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珍
【關鍵詞】語境差,初中語文,革命傳統(tǒng)作品
語文課程在革命傳統(tǒng)教育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2017年以來,為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發(fā)揮學科育人價值,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加大了革命傳統(tǒng)作品的比例,旨在引導學生學習和傳承革命傳統(tǒng)文化。根據(jù)王浩、榮維東等人統(tǒng)計,除整本書推薦、綜合性學習外,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革命傳統(tǒng)作品共有28篇,“占教材所選白話作品1/3以上,并且在可預期的將來,此類篇目可能還會增加”[1]。
一、初中語文革命傳統(tǒng)作品教學的現(xiàn)實困境
1.陌生化下的情感疏離“陌生化”本意是指作家、詩人寫作手法的新奇,使所表現(xiàn)的客體在接受者那里顯得“陌生”,從而達到一種新鮮的美感。[2]革命傳統(tǒng)作品內容距離學生生活的時代較遠,與學生現(xiàn)有認知之間存在差距,一定程度上會產生“陌生化”的效果。以《土地的誓言》為例,“田壟”“蚱蜢”“鎬頭”“銀線似的蛛絲”“碾著新谷的場院”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土壤的香氣”“空氣里歡喜的聲音”“原野的鳴叫”“稻禾的香氣”是學生難以體驗到的;失去故土的刻骨銘心的情感,學生更無法感同身受,產生共情;即使文章情感最為濃烈的部分——“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我必定為她而戰(zhàn)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絕大多數(shù)學生讀時也只是空洞地吶喊。陌生化導致的情感疏離,直接影響革命傳統(tǒng)作品的教學效果。
2.標簽化下的教學僵化
革命傳統(tǒng)作品普遍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教師在解讀文本時容易陷入模式化、標簽化,形成宏觀、空洞、單一的主題。學生標簽化地理解文本,難以深入感知和體悟語言,教學易走向僵化。例如《老山界》《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寫作對象都指向“戰(zhàn)士”,教師多把謳歌戰(zhàn)士作為教學重點,聯(lián)系當代邊防戰(zhàn)士的英勇事跡,進行慷慨激昂的愛國主義教育,布置作業(yè)也是給戰(zhàn)士寫一封信之類。教學無視文本的特殊性、人物的豐富性,過于強調革命標簽,學生自然興趣不大。
此外,由于特殊時期的文章本身在刻畫人物、表達主題方面有一些藝術性提升,如《白楊禮贊》《回延安》等,如果不能尊重學生的原初體驗和學習難點,一味地拔高,則易使學生產生明顯的距離感。
3.泛德育下的本位缺失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品味言語的獨特魅力,習得優(yōu)美的表達范式,培育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學科的本質要求。過于強調革命傳統(tǒng)作品的人文性,在教學中就會特別關注“寫什么”,而忽視了“怎么寫”,導致語文課異化為德育課,學科本位缺失。
以《紀念白求恩》《最后一次講演》為例:《紀念白求恩》作為紀念性文章,在敘議結合、對比、特殊句式方面有豐富的語用價值;《最后一次講演》是即興演講,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其吸引聽眾、引起共鳴的語言技巧更值得被關注。如果教學時只關注白求恩的高貴品質、聞一多的愛國熱情,會導致革命傳統(tǒng)教育流于形式,終于口號,難以借助語文路徑內化于心。
二、困境之源:三重視域下的語境差
語境是人們運用自然語言進行言語交際的言語環(huán)境,包括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語境。[3]語境差指在同一界域內,語境各因素間的不平衡狀態(tài)。[4]革命傳統(tǒng)作品有特定的內容、主題和時代,其敘述者和解讀者之間存在語境差;不同讀者借由不同路徑進入文本,存在語境差;由于時空、個人風格、經歷等不同,不同作者、讀者即使面對同一現(xiàn)象或文本也可能有不同的認識,形成語境差。
筆者試圖從文本、情景和文化三重視域探析語境差下的革命傳統(tǒng)作品教學困境產生的原因。
1.文本視域:言語矛盾與言語張力
文本視域即上下文語境。革命傳統(tǒng)作品是特殊時期特殊精神的體現(xiàn),有的難以用常規(guī)思維、常識來推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本自身的言語矛盾,這些言語矛盾即構成文本的語境差,使言語產生更大的張力。
以《老山界》為例,老山界是一座難走的山,非常陡峭,也非常險峻,文中卻寫道:“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這樣解釋“奇觀”:雄偉美麗而又罕見的景象。向上連到天空,向下是絕壁,明明是險境,卻以“奇觀”修飾,言語沖突體現(xiàn)了與常理相悖,構成了強烈的反差——“奇觀”中見精神,革命戰(zhàn)士面對困難時的積極樂觀不言而喻。不僅如此,人物言語的選擇,如“我們頂著天啦”,于陡峭險峻中盡顯歡樂,也是作者有意造成的言語沖突,是作者獨特情感的巧妙張揚。如果忽視這樣的語言形式,就難以真正找到與文本對話的切入點。
2.情景視域:非常情境與尋常體驗
構成情景語境的客觀因素包括時間、地點、話題、場合,主觀因素包括身份、職業(yè)、思想、教養(yǎng)、心態(tài)等。[5]革命傳統(tǒng)作品中,散文占大多數(shù),記敘或評價真實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如果沒有置于特定時空、話題和場合,把握敘述者的特點,以尋常體驗去感知非常情境,教學容易出現(xiàn)隔靴搔癢或情感錯位的問題。
統(tǒng)編教材中的革命傳統(tǒng)作品,對于學生而言都是一種“陌生化”的非常情境?!锻恋氐氖难浴分械臇|北生活場景,《回延安》中的陜北特有習俗,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吨芸偫?,你在哪里》的沉重哀傷,《最后一次講演》的凜然正氣,是特定場合、特定身份和特定心態(tài)下的情景語境。教師授課容易出現(xiàn)兩種傾向:一是泛情境化,以此時情境取代彼時情境,未能跟文章深度吻合,導致學生體驗與文本內容為兩張皮;二是情境缺失,學生感知到的是“新鮮”內容,但缺乏共情,難以進入文本情感深處。兩種傾向本質上是一致的,讓學生以尋常體驗去感知非常情境,在教學上流于俗套,立德樹人目標容易落空。
3.文化視域:革命傳統(tǒng)與當代精神
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初中語文革命傳統(tǒng)作品涵蓋了不同時代,其蘊含的革命精神體現(xiàn)出鮮明的歷史傳承性和現(xiàn)實針對性,影響著今天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部分教師解讀時沒有認識到革命傳統(tǒng)與當代精神的關系,無法突破這種歷時語境帶來的語境差,未能經由文本貫通歷史與現(xiàn)實,導致泛泛的德育教化,語文本體地位也因此喪失。
以《白楊禮贊》為例,如果僅從革命精神的角度來理解,這篇文章贊美的是特定年代的精神品質,表達對北方抗日軍民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如果能從言語本身切入去感知這種精神,如“磨折不了,壓迫不倒”“極常見,極易生長”等,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生命力同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堅韌、偉大、積極向上的力量,與“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一脈相承。這樣的精神內核,不正是當今時代所提倡的嗎?
三、突破之道:基于語境差的還原與融通
語境差既為革命傳統(tǒng)作品教學帶來了困難,也帶來了多元化和再創(chuàng)造的可能。筆者嘗試以語境差為切入點,利用還原和融通兩種路徑,在文本、情景和文化語境三個層面進行突破。
1.言意互逆,重塑認知結構
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革命傳統(tǒng)作品言語形式和內容即言與意的相悖之處,發(fā)現(xiàn)隱藏的情感密碼,品味語言內涵,挖掘背后的意義;從詞語的情感色彩和文本語境的一致性角度,尋求情感的獨特表達,在認知方式和路徑上獲得新的啟迪。
如《老山界》《誰是最可愛的人》整合教學設計,“反差”在兩篇文章中體現(xiàn)得比較明顯,筆者將其概括為“險境與‘樂情”“艱難與‘深情”。學生先通過助讀資料,初步了解老山界、紅軍長征,感受老山界的艱險和防空洞生活的艱難,借助朗誦、表演等還原上下文語境差,把握言語矛盾與情感表達的關系,理解戰(zhàn)士的情懷。略舉一隅,詳見右表。
2.比較還原,解鎖精神困境
教師不妨嘗試比較、還原等方法,以社會文化語境為切入點,從共時與歷時兩個向度進行探索,讓革命傳統(tǒng)作品被困住的“精神”得以釋放。筆者以《天上的街市》為例具體說明。
一是還原寫作素材。在民間傳說的牛郎織女故事版本中,牛郎和織女被狠心的王母阻隔在銀河兩岸,一年只能相會一次,具有悲劇色彩。但在《天上的街市》中,詩人摒棄了牛郎織女故事的悲劇因素,甚至把造成不幸的障礙——銀河,也化成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他們騎著牛兒跨過淺淺的銀河在天街閑游。詩人為什么要對“銀河”“牛郎織女”做這么大的改編?因為詩歌是想象的文學,而想象往往源自現(xiàn)實世界的缺失,民間傳說中的悲劇因素普遍存在于現(xiàn)實,而這份詩意的浪漫則與現(xiàn)實語境相悖,表達了詩人獨特的情思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二是還原創(chuàng)作情境。《天上的街市》寫于1921年,五四運動浪潮消退,面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和深重的民族苦難,許多知識分子陷入了苦悶彷徨。當時地上的世界是“眼兒淚流”“心中作嘔”的印象:“游閑的尸,淫囂的肉”,“滿目都是骷髏,滿街都是靈柩”[6]。詩人目睹這種現(xiàn)實,感到一種“幻滅的悲哀”,他向往愛與美的理想境界,不知道如何讓理想在人間實現(xiàn)。為讓學生深入體會郭沫若這種創(chuàng)作背景和心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大家》制作的《中國文學名家·郭沫若》等節(jié)目,化抽象為具體,體悟郭沫若對于光明的向往。
當然,還可以借助“1+X”的閱讀路徑,對同一時期的詩歌進行聯(lián)讀、比讀等。通過同一語境下不同文學表達的比較閱讀,更好地還原歷史原貌,還原真實情境,使學生在語境差中理解這一篇的獨特之處,達到語文素養(yǎng)和育人價值的同一。
3.任務統(tǒng)整,鏈接真實生活
基于語境差的還原與融通還可借助任務統(tǒng)整,或鏈接真實生活,尋求革命傳統(tǒng)作品教學突破之道。
一是整合教學。對于情景語境比較接近的篇目,可以通過整合教學集中引入背景資料、進入情境、組織活動,進行語境的還原與融通,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廣東省教研員馮善亮老師曾帶領團隊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學習資源,整合《黃河頌》《土地的誓言》進行教讀課設計,以“朗誦會”的形式設計大任務。這兩篇文章均以直接抒情為主,情感飽滿熱烈,且都創(chuàng)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同樣的時代背景,同樣抒發(fā)對黃河、故土的熱愛,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情感表達。通過集中式的活動,借助相似的助讀材料、情景體驗和探究,達到對語境差的深刻理解與融通。
二是項目式學習。項目式學習借助體現(xiàn)學科本質的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對語境的理解和感受,避免革命傳統(tǒng)作品教學的標簽化和泛德育化。例如,在七年級開展“品讀榜樣事跡,知曉榜樣精神”的項目學習活動,設置本質問題“如何發(fā)揮革命榜樣人物的榜樣作用”,制作“革命榜樣人物風云榜”,整合《紀念白求恩》《鄧稼先》《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等文本,就表現(xiàn)人物的手法及人物革命精神進行專題探究。項目實施中,重視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建構和搜集資料,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對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分析,實現(xiàn)由“旁觀”到“移情入境”的角色轉換。
三是跨學科學習。真實性是革命傳統(tǒng)作品的最大特點。如果以跨學科思維打破知識壁壘,拓展學生視野,加深學生對這一類題材的認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語境差。當然還可以建立革命傳統(tǒng)與當代精神的有效鏈接,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深化革命傳統(tǒng)教育。但要注意的是,不可以過度依賴課外資源和實地探訪,以免越出語文學科認知情境,增加學生學業(yè)負擔。
總之,語境差在初中語文革命傳統(tǒng)作品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并利用語境差,對革命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換,可以更好地發(fā)揮革命傳統(tǒng)作品培根鑄魂的作用。當然,如何更好地通過革命傳統(tǒng)作品教學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還需廣大教師作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