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鵬 張鴻冰
[摘 ? ? ? ? ? 要] ?大學生思想和社會主流思想的變化,使中國高等學校一直致力推動的教育教學領域的學習革命勢在必行。思政教師必須強化自我提升,以學生的實際感受為教學目標導向,正確切入大學生內(nèi)心情感世界,以實踐為原則大膽開放教學環(huán)境,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
[關 ? ?鍵 ? 詞] ?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2)28-0037-03
全國高校間斷性開展線上教學,使本就是互聯(lián)網(wǎng)“原住民”的“00后”大學生成為互聯(lián)網(wǎng)“常駐民”?;ヂ?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主陣地,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比教師更關注“微博熱搜”“今日頭條”,不少人喜歡在社交平臺曬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表達對某些問題的感受?;ヂ?lián)網(wǎng)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日常學習方式,甚至平日里不太上課的學生也會沖到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瀏覽課程。有些大學生甚至連用鍵盤打字都沒搞明白,就成為高級的手游玩家,電腦淪為成年人的辦公器材,手機成為學生身邊的“必要陪伴者”。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這將是中國高等教育經(jīng)歷的一場教育改革,也是教師一直致力于改進的教學革命。現(xiàn)在,很多高校仍舊開展間斷性網(wǎng)課,教師不得不做兩手準備,原有授課內(nèi)容和實習計劃也全部啟用線上、線下兩套方案。線上授課的備課內(nèi)容會應用于線下授課,線上授課經(jīng)驗、做法也會應用于線下授課。雖然教師已經(jīng)適應了線上授課,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似乎沒有明顯成效。
一、學生思想和社會主流思想的變化
2021年,在本項目的“大學生上思政課調查問卷”中,對3712名省屬重點大學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不記名調查。調查顯示,有43%的學生承認在思政課上從來不玩手機,有52.7%的學生承認偶爾會玩手機,只有4.3%的學生承認經(jīng)常玩手機,這說明上課玩手機的群體相對固定,且人數(shù)較少。在被問到“你上思政課時用手機做什么”的時候,有26.7%的人選擇“我上課不用手機”,74.6%的人選擇“查資料”,有43.6%的學生選擇“聊天、刷屏、聽音樂或看電影”,只有5.3%的學生選擇“打游戲”。以上兩個問題屬于“陷阱問題”,對應的兩個數(shù)據(jù)“43%”和“26.7%”說明,上思政課不用手機的人數(shù)接近26.7%,用手機查資料但不玩游戲的人數(shù)接近43%。在被問到“是否會在思政課上主動回答問題”時,10.2%的學生選擇“不參與”,有46%的學生選擇“會積極參與”,有36.6%的學生選擇“心里有想法,但不想表達”,還有7.2%的學生選擇“無所謂”,總的來看會有超過80%的人愿意參與到課堂中。在被問到“如果課上老師讓在微信群里討論,你會發(fā)言嗎”時,50%的學生選擇“會發(fā)言”,有28.9%的學生選擇“看是什么話題”,只有2.7%的學生選擇“不想發(fā)言”,說明絕大多數(shù)學生愿意參與討論。在被問到“你覺得哪些是思政課的不足”這個多選題時,排在第一的選項“課堂規(guī)模偏大,很多學生不聽課,氛圍渙散”占比56.4%,排在第二的選項“理論脫離實際,缺乏對現(xiàn)實的指導”占比43.3%,排在第三的選項“教學方式單一,難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占比34.5%,排在第四的選項“語言表達沉悶缺乏感染力,課堂氣氛沉悶”占比21.4%,最后只有4%的人選擇了“老師上課只為完成教學任務,內(nèi)心不關心學生”。這說明大學生期待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授課內(nèi)容、教學方法。
此外,問卷還就是否贊成在課堂上使用手機進行了調查(見表1)。
總體來看,大學生對課堂的期待感比較強烈,教師對授課過程也比較用心,其關鍵問題是課堂整體氛圍沒有達到學生的期待,授課內(nèi)容達不到學生對思政課的渴望,授課方法、手段仍有待改進。尤其在被問到影響力的問題時,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互聯(lián)網(wǎng)對自己產(chǎn)生的影響力要遠遠大于思政課的影響力,這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首先,在時間上,思政課只占據(jù)了本課堂的時間,而手機占據(jù)了其他所有時間。其次,在內(nèi)容上,思政課的話題圍繞課程內(nèi)容展開,且受到教師自身水平的限制,而互聯(lián)網(wǎng)上內(nèi)容豐富、高手眾多,學生總能夠找到自己的情感切入點。最后,教師的影響力大相徑庭、特點各不相同,課程節(jié)奏也不能使學生保持持續(xù)的興奮度,學生不滿意。
二、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趨勢
針對大學生帶手機進課堂的問題,一些教師表示不支持,有管理者用“治理”“對策”這種詞匯應對這樣的現(xiàn)象,甚至使用“手機回收袋”將學生手機臨時存起來。有學者、教師也在積極尋找治理這種現(xiàn)象的對策,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不要拿出手機,否則視為違規(guī)。這樣的思路,其本身就站在了學生的對立面,將教師授課與學生用手機的行為對立起來,把上課效果問題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學生玩手機,將“授課與玩手機”作為“教與學”的主要矛盾,并將“玩手機”作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這種思想忽視了矛盾的同一性,過分強調矛盾的斗爭性和斗爭性中的對抗性矛盾,忽視了非對抗性矛盾。手機文化具有大眾傳媒的屬性,文化傳播方式具有即時性、隨意性和私密性的特點,實現(xiàn)了人與媒體在時空上的無縫對接。[1]學生不止在“玩手機”和“聽課”二者之間做選擇,學生即便沒有手機,也不一定能聽課。手機確實能影響上課,但是也能輔助上課。事實上,斗爭性與同一性結合構成了矛盾運動,矛盾雙方相互轉化,必然促進事物發(fā)展,“玩手機”勢必促進教師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手段的更新、授課內(nèi)容的更新,推動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發(fā)展,實屬“玩得好”。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混合式教學要成為高等教育教育教學新常態(tài)?!逼浔砻魅诤狭恕盎ヂ?lián)網(wǎng)+教育”“智能+教育”技術的在線教學已經(jīng)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在教與學方面的重要發(fā)展方向。未來,傳統(tǒng)課堂與在線課堂將長期共存并深度融合,這種融合絕不僅僅是在線課程的簡單融入,也不只是知名大學的課程共享,而是教育思想、理念、方法與手機媒體的融合。在自媒體時代,媒體才是最強有力的文化武器,教師的能力是有限的,知識量也是有限的,但網(wǎng)絡媒體的力量是無限的,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限的。網(wǎng)絡媒體、工具的使用,絕不僅僅是把線下的測試、研討等內(nèi)容簡單地搬到線上來,也不僅僅是分享視頻和鏈接這么簡單。
在思政課中,知識本身與通過學習過程而達到的目的相比,后者更重要。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其實早就滲透在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過程中,早就滲透在中華民族一直“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和獨特精神境界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應當更重視教育的結果,而不是對知識本身的掌握程度,只有少數(shù)需要繼續(xù)提升學歷、從事研究的人才應該深刻研究理論。對于思政教師的授課來說,不僅要讓學生懂,更要讓學生信,這要求教師不只是對知識進行講授,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思想有所影響。強硬的管束手段一定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反而站在對立面就無法起到引導的作用,削弱了教學效果。
大學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社會責任感,能夠認同主流價值觀,分辨真?zhèn)?、正誤。重大災難向來都會激發(fā)人類的集體意識和團結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斷宣傳,渲染了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這些都為思政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契機和基礎,成為思政課的良好素材。
三、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改進
(一)思政教師的自我提升是改革的關鍵
思政教師是課程的主體,發(fā)揮好課程的作用,關鍵在于發(fā)揮主體的作用。課程的實際效果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教師的言行舉止、音容笑貌與課程內(nèi)容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課程內(nèi)容要通過教師傳達給學生,所以教師的表達力、表演力等教育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思政教師一定要注重日常積累,要摸準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契合他們的思想需求,B站、微博、頭條、知乎、抖音等應該成為教師日常關注的App,運用時尚、通俗的語言闡明深刻道理,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引導其價值觀的形成,樹立健康、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目標和道德標準。
(二)思政課教學要以學生感受為目標導向
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者向來倡導實踐性。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無論教師采取什么手段,只要能夠為思政課目標服務,都是正確的。教師的課程講得好不好,要問學生滿不滿意。要從源頭上找準落腳點,學校必須改革思政課教學評價機制。
思政課評價體系中,除了觀點、立場的正確性外,核心問題應當以學生的感受,考核方向應當以學生對教師的信任程度、對教師的認可程度、是否受到了教師的影響、是否從課程中得到收獲四個方面為主要考核指標,并兼顧知識講解。
(三)思政課教師要正確切入大學生情感世界
理論能夠指導認知,但不能產(chǎn)生情懷,理論只是工具,情懷才是目的。認知是情懷的媒介,對中國歷史、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正確認知,才產(chǎn)生了家國情懷。與“70后”“80后”不同,“00后”生活條件優(yōu)越,普遍缺少因自身的某種渴望而產(chǎn)生的直接情懷,只能通過影視媒體得到間接情懷。很多從小上學就被車接車送的學生,雖然能夠理解風雨交加、天寒地凍的艱難感受,但很難體會革命烈士無所畏懼、英勇犧牲的熱血青春。
擁有更多直接情懷的思政教師想要對接媒體傳遞給學生的間接情懷,這種情感對接過程則往往會因為世界觀的差異而錯位。同樣一句話,在一個背景下,師生間能夠產(chǎn)生共鳴,而更換一個時代背景,很可能就無法產(chǎn)生共鳴。所以,教師所講內(nèi)容是否能夠切入學生情感,就決定了自身的影響力,一個沒有影響力的思政教師,無論理論層次有多高,都無法對學生產(chǎn)生真正的影響,不能達到立德樹人的真正目的。
(四)思政課要大膽放開實踐渠道
實踐功能是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特點,一次切身的體驗抵得過一萬句苦口婆心的奉勸。實踐環(huán)節(jié)應當是思政課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實踐中,教師應當充分相信學生,給予學生“試錯”機會,不應當過分擔心學生在實踐中犯的某些錯誤。未來世界一定是網(wǎng)絡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結合體,人與人的交往會更多地集中在社交平臺上。將思政課課程實踐與網(wǎng)絡平臺相結合,是必然趨勢,但這種結合必須是開放的結合。一段精心準備卻只有教師能看到的視頻,其宣傳價值以及學生的期待感等會大打折扣。
教師應當相信學生群體的辨別力,給予充分指導和展示空間,并予以有效監(jiān)督,才是積極應對之策。事實上,根據(jù)以往指導大學生課程實踐的經(jīng)驗,大學生在團體活動中,很少發(fā)生言論、行為上的原則性錯誤,尤其是在教師規(guī)定范圍內(nèi)加以引導的情況下,出現(xiàn)原則錯誤的可能性更低。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在課堂上展示的優(yōu)秀作品,更多的學生會表達出羨慕、期待的情緒。
(五)思政課要注重群體的自我修復性
在以往思政課改革中,學者、教師十分重視師生互動。但教師由于受年齡、性別、性格特點、生活背景等影響,師生互動的實效性與時效性差異較大。另外,因師生互信度、教師解決心理問題能力等相關因素,教師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貢獻值是十分有限的。與思政輔導員不同的是,絕大多數(shù)思政教師并不能時時關注學生、接觸學生。
雖然有少數(shù)學生會與思政教師探討當下難題,思政教師也往往可以幫助解決學生的特殊矛盾或給予建議,但是思政教師很難解決更多學生的特殊問題。所以,教師要善于利用群體的自我修復性,用“強勢群體”帶動群體中的“弱勢個體”,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抓兩頭帶中間的方法,加強對整體氛圍的營造。
參考文獻:
[1]張阿蘭.手機文化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J].教學實踐研究,2019(4):180-182.
[2]劉鵬.教育部:高校在線教學不僅是救急,也是一直致力推動的學習革命[N].第一財經(jīng),2020-02-1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