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今婧,張自城,施雨南,張珊毓,周春燕,衷敬華
(1.贛州市婦幼保健院,江西 贛州 341000;2.贛南醫(yī)學院第一臨床醫(yī)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3.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江西 贛州 341000)
鼻咽癌(NPC)屬于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放化療是治療NPC的重要手段。經放療后,約60%的NPC患者能夠長期生存,但NPC放化療會引起多種并發(fā)癥,特別是對頸動脈造成的損傷應引起臨床重視[1]。早期診斷NPC放療后的頸動脈狹窄并進行及時干預,有利于降低患者腦血管意外發(fā)生風險[2]。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但DSA檢查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超聲檢查屬于一種無創(chuàng)性檢查方法,價格低廉、可反復操作,能夠清晰顯示斑塊大小、部位、形態(tài)及內部回聲等,提供血流動力學方面的信息,進而為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3]。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對NPC放化療后頸動脈狹窄的早期診斷價值。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行放化療的70 例NPC患者作為放療組,選取同期確診因各種原因未行放療而單純行化療的70 例NPC患者作為對照組。放療組中男38 例,女32 例;年齡(56.09±4.12) 歲;體質量指數(BMI)18.0~27.5 kg/m2;高血壓19 例,高血糖15 例,高膽固醇血癥10 例;有吸煙史16 例,無吸煙史54 例。對照組中男40 例,女30 例;年齡(55.76±4.23) 歲;BMI 18.1~27.8 kg/m2;高血壓17 例,高血糖16 例,高膽固醇血癥12 例;有吸煙史20 例,無吸煙史50 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放療組接受放化療,且兩組生存時間超過2年,可完成2年隨訪。排除標準:既往有頸動脈狹窄病史;具有頭頸部血管手術治療史;合并淋巴癌;轉移性晚期癌癥;患有精神疾病,行為異常,無法積極配合治療與隨訪。
1.3.1 放療方法
放療組NPC原發(fā)灶照射劑量70~72 Gy,頸部照射劑量54~60 Gy,放療后均未出現復發(fā)或再次放療。
1.3.2 超聲檢查
采用CDFI診斷儀(Vivid 7型,GE公司提供)檢查,患者取仰臥位,頭稍偏向檢查對側,頭部低枕略后仰,暴露頸部,線陣探頭頻率、凸陣探頭頻率、心臟探頭頻率分別為5.0~14 MHz,2.0~5.0 MHz,1.0~5.0 MHz。采用凸陣探頭或心臟探頭對雙側頸動脈進行觀察,測量血管內徑;采用CDFI觀察各段血管走行及血流充盈狀態(tài)、斑塊形成情況;采用脈沖多普勒超聲對各段血流流速曲線進行檢查,測量各段峰值收縮期血流流速(PSV)、平均流速(Vm)、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以上檢查均由同一名經驗豐富的超聲醫(yī)師完成。
比較兩組頸動脈平均血流參數(PSV,Vm,PI,RI)與頸動脈內徑。比較兩組頸動脈狹窄、頸動脈斑塊形成發(fā)生率。頸動脈管腔狹窄程度分級標準[4]:正常;狹窄率<50%為輕度狹窄;狹窄率≥50%~69%為中度狹窄;狹窄率≥70%~99%為重度狹窄;狹窄率100%為閉塞。頸動脈斑塊[5]:硬斑塊為強回聲,伴有部分聲影;軟斑塊為低回聲,無聲影,斑塊在管腔上較為突出;扁平斑塊為較強回聲,內膜增厚且不太光滑,局部有隆起;混合斑塊為回聲強弱不均勻,表面高低不平,呈凹陷狀態(tài)。
放療組頸動脈PSV,Vm,PI和RI高于對照組,血管內徑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動脈血流參數與頸動脈內徑比較
放療組斑塊形成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斑塊形成發(fā)生情況比較單位:例(%)
放療組頸動脈狹窄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頸動脈狹窄發(fā)生情況比較單位:例(%)
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重視NPC的篩查診斷,這有利于早期發(fā)現和及時治療。放化療技術的不斷改進,有利于控制NPC患者的病情,延長其生存期。但NPC放療會引起腦實質損害、內分泌失調、頸部血管損傷等諸多不良反應,其中照射野的血管損傷可導致缺血性卒中等嚴重并發(fā)癥[6]。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卒中的病變基礎,故早期診斷NPC放療后頸動脈狹窄情況,并進行及時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卒中風險,有利于預后[7]。
臨床上診斷頸部血管損傷方法較多,主要包括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等,這些檢查顯像清晰,能夠對狹窄部位、程度進行觀察,但無法提供動態(tài)血流動力學方面信息,且存在檢查有創(chuàng)性或費用昂貴等不足[8]。超聲具有檢查方便、價格便宜、重復性好、無創(chuàng)傷性、能夠反復動態(tài)觀察等優(yōu)勢,檢查時可靈活采用不同頻率探頭,顯像更為清晰,同時采用CDFI檢查能夠測定頸動脈PSV,RI等指標,為NPC患者頸動脈狹窄診斷提供信息[9]。超聲檢查能夠對頸動脈進行多角度、多切面實時成像,可測量頸動脈血管內徑、頸動脈狹窄率,同時可根據斑塊形態(tài)、回聲提示斑塊性質,對患者卒中風險進行評價[10]。本研究結果顯示,放療組頸動脈PSV,Vm,PI,RI高于對照組,血管內徑小于對照組,頸動脈斑塊形成、頸動脈狹窄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提示NPC患者放化療后頸動脈狹窄發(fā)生率較高。CDFI檢查可測定血管內徑,觀察頸動脈PSV,Vm及PI等指標,進而為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及評估提供參考。NPC患者放化療后易出現頸動脈狹窄,針對該類患者可采用超聲檢查定期跟蹤和動態(tài)觀察,對放療后頸動脈損傷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情況進行觀察,以降低卒中的發(fā)生風險。
綜上所述,NPC放化療后頸動脈狹窄發(fā)生率較高。CDFI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無輻射的診斷技術,能夠測定頸動脈血管內徑及血流動力學參數,為診斷頸動脈狹窄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