(fā)展,人們對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居民的飲食結(jié)構(gòu)發(fā)生改變,戶外活動增加,寵物熱日益盛行,加上環(huán)境潮濕、植被花粉多見,致敏原陽性檢出率也隨之提高。兒童作為未成年人群體,其身心健康更容易受到影響[2-3]。據(jù)相關文獻報道,兒童超敏反應性疾病發(fā)生率逐年升高,且高于成年人[4-6]。本研究通過檢測就診兒童致敏原特異性IgE抗體,初步探討其流行病學特征,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檢測19 項致敏原特異性IgE抗體的患兒3 355 例。按性別分為男性組2 220 例,女性組1 135 例;按年齡段分為<1 歲組(嬰兒階段)1 191 例,1~<4 歲組(幼兒階段)1 387 例,4~6 歲組(學齡前階段)527 例,>6 歲組(學齡階段)250 例;按致敏途徑分為食物性和吸入性;按單項致敏原同時被檢出的種類分為單項、雙重、多重及混合;所有患兒疾病分布見表1。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患兒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致敏原篩查疾病構(gòu)成比(n=3 355)
所有患兒標本均行致敏原特異性IgE抗體檢測,檢測試劑是由歐蒙醫(yī)學實驗診斷股份公司提供的吸入性及食物性致敏原特異性IgE抗體檢測試劑盒(歐蒙印跡法),具體步驟嚴格按說明書操作;此次檢測的吸入性和食物性致敏原共19 種。吸入性致敏原分別為樹組合(柳樹/楊樹/榆樹)(ts20)、普通豚草(w1)、艾蒿(w6)、塵螨組合(屋塵螨/粉塵螨)(ds1)、屋塵(h1)、貓毛(e1)、狗上皮(e2)、蟑螂(i6)、霉菌組合(點青霉/分枝孢霉/煙曲霉/交鏈孢霉)(ms1)、葎草(u80)。食物性致敏原分別為雞蛋白(f1)、牛奶(f2)、花生(f13)、黃豆(f14)、牛肉(f27)、羊肉(f88)、海魚組合(鱈魚/龍蝦/扇貝)(fs33)、蝦(f24)、蟹(f23)。結(jié)果的判讀以<0.35 IU/mL為陰性,≥0.35 IU/mL為陽性。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組間及兩兩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355 例患兒致敏原特異性IgE抗體總檢出率為43.49%(1 459/3 355);食物性致敏原檢出率為32.58%(1 093/3 355),吸入性致敏原檢出率為23.85%(800/3 35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3.173,P<0.01)。單項致敏原檢出率高于雙重、多重及混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9.428,P<0.01)(見表2)。
表2 不同組合致敏原分布情況單位:例(%)
各性別組致敏原檢出率,男性組略高于女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男性組、女性組食物性檢出率均高于吸入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198,19.058,P<0.01)(見表3)。單項致敏原檢出率男性組前三位分別為牛奶(18.83%)、塵螨組合(17.07%)、雞蛋白(13.38%),女性組前三位分別為牛奶(17.36%)、塵螨組合(15.95%)、雞蛋白(12.78%)。牛奶、塵螨組合、雞蛋白男女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684,1.870,0.239,P>0.05)(見圖1)。
表3 各性別組致敏原分布情況
圖1 各性別組單項致敏原分布情況
各年齡組致敏原檢出率和吸入性檢出率均以<1 歲組最低,>6 歲組最高,呈上升趨勢;食物性檢出率1~<4 歲組最高,>6 歲組最低,呈下降趨勢。各年齡組間致敏原檢出率、食物性檢出率及吸入性檢出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1 歲組、1~<4 歲組食物性檢出率均高于吸入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0.520,93.258,P<0.01);4~6 歲組、>6 歲組食物性檢出率均低于吸入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5.773,25.313,P<0.01)(見表4)。<1 歲組檢出率最高的是牛奶(3.61%),其次為塵螨組合、牛肉、羊肉,均為2.58%;1~<4 歲組前三位依次為牛奶(24.35%)、雞蛋白(14.73%)、牛肉(14.02%);4~6 歲組前三位依次為塵螨組合(32.49%)、雞蛋白(14.47%)、牛奶(14.38%);>6 歲組前三位依次為塵螨組合(40.00%)、蟹(11.60%)、蟑螂(9.20%)(見圖2)。
表4 各年齡組致敏原分布情況
圖2 各年齡組單項致敏原分布情況
各月份組致敏原檢出率7月份最高(49.80%),10月份稍低(48.37%),呈“雙峰”分布;吸入性檢出率7月份、10月份、11月份明顯高于其他月份,分別為30.04%,28.80%,28.23%;各月份食物性檢出率都高于吸入性,除去3月份、7月份、8月份和10月份外,其他月份食物性和吸入性檢出率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46 2,0.042 7,0.000 3,0.012 0,0.010 7,0.000 9,0.024 0,0.000 1,P<0.05)(見圖3)。單項致敏原檢出率牛奶、牛肉、雞蛋白和塵螨組合檢出率每月都居于前四位;5-7月份、10月份均以塵螨組合為主,其他月份均以牛奶為主,1月份、9-12月份牛奶檢出率以及5月份、7月份、10月份塵螨組合檢出率都在20%以上(見表5—表6)。
圖3 各月份組致敏原陽性分布情況
表5 單項致敏原1-6月份檢出率單位:例(%)
表6 單項致敏原7-12月份檢出率單位:例(%)
贛州市處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區(qū)域內(nèi)多丘陵山地,花粉植被常見,雨水量充沛,環(huán)境比較潮濕,生活垃圾和工業(yè)垃圾污染,都可能導致真菌、螨蟲、花粉、塵埃等致敏原的滋生。居民飲食結(jié)構(gòu)變化、戶外活動增加及寵物熱等各種人為因素使接觸途徑增加。兒童作為未成年人群體,機體發(fā)育尚不完善,更易成為敏感體質(zhì),且大多敏感體質(zhì)人群呈隱匿狀態(tài),可能不被家長所知[7]。因此在致敏原、致敏途徑都具備的情況下,兒童被致敏的可能性更大,甚至會誘發(fā)超敏反應。致敏原誘發(fā)的Ⅰ型超敏反應可導致皮膚、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和全身性的過敏癥狀,且不分性別和年齡[8]。致敏原特異性IgE抗體是Ⅰ型超敏反應的輔助診斷指標,可檢測患兒是否被致敏以及致敏的嚴重程度,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異性[9-13]。
本研究顯示,食物性致敏原檢出率高于吸入性,與國內(nèi)其他報道吻合[14];單項致敏原檢出率高于雙重、多重及混合組合,與孫序元的報道存在差異[15],這可能與各地區(qū)的環(huán)境、風俗、人群差異等因素有關[16-17]。單項致敏原檢出率依次為牛奶、塵螨組合、雞蛋白、牛肉,其中食物性單項檢出率前三位為牛奶、雞蛋白和牛肉,與國內(nèi)此類研究結(jié)果較為一致[18-19]。吸入性單項檢出率前三位為塵螨組合、蟑螂和樹組合,與其他南方城市結(jié)果較為一致[20-21]。男性患兒檢出率略高于女性,但單項致敏原樹組合、普通豚草、艾蒿、蟑螂、霉菌組合和黃豆檢出率女性高于男性,應該與未成年女性更喜花草,接觸植物較多有關,易被致敏的女性患兒,應避免此類致敏原的接觸,或佩戴口罩、手套,以減少呼吸系統(tǒng)和皮膚超敏反應的發(fā)生;男性患兒對雞蛋白、牛奶、花生、牛肉、羊肉、蝦、蟹過敏的檢出率高于女性,如需攝入可定期進行相關致敏原檢測并關注食用后狀況,最好提前對易致敏食物進行加工處理,使致敏原表位結(jié)構(gòu)發(fā)生變化,降低或去除食品及相應制品的致敏性[22]。<1 歲組到>6 歲組致敏原檢出率和吸入性致敏原檢出率呈上升趨勢,而食物性檢出率1~<4 歲組到>6 歲組呈下降趨勢;<1 歲組、1~<4 歲組主要單項致敏原為牛奶,4~6 歲組、>6 歲組則主要為塵螨組合。主要致敏原由牛奶逐漸轉(zhuǎn)變?yōu)閴m螨組合,反映出嬰幼兒飲食結(jié)構(gòu)逐漸由母乳轉(zhuǎn)變?yōu)榕D碳捌渌叩鞍孜镔|(zhì),或者母乳不足者直接以奶制品替代,然而新生兒胃腸道對非母乳食品耐受性較差,易誘發(fā)致敏癥狀[23-24]。隨著年齡增長,胃腸道功能更健全,奶制品的攝入相應減少,食物性的檢出率也逐漸降低;4~6 歲組的幼兒一般在幼兒園或托兒所托管,托管處人群多聚集、衛(wèi)生狀況較差,加上幼兒好動,不排除被塵螨組合等污染的可能。本研究顯示,不同月份致敏原檢出率基本平穩(wěn),都在40%左右,以食物性為主,但6~8月份波動較大,呈“倒V”形分布;7月份吸入性檢出率明顯高于其他月份,塵螨組合、屋塵和貓毛檢出率也高于其他月份,結(jié)合不同年齡段的吸入性檢出率(以≥4 歲為主)分析,可能與7月份學生放假后不適應環(huán)境的改變及假期寵物熱等有關;另外7月份是暑假的第一個月,也是贛州市最炎熱的時間,兒童多處于室內(nèi)空調(diào)環(huán)境下,而塵螨組合及其代謝產(chǎn)物最喜附著于空調(diào)濾網(wǎng),因此更大概率誘導超敏反應性疾病的發(fā)生[25],所以,兒童應避免長時間處于空調(diào)房內(nèi),同時應減少空調(diào)及其他誘生塵螨組合類產(chǎn)品的使用,并經(jīng)常清潔空調(diào)濾芯。
本研究受單中心、樣本量等局限,研究結(jié)果反映了贛州市部分兒童的致敏原構(gòu)成,如需全面深入了解,仍需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量的研究。
綜上所述,該院就診兒童主要致敏原為牛奶和塵螨組合,并且分布特點與年齡、所處月份有關,而受性別的影響較小。本次分析結(jié)果可為贛州市兒童超敏反應性疾病的預防、診療、流行病學調(diào)查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