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本冉
摘 要:創(chuàng)設地理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優(yōu)勢在于它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而且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地理核心概念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通過文獻綜述法,在教學經驗總結的基礎上研究高中地理教學中生活化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并對結果進行歸納與整理。結合研究結果,簡要闡述了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借助生活語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通過媒體直觀展示生活資源;通過網絡調用整合生活數據;結合生活現象解析地理知識;借助生活問題引導學生應用。在情境創(chuàng)設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兼具科學性與真實性,同時要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并考慮到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生活化情境
地理是高中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學科,主要研究人地關系,與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當前,選修地理學生比重較大,受到應試的影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重心放在知識鞏固與應試技巧的講解上,雖然也會將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但多限于解題的需要,很多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構建知識體系,忽視了我們當下的真實生活情境。這種教學方法雖然效果更為直觀、明顯,但是學生的學習淺顯化,對于很多知識都是記住但不理解,或者理解但不會運用,違背了教育的初衷。素質教育理念下,教師應抓住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聯(lián)系密切這一契機,合理地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構建輕松、高效的地理課堂。
一、創(chuàng)設地理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優(yōu)勢
第一,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有些地理原理和地理知識在很多高中生看來抽象、晦澀,不容易理解,所以他們對這門學科存在畏懼、抵觸等心理,學習自信心不足,甚至在學習中表現出退縮、一知半解等現象。究其根源,高中生對于地理核心知識的實用性缺乏認知,在多數學生看來,學習地理知識是為了應付高考。在這種學習心態(tài)下,他們不僅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甚至因此承受巨大的心理負擔,進入“惡性循環(huán)”中。結合地理知識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可以使學生認識并體驗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即它的實用性。用通俗的話來說,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并不僅僅是為了高考,它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生活,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如時差、晨昏等,這對他們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有重要意義[1]。
第二,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部分地理知識晦澀難懂,很多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吃力。依據當前高中生地理學習情況看,很多都是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反復地背誦概念、現象、原理等,學習過程枯燥而且效果往往不理想。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可以實現有效轉化,將那些對學生來說抽象、難以理解的教材知識轉化為形象的、熟悉的生活現象,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以地球自轉、公轉為例,很多學生可能對此并不理解,但是結合“冬天傍晚比夏天傍晚天黑得更早”這個生活現象來講解,學生能夠更加快速地理解并記住[2]。所以,相較于“念”知識,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能夠降低學生理解難度,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第三,有助于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學習知識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地理學科也是如此,所以教育的最終指向是使學生具備學以致用的能力。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忽視了知識講授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造成很多學生記住知識卻不會運用知識,只懂得做一些理論性的練習,違背了教育初衷。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在真實的場景中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學會聯(lián)系生活場景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識,有利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必備品格的形成[3]。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
(一)借助生活語言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即與地理有關的故事、諺語、詩詞歌賦等,這些都是具有生活化氣息的地理語言,是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的材料,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及降低他們學習難度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和挖掘生活語言,利用它們更好地指導學生理解并消化地理知識。例如:古詩詞“五月天山雪,開花只有寒”這句話表明了地勢越高的地方,氣溫越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句詩,里面包含了氣候知識。除了學生耳熟能詳的古詩詞以外,還有很多與地理有關的諺語,如“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說明低壓或鋒面即將到來是下雨之前的預兆,也是鉤卷云形成的主要原因。如“河里魚打花,天天有雨下”,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這句話展示出來的信息有下雨之前魚兒都漂浮到水面上來呼吸,這是因為下雨之前氣壓非常低,水中缺氧,魚兒在水里“呼吸不暢”,所以浮到水面上來呼吸。這些古詩詞、諺語都是古人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觀察所歸納出來的,藝術性、概括性地表達了某一個地理現象[4]。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若是能夠充分地利用這些生活語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拉近學生與地理之間的距離,還讓他們擁有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對地理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通過媒體直觀展示生活資源,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需要將生活資源引進地理課堂。教師的首要工作是找到合適的引進“橋梁”。眾所周知,與地理有關的生活資源大多數都和人文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等有關,相對來說較為宏觀,不同于其他學科可以直接通過道具、教具等引進課堂。所以,教師需要深入研究生活資源引進課堂的方式,為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提供可靠的保障。在這個數字化時代,教師可以運用媒體技術,以數字化方式引進生活資源,通過直觀展示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理解,幫助他們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識認知體系,保障其學習有效性[5]。例如:在講解“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有關知識時,為了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并理解堆積地貌與河流侵蝕地貌,教師除設計理論化教學內容以外,還需要站在生活資源視角,開發(fā)有關真實存在的地貌特征的網絡資源,將其開發(fā)成課程資源,在課上給學生呈現出來。如家鄉(xiāng)某條河流的地貌或者黃河、長江沿岸地貌等。通過對這些真實地形地貌的展示,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思考河流地貌形成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猜測。這種建立在媒體資源之上的生活化教學情境使課程資源得到極大的豐富,優(yōu)化了教學內容,激發(fā)了學生的聽課興趣,使學生學會靈活地運用地理知識,這對學生地理認知素養(yǎng)的提升起到積極作用。
(三)通過網絡調用整合生活數據,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數據信息是一種重要的信息,在生活中極為常見,它的存在讓很多主觀性物質變得更加客觀,也更讓人信服,留下深刻的記憶。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巧妙地運用生活數據,通過生活數據的介入使教學內容更有時效性、規(guī)范性、真實性。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通過開放的互聯(lián)網平臺,數據的獲取更為方便、快捷,教師能夠快速地獲取各領域的信息資源,特別是具有精確性、時效性的數據資源。在地理課上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化情境,能夠輔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有效地掌握地理知識[6]。例如:在講解“全球氣候變化”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搜集與全球氣候有關的數據與資料,拓展與延伸教學內容,在課堂上給學生呈現出來,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實際生活中嚴峻的氣候與環(huán)境問題。實踐證明,生活數據在地理課上的應用與落實可以讓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更加貼近現實,對于夯實他們認知體系基礎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數據的介入極大地拉近了地理與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得學生對地理的認知不再受困于課本,而是拓展到現實社會中,這不僅可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環(huán)境保護意識等,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升有重要意義。
(四)結合生活現象解析地理知識,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高中生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有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現象剖析地理知識,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間接地提升他們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實踐結果表明,在課堂上聯(lián)系生活現象講解地理知識,可以極大地增加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促使他們全身心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并逐步養(yǎng)成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例如:在講解“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剖析不同運輸方式的優(yōu)、缺點。大多數高中生都坐過火車和汽車,教師可以讓他們比較鐵路運輸與公路運輸的優(yōu)、缺點。同樣,再讓學生比較航空運輸、水路運輸等運輸方式的優(yōu)、缺點等,并引導學生制作圖表進行分析。一方面這樣的對比分析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的學習行為在課上真正發(fā)生,有助于他們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另一方面則能夠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生活現象司空見慣,卻是最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師首先要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并指導學生對生活中的地理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其次,教師從這些現象入手,能夠促使學生充分地體會地理學科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五)借助生活問題,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除了傳授學生理論知識外還要著重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科學精神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等,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建立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問題意識形成的基礎上。故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有必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尤其是具有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意識到地理在實際生活中的體現;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效地應用知識。例如:在講解“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這部分知識時,黃土高原地區(qū)的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幾個生活化問題:1.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會造成哪些危害?2.從我們已知知識入手,猜測一下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可能與我們的生活有關?3.結合自己的認知,說一說我們應該怎樣治理水土流失?黃土高原的例子只是生活化情境的地區(qū)體現,在不同地區(qū)有著不同的生活情境,江南水鄉(xiāng)可以結合“梅雨、伏旱天氣”等特有氣候舉例。
高中生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而且有自己個性化想法,對于諸如此類的生活化問題情境也有初步想法與認識。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身邊現象入手分析知識,這類問題情境具有親切感、熟悉感,學生不僅不會排斥反而有強烈的探索欲望。更重要的是,諸如此類的生活問題可以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地理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且有助于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環(huán)境保護意識,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三、創(chuàng)設地理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注意事項
教師需要遵循科學的原則創(chuàng)設情境,否則會影響教學效果,創(chuàng)設地理生活化教學情境需要注意幾個方面:第一,注意兼具科學性與真實性??茖W性是情境創(chuàng)設的基準,真實性是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核心,教師需要圍繞生活創(chuàng)設,但是也需要與教材內容相適應。在教學實踐中,除了依據高中生的生活經驗以外還要尊重教材上的客觀事實與教學內容,在這個基礎上創(chuàng)設情境,既要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獲得親切感,更要保證他們學到知識。第二,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在創(chuàng)設的生活化教學情境中,教師要減少直接指導行為,盡可能鼓勵和引導學生。教師只是情境的提供者,有效的教學情境還要具有參與性、實踐性,確保學生發(fā)揮自身主體作用,這對他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重要意義。第三,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將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是創(chuàng)設生活化地理情境的根本與核心,但是不能“喧賓奪主”,若是過多地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會缺乏實用性、發(fā)展性,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教學。所以,教師在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時既要關注學生地理認知,還要引導他們在生活中探究、應用,真正挖掘出學生地理認知潛能,為他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可靠的保障[7]。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及時革新教育理念、模式,充分利用地理是研究人地關系這一學科特點,讓學生從課本中走出來,結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有效的生活化、真實性的教學情境,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讓他們在熟悉的、真實的氛圍中完成地理知識體系的構建,學會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促進學生地理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和必備品格的形成[8]。
參考文獻
[1]柯健.利用生活化情境帶領學生由生活走向地理知識:“水循環(huán)”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學的課堂實施應用及其反思[J].新課程導學,2021(Z1):84-85.
[2]孫亮.地理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實踐對策探索[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5):73-74.
[3]楊波.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知識點的生活化教學研究[J].智慧中國,2021(10):74-76.
[4]張禹舜,祁早霞.新課標背景下高中地理學科生活化教學研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10):38-39.
[5]馬晨光.基于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9):257-258.
[6]胡軍.澆生活之水,綻放地理之花:芻議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J].高考,2021(21):27-28.
[7]夏軍桃.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30):157-158.
[8]王敏.探究創(chuàng)設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情境的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1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