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桂花 鐘新梅 曾智 王緒明
[摘 ? ? ? ? ? 要] ?病理學作為基礎與臨床聯(lián)系的紐帶,是重要的基礎醫(yī)學學科之一。研究生如何熟練掌握病理學相關知識并合理運用到臨床工作中,是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并亟待解決的教學關鍵問題。新時代,在培養(yǎng)素質化、高質量科研創(chuàng)新型、應用型杰出醫(yī)學人才的要求下,新的教學手段層出不窮。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應運而生,其應用于研究生病理學教學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學習效率,而且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以及研究生課程的開展。
[關 ? ?鍵 ? 詞] ?微課;病理學教學;研究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2)28-0049-03
病理學作為臨床醫(yī)學生均應掌握的基礎理論課程之一,是一門探究疾病病因、發(fā)生發(fā)展、病理變化和疾病轉歸的醫(yī)學基礎學科,是基礎知識向臨床技能轉變的源動力,培養(yǎng)學生臨床思維及實踐、技能,并將其所學知識合理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仍是病理學教學的主要目標[1-2]。目前,大多數(shù)院校對研究生病理學教學的主要方式仍是以教師為主的“填鴨式、滿堂灌”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這種模式著重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卻忽視了研究生實踐操作、技能、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3]。微課,一種內容“短小精悍”、簡潔明了的新型教育形式[4],“課微而效不薄”,它可將重點、難點、疑點和拓展內容制作成3~5分鐘的微視頻課程,與線下面授課程相結合進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時間、地點的教學限制,能夠提高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5]。微課能夠反復學習,課時短但效果佳,不僅能有效提升病理學的教學效率,因其內容多樣、主題突出,還有助于研究生個性化、綜合性發(fā)展。
一、研究生病理學課程教學現(xiàn)狀
(一)教學內容重復、滯后
病理學作為醫(yī)學課程中的中間層次學科,是緊密銜接基礎醫(yī)學知識與臨床理論知識的重要學科,其內容不僅以組織胚胎學、解剖學等基礎學科為基礎,還同內科學、外科學、診斷學等專業(yè)醫(yī)學學科相聯(lián)系,涵蓋了人體各大系統(tǒng)龐大的知識量,內容相對空洞,想要將其學好、學透,做到融會貫通并不容易[5]。目前,各大院校仍缺乏統(tǒng)一的研究生病理學教學用書,教學大綱也暫無統(tǒng)一要求。教學內容因各任課教師的主觀因素影響缺乏系統(tǒng)性、完整性,或因各任課教師的側重點不同,造成知識點分散,相互之間缺乏聯(lián)系[6]。更甚者,病理學教學內容滯后,授課內容未進行更新,知識點陳舊,只是對本科病理課堂知識的橫向拓展,不僅不利于研究生及時掌握相關學科學術及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還將導致研究生的實際教學內容落后于其高質量、綜合型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7-8]。
研究生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作為研究生培育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研究生的教學課程中至關重要。但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實驗課時較少,實驗環(huán)節(jié)薄弱,實驗內容老舊,不利于學生直觀地感受和理解病理學的知識、疾病的病理變化及病理實驗技術操作等[3]。研究生實驗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在于不同專業(yè)研究生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參差不齊,對于一些非臨床專業(yè)的研究生,基礎知識更是薄弱,缺乏對相應基礎課程及實驗技術的了解[9]。學生面對相同的實驗內容及要求,要達到同樣熟練的掌握水平,對于非臨床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更加困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也很難消除這種差距。這種差距長期存在將導致研究生對所學實驗技術處于一種似懂非懂的學習狀態(tài),不利于研究生實踐及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教學方式單一、乏味
目前,研究生病理學教學雖結合使用了圖片、視頻、動畫、雨課堂等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但作為輔助手段,并沒有解決教學方式單一的實際問題,且教學的側重點仍是理論知識講授,本質上還是以教師為主的“傾倒式”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學改革不徹底,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10-11],無法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長此以往,學生將會形成被動依賴性的慣性思維,嚴重影響學生發(fā)散性及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師、生之間缺乏溝通,課堂氣氛枯燥、沉悶,直接影響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3]。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雖是一種使用長久、有效的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能滿足研究生知識儲備的基本需求,但在資源共享、課時限制、學生參與性等方面存在明顯缺陷[12]。這樣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背景下研究生的培養(yǎng)要求。在面對龐大的知識體系時,課程內容經過有限授課時間的壓縮,即使教師將各知識點緊密銜接,也很難保證知識的完整性,學生難以理解并掌握課程中的易混淆點、易錯點及難點,教師也難以獲得準確的教學反饋,無法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作出調整,從而影響了整體的教學效果[13],單一、無趣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急需革新。
二、微課應用于病理學教學中的優(yōu)勢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fā)展,電子設備儼然已經成為當代學生獲取知識的百寶書,人們習慣在碎片化時間里通過電子設備獲取信息,隨著生活條件的提升,手機、平板等設備逐漸運用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這無形中為微課教學的開展提供了物質基礎[10,14],為移動學習和碎片化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微課具有課時短、受地理位置限制少、方便在移動設備上反復觀看、可應用性強等優(yōu)點,其應用于研究生病理學教學中能有效提高研究生日常生活中碎片化時間的使用率[4,15]。這種碎片化的學習方式有利于研究生病理學課程的開展,提升學生學習的質與量。
教師可將微課視為是理論課與實驗課課時的一種延伸和補充。在研究生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碎片化時間里,允許學生相對自由地掌握學習進度,學生在課前可以自定步調進行學習,從而給予教學過程最大的靈活性[13]。在理論課程教學時,微課的應用有助于將教師為主的課堂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師生、生生互動、研討的互動課堂,教師作為引導的角色,確保各知識點相互聯(lián)系的同時,著重為學生梳理難點、易錯點、易混淆點、疑點和重點等難理解的部分,這種教學模式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以達到復習、鞏固、擴展和實踐應用的教學目的[16]。在實驗課程教學時,微課的應用可讓教師轉變?yōu)橹笇?、啟發(fā)的角色,保證了學生更多操作練習的時間,以便教師能及時糾正學生的不當操作和錯誤手法,致力于提高研究生的實踐及技能水平,畢竟練習是技能形成的關鍵,加強實踐、技能培養(yǎng),有助于塑造高質量應用型醫(yī)學人才。
微課的內容具有可控性,其內容依托于書本卻不局限于書本,教師可根據專業(yè)型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要求的不同,制作具有指向性的教學課程。也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將微視頻課程分為基礎知識、重點及難點知識、引申知識三種類型[13],方便學生根據自己的現(xiàn)實情況選擇合適的課程學習,循序漸進,避免無效用功。這種分層次的教學課程設置使研究生的培養(yǎng)更個性化,富有針對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專碩、學碩或其他醫(yī)學人才不同的培養(yǎng)要求,使各種類型學生的教學具有專業(yè)傾向性,為研究生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微課復雜的制作過程需要收集、整理大量資料,篩選合適的主題及內容,運用各種多媒體技術處理教學圖片及視頻等,為了完成一個滿意的微課,需要經過精細的打磨。所以說,微課的制作過程也是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綜合實力的過程,有益于提升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4]。
微課以短視頻為主,主題明確,知識點突出且趣味性強,相較于枯燥的書本和45分鐘的課程時長,大部分學生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高漲的學習熱情能有效提升學習效率[4,17]。微課學習時間靈活,內容形式多樣,涵蓋的知識類型廣泛[17],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通過反復多次的學習,日積月累,所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可以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讓學生覺得學習并不是一件難事,能夠提高學生對疑難知識的掌握度,也有利于學生較快獲取各方面、各領域的最新知識。微課做到資源共享后,學生也可在各學習網站上根據各自的需要、專長和喜好自主選擇額外更深層次的課程學習,利用微課長效性、可重復性的特點,學生能夠反復學習并達到相應水平[5,18],既增加了學生所學知識的深度,也增加了所學知識的廣度。微課的資源共享,也為較難接觸病理專業(yè)知識的學生提高了一個學習及了解病理學的機會,有利于病理知識的普及。
三、微課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的不足
對研究生教學來說,為貼合更高標準的培養(yǎng)要求,微視頻課程的制作應該更加精良,但微課作為事先錄播的課程,在教學開展中具有很多不穩(wěn)定因素,也有很多無法忽視的問題存在。微課與所有非面對面授課模式都存在共同的問題——誠信問題,如何杜絕作弊、作假現(xiàn)象,如何確保相關考核成績的可信度及含金量,仍是教學過程中的不穩(wěn)定因素之一,也是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眾所周知,微課作為一種碎片化獲取知識的手段,最是考驗學生的自制力,學生使用電子設備學習時很容易被一些娛樂性的事情吸引,關注點不在學習上,易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10]。這無疑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大因素,這要求教師在合理把握學生學習自由度和靈活度的同時,采取一些方法來減少類似情況的發(fā)生,不然移動學習很容易就會變成休閑娛樂的時間。比如,在學生觀看微課視頻的過程中,設置自動彈出的測試題,不僅能增加學生的參與度,還能通過答題正確率的反饋,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17]。不然,過于自由、松弛的學習環(huán)境很容易滋生學生倦怠、懶散、煩躁、含糊等負面思想,學習熱情不足,將嚴重影響學習效果[11]。
微課的使用,要求教師盡可能做到微課內容與相應線下授課內容緊密銜接,兩者在內容上形成一個閉環(huán)式、完整的知識理論體系,避免知識點的遺漏,以免出現(xiàn)學生對知識理解有誤的現(xiàn)象。這不僅要求授課教師擁有龐大的知識儲備,還要求教師有一定的臨床實踐經歷,對年輕的教師而言,單獨完成這項工作無疑是巨大的挑戰(zhàn),這也說明微課應用對教師的高要求。同時微課教學對人員調配、資源配置、教學硬性條件等要求較高,教師要花費更多的課余時間去了解并掌握微課的整體規(guī)劃、細節(jié)設計、實施、制作等技術,同時要考慮微課內容與其他模塊的銜接性,準備多元化的學習資源[1,17]。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微課教學法未能全面開展、廣泛普及的問題所在。
四、結論
基于微課的特點及其在教學中的確切優(yōu)勢,微課應用于研究生病理學教學中是行之有效的,微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課時不足、教學任務不能保質完成的困局[1],很大程度上也有助于研究生教學課程的實施,是提升研究生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微課的碎片化學習方式更能滿足研究生的學習需求,也有助于完成新時代背景下對研究生的培養(yǎng)要求,對提升學生及教師的綜合實力均有顯著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秀蓮,富青,尹漾陽,等.微課在中醫(yī)院校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21(8):113-115.
[2]張晨麗,張煦,胡燕.基于微課模式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風,2021(16):57-58.
[3]胡敏,韓要武,張道芹,等.基于學生素質培養(yǎng)的中醫(yī)院校研究生《病理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20(3):95-97.
[4]李歡玉,雷群泌.“微課”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應用[J].經濟師,2022(1):221-222,224.
[5]邢磊,甘宜軍.利用微課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6(17):60.
[6]杜慶紅,湯軼波,儲著朗.關于提高中醫(yī)學專業(yè)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0(20):324-326.
[7]關碩,齊超,劉洪臣,等.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的研究生教學改革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8(31):78-79.
[8]葉曉力.高校研究生課程教學的困境省思與進路探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9(7):134-138.
[9]孫艷芹,葉瑞芳,李洪梅,等.病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改革實踐[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9,37(22):9-10.
[10]唐群,張熙,佘顏,等.移動微課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9(7):113-115.
[11]梁華,張嬌嬌,南鵬飛,等.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9,11(26):13-16.
[12]印媛君,陳勍,方燕,等.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生理學同步課堂的構建:創(chuàng)建傳統(tǒng)課堂與網絡教學同步化的新型課堂模式[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8(5):68-69.
[13]石義鷺,康健,李馨,等.基于程序式教學理論的微課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其在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21,35(6):758-762.
[14]李永泉,李彩麗,辛英.移動終端的“微課”在民族院校醫(y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應用初探[J].高教學刊,2021,7(34):116-119.
[15]吳耀松,莫賽軍,陳玉龍,等.基于研究生微課的分子生物學常用技術的教學探索[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20,18(22):41-43.
[16]祝麗玲,李興洲,李杰.微課與翻轉課堂自主學習模式在研究生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yī)學教育,2021, 23(11):819-821.
[17]文劍輝.高校微課建設策略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16,37(11):123-125.
[18]林旭陽.基于微課的中職“三階段七步驟”混合式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觀察,2021,10(46):77-79.
編輯 鄭曉燕
①基金項目:2021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微課介導的腫瘤病理學研究生課程建設”(課題編號:JGY2021131;未結題,結題時間:2023.4);2021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病理數(shù)字化虛擬切片結合案例分析教學改革”(課題編號:2021 JGB290;未結題,結題時間:2023.6);2019年桂林醫(yī)學院校級教改課題“臨床案例引導式病理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JG201935;已經結題,結題時間:2021.12);2020年度武漢大學醫(yī)學部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數(shù)字化組織芯片在消化系統(tǒng)病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20025;未結題,結題時間:2022.8)。
作者簡介:祝桂花(1997—),女,漢族,貴州六盤水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醫(yī)學教育。
鐘新梅(1995—),女,漢族,廣西玉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醫(yī)學教育。
曾智(1982—),男,漢族,湖北武漢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醫(yī)學教育。
通訊作者:王緒明(1978—),男,漢族,湖北武漢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醫(yī)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