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
詩歌是小學階段的學生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也為帶動學生人格的健全提供著支持作用。隨著多元價值觀不斷注入社會當中,教師應當注重借助小學階段的語文詩歌教學給予學生正面的影響,以此帶動學生個性化和正確價值觀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當注重提高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有效性,充分發(fā)揮詩歌教學的價值。
一、分析小學語文中兒童詩教學的現(xiàn)狀
很多教師對于需要達到教育總目標的要求沒有一個清醒的認知,對于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了解不夠詳細,對待學生學習的方法可能沒有到位。因此,教師不容易找到適合學生的正確的教學方式。正如大家常說的:不能對癥下藥。所以可能導致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太容易對需要傳授的知識劃定一個范圍,可能會覺得學生學得越多越好,范圍越大越好,最后過度教學,可能導致事倍功半。此外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可能已經(jīng)不適合全部學生,我們普遍習慣和施行的通常都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育,教師講到哪里,學生的思維走到哪里。教師在上課前下課后給學生們留足夠的作業(yè),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串講課文,然后教師盡可能地將考試經(jīng)常要考到的各種知識點盡可能詳細全面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很多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遞過來的知識和答題技巧,達不到對新鮮知識的主動渴望。因此,學生對于聽到的知識很難進行理解和消化,學習成績很難提高。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只有通過對經(jīng)典詩歌的閱讀、欣賞、朗誦,學生才能真正領悟詩作所代表的思想感情。
二、小學語文詩歌中蘊含的美學特點
(一)詩歌具有韻律美
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會有一定的韻律,人們讀起來不僅朗朗上口,還有一種獨特的韻律美。詩歌中的韻律美不僅體現(xiàn)在其節(jié)奏上,還體現(xiàn)在押韻、對仗等手法上,人們在朗讀詩歌時,就會有分明的節(jié)奏。比如:在學習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時候》這首詩歌時,文中節(jié)奏比較生動、活潑,人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體會到作者自由、歡樂的感覺。
(二)詩歌具有意境美
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會運用大量的筆墨渲染當時的意境,將自己內心的想象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人們在閱讀詩歌時,通過感受語言文字間流露的情感,以及描繪的場景能充分想象得到作者表達的意境。
(三)詩歌具有情感美
情感是詩歌的核心以及靈魂,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融入語言文字中,從而體現(xiàn)了語言文字的魅力。讀者在閱讀時,能通過枯燥的文字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深入品讀后還會引起作者的共鳴。比如:在品讀《長相思》這首詞時,詩中充分體現(xiàn)了游子的思鄉(xiāng)之苦,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深深眷戀之情。
三、激發(fā)學習積極性
語文情境的創(chuàng)設首先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向學生展示符合新課程內容的豐富多彩的情境材料,積極調動學生,幫助他們大膽想象,促進學生想象美好的情境,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即便如此,教師也要不斷鼓勵、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和體驗。情境中,教師為學生提供指導,通過引導學生設計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主動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自主表達。教師在引導學生培養(yǎng)想象力的同時,也要訓練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素材,從而達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例如詩歌《冬思》,“同學們通過對剛剛詩歌內容的閱讀,你們有何感想”,“同學們想象你們正站在樹葉飄落的大樹之下,秋風飄過,樹葉飄落到你的腳下,有什么感覺”,使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秋風落葉飄飄的情境之中,從而能夠深刻體會詩歌當中的意境,能夠盡快地投入到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四、探究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詩的創(chuàng)作指導的教學之道
(一)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兒童詩的樂趣和能力
盡管目前的教育形式依舊沒有什么太大的改變,但是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學著不把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目標和衡量一個學生好壞的標準。教師不應該只把學習語文當成應付考試的負擔,要在平時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中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愉快的感覺,學生對語文教師的喜愛有助于學生對兒童詩的喜愛,從而讓學生愛上語文和兒童詩。
比如:在教統(tǒng)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學寫兒童詩單元《坐火車》這一首兒童詩的時候,教師可以從網(wǎng)上搜索一些火車相關的視頻和圖片播放給學生。讓課堂變得更生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在視頻圖片中理解相應的情節(jié),同時也將文字閱讀轉變?yōu)樯鷦娱喿x,這樣的教學方式將閱讀教學趨于多元化,更加利于閱讀高效性的實現(xiàn)。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學校的語文教師可以聯(lián)合起來向學校申請一些朗誦兒童詩等活動,設置一些小獎品,讓學生更加形象地了解詩,提高對學習語文的樂趣,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
(二)教師采用正確的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自主性
教師應該努力了解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不能只用一套老舊的方法對付所有的學生,這樣的效果可能不會很好。同時教師不能只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將必要內容講完之后應該學會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讓他們進行獨立思考,將學習到的內容進行消化理解,同時在消化理解的過程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探索精神的形成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的能力。
比如:在學生學了某一首詩后,教師可以帶著孩子玩各種有趣的游戲,在玩耍中感受詩中的感情。在四年級上冊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留下一個課外作業(yè),讓學生過年的時候仔細地感受一下雪花。在進行統(tǒng)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學寫兒童詩單元《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教學的時候,讓孩子們進行回憶,還可以播放一些視頻來幫助學生想象,并讓孩子們以雪花為內容寫幾句,激發(fā)他們的思考。經(jīng)過不斷地欣賞和仿寫練習,孩子們就已經(jīng)積累了詩歌閱讀能力,有一定的語言和想象能力,這可以大大地幫助學生對于兒童詩的進行更好的創(chuàng)作。在課堂講完課之后,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進行前后桌或者小組之間的討論,并讓其進行發(fā)言,可以鍛煉學生的總結能力,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
(三)促進學生參與活動
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學習質量和學習能力的初始決定性因素。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原因有很多,這些原因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進而最終通過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來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心態(tài)。這一時期,課堂教學氛圍是否和諧,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成為教師們主要關注的問題。這樣,教師可以利用情境信息引起學生的興趣,適應小學生容易掌握實際情況的特點,將其運用到小學語文新課程知識的導入部分、探究部分和思維成果分享部分,讓學生最終參照情境信息達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效率的目的。
五、兒童詩仿寫之道
(一)從選材上仿
兒童的世界遠比大人的豐富奇妙,他們的思維如鉆石一般閃耀。在童詩教學中,給學生一個簡單的提醒,往往會有靈光一現(xiàn)的驚喜。仿寫的四個維度之首是“從選材上仿”,寫詩第一步要確定好詩的選材,寫什么。大量地誦讀各種題材的兒童詩后,學生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世界萬物都可以寫成詩。
(二)從立意上仿
語文教學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兒童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小學生學習語言不在于積累了多少的詞匯,重要的是學習怎樣運用這些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以及準確、規(guī)范、得體的表達方式。詩歌語言是文學作品中語言最為凝練的,卻又能表達出明凈鮮美的意象和意境,從立意上仿寫兒童詩,能更好地表達內心的情感。
通過從立意上仿寫兒童詩,眼前的事物不再機械、呆板的狀態(tài),而是充滿了感情,變得可愛、迷人起來。
(三)從格式上仿
從格式上仿寫兒童詩,教師可以巧妙地將文本內容進行飛白處理,讓學生重新填補,比如,在教學《假如》這首童詩時,把詩中的核心詞去掉,把詩句留出空白點:“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去補白,學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能迅速地構建出兒童詩句相對短小的基本雛形。
以片段為平臺進行童詩仿寫后,可以引領學生將仿寫的思維逐步向詩歌的整體邁進。我們發(fā)現(xiàn),兒童詩的語言之所以節(jié)奏感特別強,這與詩句簡短凝練、回環(huán)復沓手法的頻頻使用有關。在適合小學生誦讀的兒童詩中,用幾個句式相同的句子貫穿全詩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在童詩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兒童詩的這一語言現(xiàn)象,讓學生針對有規(guī)律性的詩句進行仿寫,將會讓學生在反復的模仿中逐漸形成用詩化語言表達的意識。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我想》這首詩中,全詩以“我想把(身體的某個部位),裝在(大自然的某個事物)……”為基本句型,先后四次出現(xiàn)在詩中,作為每一小節(jié)的首句,展現(xiàn)詩人的奇思妙想以及童年的快樂。學習這首詩后,教師先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這首詩的規(guī)律,以便打開創(chuàng)作的思路,再讓學生模仿詩中的句式寫一寫。有了范本,學生很容易寫出類似的詩句。
六、反復引讀,通過古詩的學習進行兒童詩的遷移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關于第二學段(三、四年級)古詩詞教學的要求是: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可見,帶領學生走進古詩文的詩境是小學中段古詩文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古詩的“意境美”有賴于在課堂教學中,對詩文的反復誦讀,相關意象的選取、組合,以及借助想象力對情景的構建,而從情景關系的角度來說,古詩的意境是詩人內在情感與外界景物的結合。以景達意,寓情于景則是常見的表達方式。
“引讀”教學法由江蘇中學特級教師洪宗禮針對不同文體的教學提出,運用多種引讀的方式點撥并引導學生誦讀的一種教學方法。引讀法“以引代講,寓講開讀”,有提問式、提示式、添詞式、插敘式等幾種方式。全國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尤其擅長在課堂中運用排比、層遞、復現(xiàn)等修辭手法設計引讀,讓學生在反復地引讀中領悟文章思路,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并積累語言文字。某種程度上說,王崧舟老師的美讀藝術造就了“詩意課堂”。
古詩教學的“引讀”,在教師的“引”中,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詩氛,指向詩境。在學生的“讀”中,浸入情境,深入詩氛,體會詩境。在古詩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的引讀,能降低學生對詩意的理解難度,在具體的語境中吟詠,想象畫面,增強對意境美的感知。
總而言之,在兒童詩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對現(xiàn)階段的教學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在掌握了教學問題和學生學習問題之后,有目的性地在課堂當中引入包含了真善美氣息以及具有質樸純真、清新活潑特點的兒童詩,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和思考。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兒童詩的童趣和魅力,同時也能夠為全面發(fā)揮兒童詩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效應奠定良好的基礎。要想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兒童詩的學習,那么我們的小學語文兒童詩的教學就不能只局限于原來的模式,應該學會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在更新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有效的解決方案,更新教學方案和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