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強
考點解讀
在主題為“走近名家”的文章中,作者常常會介紹某一位名家,講述該人物身上發(fā)生的故事、提出的理論或做出的貢獻等,以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思想,從而表達自己的敬佩、緬懷等思想感情。此類文章大多以散文、傳記為主,這就需要同學(xué)們具備分析人物形象、賞析文章語言、體察作者情感的能力。中考題中常見的考點有:1.賞析文章標(biāo)題;2.劃分文章結(jié)構(gòu);3.分析人物形象;4.品析文章語言;5.探究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千載醉翁亭
◎李 紅
滁州瑯琊山,山青水碧,蔚然深秀。山上醉翁亭,任千載歲月的侵蝕磨礪,依然不減其魅力。誰會想到,這樣一座小小的亭子,千載而下,與歐陽修以及他那篇震撼千古的《醉翁亭記》相合為一,成為屹立于后人心中的一座永恒的文化雕塑。
歐陽修出身寒門,幼年喪父,乘承母教,發(fā)憤苦讀。他礪礪風(fēng)節(jié),上師唐代韓愈,下掃西昆頹風(fēng),終成一代文壇名士。進士及第后,他曾官居翰林學(xué)士、樞密副史、參知政事等要職。在慶歷政壇上,他的正直讜言,世所矚目。遇事敢言,不知圓融變通,必定為世俗所不容,這便注定了他宦海浮沉,坎坷一生。歐陽修的一生中,遭遇過很多次貶謫。慶歷元年,四十歲的歐陽修貶守滁州,這次貶官,表面上受甥女張氏之獄的牽連,實際上是由于他立朝剛直,正言勸諫,不能見容于仁宗;又因推行“慶歷新政”,得罪了當(dāng)朝的保守派。
不幸,每個人都會遇到,我們無從掌握。真正的修養(yǎng)、品格是要在苦難中才能表現(xiàn)出來的。拉開時間的帷幕,我們看到多少士子沉淪下僚時像篷草一樣漂泊的身影。嘚嘚的馬蹄聲,轔轔的車輪聲,呀呀的船棹聲,千山萬水刻印下他們疲憊的足跡,沉重的詩行。貶謫是人生的一部大書,它給人以磨難痛苦,也錘煉著人的精神風(fēng)骨。在沉沉的壓抑之中,也許是一種毀滅,也許是一種升華。
來到滁州的歐陽修,盡管遠離了高官厚祿、車水馬龍,但天地之大,總有一塊小小的可以安放和舒展心靈的所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片遠離了王氣的天地,是何等的優(yōu)美,何等的愜意。被貶滁州的歐陽修是快樂的,在這山色空蒙、云輕林秀的景色里,他舒展著自己的身心;在深得民心的施政中,他享受著百姓的擁戴。政治上的風(fēng)雨,怎能壓抑曠達的情懷:“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他用詩文和行動詮釋著遷謫后的處世之方:不以遷謫之情縈懷,不作戚戚之文。不能說遭貶之人內(nèi)心沒有苦悶,但戚戚嗟怨借酒消愁是一回事,豁達自適又是一回事。才高學(xué)富、胸有萬卷的歐陽修在恬然物外、寵辱偕忘中展現(xiàn)泱泱君子的坦蕩襟懷:“春云淡淡日輝輝,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籃輿酩酊插花歸?!碧焐细≡七@么美麗,地上青草這么美麗,如果在春游賞花中碰到一個坐著小竹轎、喝得微醺微醉、插著滿頭野花的老者,那就是當(dāng)?shù)靥亍獜]陵歐陽修了。
人不能支配自己的命運,但能支配自己對待命運的態(tài)度。同樣的際遇,不同的精神狀態(tài),生活的意義就會完全不同。生命之中有可賞悅的一面,歐陽修透過悲慨看到了可賞悅的一面,這就是歐陽修的修養(yǎng),歐陽修的品格。
(選自《文史春秋》,有刪改)
●思考練習(xí)
1.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介紹其心目中的歐陽修的?請簡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簡要分析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標(biāo)題“千載醉翁亭”有何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魯迅先生故居(節(jié)選)
◎鄭文燮
我要尋找的舊地是阜成門內(nèi)西三條胡同的魯迅故居。拐了幾個胡同,周遭都是用紅顏料刷寫的加了醒目圓圈的“拆”字,好在魯迅故居的門匾還在,尋找起來還不甚費事,只是在陰晦的冬日顯得突兀而孤獨,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
魯迅在北京生活了十余個年頭,一共搬了三次家?!凹摇?,這個詞對魯迅先生來說,或許并不確切,他一生或許都沒有過“家”,魯迅是孤獨者。辛亥革命以后,中華民國建立。魯迅從故鄉(xiāng)浙江紹興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職,在教育部做“僉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紹興會館,在冷冰的屋子里百無聊賴,靠研讀《佛經(jīng)》和抄寫古碑打發(fā)時日。錢玄同來看望他,希望他給《新青年》寫點文字。魯迅用疑惑的目光看著錢玄同,說:“寫文章有什么用處!”這個在推翻滿清封建專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進的青年對“革命”感到失望。他說,以前我是奴隸,現(xiàn)在我是奴隸的奴隸,“革命”了,“維新”了,世事依然還是原先的老樣子。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師范大學(xué)學(xué)生劉和珍等,在向段祺瑞執(zhí)政的國務(wù)院和平請愿時,慘遭槍殺。魯迅先生滿腔激憤,寫了《記念劉和珍君》的文章,說:“三月十八日,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學(xué)生的熱血,使魯迅由《彷徨》到《吶喊》。
……
四合院實在太??!院子里種植的兩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間,似乎再也容納不下幾個人物的活動了。周遭的幾間小屋,一間作了書房,一間住著一個女傭人,另外一間北屋住著魯迅的母親和妻子朱安。母親和妻子的木床相對而立,床上掛著白夏布蚊帳,都是老家?guī)淼呐f物。魯迅在母親和妻子的住室連通了一個長條形的小間,戲稱“老虎尾巴”。魯迅在這“老虎尾巴”里寫作和住宿,室內(nèi)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單人的板床,兩條長凳上橫架著一塊木板,褥子是單薄的,被子是陳舊的、有著小點藍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掛著一頂發(fā)黃發(fā)灰的夏布蚊帳。書桌旁的白墻上掛著一個鏡框,里面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瓣幚洹薄氨瘧憽钡耐铀纪滓蛩够c孤寂的魯迅先生相互注視,似有話要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經(jīng)受過死神的洗禮,是從沙皇的絞刑架上走下來的,他在執(zhí)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來。
那天天氣沉郁,像要下雪的樣子。我在魯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約是我太專注、太虔誠的目光吸引了講解人員——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開“游人免進”的門扉,“破了例”讓我進入先前只能夠隔著玻璃窗看到的內(nèi)室。我在魯迅先生曾經(jīng)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會兒,望著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蕪的園子,園子角落里有一圈石頭的井欄。據(jù)說這井水實在苦澀,不能飲用,只能用來澆灌園中的幾棵棗樹,也就是魯迅先生《秋夜》中所說的“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在我還是中學(xué)生的時候,我就在課文中讀到了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我曾向授課的語文老師請教過這句話的意思,老師支支吾吾,也未說出個所以然來。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魯迅先生寫這句話的深意。而現(xiàn)在,身臨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魯迅先生孤獨、寂寞和無奈的心境——這是否就是魯迅先生說過的“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呢?這是否就是魯迅先生說過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選自《散文百家》,有刪改)
●思考練習(xí)
1.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稱魯迅為“孤獨者”,他的孤獨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結(jié)合選文加以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描寫魯迅先生故居時,作者為什么要著重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請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