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 姚爭
2022年3月,筆者在撰寫本文前,以“新主流紀錄片”為關鍵詞查詢知網(wǎng),只能搜索到兩篇相關論文。它們分別是:《新主流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變與不變——4K超高清紀錄片<澳門二十年>創(chuàng)作手記》(2020年)[1]和《新主流、新業(yè)態(tài):2020年中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發(fā)展透視》(2021年)[2]。無論是以主題、篇名還是“篇關摘”進行查詢,如果相關論文使用了“新主流紀錄片”這樣的詞或概念而沒有在其關鍵詞中出現(xiàn)“新主流紀錄片”的,那幾乎是不可思議的——至少說明論文作者對于“新主流紀錄片”只是用來隨便裝點門面而不是真正有所研究的??梢娖駷橹?,紀錄片學術界開展的“新主流紀錄片”研究既晚又少,比不上從1999年就開始,并且專門研究論文一直很多的“新主流電影”研究①。按照對于“主旋律紀錄片”的一般理解和關于“主流紀錄片是紀錄片政治化的產物”[3]的經典觀點來看,新主流紀錄片應該始于改革開放之后。它的“新”主要體現(xiàn)在紀錄片拍攝內容并非一定是“主旋律的”,也并非一定是“政治化的產物”,而是開始更多向歷史人文、自然地理、非遺民俗、考古發(fā)現(xiàn)和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故事等方面拓展,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欄目短紀錄片、系列短紀錄片等作品形態(tài),不斷探索作為“微電影”樣式之一——短紀錄片的“三段式敘事”等創(chuàng)作方法。本文主要從短紀錄片——即其作品形態(tài)“小微化”及審美特征等方面來探析中國新主流紀錄片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一、百姓故事與紀實性
作為改革開放新時代的產物,新主流紀錄片受到“微時代”“微文化”影響的主要結果是其形態(tài)的小微化,其中經典的創(chuàng)新表現(xiàn)是央視比較自覺地大量創(chuàng)作小微化的欄目短紀錄片。那些短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早于2009年“微博”在新浪微博正式上線的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新主流紀錄片小微化即便不是與自覺地接受現(xiàn)代文藝碎片化地表現(xiàn)的理念相關,也應該是比較自覺而主動的創(chuàng)新選擇。這個自覺創(chuàng)新選擇的起始時間及起源形態(tài),就是央視于1993年創(chuàng)設的大型電視欄目《東方時空》中的子欄目《生活空間》。
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紀錄片的發(fā)展歷史,上海電視臺1993年創(chuàng)設的《紀錄片編輯室》和央視同年創(chuàng)辦的《生活空間》都不容忽略。就中國新主流紀錄片作品形態(tài)自覺進行小微化創(chuàng)新方面,《生活空間》及其10年之后更名為《百姓故事》的這兩個子欄目是最早出現(xiàn)、也是最為集中的。在《生活空間》還沒有更名為《百姓故事》的時候,這個子欄目的廣告語就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這句廣告語深得人心,影響很大,其實也道出了這個欄目短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原則。一方面,《生活空間》及后來的《百姓故事》都屬于日播節(jié)目,不以庶民生活和百姓故事為對象,哪來這么豐富多彩的節(jié)目資源?另一方面,“《生活空向》制片人陳虻要求這個欄目應該服務于社會普通人,即普通老百姓,用有關評論家的說法,就是為老百姓立傳,所以他提出要用親人般的、朋友般的視角”[4]。這種短紀錄片努力講述百姓故事的創(chuàng)作理念,充分體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所說“每個人都了不起”這句話的思想精神,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時創(chuàng)作的諸如《我和我的祖國》那樣的故事影片內容選擇及結構形態(tài)選擇具有異曲同工之處??傊?,內容的創(chuàng)新接地氣、敘事角度的親近感使得《生活空間》《百姓故事》這個欄目播放的短紀錄片,不僅作品形態(tài)具有小微化的創(chuàng)新,而且創(chuàng)作理念及方法也有極大的創(chuàng)新,其對中國新主流紀錄片的形成及發(fā)展具有不容小覷的貢獻。
2005年4月,央視開播單獨設立的短紀錄片欄目《紀實十分》,由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在每周一至周四晚上9:40分這個黃金時間段播出。除了時長上的同樣小微化,其題材內容與《百姓故事》非常接近,也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相比較而言,正如其欄目名稱以“紀實”開頭一樣,其中播出的短紀錄片的紀實性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盡管有些內容因為過于展現(xiàn)比較客觀的過程紀實而接近社會新聞的深度報道(比如如何搶救落井小孩),但是其紀實性的加強,小人物故事特色和紀錄片屬性的總體保持,都使得中國新主流紀錄片借助這些短紀錄片的創(chuàng)新而發(fā)展,并且事實上為央視紀錄頻道開播后繼續(xù)大量創(chuàng)作短紀錄片和設立短紀錄片欄目開了先河。以此來看,從2019年1月1日開始,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共同推出的小短片《秘境之眼》,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其影像的紀實性——它以短視頻的方式和原生態(tài)的內容,把觀眾帶入祖國東西南北中,于高山、密林、濕地等秘境中,使觀眾得以窺見各類珍稀動物的形容體態(tài)和活動狀況。
從作為子欄目的《生活空間》到《百姓故事》,再到專門欄目的《紀實十分》及《微9》;從出手不凡的《故宮100》到引發(fā)更大范圍觀看熱情的《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它們持續(xù)不斷地提升了廣大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觀看熱情,在實現(xiàn)新主流紀錄片小微化形態(tài)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同時,也形成了非??上驳娜诿浇閭鞑ガF(xiàn)象。
二、欄目存續(xù)與故事性
也許是因為短紀錄片的容量有限,一般單個作品難以有較好的傳播效果,所以作為作品形態(tài)小微化創(chuàng)新的中國新主流紀錄片的一部分,短紀錄片一般都以欄目化的方式存續(xù),即一般都會開設專門欄目來保證自身存續(xù)并擴大自身傳播影響力。
央視紀錄頻道固定欄目《微9》,時長6分鐘,每天19:54—20:00播放,其播放的短紀錄片時長一般在5分鐘左右,《如果國寶會說話》為它鳴鑼開道、一炮打響。單個來看,《微9》播出的短紀錄片的容量都很小,影響有限,但是由于它們不僅是欄目化、系列化存續(xù)發(fā)展的,而且很多是富有新奇知識性的故事,對觀眾的吸引力比較強,傳播效果一直較好。比如2021年末播出的系列短紀錄片《古物天工》,其中有介紹古代《外來樂器》《通訊方式》《威力火器》《攻城器械》等,還有新近播出的《來,拍電影》等,都很有觀賞性和吸引力。
《紀實十分》曾經播出一部名為《藏在心中七年的秘密》的短紀錄片。這部紀錄片講述一位農民工女兒在深圳上學7年的故事。女孩父母親的工作是在路邊修自行車,一家人的生活過得很艱苦。父母親每天起早摸黑干活,給女兒提供了基本可以無憂無慮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比較令人欣喜的是,這個女孩學習成績優(yōu)秀,從不為自己父母親社會地位低下而自卑。這一家人艱苦而幸福的小故事,對觀眾而言具有極大的正能量。觀眾從很不起眼的一家三口的7年生活中,看到了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老百姓是怎樣通過奮斗爭取生活幸福的。不言而喻,人們在諸如《藏在心中七年的秘密》這樣的短紀錄片中能深切而強烈地感受到“十分鐘講述一個真實故事,十分鐘體驗一份真實情感”這一廣告語的思想精神,短紀錄片同樣具有一般所謂小人物、大歷史的傳播效果。這就是好故事的魅力,不在乎其是長片還是短片。
特別強調一下,央視欄目短紀錄片內容所謂的故事性,首先是廣義而泛化的,并非一定要講述人與人之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之事,也完全可以講述過去和現(xiàn)在乃至將來各種各樣的事物及故事——包括很多知識性內容方面的事物及故事。這其實就是以講故事方式來講述相關知識,具有社教紀錄片或科普紀錄片的屬性。其次,這些欄目短紀錄片講述故事的結構方式也很重要。由于篇幅短小,迫使創(chuàng)作者突破常規(guī),比如即使是講述人的故事,也不能按照傳統(tǒng)情節(jié)劇講究“開始、發(fā)展、高潮和結局”的結構方式來進行,而是更多采用“開始、發(fā)展、結束”的三段式敘事方式來實現(xiàn)。這種簡潔直接的敘事結構方式,具有學習繼承中國古代詩歌藝術中以只有三句的“三句體詩”(如劉邦《大風歌》)同樣可以很好地抒發(fā)出四言絕句那種敘事情懷的效果。本文所謂的三段式敘事結構,具有或是將發(fā)展部分和高潮部分合二為一的處理,或是將高潮部分和結局部分合二為一的做法這兩種不完全一致的方式。對于紀錄片而言,通常更多具有將發(fā)展部分和高潮部分合二為一的特點。這樣的創(chuàng)作特點,其實一般具有淡化敘事高潮的作用——因為紀錄片一般不怎么具備敘事的高潮。對于現(xiàn)實題材短紀錄片來說,三段式敘事的方式可以使其保持更接近于一般現(xiàn)實生活的樣態(tài),簡潔而雋永,不失為敘事內容與講述形式的更好結合?,F(xiàn)在很多電視短紀錄片,相當部分都是歷史人文題材的,比如《故宮100》和《如果國寶會說話》。由于歷史人文題材其故事敘述更多涉及人與物的部分聯(lián)系及相關知識性內容,一般不大可能有敘述的高潮部分,因此其敘事結構自然更多地采用“開始—發(fā)展—結束”三段式是非常合適的。
央視欄目短紀錄片對故事性的這種拓展,一方面比較符合國際紀錄片創(chuàng)作發(fā)展潮流,另一方面使中國紀錄片內容生產領域更為廣泛,創(chuàng)作數(shù)量不斷增加,在促使電視臺和網(wǎng)絡實現(xiàn)融合傳播方面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中國新主流紀錄片創(chuàng)新發(fā)展添磚加瓦,做出了難能可貴的貢獻。
三、以小博大與想象性
小微化的短紀錄片之所以是中國新主流紀錄片不容忽略的組成部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擅長以小博大以及豐富的想象力。
作為新主流紀錄片重要組成部分的短紀錄片,其以小博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以題材內容的出彩以及思想精神的精當見長;二是以系列化形成疊加增值效應。關于短紀錄片題材內容的出彩,其一在于有創(chuàng)意發(fā)現(xiàn),比如在《故宮100》之后的《如果國寶會說話》?!渡虾?00》其實對于《故宮100》而言,也具有較大的創(chuàng)新,但是就其形式而言,不怎么容易使人強烈地感受到。而《如果國寶會說話》就不一樣了。無論是因為題材涉及國寶,還是奇思妙想地關注國寶會說話的事,都顯示出創(chuàng)作者超凡的創(chuàng)意,使短小的紀錄片因為題材的出彩而具有以小博大的效果。其二在于“合時”。還是以《如果國寶會說話》為例,無論是大型紀錄片《故宮》還是超長系列短紀錄片《故宮100》,其實多少會涉及故宮中的國寶,而將故宮及其他博物館中的許多國寶集中起來專門做一個多季的超長系列片,顯然非常符合喜愛此類題材觀眾的觀看期待,可謂合時。另外,合時要非常關注當下一大部分觀眾喜愛的題材內容,比如《來,拍電影》。隨著進入聲像藝術創(chuàng)作門檻的日益降低和智能手機功能的不斷提升,很多青年人都有各種各樣的電影夢:或者是當演員,或者是當導演,或者是搞美術,或者是做音樂等等。于是,《來,拍電影》顯然受到更多年輕觀眾的青睞。所謂新媒體時代比較受人關注的青春觀看,其實離不開作品題材特別吸引年輕人,或者正好是契合了更多年輕人的人生期待。
紀錄片需要紀實,但光有紀實而沒有創(chuàng)作者的思考到位,就像一個人缺乏靈魂。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的思考到位,表現(xiàn)在其對題材內容主題的提煉及表達上。比如對于歷史悠久的“人頭壺”,既強調“人頭壺的形神似在說話”,又強調這個器物告訴觀眾,當時的制作者就特別意識到“人類的歷史中人是主角”的道理,還非常共情地將其眼神比喻為“最初的凝望”,頓時使粗糲的文物生動起來并富有人性——尤其是將其置于仰望星空畫面背景下的時候。對于“良渚玉琮王”刻有的神徽,則是這樣描寫的:“它的目光,穿越五千年望向我們,用我們尚未了解的語言,講述著文明起源的秘密。”顯然能引起國人對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遐想無窮。當創(chuàng)作者將著名的“太陽神鳥金箔”視作“照耀古今的光芒”的時候,也很風趣而時尚地說:“這款美瞳我要了。”如此可以獲得的貼切而富有現(xiàn)代性的想象,顯然特別為年輕人所喜愛。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文物首先感動了短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才能使相關的短紀錄片創(chuàng)作變得如此出彩、令人喜愛。
無論是長紀錄片還是短紀錄片,如果題材具有調查屬性——比如《華氏911》,或者具有探索發(fā)現(xiàn)屬性——比如《巴人之謎》,那么,這種紀錄片創(chuàng)作,勢必會涉及創(chuàng)作者對某人、某事、某物的某些問題或某些方面需要努力進行“正確想見”。本文在此特別提出的這個“正確想見”,本質上來說其實是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或二度創(chuàng)作的問題——比如演員一定要“正確想見”給定的人物形象,才能將其飾演得出神入化;比如沒有談過戀愛的作家一定要“正確想見”戀愛之人的內心情態(tài),才能將戀愛情節(jié)寫得使人如癡如醉等。紀錄片創(chuàng)作自然也不能例外。所有國寶都不會說話,但是系列短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一定要讓觀眾感覺到形態(tài)各異、時代不一的國寶不僅在于可見性,而是仿佛在與觀眾的相互凝視中,大有“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一般的“心有靈犀”。一句話,對于不會說話的國寶如何“正確想見”,其創(chuàng)作者的設計制作初衷以及可能有的假“物”見意,那就是文化想象力和藝術想象力的成功,從而也就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成功。
四、短紀錄片與微電影
2010年12月27日,“YOUKU”網(wǎng)的汽車板塊發(fā)表一則關于“凱迪拉克微電影《一觸即發(fā)》全國震撼上市”的廣告。這個名為《一觸即發(fā)》的廣告,是一部時長90秒的音視頻廣告。該廣告由影視明星吳彥祖聯(lián)手女主角Lisa主演,在當時影響力很大。就目前可知來說,“微電影”這個名稱最早見于《IT經理世界》和《上海企業(yè)》這兩種公開出版物(2011年1月),兩者發(fā)表相關文章中提到“微電影”的時間先后相差5天,指向的都是關于凱迪拉克的廣告片《一觸即發(fā)》①。
也有人將微電影的起源時間推向更早:“2005年那個20分鐘的《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是微電影在國內發(fā)展的雛形?!盵5]本文在此不去討論這兩個一般都公認中國微電影誕生的直接起源及時間的誰是誰非問題,央視短紀錄片創(chuàng)作對“微電影”傳播與影響的積極作用及藝術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微電影不言而喻應該具有一定的電影屬性,于是也應該與電影一樣通常包含故事片、紀錄片(含科教片)和動畫片三大類。也就是說,關于微電影的起源,至少也應該可以從片長具有小微化特點的電視短紀錄片②方面去探討。歷史地看,央視《生活空間》在2003年更名為《百姓故事》,其播出的短片都是當時現(xiàn)實社會中中國百姓的真實故事,兼具紀錄片與社會新聞的特點。1993年,上海電視臺正式開播著名的《紀錄片編輯室》欄目,開始播出更多不同于以往主要以紀錄百姓現(xiàn)實生活內容為主的紀錄片,于是引起學術界的特別關注,一般都公認其播放的主要為短紀錄片。[6]這個子欄目播出的短紀錄片時長在8分鐘左右,絕大部分都是單片,其中有比較長的故事,就分為上、下兩集,在兩天的節(jié)目中接連播出;最長的也有分為上、中、下三集的,在三天的節(jié)目中連續(xù)播出。如此比較自覺地以紀錄百姓日?,F(xiàn)實生活題材短片作為電視欄目的創(chuàng)新,多少受到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思潮的影響,客觀上開啟了大規(guī)模創(chuàng)作短紀錄片的先河,或者說是在主流媒體電視領域內出現(xiàn)了最初意義上的微電影。
也許正是央視《生活空間》以及后來的《百姓故事》越來越自覺地注意創(chuàng)作百姓現(xiàn)實生活內容的短紀錄片,因此央視在上海電視臺《紀錄片編輯室》欄目風光依舊的時候,于2005年4月開播了單獨而正式命名的國內第一個電視短紀錄片欄目《紀實十分》。盡管也許是因為日播欄目創(chuàng)作任務繁重,也許是網(wǎng)絡的快速發(fā)展給很多電視欄目的生存造成很大壓力,《紀實十分》沒有走到現(xiàn)在,但是這個欄目的出現(xiàn)及一段時間內的存續(xù),對于電視領域內的微電影的起源完全不可忽略。首先,它與《生活空間》和《百姓故事》不同,直接明確了欄目的紀錄片屬性,而且是完全單獨的;其次,它堅持了紀錄片形態(tài)的小微化創(chuàng)新,使其事實上成為電視領域內不容置疑的微電影;最后,它開播的時間比公認微電影起源最早的作品《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早了半年多。①由此可見,盡管中國的“微電影”這個名稱確實是因為具有一定故事性的廣告音視頻而被命名的,但就作為紀錄片是電影樣式之一的角度上來看,從央視更早就大量創(chuàng)作并播出10分鐘以內短紀錄片的事實來看,電視短紀錄片毫無疑問是中國微電影起源的最早樣式,就像電影領域內公認紀錄片是電影最早的形式一樣不容質疑。
結語
作為改革開放新時代的產物,新主流紀錄片受到“微時代”“微文化”影響的主要結果是其形態(tài)的小微化,其中經典的創(chuàng)新表現(xiàn)是央視比較自覺地大量創(chuàng)作小微化的欄目短紀錄片。從作為子欄目的《生活空間》到《百姓故事》,再到專門欄目的《紀實十分》及《微9》;從出手不凡的《故宮100》到引發(fā)更大范圍觀看熱情的《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此類紀錄片持續(xù)不斷地激發(fā)廣大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觀看熱情,在實現(xiàn)新主流紀錄片小微化形態(tài)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同時,也形成了蔚為大觀而非??上驳娜诿浇閭鞑ガF(xiàn)象。
①《當代電影》1999年第4期發(fā)表了馬寧的重要文章:《新主流電影:對國產電影的一個建議》?!侗本╇娪皩W院學報》2021年第4期發(fā)表了一組相關研究的重要論文:陳旭光的《中國新主流電影的“空間生產”與文化消費》,周安華的《銀幕新“核心動作”與新主流電影的原色抒寫》,張李銳、范志忠的《新主流電影的工業(yè)化制作與類型化敘事》。同年10月,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與《當代電影》期刊在上海合作主辦了“后疫情時代的再生產:中國電影的新主流化探索與發(fā)展——2021學術研討會”。
①參見:《一場膽識與魄力的終極較量——〈一觸即發(fā)〉凱迪拉克SLS賽威2.0T SIDI震撼上市》,《IT經理世界》,2011年第2期(2011年1月5日),第44-45頁;《吳彥祖觸電首部微電影凱迪拉克SLS賽威2.0T SIDI震撼上市》,《上海企業(yè)》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10日),第89頁。
②在電視紀錄片領域,長片通常對應于1小時的欄目時間,實際片長一般在50分鐘左右;中片通常對應于半小時的欄目時間,實際片長一般在25分鐘左右;短片則通常對應于20分鐘及以下的欄目時間,實際片長通常在5~15分鐘之間。
①馬玫瑰.電影與廣告的美麗“邂逅”[J].中國電影市場,2011(12):29.
參考文獻:
[1]王廷軒,趙曦.新主流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變與不變——4K超高清紀錄片《澳門二十年》創(chuàng)作手記[ J ].中國電視,2020(06):76-78.
[2]韓飛,胡淼.新主流、新業(yè)態(tài):2020年中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發(fā)展透視[ J ].視聽界,2021(03):66-69,88.
[3]張同道.多元共生的紀錄時空[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60.
[4]倪祥保.人民性的延續(xù)和彰顯——從《紀實10分》說開去[ J ].中國電視,2005(09):42-43.
[5]馬玫瑰.電影與廣告的美麗“邂逅”[ J ].中國電影市場,2011(12):28-29.
[6]黃新炎.海上映像——上海紀錄片史論(1980—2017)[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20:71.
【作者簡介】 徐 瑩,女,浙江慈溪人,浙江理工大學史量才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影視藝術與傳播研究;姚 爭,男,浙江舟山人,浙江傳媒學院電視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影視藝術和紀錄片研究。
【基金項目】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中國主流紀錄片創(chuàng)作與批評發(fā)展研究”(編號:21AC003);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新世紀以來歷史題材紀錄片‘中國特色實踐創(chuàng)新及美學建構研究”(編號:19BC03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