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君棟
記憶中,不能忘記的是家中的老宅,因為它承載的是我童年的樂趣,也記錄的是歷史的變遷。
家中的老宅在秀美的沂蒙山腹地,沂水山鄉(xiāng)—院東頭鎮(zhèn),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一處旅游的勝地,每年都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絡(luò)繹不斷的游客。
兒時,這里雖然有著很多的傳說故事,但還是被稱為“兔子不拉屎”的地方,離城較遠、交通不便、地廣人稀,農(nóng)民靠幾畝薄地,看老天爺?shù)哪樕燥垺?/p>
老宅在村子的南面,四面環(huán)山,只有一條蜿蜒的土路連接著外面的世界,東面一條小河、北面一條小河。爺爺一輩是農(nóng)村的“作頭”(農(nóng)村建筑隊的隊長),幾個手工藝人組成一支小隊伍,靠給人建房為生。因此,所建的房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的農(nóng)村也算首屈一指,結(jié)構(gòu)俗稱“四不露毛”,也就是房頂?shù)乃闹苁侨四嗤撸虚g是就地取材的麥秸和黃泥組成的防水保溫層。墻體是由塊石和黃泥、麥糠壘砌而成。
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春夏秋冬四季輪換有著不同的樂趣。春天,看南歸的大雁回家筑巢壘窩;夏天,在小河中捉螃蟹,在水壩中嬉笑;秋天,在田中不忘捉只螞蚱解饞;冬天,則在老人的故事堆里徜徉。
和今天的情況不同,寒冷的冬季是農(nóng)村人聚集交流感情的時節(jié),他們會分享一年收獲的快樂,憧憬明年的希望。冬天的夜晚總是那么長,一盞煤油燈,一壺茶,一家老小,一只旱煙袋,一個烤火罐,一個放在懷里的暖水瓶,一串串重來復去,又叫人回味無窮的民間小故事、小諺語充實著人們的心。呼呼的北風吹過,墻上貼的一層又一層的報紙和掛畫也不安分,總是將煤油燈的燈芯刮得忽左忽右,叫人時不時地站起來調(diào)整一下位置。冬天時常有雪,雪后最快樂的就是和小伙伴們堆雪人、打雪仗。等到河中凍牢,搬上自制的小滑車,能玩一個下午。直到鞋子濕透,甚至家人來叫幾趟。否則,是不會回去。還有,在我們這座城市,現(xiàn)在那房檐下一米多高的冰琉璃已經(jīng)少見了。那時,冬天留給我們的還有不通的路、無電的夜、無盡的冰和盼望的春。
依稀還記得,那是參加工作以后,家中多了一個掙錢的人,就有了改造一下家中居住條件的想法,全面的改造升級,“四不露毛”變成了全瓦房,家中老人用半年多的工資率先為自己安了一部固定電話,外出的路也通了,雖是沙土路,但也可以通車。冬天的陪伴已不再是煤油燈,換成了黑白電視,村村都建上了“小喇叭”。
再后來,村里人慢慢都拆掉了小草房,建起了大瓦房,伴隨著父親退休回家頤養(yǎng)天年,老家進行徹底改造,紅磚料、站桿架、水泥墻、玻璃窗,都變成了大瓦房四合院,通水、通電、通網(wǎng),太陽能、旱改廁,戶戶門前水泥路,電動車、洗衣機、電冰箱一應(yīng)俱全,電腦、彩電、智能手機一樣不少。伴隨嚴父慈母的除了老家的變化,還有歲月的印記。
如今,老家院東頭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全國最美鄉(xiāng)村、“全國農(nóng)業(yè)旅游示范點”、“全國特色旅游景觀名鎮(zhèn)”,老家也伴隨著《留虎峪》的傳說聞名遐邇。七十多歲的父母,生活也有了新的變化,在縣城也有了一處樓房,一年中更多的時間是待在小城,繼續(xù)為兒女發(fā)光發(fā)熱,履行他們的光榮使命。
老宅依舊,記憶依稀,難忘老宅,因為那是家的情懷,難忘老宅,因為它記錄的是時代的變遷,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愿家鄉(xiāng)更美,國富民強;祝祖國強大,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