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大中小思政課如何“一體化”立德樹人、發(fā)揮鑄魂育人主渠道作用,成為一項新的課題。在“大思政課”背景下,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實踐教學平臺的實踐探索,是促進大中小思政課教學改革,提升大中小思政課高質量、“一體化”、內涵式發(fā)展的關鍵。
關鍵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大思政課;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1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4-0181-04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首次明確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要求,強調“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非常必要”[1]。2020年,柳州市教育工委、柳州市教育局通過與地方高校合作,積極申報并獲批為廣西教育廳思政課創(chuàng)新改革首批“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體系建設研究”先行試點單位,合力打造了柳州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研究基地(以下簡稱“基地”),使之成為柳州市思政課教師培訓基地,積極助力思政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文章將針對基地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心構建服務于柳州市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平臺的真實項目探索展開論述?;赜伞耙粓@兩廊四中心”組成,“一園”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公園;“兩廊”是思政教育文化長廊和四史學習教育長廊;“四中心”分別是思政課教師發(fā)展中心、思政課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思政課資源開發(fā)中心、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心。
一、基地構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平臺的基本依據
(一)理論依據
1.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
“社會生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礎概念,其指出社會生產實踐勞動中人是核心,揭示了人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挖掘中國歷史、文化資源優(yōu)勢,用黨的百年故事,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講好中國故事,上好“大思政課”,與實踐充分互動、與時代同頻共振,讓思政課更具有感染性和時效性。
2.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qū)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2]馬克思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活動都包含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中國共產黨實踐育人的教育觀在探索中前行,在改革中發(fā)展。
(二)實踐依據
大中小學思政課是學生思想政治價值觀形成的關鍵課程,對培養(yǎng)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基地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平臺為研究對象,既是由“大思政課”所引發(fā)的學術興趣,也是出于對現實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實踐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深切思考及實踐,是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實踐教學發(fā)展的一次積極探索。
(三)現實依據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在大、中學階段,“將思政課學習實踐情況等作為重要內容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3]。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會議的醫(yī)藥衛(wèi)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盵4]這充分說明了“大思政課”背景下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供了“大思政課”鑄魂育人的基本遵循。
二、思政課實踐教學現狀
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思政課理論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一體雙翼[5],共同服務于思政課立德樹人的目標。學界圍繞思政課實踐教學展開了廣泛研究,有的學者提出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學生直接參與的感性活動[6];有的學者提出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富含“社會實踐性內涵”的教學;有的學者提出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實踐操作為主的一系列教學活動[7]。從當前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實踐教學建設的實踐情況來看,一體化實踐教學建設過程中還面臨著一系列的實際問題與困難亟待破解,特別是在體系構建要素中的目標、內容、模式、評價等方面還存在諸多現實問題。
三、基地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心實踐
“基地”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心結合大中小不同學段的學生成長規(guī)律和思政教育規(guī)律,建設一個6種實踐教學形態(tài)和1個教學活動相結合的服務于柳州市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平臺,目的是建成具有區(qū)域特色的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實踐教學基地。
(一)基地探索“6+1”實踐教學模式
全面落實思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大思政課”背景下積極推進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按照是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要求,結合基地建設標準,建設一個集主題教育廊群、模擬場景教學、虛擬場景教學、網絡合作教學、團隊活動教學和智能互動教學等6種實踐教學形態(tài),加1個教學與活動于一體思政主題公園,搭建綜合性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全面提升。
1. 主題教育廊群
基于基地的思政“四史”學習教育長廊和教育文化長廊,建設思政教育主題展廊實踐教學模式?!八氖贰睂W習教育長廊分別是柳州地方黨史進校園主題長廊、黨史學習教育長廊、愛國主義教育長廊、中國改革開放史教育長廊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長廊。思政教育文化長廊分別以思政課建設與思政課教師成長、黨建與黨員教育、思政課實踐教學等為主題。基地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心通過讓思政課在展廊里延伸的實踐教學探索,讓大中小學不同學段的學生能移步換景感受到直觀、生動的紅色文化輸出,為思政課課外教學提供了潛移默化充足的精神食材。
2. 模擬場景實訓室
基于基地教學辯論、模擬法庭等場景的實訓室,建設模擬場景實踐教學模式。探索大中小不同學段的學生“參與——感受——理解”三步模式,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模擬場景實踐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政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從而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大中小不同學段的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機會,實現讓思政教育使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 虛擬場景教學實訓室
基于基地虛擬仿真、沉浸式等場景的實訓室,建設虛擬場景實踐教學模式。充分運用虛擬場景實景空間感的優(yōu)勢,通過靈動、沉浸體驗的方式去還原歷史場景、歷史事件,重現歷史人物,生動講述中國故事,使大中小不同學段的學生足不出校即可感受歷史文化和革命精神,接受紅色文化、紅色思想的教育。其虛擬性、共享性、交互性創(chuàng)新了實踐教學活動的形式,讓大中小不同學段的學生真正在實踐體驗活動中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理論知識,搭建起富信息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發(fā)現、主動學習關聯性知識。
4. 網絡合作教學實訓室
基于基地網絡機房合作等實訓室,建設網絡合作實踐教學模式。網絡合作實踐教學將學生劃分為小組,通過網絡形式展開合作性實踐學習,探索大中小不同學段的學生“自主——合作——見習”的實踐教學形式。以大中小不同學段的學生自主合作為側重點,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注重結合過程性與結果性評價,使學生真學、真信、真做,切實提高大中小不同學段的學生合作性學習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5. 團隊活動教學實訓室
基于基地模擬演說、訪談模擬等場景的實訓室,建設團隊活動實踐教學模式。團隊活動實踐教學圍繞大中小不同學段的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相關內容的表演、演說、訪談等設計,探索師生之間平等的交流,機動靈活的實踐教學形式,更貼近學生、打動學生,能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通過大中小不同學段思政課的團隊活動教學實踐探索,啟發(fā)學生自主思考,并通過學習和掌握的理論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強化學生的信念和已有的育德行為方式。
6. 智能互動教學實訓室
基于基地電子沙盤等場景的實訓室,建設智能互動實踐教學模式。利用思政智能實訓系統(tǒng),智能化、系統(tǒng)化讓大中小不同學段的學生體驗“歷史——現在——未來”。大中小不同學段的學生可以在電子沙盤上模擬紅軍長征、重大戰(zhàn)役、重要會議等重大歷史事件,用虛擬與現實相結合,感受我們黨百年發(fā)展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讓歷史生動起來、鮮活起來,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增強大中小不同學段的學生知、信、行三者的統(tǒng)一。
基地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心6種實踐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結合了大中小不同學段的學生成長規(guī)律和思政教育規(guī)律,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大中小不同學段的學生為主體的新時代思政課教學改革宗旨,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促進實踐教學的開展。
7. 思政主題公園
基地還有1個兼具綠地休閑、開放教學、宣傳陣地功能于一體的思政主題公園,包括地方黨史紅色文化浮雕墻、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展示臺、黨建文化黨員教育宣傳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雕塑等設施,具有濃厚學史氛圍和情懷,突出發(fā)揮地方黨史資源鮮活素材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優(yōu)勢,讓黨史學習更接地氣、入人心。
(二)基地構建“5互融通一體化”的大中小思政課實踐教學機制
1. 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
要實現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必須在以某一區(qū)域或具體城市(地方)為具體研究對象的實踐探索過程中,以問題導向來推進,聚焦跨學段層次的銜接,建立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建設。
2. “5互融通”大中小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
在搭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平臺的過程中,探索解決“5互融通”的機制建設,即互通、互聯、互補、互學、互動,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實現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的內涵式發(fā)展。
(1)探索思政課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互通型實踐教學。在“大思政課”背景下,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高度融合于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全過程和全方位。按照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要求,完善的一體化育人體系和機制,有效提高大中小學思政課的育人實效性。
(2)探索思政課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融通整合的方式,實現互聯型實踐教學,延伸了思政課課堂教學的“時空”,實現了思政課教學的即時性。構建立體化的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課程體系,線下思政課教學突出課程教學內容權威性、時效性強,線上思政課教學則體現學生教學獲取的便利性、及時性,從而更好地解決大中小思政課程的“痛點”問題。
(3)探索思政課現實教學與虛擬教學相結合,實現互補型實踐教學。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人工智能的運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形式開始被引入思政課教學中來,不僅讓教學形態(tài)突破時空限制,而且還能豐富理論敘述內容,讓教學資源更為立體、生動,使思政課教學變虛為實、虛實結合,兩者相輔相成,突破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局限。
(4)探索思政課教師與學生相結合,實現互學型實踐教學。通過營造一種平等、互學、互信的課堂氛圍,來實現師生互學,教學互轉的教學需求。這既能通過思政教師個人政治素養(yǎng)、文化底蘊、道德修養(yǎng)和仁愛情懷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也能通過多樣化的教育手段、多種教育方法并用,來調動學生學習和參與思政課的積極性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
(5)探索思政課與“勞動教育+課程思政”相結合,實現互動型實踐教學。堅持弘揚中國特色、勞動特色,貼近一線工作的社會實踐,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實踐的方式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重要的是對自己增智強美的塑造。同時,還要搭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聯合協(xié)同育人的教學體系,從而實現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大中小學教育教學全過程。
3. 基地培育“五度”思政實踐課
(1)廣度。要培育學生縱深的歷史視野、寬廣的國際視野和復合的知識視野,通過課內外銜接,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必然性。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世情、國情,把握新時代發(fā)展趨勢,立足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等,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去思考,正確地認識世界,培養(yǎng)學生的大格局和大視野。
(2)深度。思政課的理論深度不亞于任何一門哲學社會科學,在課堂上既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又要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理直氣壯講好思政課。當代大學生置身于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媒體時代,所以思政教育要整合新媒體資源,用青年話語體系吸引青年、服務青年,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客體黏性,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動有形,成為滋潤學生成長的營養(yǎng)劑。
(3)高度。優(yōu)秀的思政課必然是具有強大的理論闡釋力和現實解構力,數字化和多媒體虛擬教學是將歷史場景、故事、人物還原呈現、代入體驗,能更好地講清楚和講好中國故事,讓信仰有現實依靠。采用虛實結合的模式,闡釋了理論扎根歷史的深度和引領時代的銳度,為堅定信仰提供強大的邏輯支撐,培養(yǎng)學生理論思維和實踐能力。
(4)溫度。要解決思政課學生共鳴感的痛點,就要解決理論知識供給需求與學生情感獲得需求之間的關系。要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就要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建立自由、平等的交流。作為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拥慕處煟瑧谜胬淼膹姶罅α恳龑W生,同時關注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的“獲得感”,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
(5)厚度。思政課和“勞動教育+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要將思政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育人全過程,多舉措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重新梳理、整合教育目標,探索如何將思政育人元素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和課程思政教學當中,積極探索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與其他育人內容形成最大育人合力的有效模式。
四、小結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系統(tǒng)化的重要保障,基于“大思政課”背景下,更應結合廣西思政課創(chuàng)新改革先行試點項目,以“基地”作為研究對象,就如何構建區(qū)域性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實踐教學機制建設模式,開展基于實體機構真實運作的實證研究,立足構建區(qū)域性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實踐教學建設體系和與之相配套體制機制,使之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從而豐富完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機制體制建設,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課目標。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N/OL]. (2019-03-18). http://news.cctv.com/2019/03/18/ARTIQfuAgYriqdI P8wfUszCe190318.shtml.
[2] 習近平.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8-05-05(01).
[3]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EB/OL]. (2019-08-14).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4] 杜尚澤.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N]. 人民日報,2021-03-07(01).
[5] 劉又銀. 醫(y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D]. 遵義:遵義醫(yī)學院,2017.
[6] 顏新躍. 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J]. 萍鄉(xiāng)學院學報,2020,37(01):98-102+111.
[7] 張琦. 基于校園文化活動平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究[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1):91-93.
(薦稿人:周華,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柳州市“十四五”規(guī)劃委托重點課題“柳州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策略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21ZJ-A01);2021年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課題“柳州市大中小學跨學段思政課協(xié)同建設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21JGB18)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黎思思(1983—),女,學士,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師,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