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竣菲
內(nèi)容摘要:2021年新高考全國二卷的作文是一則漫畫作文,選取的是漫畫家唐光雨的作品——“人”字描紅。漫畫作文在近幾年高考作文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但是目前語文教師對漫畫作文的教學還存在不夠深入的問題,本文旨在以2021年新高考全國二卷作文為例,借助胡塞爾現(xiàn)象學本質(zhì)之思來解析漫畫作文的審題立意,對漫畫類作文進行了解題、析題以及釋題三個角度的分析,從中探尋出漫畫類作文審題立意的策略,即從本質(zhì)直觀——畫中取意,忠實畫面——多元發(fā)散,回歸自我——尋求關聯(lián),拓展視野——延展空間四個視角來對漫畫類作文進行審題立意,破解考生漫畫類作文審題困難的境遇,也期望對語文教師進行漫畫作文的指導提供一些新思路。
關鍵詞:漫畫類作文 胡塞爾現(xiàn)象學本質(zhì)之思 審題立意策略
漫畫作文屬于一種作文形式,通常是讓寫作者根據(jù)一幅圖或者一組圖提供的信息,加以自己的觀察想象和思考分析去進行作文創(chuàng)作。漫畫材料直觀形象地再現(xiàn)生活圖景,容易喚醒讀者的生活體驗和感受,觸發(fā)讀者的思想,當前人們生活節(jié)奏大大加快,也有人笑稱如今是“讀圖時代”,漫畫類作文具有生活性、多元性的價值取向今后也會成為高考作文的常見題型,因而值得廣大考生和語文教師關注。漫畫材料作文與文字材料作文相比較,有著更廣闊的思考空間,因而寫作者進行分析立意的難度更大,不僅需要理解漫畫材料本身所展現(xiàn)的表象信息,更需要寫作者找尋漫畫材料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聯(lián)性,從而結合漫畫的“畫外之意”表達自己對生活以及人生哲理的認識。哲學家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本質(zhì)之思強調(diào)“回到事物本身”,即對事物進行還原,投射到寫作教學中,可以運用到作文審題立意之上,探尋作文在圖文材料之下的本質(zhì),挖掘文字圖像材料背后的意義。
一.解題——還原事物本身
1.何以為“人”——局部到整體的省思
胡塞爾在其后期著作《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xiàn)象學》中指出,從作者到文本再到讀者的這樣一個思想表達與文本理解的過程中,由于“通過書寫就發(fā)生了意義構成物之原初存在樣式的改變”以及相應的“意義構成物之自明性的改變”,而讀者能夠使它再變成自明的,能重新激活自明性”①。因此,我們可以將胡塞爾對文本解讀的過程意義理解為作者在創(chuàng)作文本的過程中將自己所要傳達的意義通過符號都事物賦予其中,但是真正的意義又可能被文本的表象掩蓋在其中,需要借助讀者的再理解去還原它本身的意義,挖掘它的本質(zhì)。投射到漫畫作品中,漫畫本身的意義隱藏在漫畫的表象之下,要探求漫畫的本質(zhì),首先要關注漫畫的表象都涵蓋了怎樣的內(nèi)容,才能返回事物本身的純粹。
新高考全國二卷作文選取的這幅漫畫一共有四幅圖,貫穿四幅圖的主線是對“人”這個漢字的書寫,第一幅圖是人字的一撇,圖上配文“逆鋒起筆,藏而不露”;第二幅圖是人字的一捺的上半部,圖中寫道“中鋒用筆,不偏不倚”;第三幅圖是人字的一捺的下半部,上面說“停滯迂回,緩緩出頭”;第四幅圖是寫成“人”字,將“人”字描紅,這篇作文對考生提出的要求是整體把握漫畫的內(nèi)容和寓意,反映出自己的認識與評價、鑒別與取舍,體現(xiàn)新時代青年的思考。從整體來思考,這幅漫畫展示的是人成長過程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一步一步做好人的過程,因而要把落腳點落到做人應該遵循的規(guī)則上,進而來理解整組漫畫的寓意,即“如何做人”。
2.圖文對應——返回字義本身
首先,漫畫用“逆鋒起筆,藏而不露”對應“人”的起筆,逆鋒起筆隱喻人成長的初始可能身處逆勢,但在這樣的情況下,要選擇蓄勢力量,藏而不露?!安亍币蛔种苯狱c明了這幅圖的核心,“藏”在字典里解釋為“隱蔽、收存”,意味隱藏或貯藏,“藏而不露”意為隱藏才華或情感,不使外露,這其中滲透著的是儒家思想,蘊含的道理是做人應該低調(diào)謙遜。八個字連結起來隱喻人生起筆是于逆勢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低調(diào)前進。再來,“中鋒用筆,不偏不倚”對應成“人”的過程,“不偏不倚”意味著在成長為人的過程中,要有正直之心,做得正,行得直,相比于“人”字起筆的逆勢,中鋒是在順勢中進行,何以在順勢中守正道,也是這八個字隱含的意義,即守初心,端正前行,才能把保證“人”這一撇順利進行?!巴鼗?,緩緩出頭”作為“成人”的最后一步,“停滯迂回”隱喻人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面臨諸多的坎坷,人生的進展遭遇停滯,本以為可能會就此止步,但最后一筆為“緩緩出頭”,這是“停滯迂回”的結果,提醒人們?nèi)松此频拇煺鄄懖皇侨松牡雇?,在這一境遇中人所獲得的成長在為“出頭”積蓄力量,等到力量強大,便得以迸發(fā),為人生落下完美的一筆,“緩緩”意為不要著急,要穩(wěn)步前行。最后一張圖描紅“人”字,完成人生的莊嚴書寫。借助胡塞爾還原事物的理論,思考這幅漫畫作品的圖和文,找到圖文的關聯(lián)性,再挖掘這些符號本來具有的意義,通過讀者的再思考,還原事物本真意義,完成對題的解析。因此,對于這幅漫畫作品的解讀為人生成長所要遵循的規(guī)則和做人的品質(zhì),落到修身上,即做人要謙遜冷靜、不偏不倚以及永葆砥礪前行之心,完整人格,完整人生。
二.析題——尋覓終極價值
1.多元審思——超越理解
胡塞爾現(xiàn)象學認為自我不是站在萬物顯現(xiàn)過程對面的一個“物”,而是“事情本身”得以顯現(xiàn)的“道路”,“客觀事物通過種種顯現(xiàn)被給予不同時空中的不同主體,但事物本身超越于這些顯現(xiàn),甚至超越于這些顯現(xiàn)之和?!雹谠诂F(xiàn)象學視域里,文本的意義借由讀者的解讀而獲得呈現(xiàn),但是文本的意義本身超越這些單一側面的呈現(xiàn),甚至也超越這些單一側面之和的呈現(xiàn),文本的意義注定是讀者所不能窮盡涵蓋的,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解讀出不同的含義。被用作高考材料的文本,有著多種解讀路徑,對于高考作文材料來說,當它被用于考查學生的材料時,就被賦予了命題者的意圖,因此,準確把握材料的含義,還需要回到命題者的角度去審視材料,掌握材料另一層面的含義。這道漫畫材料作僅從圖文角度解讀出它的含義并不是全部內(nèi)容,結合這道題目對于考生提出的要求,還需要體現(xiàn)新時代青年的思考,去反映對此的認識和評價,從這一角度來看,題目要義便不僅僅存在于漫畫內(nèi)容中,命題者將其置身于時代的洪流之下,這就需要考生結合對時代的理解,來談對題目的理解,因此,立足時代來書寫個人更符合命題人對題目的解析意圖,對于一篇應試作文來講,更加切題。
因此,這道漫畫作文題目不應該只是就事論事寫“個人”,更要聯(lián)系時代來寫個人,新時代面臨著諸多的變化與挑戰(zhàn),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成長為“人”在應對挑戰(zhàn),遭遇逆境時要沉著穩(wěn)重,不斷錘煉自我,在順境中做到不偏不倚,在逆境中做到積蓄力量,修煉小我,讓自己成長為大寫的人,融入時代當中,去擔當責任,茁壯大我,總而言之,做到正道徐行,穩(wěn)沉致遠。
2.歸真內(nèi)涵——求善自我
探尋“人”字書寫過程的終極存在,可以為析題找到新的思路。思考為何高考作文要選取這則漫畫作文材料作為考題,借助柏拉圖的“四線段”比喻,從可感領域角度出發(fā)找到材料中的影像,就是“人”字每一筆的書寫及作者給每一筆畫進行的文字描述,從可知領域出發(fā)探尋材料背后的本原,即錘煉自我,成為大寫的“人”,包括謙遜冷靜和端正盎然的品格。終極解釋即為對成“人”美好品格的追求,繼而探尋到題目的終極價值,引導學生審視內(nèi)心,思考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成長為人,如何書寫人生,這也是時代追尋的品質(zhì):歸真,求善,至美,從小我修身出發(fā),融入大時代。
三.釋題——破譯漫畫類作文審題密碼
1.本質(zhì)直觀——畫中取意
所謂本質(zhì)就是意識對象諸多變化不定的性質(zhì)中的“同一性”或“共相”,亦即普遍的、必然的東西。本質(zhì)與個體事物的關系是一與多、普遍與個別的關系,“在個體對象與本質(zhì)之間存在著聯(lián)系,根據(jù)這種聯(lián)系,任何個體對象都包含著作為其本質(zhì)的一個本質(zhì)存在”③,在胡塞爾看來,現(xiàn)象背后的東西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本質(zhì),事物本來的面目無法得以真正的還原,但是借助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理論我們可以知道探尋事物的本質(zhì)所要面臨的阻礙,如何去摒棄回歸本真中的遮蔽物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延展到漫畫類作文教學當中,首先要讓學生明晰漫畫材料的表象不是本質(zhì),學生認識清楚漫畫材料的本質(zhì)的第一步是認識漫畫作品的特點,即漫畫作品的“同一性”和“共相”,從而再去還原本質(zhì)。教學漫畫審題立意的關鍵點就在于怎樣讓學生學會從畫中取意,透析表象背后的含義,第一步就是需要引領學生區(qū)分漫畫的類別。漫畫從內(nèi)容題材來劃分可以分為“歌頌漫畫”、“諷刺漫畫”、“科學漫畫”、“哲理漫畫”、“幽默漫畫”等,在高考作文中,最常出現(xiàn)的類別為“諷刺漫畫”和“哲理漫畫”,當然不管屬于哪一類題材的漫畫都蘊藏著漫畫背后所要揭示的道理,回看2021年新高考全國二卷的這則漫畫內(nèi)容,屬于“哲理漫畫”,“人”字描紅這則漫畫蘊藏的是做人的哲理,當學生能夠判斷漫畫屬于這一類別后,自然定位準確了寫作的方向,也就不僅僅局限于漫畫的表象,可以從畫中取意,找到下筆的突破點。
2.忠實畫面——多元發(fā)散
胡塞爾認為“回到事物本身”要做到“在其自身被給予中追問事物,并擺脫一切不符合事物的偏見”④,引申到漫畫類作文的審題立意中,讀者首先要做到的是忠實于漫畫本身所呈現(xiàn)的畫面,例如這幅“人”字描紅漫畫,忠實于它本來所存在的東西,漫畫上呈現(xiàn)的圖和文字缺一不可,必須關聯(lián)性地從整體上來理解,不能有失偏頗,只關注其中一方。倘若只關注畫面,不關注文字,只能看到“人”字的書寫過程,那從這一角度去解題就會有很多種結果,自然也很容易偏題,又比如只關注文字,而不關注畫面描繪的是什么,也會陷入偏題的危險中,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看,才能得出漫畫的寓意是有關做人的哲理。對漫畫的要素進行分析,找到每一要素的含義,再將其整合。以“人”字描紅漫畫為例,可以將這幅圖分為四個部分,即漫畫呈現(xiàn)的四張圖,每一幅圖的畫面和對應的文字為一個要素,這幅漫畫就有四個要素,要素分別對應人不同時期的境遇以及應該在不同境遇下保持怎樣的做人原則,即于逆鋒中低調(diào)謙遜,于順勢中不偏不倚,沉著前行,在停滯中積蓄力量,然后綻放光芒,修得正果,尋找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就會得出這是成長為人的過程,這四個要素是順序關聯(lián)的,并且是書寫為“人”的重要部分,便能發(fā)散思維得出結論。因為事物本身的存在被賦予了多角度的意義,對它的解讀不能達到窮盡的地步,作文的審題立意亦是如此,不能一篇作文就做到將其所有意義全覆蓋,只能盡可能地多角度思考,整合思考所得,選擇最貼切的一點進行創(chuàng)作,有效運用思路對應法。
3.回歸自我——尋求關聯(lián)
作為高考作文題目,兼顧著引領學生審視自我的作用,明辨是非。學生要在揭示漫畫本意的時候盡可能多地去尋求與外在事物的關聯(lián),因而指導學生對漫畫類作文進行審題立意,可以指引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聯(lián)系自我,也就是材料所展示的內(nèi)容與“我”有何關系,從而去尋求關聯(lián)。漫畫作文本身展現(xiàn)的表象是顯性的,屬于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的“在者”,挖掘“在者之在”才是作文應該彰顯的地方,因此寫作者就必須對作文進行深度的審題,才能得以立意。例如“人”字描紅漫畫,在進行解題釋意時,要回歸到自我,即考慮“我”與材料的關系如何,漫畫講述的是做人的道理,在成為“人”的過程里,應該謙遜低調(diào)、正直向上,最終于逆境中厚積薄發(fā),修成正果,那么作為新時代的青年,由漫畫思考自身,學生自然能想到融入時代,自己應該如何做,“成人”的過程里,又應該如何,這也體現(xiàn)了題目設置的終極存在,小我如何歸真、求善、至美,進而成長為大寫的“人”,書寫精彩人生。
4.拓展視野——延展空間
對2021年高考作文進行分析可以得出目前作文的趨勢都是讓學生聯(lián)系時代來進行自我表達,要求學生要具備時代的眼光,時代的視野,從作文寫作中延展思維的空間,人不能脫離于他所存在的時代,時代影響個人,個人的發(fā)展也影響著時代,高考作文凸顯了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要求,因此,當前對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學生自身的要求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那就是必須具備廣闊的視野,才能得出深遠獨特的立意,塑造獨立廣博的思維空間,完成對人生具有重要意義的答卷。這則漫畫材料作文也不例外,在答題要求中就明確指出體現(xiàn)新時代青年的思考,這也是對考生一個時代眼光的考察。語文老師的作文教學,也應該體現(xiàn)時代的視野,更多地從思維上去訓練學生。如同一位名師曾在作文課中由“一角”這個話題引導學生從校園一角關注到世界一角,本來只是一個寫景作文訓練但卻能夠讓學生懂得拓寬視野,關心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從而培養(yǎng)獨立的思維和時代的品質(zhì)。以這篇高考作文為例,“人”字描紅,凸顯的是做人的哲理,教師也可借此引導學生關注時代背景,結合時代來談做人的道理以及人生經(jīng)驗。
總之,圖像文字作為符號是以表象存在于現(xiàn)實空間,漫畫類作文需要撥開這層表象,找尋事物本質(zhì),胡塞爾現(xiàn)象學本質(zhì)之思帶給我們審題立意的啟發(fā),作為高考作文的重要題型,漫畫類作文的審題立意策略需要廣大一線語文教師的關注和創(chuàng)造,2021年新高考全國二卷的作文題目再引起大家對漫畫類作文的關注,希望這不僅只是一個熱點,只能獲取大眾短暫的關注,廣大的一線語文教師和語文工作者應該不斷探尋漫畫類作文教學的策略,為廣大考生提供幫助和指導。
注 釋
①(德)埃德蒙德·胡塞爾著.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xiàn)象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②張琳.胡塞爾現(xiàn)象學語境中的張一兵“文本學”[J].南京社會科學,2016(08):34-39.
③杜華卿.現(xiàn)象學的本質(zhì)直觀——胡塞爾與“回到事物本身”[J].才智,2011(07):176.
④劉萬瑚.“回到事物本身”與“面向事物本身”——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的現(xiàn)象學方法之爭[J].哲學動態(tài),2019(11):84-91.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