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一書院”語文課程基地在數(shù)十年的求索歷程中,始終高揚語文樹人的旗幟,以“修身養(yǎng)學”為育人主張,“交疊影響域”是其基本樣態(tài)與運行方式。在修學策略層面,它倡導“新學力”,主要包括個人的學習經(jīng)驗、多元的自修能力、恒定的學習品質等,成為書院修學對課堂學習的補益和提升。
關鍵詞:天一書院;修身養(yǎng)學;“交疊影響域新學力”語文課程
“天一書院”是江蘇省天一中學的語文課程基地。在數(shù)十年的求索歷程中,它始終高揚語文樹人的旗幟,以“修身養(yǎng)學”為育人主張,貫通書院研修與課堂學習,推進語文育人方式的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本文試從宏觀層面詮釋育人理念與愿景,從中觀層面介紹基本樣態(tài)與運行方式,從微觀層面呈現(xiàn)修學方式對課堂學習的補益,對“天一書院”的語文課程建設稍做梳理。
一、修身養(yǎng)學:“天一書院”的育人理念與愿景
(一)扎根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凸顯人文主義價值
語文育人,語文是載體,語文的教與學是路徑,育人是目的?!疤煲粫骸痹谏羁汤斫狻靶?、齊、治、平”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借鑒“修身明理,傳道濟世”的書院教育智慧,提出“修身養(yǎng)學”的語文育人主張——修養(yǎng)君子人格,修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力圖以“修”“養(yǎng)”來扭轉功利主義的“應試”學習的弊端?!靶奚眇B(yǎng)學”,以“為學生的精神發(fā)育和終身學習奠基”為目標導向,既關注可評價的“成才”結果,更關注“自我砥礪、不斷進步”的“成人”過程。
中學階段是生命拔節(jié)的關鍵階段,是生命主體在文化意義上的“新的誕生”。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認為,中小學語文教育應當著眼于培育“青春的精神”,“它既符合青少年的生理與心理的發(fā)展的特征,同時也是一個人健全生命的基礎”①?!疤煲粫骸碧岢靶奚眇B(yǎng)學”,力圖以“修”“養(yǎng)”的寬厚從容,來匡正“應試”的急功近利,努力消解學生應對考試分數(shù)、教師應對績效考核、學校應對評估指標的語文“現(xiàn)代病”,找回語文的“人文滋養(yǎng)”“青春夢”以及語文教師應有的“農(nóng)夫式的力耘和靜候”。
(二)以“修身之道”與“養(yǎng)學之方”為關鍵
書院傳統(tǒng)比較系統(tǒng)地解答了“人”與“學”的關系問題。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以當代教育視角解讀書院傳統(tǒng):“中國傳統(tǒng)書院的根本精神,我以為就是教之以‘為人之道、為學之方2”"探究人本主義和學習中心的實施策略,實質上是討論成人與成才、知性與德性如何兼顧統(tǒng)一的問題。圍繞這一問題,“天一書院”把“修身之道”與“養(yǎng)學之方”作為關鍵任務。
修身修學統(tǒng)一,引導學生修養(yǎng)君子人格,是“天一書院”的修身之道。培育君子是中華民族的道統(tǒng),也是中華傳統(tǒng)對“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宣告。君子善于通過學習完善自我,具有優(yōu)秀公民的美德與才干,從而“講信修睦”“兼善天下”。1914年,梁啟超先生在清華大學做主題為“君子”的演講,以《周易》中的“乾”“坤”二卦,闡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君子精神。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牟鐘鑒先生提出新時代君子的“人格六有”:有仁義,立人之基;有涵養(yǎng),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擴人之胸;有坦誠,存人之真;有擔當,盡人之責。?(天一書院”把“修身一養(yǎng)學一濟世”作為學生成長的完整履歷,期待在書院涵養(yǎng)三年的學生能夠擁有“積極人格、宏觀視野、卓越思維、未來能力、濟世情懷”的新時代君子形象?!疤煲粫骸币龑W生閱讀文化典籍,探究君子的內涵,有利于學生在歷史典例中發(fā)現(xiàn)個人的意義,在由各行各業(yè)關聯(lián)的人類社會中認知自己的價值,進而引導莘莘學子把自我精進的修養(yǎng)過程與個體肩負的家庭、社會責任緊密相連,并且持續(xù)一生。
促進學習方式創(chuàng)新,幫助學生建構個人的學習策略,是“天一書院”的養(yǎng)學之方。身處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化社會,面對未來世界的種種不確定性,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培養(yǎng)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因此,建構適合個人發(fā)展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否則,學生容易淪為“知識虛胖者”“信息復制者”和遇到問題一捅就破的“氣球人”。(天一書院”強調“養(yǎng)學”!一指系統(tǒng)化滋養(yǎng),強調環(huán)境、資源、導師、課程融通的“浸潤式養(yǎng)育)二指過程化修養(yǎng),強調“學、問、思、辨、行”的自我砥礪、不斷進步的全過程%三指自主性研修,借鑒書院傳統(tǒng)“自修研究”的智慧,為每一位學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學生“通過自我教育而使目光變得明澈”,而且“個體能夠建構忠實于自身的習得方式
二、“交疊影響域”!天一書院”的基本樣態(tài)與運行方式
美國社會學家喬伊斯·愛潑斯坦基于“交疊影響域”理論提出家庭、學校、社會對兒童成長產(chǎn)生疊加影響,且疊加區(qū)域越大效應越大?!疤煲粫骸苯梃b這一理論,整合“教室、社團、社區(qū)、高?!苯逃Y源,組織“主題、項目、文化活動”,溝通“學伴、導師、領域精英”。書院是優(yōu)秀的文化交疊影響場域,古代書院兼具藏書、講學、祭祀與學術研究等功能,既是師生共同生活的溫馨家園,也是文脈道統(tǒng)相承的精神道場?,F(xiàn)代大學書院制則以書院和學院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方式,融通課堂教育與課外研修,聯(lián)系學術與生活,豐富文化實踐,促進自我管理?!疤煲粫骸弊鳛榻淌?、課堂的補充、延展,以“成長在書院”為愿景,以“修身養(yǎng)學”理念,是集藏書、講學、社團活動、文化實踐、成果發(fā)布、師友交往等功能于一體的大語文場域?!疤煲粫骸钡倪\行方式,主要基于環(huán)境陶冶、學習組織、教學關系、涵育課程、自修策略的良性互動和交疊影響?!敖化B影響域”成為“天一書院”的基本樣態(tài)和運行方式,具體內涵如下:
其一,浸潤式修身環(huán)境,激發(fā)“人”“文”互動。語文是“人文學”,語文學習,應該發(fā)生在個體生命、師生生活和人文環(huán)境的良好互動中。天一書院坐落在映天湖南岸,取天一生水、水潤萬物之意。從教學樓到圖書中心,書院各部輻輳于國學館。國學館正中設天一講堂。講堂是開放式空間,便于組織書院“講會)講堂中央安置講席,左右分列學生座席,“遠近間三席,可以問”,恰當?shù)木嚯x詮釋著“我一你”精神相遇的對話哲學。國學館中軸樹立八根紫銅柱,鐫刻“天地、政通、禮樂、詩騷、二圣、七賢、史鑒、藝林”八圖,上溯天地宇宙、政通人和、禮樂教化、詩騷風雅等文化精髓,追慕孔子、周公、荊軻、七賢等先賢風尚。出國學館,右望百草園綠影婆娑,可以藏、修、息、游,人格品行與自然生態(tài)相關聯(lián),體認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意趣;左眺涂鴉墻曲折百米,涂鴉墻曾有學生手繪東林書院“麗澤堂”“依庸堂”場景,在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碰撞中呈現(xiàn)“生活在書院里”的美好向往。
其二,大語文修學社區(qū),打開學習的邊界?!疤煲粫骸笔腔谡Z文學科的人文養(yǎng)學社區(qū),統(tǒng)轄天一詩社、天一文學社、天一史哲社等18個大語文社團,圍繞核心素養(yǎng)展開“破墻”式修學。學生感慨:“我喜歡逗留在這里,因為這里都是和我趣味相投的人?!倍嗄陙?,各社團師生提出了如下課程主張!“國際視野,民族情懷)西學中心社團)%認識自我,止于至善”(哲學中心社團'“像史學家一樣思考)史學中心社團'“做人地和諧的踐行者與倡導者”(人地中心社團)……課程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學習的實踐屬性和過程屬性,均得以彰顯。打開學習邊界之后,語文課程有了“博雅”的品相,正如成尚榮先生所說:“語文既要守衛(wèi)自己的邊界,完成獨當之任,又要善于打開邊界,向其他課程學習,構建課程共同體,為學生搭建更高更寬的平臺?!?!
其三,“講會制”修學平臺,讓中學生擁有自己的選題和導師。書院“講會制”,是指古代問一'書院內部、不問書院之間、書院與地方之間以“講會”這一學術組織為平臺,以學術論辯式的“會講”活動為特色形成的一系列規(guī)范體系?!疤煲粫骸苯梃b“講會制”開展課程基地的學術活動有:(1)借鑒門戶開放的理念,規(guī)劃“高校一中學”共育課程,如“復旦大學·天一書院史哲類專題閱讀”“江南大學4天一書院文學閱讀鑒賞課程)&)借鑒“學在講堂、習在齋舍”的策略推進自主研修,課堂學習以單元研讀為主,而每周的選修課程則以專題研修為主,課堂重“學”而書院重“習”,收獲了“得法于課堂,得益于課外”的效應。&)借鑒“會講”的方式推進課程實施,學生既能在課堂里接受中學教師的普適性指導,又能在書院社團里聆聽大學教授的學術性高論,和研究生一樣擁有自己的選題和學術導師。
三、培養(yǎng)“新學力天一書院”的修學方式創(chuàng)新
佐藤學在接受鐘啟泉的訪談中,提出了“新學力”觀,即培養(yǎng)一種體現(xiàn)主體性、個性,促進思考力、判斷力、創(chuàng)造力、合作力的觀念,打破偏重識記理解的、純認知型的、應試正解式的“應試學習力”觀念?!疤煲粫骸背珜У摹靶聦W力”,主要包括個人的學習經(jīng)驗、多元的自修能力、恒定的學習品質等,這也是書院修學對課堂學習的補益和提升。
(一)以積累經(jīng)驗為目標開發(fā)選修課程
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jīng)驗的改造”,學習經(jīng)驗應該和生活、生長一體。鮮活的可遷移的學習經(jīng)驗,是在向社會生活、生命成長和個性化學習開放的過程中連續(xù)不斷的重組與改造中獲得的。為此,我們的書院選修課程開發(fā)和實施遵循“四位一體”機制?!耙惑w”即學習經(jīng)驗和生活、生長一體,“四位”則具體包括如下內容:
一是厘清課程內涵,明確雙維考量。佐藤學認為課程是“教師所組織的、學生所體驗的學習經(jīng)驗(履歷)”,課程重視的不是“學科”領域,而是“學習”領域。學習領域的選修課程是學生自主地、合作地展開語文實踐活動能動的、活動式的學習。圍繞個人優(yōu)化學習經(jīng)驗的目標,我們從兩個維度考量教與學:(1)學生是否在真實情境中完全參與“學、問、思、辨、行”的過程%2)學生是否在文化實踐中積極建構自己的語文經(jīng)驗和意義。
二是優(yōu)化素養(yǎng)立意的課程體系。以語文素養(yǎng)為綱,對接國家課程18個學習任務群,特別考慮對接社會生活、個體成長、自主研修的情境,“天一書院”規(guī)劃了“中國文化與母語智慧”“文化經(jīng)典與修身”“交際情境中的表達交流”“當代文學與社會研究”“多樣性表達與審美批判”五大方向選修課程,每個方向提供2—3門可選擇的課程,每門課程有6個學習單元,在12周內以講授和自修結合的方式完成。
三是完善課程修學大綱。修學大綱是師生之間教與學的“契約”,每一個課程單元均包括學習任務、思考點、閱讀文獻、探究性議題和延展性要求——學習任務明確獲得學分必須完成的過程履歷與成果匯報要求;每一講需列出思考點促進學生自覺反思、批判質疑;每一課程單元需列出必讀書目、選讀書目等閱讀文獻,必讀書目要確定重點研究的章節(jié);每一講結束均要布置小組討論議題,每一門課程單元學習結束后,在若干議題中選擇探究性專題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導師提出延展性要求,課程延展包括議題式辯論、話本劇編寫、游學考察報告、主題性學習日志等。
四是推行“大班授課、小組研討”制度。好的教學方法,不是基于學科,而是基于問題。每個課程單元都包括導師講授、議題式討論、專題性探究,基于修學主題,依據(jù)導向性、真實性、思辨性原則確立總議題和子議題,以議題為教學紐帶,整合情境、任務、活動等關鍵要素組織教學。其中,每個課程單元組織2次小組專題探究活動,不完成不能修滿學分;每一課時單位中,議題式討論占三分之一時間。
(二)以文化實踐為主線提升語文學習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了“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的要求。從布魯納等學者提出語言獲得理論、社會交往說、語言習得理論等學說以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質便受到重視。美國《K-12科學教育框架》指出!我們的期望是,學生將親身投人實踐,而不只是學習關于實踐的二手資料?!保?/p>
鐘啟泉先生曾經(jīng)提出21世紀提升“學習力”的CSSC學習模式:學習者積極建構知識與技能的“建構性”,學習者積極運用學習方略的“自控性”,學習者從文化脈絡中獲得充分理解的“情境性”,以及學習者多方合作開展活動的“協(xié)同型”。②借鑒CSSC學習模式的智慧,“天一書院”以文化實踐為主線的修學策略突出“一核五要素”。以“自主修習”為核,滲透五個導學要素:(1)主題,這是思考與交流的載體,需要在導師幫助下甄別價值和意義。(2)情境,把學習主題置于生活的“十字路口”,讓文本與社會、人生發(fā)生關聯(lián)%3)支架,在學生的既有經(jīng)驗和新的學習主題之間搭建橋梁;(4)協(xié)同,在形成自我見解的同時在人際交互中提升。(5)進階,在認知沖突中螺旋式進階,使挫折與提升維持平衡。
同時,我們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優(yōu)化“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自修與探究、調查與研究”四類語文學習方式,提升語文學習力。
一是體證式閱讀與鑒賞?!绑w”是涵泳體會、切己體察,閱讀鑒賞脫不開“身”“心”兩端的推求%證”是踐履印證,語文的意義必須在社會與人生中追索。我們在實踐中,初步明確了體證式閱讀與鑒賞的路徑:涵泳感悟一批注體味一切己體察一表達遷移一日志體證。前兩個環(huán)節(jié)重在披文人情,關鍵在“身臨其境”中間兩個環(huán)節(jié)關注閱讀思辨,關鍵在“切己體察)所謂日志體證,是指借鑒書院傳統(tǒng)中的“日志學習法”,以“行事日志”“讀書日志”自我督促,關鍵在躬行踐履,“反身而誠”。
二是思辨式表達與交流。把“以負責的態(tài)度表達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感受和思考”作為指針,鼓勵學生思考社會事件,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的意趣;引導學生以追問與對比的方式思辨,提升思維品質;指導學生用思維導圖厘清思維,讓思路可視化。初步形成了思辨式表達與交流的路徑:省察生活一形成己見一聯(lián)比辨析一審議修正一發(fā)表并評價。
三是專題式自修與探究。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個性化學習,借鑒書院教育傳統(tǒng)中“從游”“叩問”“問難”“切磋”“日記學習法”等自主研修方式,倡導以專題的方式推進探究式學習,初步形成了專題化自修與探究:“梳理積累一形成專題一群文比照一對話質疑一精思歸納”的路徑。
四是鄉(xiāng)土式調查與參與。在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過程中,調查研究和社會參與受到學生青睞。在探索實踐中,初步形成了調查研究與社會參與活動路徑:協(xié)商主題一資料查詢一編制計劃與過程一實施調查一交流審議一提交報告?!疤煲粫骸碧貏e重視鄉(xiāng)土文化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因為鄉(xiāng)土之愛是自我與家庭、親友、鄰里之愛的延伸,也是社會、國家和人類之愛的起點。我們選擇家鄉(xiāng)某個特定的文化現(xiàn)象開展專題研究,了解其淵源及其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引導學生走出書齋,讀懂社會,看清世界,并以尊重差異的立場和包容的心態(tài),對常見的鄉(xiāng)土文化現(xiàn)象作出評價與反思。
(陸鋒磊,江蘇省天一中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敖K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