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琴
內容摘要:蒙學教育是我國古代兒童學前教育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兒童的教育和教養(yǎng)是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基礎。蒙學教育經歷了一定的發(fā)展時期,且不斷專業(yè)化,有專門的教育機構和蒙養(yǎng)讀物。筆者旨在初探宋代的蒙學讀物,分析宋代主要蒙學讀物的智慧,而與教育理論相結合,學習借鑒古代蒙學讀物智慧,促進幼兒教育教材編寫的完善。
關鍵詞:蒙學讀物 現實意義 兒童讀物編寫
蒙養(yǎng)讀物富含古代教育的智慧,對古代蒙養(yǎng)讀物的初探是尋找古今童蒙教育的契合點,以促進當前幼兒教育的發(fā)展,從而取其精華促進幼兒教育的發(fā)展。
一.關于蒙學和蒙學教育
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學校稱為蒙學。[1]還有人認為蒙學指我國古代針對蒙養(yǎng)階段的教育設計,其名稱源于“蒙以養(yǎng)正”或“養(yǎng)正于蒙”,就是當兒童智慧蒙開之際及時施以正當的教育,或用正當的教育啟迪兒童使之健康成長。蒙養(yǎng)教育一般指七八歲至十五六歲的教育階段,包含幼兒教育的一部分。[2]蒙學是關于兒童的教育,是兒童接受的第一階段的教育。
宋代蒙學讀物發(fā)展的背景是宋代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政治環(huán)境促進了教育的發(fā)展。科舉制的發(fā)展、官學和私學的發(fā)展、書院的繁榮,給蒙學讀物的官學發(fā)展營造了良好環(huán)境。宋代興起了三次興學運動,即范仲淹的“慶歷興學”、王安石的“熙寧興學”、蔡京的“崇寧興學”。
宋代蒙學讀物作為學校的教材,它的發(fā)展可以反映教育的演變。蒙學讀物的內容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反映了統治階級希望人民成為什么樣的人,也包含了一些行為規(guī)范和訓練,統治者希望童蒙將來發(fā)展為順民,為統治階級所用。其中對兒童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禮儀道德、文化水平等都提出了標準和規(guī)范。蒙學的發(fā)展關系到童蒙的成長,而分析蒙學讀物的發(fā)展可以反映教育的演變,社會與政治對教育的要求因歷史條件相異而不同。[3]蒙學讀物的發(fā)展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北宋教育家司馬光認為抓緊早期教育對人的一生都很有意義。[4]南宋呂祖謙認為等孩子長大了再教育好比種樹,樹小的時候不加修剪,任其自然生長,很容易又歪又斜,等到長成合抱之木后再去修剪整枝要費很大的力氣。[5]所以要重視對幼兒的教育,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宋代代表性的蒙學讀物
宋代代表性的蒙學讀物主要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詩》等,宋代的蒙學讀物還有呂本中的《童蒙訓》,呂祖謙的《少儀外傳》,程端蒙的《性理字訓》等。[6]有些雖然不是成書于宋代,但是流傳下來對宋代蒙學教育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宋代王應麟《三字經》,《三字經》的現代意義,《三字經》作為現代仍然具有重要價值的一部蒙學作品,有其真正的意義,它的不朽在于其思想內容的不朽。它行文淺易明白,婦孺皆知,流于民間傳誦、吟唱。對于兒童的道德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的確具有現實意義。其中有很多傳誦千古的名句。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講的是大凡人在幼時,天性都是善良的。天性原來差別不大,只是因受環(huán)境影響,習俗才有良莠不齊?!敖讨溃F以?!币鉃榻逃脑碣F在于專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即使是寶石美玉,不加雕琢,還是不成件品。人有美才,不經教育,總不能知禮義。[7]《百家姓》成書于北宋初年,收集中文姓氏411個,后來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沒有字與字之間沒有相關聯的實際意義,但是對于兒童來說是一本很好的集中識字的課本。
《千字文》據史書記載,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時期(502—549年)編成的,編者是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雖然成書于南朝,但也是我國的主要蒙學教材之一。這一千個字不重復,也互不聯屬,文筆優(yōu)美、措辭華麗,是一本集中識字教材。集中識字有助于兒童在短期內習得大量的生字詞,對于認字有明顯效果。《千字文》的識字還是比較魚龍混雜的,對幼兒來說有些字過于生僻,這就要求教師對其進行分階段、分形式來要求學生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比如有些要求會讀、會認就可以,有些要求會寫、懂意思?!肚ё治摹返臅ㄗ髌酚绊懞艽?,《千字文》各個書法大師的作品和碑刻可以用來作為欣賞和臨摹的范本?!疤斓匦S,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晨宿列張。寒來暑往,秋藏冬收?!币鉃樘炜瓷先ナ乔嗪谏?,地則是黃色的。遠古時代,大地上遍生荒草野樹,一片莽莽蒼蒼。白晝太陽當空照,黃昏以后,漸漸西沉。入夜則月亮升起,漸圓漸滿,群星分布在天空。一年始于春,春去夏來,過了秋天,就是歲末的寒冬?!肚ё治摹烽_篇就包含了天文地理和日常生活常識,行文簡單易懂、符合邏輯。
北宋汪洙的《神童詩》行文淺顯,適合年幼兒童記誦。有些宣揚了一種惟有讀書高,讀書成為達官貴人、光宗耀祖的思想,對于推進士人讀書和參加科舉有重要的影響。也有關于生活常識,人情世故等一些內容?!渡裢姟分械摹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雖然包含許多封建輪流道德的教化思想,但是也不乏深刻的倫理常識,與當時的社會需求相符。童蒙學習一些詩歌有助于兒童感知古代詩詞的魅力。而且《神童詩》中的詩篇簡短易懂,兒童易于接受?!渡裢姟酚凶x書為進入仕途,為朝廷效命的意旨,這可以結合社會背景理解,它的現代意義還在于它鼓勵學生讀書,多掌握知識與才能。
此外,還有朱熹編纂的《小學》和《童蒙須知》,《小學》向兒童灌輸封建道德思想,并使之根深蒂固,有道德教化和為統治階級培養(yǎng)人才的作用。“小學“是有關于語言文字的學習,包含了許多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是一部重要的啟蒙教材。它的道理明白曉暢,行為規(guī)范容易做到,符合童蒙教材的主要特點,甚為后人推崇。
《童蒙須知》對于童蒙日常生活和學習的要求具體明確,包含了許多行為道德規(guī)范,如“衣服冠履第一”“語言步趨第二”“灑掃涓潔第三”“讀書寫字第四”“雜細事宜第五”等,對童蒙的日常生活進行教育和規(guī)范,以培養(yǎng)兒童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與技能。
古代的私塾教育和蒙學教育有其局限性和落后性,主要表現在對人性的束縛和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上。蒙學中教學上重注人不重啟發(fā),重背誦不重理解,重訓練不重興趣,這是古代蒙學教育的一些弊端。我們要理性地對待古代的蒙學教育和教材,不宜過分強調、夸大其德育教化功能,不能忽視蒙學教材的社會適用性,不宜將蒙學教材作為青少年國學教育中的經典教材。[8]蒙學讀物的保留是對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對此我們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繼承的同時,了解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和生理發(fā)展,這樣才能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三.宋代蒙學教育的代表人物——朱熹
(一)朱熹的主要生平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熱衷于教育活動,他認為8至15歲為小學階段,任務是培養(yǎng)“圣賢坯璞”,小學應學習行事和日常行為規(guī)范。朱熹注重蒙養(yǎng)階段的童蒙教育作用,并且編寫蒙學教材,代表作有《小學》《童蒙須知》。
(二)朱熹的教育活動
朱熹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發(fā)揚者之一,朱熹專門從事教育活動達四十年之久。他的一生離不開教育活動,他或是直接教導學生,或是整理編纂教材、復建書院,修復了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他的兒童教育思想散見于他的一些詩文當中,主要還是在于他編寫的蒙學教材《小學》《童蒙須知》之中。
(三)朱熹的教育主張
朱熹是儒學家也是理學者,他對當時的學校教育進行了批評,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倫,當時的學校沒有按照這個目的去教學,必須改革。批評當時的學校沒有以“明人倫”為學校的教育目的。但是他的主要思想還是為封建統治者的政治服務。他主張居敬窮理的為學方法,認為學習要態(tài)度認真專一,讀書窮理。另外他根據“小學”與“大學”的教育綱領,制定了白鹿洞書院的學規(guī)、教學論和讀書法。認為要從小教育兒童灑掃進退,學習詩書禮樂。另外還總結了“朱子讀書法”,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等。例如,“著緊用力”意為讀書要緊湊,擠時間去專研。居敬持志意為學習要嚴肅認真,抱定志向。[9]朱熹的主要的兒童教育思想為:重視蒙養(yǎng)教育;要求慎擇師友;強調學眼前事;提倡正面教育為主。[10]朱熹的這些教育主張都對我國的蒙養(yǎng)教育和后來的兒童教育,甚至是其他層次的教育教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四.宋代蒙學讀物的現實意義
(一)母語養(yǎng)成教育意義
蒙學教材的當代價值主要體現在對青少年母語的“養(yǎng)成教育”上,歷史文化知識的普及教育以及傳統倫理道德的熏陶教化上。[11]古代蒙學讀物大多采用韻語形式,讀來朗朗上口。蒙學教材的作用在于讓兒童學習漢語的讀音、漢字的字形。
(二)思想教育意義
其中蘊含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包括當時的社會規(guī)范和統治者的階級意識。如由于科舉取士的形式和考試的要求,使得萬千學子,從小學習蒙學讀物,從中習得一定的知識,形成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和共同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
(三)編寫現代兒童讀物的借鑒意義
蒙學讀物對編寫現代兒童讀物有借鑒意義,主要表現在對傳統文化知識的選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上。譬如,關于童蒙讀物的編寫形式、童蒙讀物內容的選擇、思想性的編排等。
(四)傳承古代教育智慧
蒙學讀物蘊含了古代教育的智慧,以文字的形式將古代的知識記錄下來,使得大多數古代教育智慧得以流傳。蒙學讀物宣揚的美德得以影響一個時代的人,其教育光輝將依舊發(fā)揮其光芒。蒙學讀物主要是關于兒童的做人準則,做事的規(guī)范,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標準,社會承認的主流價值觀。比如到如今還泛著光芒的《三字經》《百家姓》《神童詩》等。
五.蒙學讀物對幼兒讀物編寫的啟示
幼兒讀物的編寫現狀不容樂觀,兒童讀物市場存在很多問題:質量參差不齊;主題單一,缺乏創(chuàng)意;內容繁雜;題材多外國經典,少本土原創(chuàng);形式多樣但安排不當;多媒體電子讀物對幼兒圖書閱讀形成沖擊。此外,有家長反映幼兒讀物還存在以下問題:過于商業(yè)化,薄薄幾頁書贈品一大堆;圖書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由于一些出版單位以商業(yè)利益為指向,很多幼教圖書在內容上出現嚴重的同質化現象;部分書籍校對錯誤百出。在一些圖書批發(fā)市場以及超市書攤上,有相當一部分少兒讀物存在粗制濫造的現象,文字、圖案印制模糊,書中拼音及文字錯誤百出等。
針對類似以上問題,筆者淺略提出以下幼兒讀物編寫的發(fā)展方向:
1.根據幼兒的特點編寫教材
幼兒不具備對知識的選擇和甄別能力,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身心發(fā)展不完善,可塑性強,因此教師、編者對教材或者兒童讀物肩負著主要責任,需根據幼兒特點編寫。
2.關注幼兒的思維特性
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需要成年人為其“量身定做成長套餐”,也需要教師引導和家長的教育,注重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應盡量使兒童的天性得以保護,根據兒童的自然需求保護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愛游戲的天性,使兒童在健康的環(huán)境,甚至是大自然中健康、快樂成長。
3.抓住幼兒的最佳發(fā)展期
幼兒的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關系到民族的未來和社會的前進。幼兒在5歲以后8歲以前,是獲得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發(fā)展為兒童將來的發(fā)展將奠定良好的基礎。如果發(fā)展不好將影響兒童一生的發(fā)展。錯過了最佳發(fā)展期,兒童的智力就很難得以開發(fā),甚至兒童時期的挫敗將對其今后的發(fā)展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抓住幼兒的最佳發(fā)展期,提高兒童語言教育讀物的編寫質量,開發(fā)語言發(fā)展的系列書籍,編寫適合兒童發(fā)展的書。避免幼兒因的得不到良好的引導而錯過語言發(fā)展的最佳時期,家長要正確的引導幼兒說話。
4.滿足幼兒身心發(fā)展需要
幼兒讀物的編寫應該體現幼兒的真正本性和滿足幼兒成長的需要,分階段為提供幼兒成長相應階段所需要的讀物。
5.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水平
編寫具有時代氣息,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水平的兒童讀物。讓真正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參與到幼兒讀物的編寫中來。時代愈發(fā)展,文化氛圍愈開放。時代前行的腳步,離不開一個開放的心態(tài)和一個包容的社會氛圍。而一個包容的社會應該為幼兒的發(fā)展提供更好的條件和機會。
6.注重幼兒社會性的培養(yǎng)
幼兒讀物的編寫要注意幼兒社會性的培養(yǎng),幼兒雖然還沒有明確的主體意識,但我們不能忽視幼兒的主體性。幼兒是社會中的人,幼兒讀物要教給幼兒與人相處的能力,一些基本的社會規(guī)范,使幼兒通過學習習得一定的道德或知識。
7.以幼兒為主體
要以兒童為主體,體現兒童的發(fā)展需要。我們應該以經典蒙學讀物為導向,關注兒童讀物的編寫,編寫優(yōu)秀的幼兒讀物供家長和老師選擇。并且為幼兒教師的發(fā)展提供專業(yè)的指導,明確適合幼兒發(fā)展的書籍、方法等。
此外,編寫幼兒讀物還應注意:提高幼兒教育的地位,重視幼兒讀物的編寫,提高對幼兒教育作用的認識,編寫適合幼兒健康成長的童蒙讀物和教科書。鼓勵本土作家創(chuàng)作關于兒童的本土特色作品。社會發(fā)揮的作用設立幼兒教材編寫基金,深化幼兒教育研究,建立幼兒教材編寫制度,還要進行教育立法,促進教育公平。社會要對幼兒讀物市場進行正確的導向和市場的規(guī)范。
宋代的蒙學讀物蘊含了寶貴的教育財富,通過初步了解和分析宋代主要蒙學讀物的內容,結合當前幼兒讀物市場的現狀,分析幼兒讀物編寫的發(fā)展方向,以期促進幼兒教育教材編寫的完善。當然幼兒讀物的發(fā)展還任重道遠,筆者的淺薄之見遠不足以解決當前幼兒讀物的問題。僅此希望更多的人關注幼兒的發(fā)展,關注幼兒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關注幼兒讀物的編寫與選擇。
注 釋
[1]賈佳.蒙學教育傳播初探——以少兒讀經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07.
[2]高月鋒、林春田.略論古代蒙學中語文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J].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4.
[3][6][9]毛禮銳.中國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79.
[4][5]廖其發(fā).中國幼兒教育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7.85.
[7]劉篤齡.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 神童詩[M].上海:上海書店,1992.1.
[8][11]李香平.論蒙學教材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當代價值與理性繼承——以《三字經》、《弟子規(guī)》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2.2:109-113.
[10]唐淑,鐘昭華.中國學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qū)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