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是每一個個體成長的起點。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積極開展古詩文品讀教學,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使之感知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風情,拓展其知識面,實現(xiàn)與古代詩人的深層次“對話”。古詩文品讀是小學生古詩文學習的入門之處,通過必要的品讀教學,有助于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參與古詩文學習,實現(xiàn)知識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雙豐收。下面筆者將按照“初讀—再讀—三讀”的順序,由淺入深,深層次探析小學古詩文品讀教學的多重進階策略。
一、初讀:設境激趣,曉文知義
1.不求甚解讀,了解詩文整體全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人對讀書的方法進行了深刻的探討?!爸豢梢鈺豢裳詡鳌保瑥娬{的是讀者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即不需要咬文嚼字、字字深入,只需要“不求甚解”地讀,整體感知古詩文的主題即可。鑒于小學生漢字儲備不多、對古詩文了解不深的現(xiàn)實,教師在引導其進行古詩文“品讀”過程中,首先,應對字詞的準確發(fā)音進行指導,并對這些字詞加以解釋,使學生對字詞義進行準確的認識。比如,“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風露寂無聲”中的“微”“露”“寂”、“不脫蓑衣臥月明”中的“蓑”等,準確拼讀及詞義把握是后續(xù)品讀古詩文的基礎和前提。其次,教師對于較難讀的句子要進行領讀,引導學生準確地進行停頓,以更好地把握古詩文的節(jié)奏。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流暢地朗讀全篇,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古詩文的整體全貌。在整體閱讀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通過現(xiàn)場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描述自己對詩文的理解和感受,以此來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
比如在古詩詞《采薇(節(jié)選)》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按照上述的幾個階段展開朗讀。第一階段,要求學生掌握字詞的準確發(fā)音。第二階段,要對相對較難理解的詩句進行重點朗讀。第三階段,教師帶領學生朗讀全文,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充分理解章法、詞法的重沓疊奏,還要對作品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美進行全面感知,從而提升學生的古詩文素養(yǎng)。
2.揣測聯(lián)想讀,把握詩文核心主題
善于大膽揣測和聯(lián)想,也是古詩文品讀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借助揣測聯(lián)想的方式進行品讀,一方面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使之可以大膽發(fā)揮想象進行古詩文內容的推測與分析;另一方面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進而對古詩文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比如對于唐代詩人韋應物的《滁州西澗》中的詩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理解,學生就可以大膽揣測聯(lián)想,探討對于詩句的見解和看法。首先,從字面意思理解,這句詩描繪了傍晚潮水漲得很急,郊野渡口沒有行人,只有一只渡船橫泊在那里的畫面,勾勒出“渡口扁舟閑橫”的景象;其次,結合詩人韋應物的個人經歷來看,他先后做過“三衛(wèi)郎”及多地刺史,深為朝政腐敗而憂慮,體現(xiàn)出其憂國憂民但又無能為力的心情。韋應物又何嘗不是一只“閑橫”的“扁舟”呢?在這首詩中,詩人韋應物是否有此寄托尚不得知,但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膽設想,從而幫助他們品讀詩文的多元價值情感,這對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
3.拓展延伸讀,實現(xiàn)內心情感代入
古詩文以生動的詞語及悠遠的意境,備受小學生喜愛,所以在進行古詩文“品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shù)剡M行延伸拓展,幫助學生實現(xiàn)情感代入,這對于增強“品讀”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教師應通過講述詩人經歷、生平事跡、歷史背景等內容進行相關延伸,這樣可以讓古詩文品讀過程更加有趣、更加活潑。比如在“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嫦娥》)這首詩的品讀教學過程中,就可以聯(lián)系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深入分析。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詩人夜不成寐的情景,室外銀河西移,牛郎織女隔河遙望;后兩句借助月宮仙子嫦娥幽居冷宮的場景,抒發(fā)自身的孤寂之感,飽含了清高文士高潔孤獨又不肯屈從現(xiàn)實的深刻意蘊。在拓展延伸品讀過程中,教師可多對詩人的生平事跡進行介紹,以此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詩詞的內涵。
二、再讀:整體統(tǒng)籌,品味文化
1.聚焦文眼品讀,實現(xiàn)詩文文化透視
文眼,是學生深入了解古詩文內容的窗口。通過聚焦文眼,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對于古詩文的關鍵詞及關鍵意象進行理解,從而“打通”全篇內容,準確把握詩人所表達的主題及蘊含的思想。比如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月亮”代表著思念、思鄉(xiāng)的情感,“竹子”代表虛心、堅韌、挺拔、高風亮節(jié)的品質,“漁樵”“白鷗”代表歸隱,“楊柳”“長亭”代表送別,“梧桐、夕陽、落花、流水”都代表凄涼、孤獨、憂愁之感。在進行古詩文品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把握文眼,從而感知詩文整體文化基調。
2.多方對比品讀,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在古詩文品讀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語感,教師可以通過多方對比朗讀的方式進行品讀教學,使學生能夠深刻領會詩文的核心思想,消除過度依賴理性分析所帶來的僵硬感。首先,以作者為主題進行古詩文內容整合,開展對比品讀。如可以將陸游的《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古詩文作品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對比品讀過程中,能夠自然而然地了解詩人陸游一生的事跡,體會其堅定的愛國熱情。其次,以相似內容為主題進行作品整合,在此基礎上開展對比品讀。如以“春”為主題開展品讀教學,王維的“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李白的“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杜甫的“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白居易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不同詩人筆下的春天不盡相同,通過對比品讀,可以提升學生對詩詞的感知力和文化素養(yǎng)。
3.小組互動品讀,深刻感知精神價值
小組互動品讀活動的開展,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還能夠讓不同小組的學生互相評價,進而深刻領會古詩文的精神價值。以《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一文品讀為例,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三組,讓各個小組分別朗誦第一自然段第二句排比句,從而讓學生充分感受文章“智”“富”“強”層層遞進的磅礴氣勢,以此來更加深刻地理解少年對于國家的重要意義,對培養(yǎng)小學生的愛國豪情具有促進作用。
此外,教師還可以積極開展“小古文故事會”活動,來有效地推動古詩文品讀教學的實施。這一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品讀情境,同時還有助于更好地增強學生的協(xié)作意識。如在《書戴嵩畫?!芬徽n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掌握了故事人物特點的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布置多項任務來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比如,從課文中選擇一處個人感興趣的情節(jié),廣泛展開聯(lián)想,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補充;化身杜處士或者小牧童,講述關于“我”的故事。學生可以自由結成小組展開討論和講述,在歡聲笑語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于課文的理解,同時其想象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三讀:感悟情理,升華思想
1.細心揣度品讀,延伸品讀深度
從縱向維度分析,教師應推崇細心揣度品讀,進而延伸品讀深度。教師應抓住古詩文的關鍵內容并圍繞此展開,將古詩文幻化成一幅幅活潑的畫面,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比如在進行《題西林壁》“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品讀時,教師可以提出“詩人在何處”這一問題,暗示無論是從遠、近、高、低,還是從東、南、西、北等各個方面,都難以洞察廬山真面目,從而讓學生真正體會“當局者迷”的道理。在品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發(fā)揮“咬文嚼字”的功夫,提升品讀效率、延伸品讀深度,并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古詩文品讀習慣。
又如,朱熹的《觀書有感》中寫道:“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痹谄纷x過程中,教師要啟發(fā)學生進行辯證思考,以“池塘”為喻,說明為學之道,必須要廣泛積累才能夠吸收新的營養(yǎng)。最后一句則是意在說明萬事萬物都在不斷的運動中,只有不斷地自我更新,才能夠獲得進步,否則就像一潭死水。為學之道亦是如此,要不斷學習、不斷積累,方可實現(xiàn)持續(xù)的進步。通過深層次地啟發(fā)學生,讓他們不僅領會這首詩的意思和主旨,同時也進一步地明白了如何學習、如何進步,這對于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都是富含哲理的詩句,在品讀過程中,教師可巧妙提示加深學生的認識,從而更好地促使其深度品讀、升華思想。
2.情理融合品讀,拓展品讀廣度
從橫向維度思考,在品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理融合的方式,拓展品讀廣度。首先,教師要多方聯(lián)動,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圍繞古詩文內容進行合理想象,從而體會古詩文的美感。其次,積極開展“古詩文經典朗誦”等實踐活動,即從古詩文中選擇有趣味的情節(jié),讓學生在此基礎之上補充故事內容并講給大家聽。如品讀楊萬里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時,就可以讓大家一起討論并補充后續(xù)的場景,這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古詩文的理解,并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又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也是飽含美感的哲理詩,這句詩字面意思是每年季節(jié)到來,花都會開得非常繁盛,而每一次來看花的人都不相同,容顏每年都在變化,寓意是萬物一直沒有變化,每年都有繁盛景象,但是人卻變老了,再也無法回到年少時期。此處可以啟發(fā)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是否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例子?讓大家暢所欲言、廣泛言說。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感知到古詩詞的美學特色,還能對古詩詞蘊含的哲理有更深入的理解,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古詩文綜合素質產生了較好的推動作用。
四、結語
對于小學生來說,其文學知識儲備不夠、對古詩文了解不深,這往往會讓他們在古詩文學習中“望而卻步”。因此,對于教師而言,應講究藝術技巧,按照“初讀—再讀—三讀”的順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展開教學。在初讀教學中,設境激趣,讓學生曉文知義把握古詩文全貌;在再讀教學中,溫故而知新,把握古詩文文化及精神思想;在三讀教學中,注重從細心揣度品讀、情理融合品讀出發(fā),實現(xiàn)深度和廣度的延展。唯有如此,才能夠讓小學生在古詩文品讀中,品出文化、悟出情理、蕩滌情感、淬煉人格。
(作者單位:甘肅省渭源縣清源鎮(zhèn)星光學校)
責任編輯:莊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