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政治史上,王道與霸道一直都是君王常采用的兩種治國之道。王道即儒家強調的仁政,象征專制政治“光明正大”的一面,霸道則指的是武力、刑法,象征著專制政治“權威統(tǒng)治”的一面。這兩種治國之道在歷史上曾助多位君王成就王朝盛世。現(xiàn)如今,這兩種治國理念仍舊在許多學者的著作中被提及,對處理現(xiàn)代社會的一些問題仍具有借鑒意義,是一件值得各國參考的政治法寶。
一、“王道”的概念內涵
在中國傳統(tǒng)的古代政治哲學中,王道最初是指堯、舜、禹、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治國之道,即先王之道;先秦儒家最先高舉“王道”的大旗,積極探索救治良方,并沿著“內圣外王”的規(guī)矩構建了一套理想的社會秩序,體現(xiàn)了道德和政治的直接統(tǒng)一。關于“王道”,孟子曾說過:“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意為“用武力而假借仁義的人可以稱霸,所以稱霸必須是大國。用道德而實行仁義使天下歸順的人,不用依靠國家的遼闊”。經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學大家的梳理總結,王道已經成為以仁德為標準和原則的儒家的政治理想。先秦諸子各家將“王道”作為其所倡導的經世的根本道理和治國之本,對重建政治、社會、道德、思想秩序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應對策略,最根本目的都是想要改變當時“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的動蕩局面,以此來實現(xiàn)天下大一統(tǒng)、上下有序的共同理想[1]。
“王道”作為儒家的政治理想,以仁義道德為根本,以民本思想為基礎,幾千年以來被歷朝歷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所沿用,代表著完善的倫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會政治秩序,始終是貫穿中國傳統(tǒng)的治國思想的主線。
二、“霸道”的概念內涵
在西周末期,以宗族血緣為基礎的宗法秩序逐漸開始分崩離析,中國政治來到了諸侯“稱霸”的春秋時期,諸侯國為了在當時能夠稱霸一方,求才若渴,紛紛招攬有才之士并增添國力來富國強兵,于是便形成了王者霸主爭搶諸子百家思想為自己所用的局面,以春秋五霸為代表的霸主為稱霸諸侯而采取的治國之道即為霸道,霸道遂應運而生。如果說王道是以仁愛愛人之心推行仁義之政,那么霸道就是以功利之心推行力政,奉行著以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為基礎的強權政治[2]。
(1)經濟方面的霸道是指以占地多,國家富為主要標簽的經濟實力。主要通過占領別國的土地據(jù)為己有,或者對沒有開發(fā)的土地進行使用。霸道的目的是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成就這一目標是靠連年的征戰(zhàn),通過自身實力的不斷提高而實現(xiàn)的,對于德行并不在意,所以發(fā)展經濟實力在霸道思想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2)在處理內政方面,霸道主要通過法治刑罰達到效果,荀子曾說:“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則霸”,霸道通過重刑罰,嚴立法來維護君主的統(tǒng)治,穩(wěn)定社會的發(fā)展。通過使用賞罰分明的辦法,重賞對國家社會有功之人,重罰犯法犯罪破壞國家穩(wěn)定之人,用嚴苛的立法,威懾國家的臣民,從而達到有力的統(tǒng)治。
(3)在軍事方面,霸道主要崇尚武治,馬上平天下,喜發(fā)動戰(zhàn)爭。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的周朝已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土地貧瘠,國家羸弱。而此時的各諸侯卻慢慢不斷壯大,此時他們已不滿足于周朝統(tǒng)治下的生活,開始攻城略地,互相為戰(zhàn),從而得到更多的利益,戰(zhàn)爭成為了當時的主旋律。對于霸道來說,當時的社會無法通過道德倫理來穩(wěn)定,而武力才是國家安全的保障,只有壯大自身的實力,才能在亂世中保全自己,武力是當時稱王稱霸的最佳手段[3]。
總的來說,想要得到霸主的地位,主要就是指政治上要有足夠多的權力,要國強而民富,也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而想要維護霸主的地位,就需要對內賞罰分明,依法治國,這樣才能讓國家上下齊心,信而立霸。
三、“王道”與“霸道”的概念區(qū)別
郭沫若曾說過:“王道與霸道的區(qū)別,簡單來說,后者是純粹的武功,前者要在武功之上加以文治”。關于王道和霸道的概念區(qū)別,不只是郭沫若,歷史上諸多思想家都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各自都有所奉行。儒家尊崇王道,王道在中國古代是以孔孟儒家為典型代表,即儒家所強調的“仁政”,以德服人。法家奉行霸道,霸道所強調的是指以武力、刑法、權勢等統(tǒng)治臣民的政策,強調武力取勝及法制精神。法家的早期代表管仲曾說:“強國眾,合強攻弱以圖霸;強國少,合小攻大以圖王”。意為:天下強國多,就將強國聚集在一起來攻打小國,以此來成就霸業(yè);天下強國少,就拉攏其他小國來攻伐大國,以成就王業(yè)。
孟子用八個字來表達儒家思想對于王道和霸道的差異,即:王者以德、霸者以力,王者以仁德之心來讓臣民信服,而霸者是用武力脅迫讓天下人歸順。王道和霸道關于人性論的出發(fā)點是完全相反的,王道思想相信人性本善,認為人生來帶有一顆赤子之心,需要扶持楷模和圣人來宣傳弘揚人性中的善;“霸道”思想認為人性本惡,必須通過武力威脅來壓制住人性中的惡。這兩種政治思想歷經了長久的發(fā)展和演變,如今中華五千年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可證明其思想中的部分理論能為當今的一些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思路和價值支撐[4]。
四、王道與霸道的當代價值
(一)“王道”對當今的啟示
第一,“王道”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內圣外王”。從個人角度來說,學習“王道”就是通過“修己”來修煉自身提高認知,能夠處理好自身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內圣就是指一個人自身的修養(yǎng)和性格秉性,想要實現(xiàn)個人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就必須跟隨楷模和圣人的指點,不斷挖掘并提高自身“仁義”的本質。
第二,處理社會關系時要有秉承“和諧”原則。想要達到外王,就必須明白最重要的一點:外王并不是向外去擴張。外王指的是在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及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時,要有一顆包容他人的心,來建立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只有形成立體的“和諧網(wǎng)”才能將這一觀念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從而達到真正的和諧。
第三,“王道”在當今國際關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要想建立穩(wěn)定和諧的國際關系,離不開“王道”的核心理念,即以平等開放的姿態(tài)對待其他國家,與其他國家保持睦鄰友好的關系。而具體要做到這一點就應當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在對外關系中運用“王道”展現(xiàn)中國的大國風范,講公平正義,力求和平共處,同時“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近年來,中國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義利觀”,要“包容式發(fā)展”,這些都是“王道”原則的表現(xiàn)。
經過中國近代160年的苦難和100年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歷程之后,在面對其他的文化、文明時,秉承的態(tài)度應是“民胞物與”的仁愛之心,是“和諧萬邦”的包容之心,而不是貪婪、征服、索取和毀滅,和平才是人世間永恒的主題,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王道”之治,必將給未來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帶來新的生機,并引導人類建立起差序有別但又和諧共處的大同世界。
(二)霸道對當今的啟示
從辯證的角度看待“霸道”,它不單只是以暴力服人、以武力壓制,大力發(fā)展國家的經濟,重視國家政治安全,注重國防和軍隊的建設同樣也是“霸道”所堅持的理念。
第一,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是霸道政治中的最為根本的要求,經濟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國力,社會財富必須把控在國家政權手中,欲強兵必先富國,經濟是軍事力量的基礎,可擴大軍事力量和應付戰(zhàn)爭損耗?,F(xiàn)如今,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實現(xiàn)國民經濟發(fā)展和國家共同富裕,從根本上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
第二,霸道之力注重公信力,堅決且嚴格地執(zhí)行法令條約。一個國家必須靠政府忠實地履行職責、滿足公民需求來贏得公民的信任和滿意,有了公信力國家政權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支持。建設有公信力的政府同樣是當今中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需要,能夠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引領、促進和保障,使得國家、社會和公民之間建立起和諧的關系[5]。
第三,霸道在軍事方面表現(xiàn)為崇武尚戰(zhàn),堅甲利兵,中國自古以來愛好和平,不喜戰(zhàn)爭,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向人們證明,沒有一個鞏固的國防,沒有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沒有對這支軍隊的絕對領導權,國家安全無從談起。軍事領域的確是國家之間競爭和對抗最為激烈的領域,一旦在軍事上落后于他人,國家和人民的安全將無法得到保障,唯有加強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成為真正的現(xiàn)代化強國的夢想才能實現(xiàn),王道、霸道作為兩種完全不同的政治思想,并沒有對錯優(yōu)劣之分。“王道”是仁愛道德精神的推展與道德境界的提高,“霸道”則強調的是依靠強大實力來實現(xiàn)國家的功利目標。認真分析、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王道與霸道的政治思想,以期能夠為國家政治發(fā)展與社會進步方向提供有價值的借鑒,給未來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增添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邵秋艷.試述先秦儒家視野中的王道和霸道[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1):52-54.
[2]許嘉璐,于銘松,辛旗.應挖掘傳統(tǒng)“王道”思想的當代價值[N].北京日報,2011-08-29(019).
[3]劉昆笛.王道與霸道的抉擇:孟子與荀子的王霸之辨思想比較[J].宿州學院學報,2013,28(5):3-6.
[4]楊明.論先秦儒家的王道理想[J].倫理學研究,2015(6):5.
[5]劉澤華.論“王道”與“王制”:從傳統(tǒng)“王道”思維中走出來[J].天津社會科學,2014(5):7.
作者簡介:劉宜晨(1996-),女,河北省晉州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思想政治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