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金的長篇小說《柏青哥》創(chuàng)造了一個在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輪盤,其特有的時代故事道出了小人物內(nèi)心無法訴說的悲傷。本文以該小說為中心,從空間敘事角度出發(fā),分析主人公順子少時離開故鄉(xiāng)影島,經(jīng)由日本大阪,再到最終的定所橫濱這一生的心路歷程。剖析其在家族與故鄉(xiāng)、融入與歸屬、生活與尊嚴中不斷取舍、找尋自我、形成主體意識的過程。
作家李敏金是美國當代移民文學領域中的一位重要作家,其發(fā)表于2017年的代表作品《柏青哥》講述了四代人的恩怨糾葛,將歷史背景投射到個體人物身上,反映了人物命運的曲折變化。作者通過多個維度來透視主人公的生活境況,關注他們對身份認同的追求,生動地描繪了其生存價值,因而該小說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一、空間敘事理論
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兩個重要維度,敘事是存在于具體時空中的,任何敘事作品都是發(fā)生在某一段具體的時間中和某幾個具體的空間中,脫離于時間和空間的敘事是不可能存在的。①然而與時間這一維度相比,人們對空間敘事的關注往往是欠缺的。但到了20世紀末,學者們開始關注人文生活中的“空間性”,把以前給予時間和歷史、給予社會關系和社會的重視,紛紛轉移到空間上來。②進而逐漸形成一套理論體系。
空間敘事是把空間元素融入文學作品當中,并以小說作為體裁進行敘述,空間提供了故事情節(jié)與人物行為的活動場所,促進了整體故事的向前發(fā)展,通過對空間的運用,為故事所需的場景提供了支持,也制約了人物的行動。③目前,很多現(xiàn)代小說家利用空間表現(xiàn)時間,利用空間布置小說的結構,甚至推動整個敘事過程。小說《柏青哥》中的空間敘事藝術便是很好的例子。
二、《柏青哥》小說空間敘事的呈現(xiàn)
(一)記憶根源的故鄉(xiāng):釜山影島
在小說開頭,“家是一個名字,一個非常強大的字眼……都更強大”。④一句話道出了空間所具有的強大力量,而主人公順子生長生活的故鄉(xiāng)釜山影島便是這樣一個空間。在影島,順子果斷地拒絕了高漢秀提出的要求。即使和他在一起能夠給自己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即使她心系于他,可一切幻想都在得知他已有妻女后消散了。面對高漢秀的誘惑,順子之所以能夠選擇拒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她自己的父親侯奈。順子的父親侯奈是代表影島空間性的人物,他是支撐順子尋求自我歸屬的根源所在。他珍愛順子,將她置于首位,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不同于當時傳統(tǒng)社會的面貌。這樣的他卻在順子十歲那年離開了人世,可他對順子的影響卻是永恒的。
與影島一樣,順子成長生活的民宿也具有獨特的空間意義。它既是順子的家,也是寡婦楊金雇傭孤兒兩姐妹工作的職場。這里同樣是傳統(tǒng)秩序的象征性空間。⑤無法與高漢秀結婚的順子,她腹中的孩子也只會是個沒有姓氏的私生子,而母親的民宿也會因自己受盡辱罵。因此,順子選擇與伊薩結婚,離開影島。臨行前,母親對她說:“好好照顧你的丈夫,否則,就會有另一個女人來照顧他;尊重你丈夫的家人,服從他們。如果你犯錯,他們會詛咒我們的家人?!雹揄樧幼袷刂@一“準則”,同時,又在某種程度上與之抗爭。此外,小說強調影島是一片充滿傷痛的土地。楊金的佃戶父親在查田中失去了租借權,伊薩所看的新聞也滿是悲傷的故事,米店楚老板小女兒的丈夫被警察追捕逃走了……這與順子父母帶給她的溫暖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也為后文順子離開故鄉(xiāng)做出了鋪墊。
(二)人生的試煉之地:大阪
如果說代表釜山影島空間性的人物是侯奈,那么象征大阪空間性的代表人物便是伊薩的兄長約瑟和富商高漢秀。二者皆是順子在大阪找尋自我的阻力,相較于高漢秀,約瑟的力量是弱小的,但作為“一家之長”,他對順子的阻礙則是巨大的。
順子一家生活的地方是貧民區(qū)——亞野區(qū),在這里,“牲畜發(fā)出濃烈的臭味,蓋過了食物的氣味,甚至比室外廁所的氣味都要強烈”。⑦約瑟和妻子慶熙雖是這里唯一擁有房子的人,但他們的生活卻十分貧苦。即使是在這樣的地方,順子依舊找到了超越傳統(tǒng)的自我。使順子脫離危機的人雖是伊薩,但來到大阪后,伊薩卻更多地依靠頑強的順子。然而在這一過程中,順子面臨的最大阻礙便是兄伯約瑟。他不允許家中的女人去外面工作,因此,在順子提出想去工廠時,二人發(fā)生了爭吵。即使在順子替自己還債之后,他仍說道:
“愚蠢的女人!我知道有些愚蠢的女人替我還了債,那以后我上街怎么能……那我不是成了膽小鬼了。”⑧
伊薩入獄后,生活愈發(fā)艱難,順子不顧約瑟的反對,在市場賣起了泡菜,后來在燒肉居酒屋老板金昌浩的邀請下,去廚房幫忙,此時的順子,迎來了她成功的頂峰。在順子的影響下,慶熙也發(fā)生了改變。一直以來遵守傳統(tǒng)、服從于丈夫的她認為,“我嫁給了一個很好的男人”“我聽我丈夫的”。⑨她做泡菜大嬸的夢想不被丈夫允許,便只能在家里幫順子。在與丈夫和順子的關系中,慶熙顯然是被牽動的一方,但這已然是一種轉變。順子在大阪不斷掙脫束縛,找尋自我之地的表現(xiàn)是其女性主體意識形成的體現(xiàn)。
代表大阪這一空間的另一人物——高漢秀與約瑟不同,作為日本關西地區(qū)最強大的放債人森本的長婿,他想利用自己的強權將順子變成自己的所有物。從任何角度看,他都與順子的父親形成了鮮明對比。即使自己已有妻女,高漢秀依然貪戀順子。他是……也是大阪的化身。⑩他對手下金昌浩說:“我既不是朝鮮人,也不是日本人,我只是一個生意人?!保?1)在高漢秀的推動下,順子取得了成功,而這種成功只是經(jīng)濟上的,從某種角度上說,這也是一種失敗。順子在燒肉居酒屋的工作、在戰(zhàn)爭尾聲,順子一家去往的大阪郊區(qū)農(nóng)場,以及約瑟在長崎鋼廠做監(jiān)工的工作,都是高漢秀安排的。因此,對于順子而言,這并不是真正的成功。高漢秀這一人物是充滿諷刺意味的,他是順子找尋自我的攔路人,同時,又是幫助順子生存的支援者,是有一定意義的象征性人物。
(三)輾轉過后的“定所”:橫濱
順子的一生一直為掙脫束縛、創(chuàng)造新的人生、找尋自我而努力著。作為女性,順子最難跨越的便是“母親”這一角色。她拒絕高漢秀的幫助,憑靠自己的能力照顧家人,但她唯一一次主動尋求高漢秀的幫助,是為了找尋失蹤的諾亞,這是她作為母親的執(zhí)念,而這也使她終究無法擺脫高漢秀的陰影。得知諾亞的消息后,即使高漢秀都認為也許不見他才是更好的選擇,但順子仍固執(zhí)地說,“諾亞和摩撒是我的全部”“我為我的孩子而活”。(12)然而見面后諾亞的死,讓順子陷入了巨大的悲哀之中。順子的這種執(zhí)念,在楊金死前的話中也有所體現(xiàn),“你只想著諾亞和摩撒,聽說我要死了才知道回來。你有想過我嗎?”(13)
此后,順子展現(xiàn)出了超越性的改變。在小說結尾,順子不再執(zhí)著于兒子和孫子,而是走向了慶熙的“家”。這是她離開釜山影島,再到大阪的露天市場,最終在橫濱找尋的歸宿。這一行為是她對傳統(tǒng)觀念的挑戰(zhàn),具有深刻意義。橫濱這一空間有著很強的象征意義,在小說中,橫濱是一個多種異質文化相互融合的城市。(14)在這里,所羅上的是主張英文教學的國際幼兒園,住的是住宅區(qū)的新式房子,所羅在橫濱的前女朋友和他的家人說的話也是朝鮮語、日語、英語相混合的。小說也通過描寫橫濱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性,表達了對“異鄉(xiāng)人”所處環(huán)境的思考。摩撒自兒時起,便渴望在美國生活,因此,他希望所羅在美國公司工作。
三、從小說空間敘事看主人公順子的心路歷程
小說中,順子一生輾轉于三個空間——釜山影島、日本大阪、橫濱,空間的變化反映了人物心路歷程的變化。在故鄉(xiāng)影島,順子是個被父親珍愛的小女孩,天真單純。在這里,她遇到了改變她一生的男人,那時的順子對愛情是懵懂的,她懷上了孩子,天真地幻想著自己和男人的未來,然而世事不如人愿。成為一個寡婦家中未婚先孕的女孩,這對她和她的家庭是災難的,她不愿答應高漢秀的要求,即使這能給她帶來優(yōu)渥的生活。也正是在這時,她遇到了此生的丈夫,拯救她于水火之中的正直牧師——伊薩。對于當年為何拒絕高漢秀的原因,老年時的順子給出了這樣的答復,“我怎能過分裂成兩半的生活,一半是我可以說的,一半是我必須隱藏的,那樣的生活沒有任何意義”。(15)年少時的順子已經(jīng)有了突破傳統(tǒng)的勇氣,雖有無奈,但這是她主體意識初步形成的體現(xiàn)。
來到日本大阪,順子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她所居住的亞野區(qū)臟亂不堪,一家人靠著微薄的收入艱難度日。在這里,順子與約瑟代表的家長制思想發(fā)生了劇烈沖突,她為約瑟還清債務、去市場上賣泡菜、和慶熙在燒肉店的廚房幫忙……這些都觸碰到了約瑟的禁忌,然而,這也正是順子突破傳統(tǒng)束縛的體現(xiàn)。而另一邊,在大阪擁有強大掌控力的高漢秀,其既是順子的阻礙者,又是推動她成功的助力者。在這一階段,順子的心既是堅定的,又是矛盾的。她堅定地認為自己必須努力工作,直到不能再工作為止,但她又是矛盾的,在當時,作為一個異國女人,她無法憑借自己的力量生存下來,她無法徹底擺脫高漢秀。這使她形成了新的主體意識,使她走向成功,但又無法完全成功。此時的順子是一個可以為了家庭和孩子付出一切的母親,而她對孩子的執(zhí)念卻使她陷入了人生中最大的悲劇,這是她主體意識局限性的表現(xiàn)。最后,經(jīng)過一生的輾轉,順子找到了人生的定所,與其說該定所是橫濱這一現(xiàn)實存在的空間,不如說是屬于順子的心靈歸宿。她走向了慶熙的“家”,那個她離開故土、幾經(jīng)輾轉找尋到的人生定所。這是她最終放下母親這一角色帶有的執(zhí)念,擁有真正的主體意識的表現(xiàn)。
回顧順子的一生,她是天真無邪的小女孩,備受父親的寵愛;是墜入愛河的懵懂少女,天真地信任著那個已婚男人;是懷著身孕嫁給牧師的少婦,無奈離開母親和故土;是為了丈夫承擔家庭責任的妻子,辛勞奔走;是為了孩子操勞一生的母親,無法擺脫的局限;也是遲暮之年走向歸所的老人,放下對孩子的執(zhí)念,回歸自我。小說通過空間敘事手法,描繪了主人公順子作為一個移民女性的心路歷程,她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但她從不束縛于所謂的命運框架下,一直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尋求生命的平衡,頑強地生活著。
四、結語
《柏青哥》作為美國當代移民文學中的一部力作,圍繞主人公順子這一女性人物的一生,講述了四代人的家族史。充分展現(xiàn)了在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失望與希冀并存、得到與失去共生。離開故鄉(xiāng)釜山影島,輾轉到日本大阪,最終找尋到了人生的定所橫濱,順子一生的艱辛之路是她突破傳統(tǒng)秩序的束縛,找尋自我的歷程。她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她的韌性和毅力,以及對生存的希望,使她在時代的巨浪中堅強地生存了下去。
注釋:
①陳潔:《白鹿原》小說的空間敘事研究,中國礦業(yè)大學,2019年:3。
②陸揚:空間理論和文學空間,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04):33。
③余新明:《吶喊》《彷徨》的空間敘事,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216。
④李敏金:《柏青哥》.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年:2. 英文原文為“Home is a name,a word,
it is a strong one;stronger than magician ever spoke,or spirit ever answered to,in strongest conjuration”。
⑤林珍熙,李敏金:《柏青哥》中在日朝鮮人的場所談論,藝術人文社會多媒體論文集,2019年,9:295。
⑥⑦⑧⑨(11)(12)(13)(15)李敏金:《柏青哥》,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年:76;81;112;105;215;146;180;154。
⑩(14)孫英熙:超越離散文學的邊界:李敏金
《柏青哥》中邊緣人的生存境況,英語英國文學,2020年,25(3):72;78。
參考文獻:
[1]陳潔.《白鹿原》小說的空間敘事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9.
[2] [美]李敏金.柏青哥[M].劉勇軍,譯.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
[3]陸揚.空間理論和文學空間[J].外國文學研究,2004(04):31-37+170.
[4]余新明.《吶喊》《彷徨》的空間敘事[D].華中師范大學,2008.
★基金項目:本文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大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鄭苑昕,女,碩士研究生,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亞洲學院,研究方向:亞非語言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