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雨
【摘要】新媒體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新聞價值五要素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時新性向即時性轉變、地理接近性向心理接近性轉變、顯著性向實用性轉變和趣味性向泛娛樂化轉變,新聞價值的轉變給新聞業(yè)帶來影響;一方面重構了受眾關系,使受眾的地位居于傳播者之上,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反轉新聞頻發(fā)、公共性消解的問題。因此,應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新聞精神、平衡時效性與真實性,以此來化解新聞價值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新聞價值;新聞;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TN94?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6.045
新聞價值這一概念起源于西方,是西方新聞學者提出的一個概念。這一概念產生于西方“廉價報刊”時期,如何從商品性的角度出發(fā)更好的提升銷量是當時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當時的學者認為,新聞事實能夠引起各種人的共同興趣,就有新聞價值。但這一概念并沒有得到西方新聞學界的廣泛認同。直至20世紀初,經過國外學者的長期研究,新聞價值要素才成為選擇新聞事實的標尺。在我國,新聞價值的概念主要由著名報人邵飄萍、徐寶璜引進,在經歷了種種批判和認同之后,當前我國學者廣泛認同的新聞價值五要素包括: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但是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互聯(lián)網改變了信息的傳授過程和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傳統(tǒng)的新聞價值五要素在當前的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呈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并變化為新的新聞價值要素。
1.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價值的變化
1.1 時新性向即時性轉變
在我國,陸定一關于新聞的定義“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是廣泛認同的新聞的概念。從這一概念中可以發(fā)現,內容新是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媒體時代,受制于傳輸和制作技術,新聞的傳播速度的緩慢的,新聞通常需要一到兩天的事時間才能到達受眾。但互聯(lián)網的出現打破了這一情況,在互聯(lián)網的賦權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到來,信息傳播不再依靠傳統(tǒng)媒體?;诨ヂ?lián)網門檻低、易操作的特點,催生了新的內容生產方式——UGC、PGC和OGC。這三種生產方式的出現,克服了傳統(tǒng)媒體在時效性上的弊端,使信息的發(fā)布真正從“時新性”轉向了“即時性”。手機的普及擴寬了信息的接收渠道,使每個人都可以隨時接受消息,消息的接收量較傳統(tǒng)媒體時代有了數倍的增長,因此受眾需要海量的信息來滿足自己對于信息的需求,促使了信息傳播速度的提高。在5G技術的加持下,“即時性”也將進一步向“實時性”轉變,真正實現新聞的隨編隨發(fā),視頻化傳播將成為常態(tài)。
1.2 地理接近性向心理接近性轉變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接近性”理念包括“地理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地理接近性”較“心理接近性”更為突出。地理接近性指的是自身周圍發(fā)生的事,以報紙為例,報紙作為傳統(tǒng)媒體時代重要的媒介渠道,可分為全國性報紙和地方性報紙,全國性報紙是面向全國的,報道的內容為影響力較大的事件,而地方性報紙則多為各種晚報、都市報等,這樣的報紙僅僅針對某一地區(qū)進行發(fā)售,報道的內容也多為當地發(fā)生的事,體現出極強的地理接近性。
而心理接近性則是指由于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受眾對與自身不相關的事情產生共鳴,進而關注事件的發(fā)展變化。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國際性信息進入到了日常生活中,教育水平的提高更是提高了我國公民的民族自豪與民族自信,使我國公眾愿意關注國際事務,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各種社交媒體的崛起也將同樣對國際事務感興趣的民眾集中起來,形成一個個的“群落”,在“群落”中,討論欲被大大提高。
1.3 顯著性向實用性轉變
顯著性指的是名人、勝地和著名團體、單位的變動往往為使人所矚目。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由于信息和物質的雙重匱乏,人們往往對名人感到強烈的好奇,但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關注點也逐漸從名人轉向了自身,更加關注信息更給自身帶來什么。在疫情期間,實用性成了新聞價值的重要參考,人們的關注點轉移到了各地的防控措施和生活保障上,在這一特殊時期,實用性新聞才能得到公眾的認可。
事實上,實用性早已深入到了新聞價值中。實用性新聞既不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也不像軟新聞那樣只能帶來當下的滿足,它可以給受眾帶來現實利益所需的信息,對于這類新聞的判斷不能從傳統(tǒng)的重要性標準和新聞的定義出發(fā),需要因人而異地看它對受眾的實用性。如在微博上活躍著一批以“某某技巧”“學點某某”為昵稱的賬號,這類賬號較少關注社會大事,而是分享一些美食做法、生活技巧,且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對于這些賬號的受眾來說,其分布的就是實用性新聞。由此可見,隨著國民素質的提升,人們的關注點逐漸向自身和真正的社會大事轉移,名人趣事變成了一時的“吃瓜”,是否有用成了公眾對新聞價值判斷的重要依據。
1.4 趣味性向泛娛樂化轉變
趣味性是新聞不可或缺的價值之一,只有具有趣味性的新聞才能引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趣味性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新聞內容新奇少見;二是表達方式新奇,能夠引發(fā)公眾的求知欲。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趣味性的把控掌握在傳者手中,此時的趣味性是一種符合大眾審美的趣味性,能夠滿足大眾的“普遍興趣”。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時代的趣味性。互聯(lián)網時代,用戶的閱讀方式發(fā)生了變化,由深閱讀轉向了淺閱讀,這也就意味著用戶拋棄了原有的深閱讀帶來的心理上的愉悅,而轉向了淺閱讀帶來的感官上的刺激,那么如何在短時間內抓住受眾的眼球,就成了媒體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眼球經濟的驅使下,新聞報道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泛娛樂化。泛娛樂化指的是以娛樂化的方式呈現信息內容,以“娛樂至上”為最高標準。一般情況下,娛樂化確實更容易吸引讀者的視線,但在新媒體行業(yè)的競爭之下,為了贏得點擊量,各類新聞都出現了“泛娛樂化”的趨勢,特別是在一些時政、災難的新聞中,對文字、圖片的曲解屢見不鮮,消除了新聞的嚴肅性。除此之外,由于當前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上網瀏覽信息已經不是一種具有明確目的性的行為,而變成了消遣與獵奇,在這種情況下,公眾更喜歡輕松娛樂的信息,倒逼了趣味性向泛娛樂化的轉變。
2. 新聞價值變化帶來的影響
2.1 傳授關系重塑
傳統(tǒng)媒體時代,什么是新聞是由傳統(tǒng)媒體決定的,即由傳者決定,這是由于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媒介是一種稀缺的資源,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但到了新媒體時代,技術賦權使得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個傳播節(jié)點,傳播過程實現了從金字塔到網絡的變化。長期以來,新聞價值理論都是堅定地站在傳播者那一邊來思考問題的,是說明了傳播者的權利。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重要性、趣味性和顯著性都是由傳播者角度提出的,而在實際操作中,哪些新聞是值得報道的,也是由新聞工作者決定的,公眾會喜歡哪種新聞、公共如何看待新聞,在單向傳播時代是難以了解的。因此傳統(tǒng)媒體時代的新聞并沒有真正站到受眾的角度進行考量。
到了新媒體時代,點擊量成了衡量新聞的關鍵受眾會用自己的手指進行投票,選擇出符合受眾心理的新聞。線性因果邏輯被打破,去中心化的、波浪式涌動的網絡化社會已經成為無可扭轉的現實。新媒體出現后,新聞價值的評判標準從傳播者轉向了受眾,在受眾看來,新聞是不是具有顯著性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解決自身當前的問題;新聞是不是具有趣味性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滿足當前的情感需要。特別是在當前的媒介環(huán)境中,點擊量是各種媒體存活的關鍵,媒體必須從受眾的角度出發(fā)思考新聞的價值,受眾在傳授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
2.2 反轉新聞頻發(fā)
反轉新聞是一種特殊的傳播現象,這一概念在網絡時代越來越多的進入到了公眾的視野。除了“反轉新聞”外,也還有“新聞反轉劇”等多種稱謂。反轉新聞的出現與新聞媒體過度追求時效性有很大關系,在“只有第一手新聞才是新聞”的思想指導下,各大新聞媒體都爭搶第一手新聞甚至在真相尚未公布前就發(fā)出消息。馬克思的新聞有機運動理論指出,新聞是一個不斷接近真相的過程。因此,在真相公布之前發(fā)布消息雖然能為公眾提供最新的新聞,但是卻不能保證新聞是完全符合事實的,這也就為新聞的反轉埋下隱患。
在時效性的要求下,媒體會搶先發(fā)布消息,甚至還會根據自身的刻板印象提前為事件“定性”,以求贏得用戶的關注,而當真相被揭開后,事件的反轉往往會出乎意料,反轉新聞會對媒體的公信力產生影響,破壞輿論生態(tài),擠占其他新聞的傳播空間。因此,媒體應當重新思考新聞真實性與時效性的關系,把對時效性的追求放置在真實性之下。
2.3 新聞的公共性被消解
公共性指的是新聞應以服務全體公眾為目的,應滿足大部分人的信息需求。新聞除了滿足公眾的信息獲取需求之外,還有建構公共領域的作用,媒體報道新聞,并在社會上形成廣泛的討論,這一過程就是公共領域建構的過程。傳統(tǒng)媒體時代,公共領域的建構是較為容易的,但在新媒體時代,公共領域的建構卻面臨一定的挑戰(zhàn),這與新聞公共性的消解是分不開的。
在當前快節(jié)奏的生活之下,為取得流量,新聞媒體會用娛樂化的方式解讀新聞,新聞價值的泛娛樂化使得信息的公共性降低,帶有娛樂性質的新聞大量充斥在人們的視野中。當娛樂信息被過分關注,就會侵占與社會生活相關的公共議題的傳播空間,進而對公共領域的建構產生影響。
3. 新聞價值變化的應對策略
3.1 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指馬克思主義對于新聞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總的看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同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也是一個不斷與時俱進、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過程。當今傳播環(huán)境、媒介所有制都發(fā)生了許多變化,深知產生了許多亂象,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工作者必須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媒體時代的意義,繼續(xù)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指導開展工作,才能在新媒體時代立于傳播的不敗之地。
新媒體的使用者多為年輕人,成長在互聯(lián)網一代的年輕人思想更為活躍,看待問題的方式更加多樣化,而目前新聞平臺將近80%的用戶為18-30歲的青年群體,這些用戶同時也是未來推動消費升級和社會治理的主力。因此,必須了解當前年輕人的接受習慣和興趣點,只有了解用戶,才能真正做好宣傳工作。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價值確實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但無論新聞價值怎么變,都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將黨性、人民性、新聞規(guī)律和新聞輿論放到首位,才是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關鍵。
3.2 在真實性與時效性之間尋求平衡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只有真實的新聞才是有價值的新聞,但是在追逐時效性的過程中,新聞真實性被壓縮。在新聞“實時”時代中,新聞事件將會以直播的形式同步到每個受眾,真實性更加難以把控,反轉新聞、虛假新聞將會進一步爆發(fā)。因此,必須將新聞的真實性放在首位,只有堅持真實性,才能最大限度的緩解傳播亂象。
在當前的激烈的媒體競爭的環(huán)境下,流量之上的思想深入人心,搶發(fā)第一手消息成為各大媒體的吸引受眾注意力的手段,而新聞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在真相尚未揭開的時候發(fā)布新難免暗含引導。因此,在新聞事件出現之后,媒體應保持冷靜克制,用客觀平和的話語闡述已知的事實,不盲目推測,謹防新聞審判現象。除此之外,新聞媒體也應轉變報道思想,摒棄“一次性終端報道”思想,樹立“連續(xù)性階段報道”思想,始終跟隨事件的進度,不做爛尾新聞,將每一次進度客觀的展現在用戶面前,以此來保證新聞的真實性。除此之外,新聞工作者也要明確自己的職業(yè)底線,在報道過程中要保持客觀公正,做到不偏不倚的發(fā)布消息,不用情緒化的表達來爭奪受眾的眼球,堅守客觀真實的原則。
3.3 堅守新聞精神
應對新聞價值的變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傳播者、媒介渠道、受眾的共同努力。但從個體層面來看,應對這一變化需要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實際上,新聞價值變化得原因是離不開新聞工作者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新聞工作者一味地追求點擊量、時效性,用媚俗化、泛娛樂化的新聞來迎合受眾的需要,導致新聞價值的變化。因此必須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堅守新聞精神,才能在最基本的工作層面減少新聞價值變化帶來的弊端。
4. 總結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往往會帶來各種觀念的變化,對新聞來說也是如此,新聞價值的變化雖然讓新聞業(yè)重新明確了用戶的重要性,視新聞能夠從受眾的角度出發(fā),但新聞價值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也是不能忽視的。因此,只有揚長避短才是新聞行業(yè)的未來發(fā)展之道,在新媒體的影響下,人人都進入的到了傳播結構中,所以除了新聞行業(yè)、新聞工作者努力克服弊端之外,每個用戶也應該提高自己的新聞素養(yǎng),共通打造清明的傳播空間。
參考文獻:
[1]王建珂.紙媒低迷背景下重提新聞價值[J].青年記者,2018(18):107.
[2]常江,楊奇光.技術變革語境下新聞價值的嬗變[J].青年記者,2017(04):9-10.
[3]吳琴.解讀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新聞價值取向的變化[J].視聽,2016(11):124-125.
[4]胡翼青,李子超.重塑新聞價值:基于技術哲學的思考[J].青年記者,2017(04):11-13.
[5]楊保軍,李泓江.新聞的“漂移”及應對之道[J].新聞記者,2018(1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