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琳
湖北省劉道玉教育基金會持續(xù)投入“路石書屋鄉(xiāng)村兒童繪本閱讀項目”建設,已在湖北省內(nèi)建立20個校園“路石書屋”,累計提供繪本閱讀培訓3000余人次?;貙W校教師在劉道玉“創(chuàng)造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了閱讀教學探索與實踐,助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整本書閱讀兼具內(nèi)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厚重性,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筆者以《紙飛機》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立足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探索基于教材單元主題的整本書閱讀策略。
一、強調(diào)立德樹人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養(yǎng)之首。這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編排了《古詩三首》《少年中國說》《圓明園的毀滅》《小島》四篇文章。它們的體裁和形式不同,但都表達了愛國主義情感。筆者結合愛國主義主題選擇了兒童文學作家左昡的作品《紙飛機》,作為課外閱讀書籍。《紙飛機》是我國為數(shù)不多的直面戰(zhàn)爭的兒童文學作品,以經(jīng)歷“重慶大轟炸”的一個家庭中的孩子為敘述視角,書寫了那場戰(zhàn)亂。書中還穿插了重慶的民俗、飲食起居、方言等充滿地域特色的元素,可讀性強。
在《紙飛機》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圍繞學生興趣設計了以下學習活動。一是指導學生通讀本書第三章《日月歌》,邊讀邊思考:飛機轟炸后,不能回家的民眾聚在長江邊上吃火鍋,這代表什么?通過討論,學生得出結論:飛機轟炸后,民眾不是哭天抹淚,而是聚到長江邊淡然地壘石為灶,埋鍋做飯,甚至吃起火鍋,這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于苦難的鄙視和超越。二是指導學生朗讀“那就好,有酒有泡菜,這日子就倒不了”“夠了夠了!有這壇子泡菜,小日本就炸不垮我們”,并說一說對這兩句話的理解。通過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上述兩句關于“吃”的句子在書中隨處可見,表現(xiàn)了中國勞動人民應對戰(zhàn)爭災難時的從容與堅定,展現(xiàn)了重慶人的骨氣和力量。三是引導學生自由朗讀“防空洞里,我和金云、小寶緊緊地靠在一起……我就不信小日本能把全中國的人都炸死!”這部分內(nèi)容,讀出普通民眾的抗爭精神,進一步體會本書“愈炸愈強”的主題思想。
另外,在拓展交流環(huán)節(jié),教師還引導學生了解了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代表英國政府和人民致電重慶人民的內(nèi)容,借第三方國家政要的贊譽烘托這座英雄之城的精神,幫助學生理解重慶人民以巨大的犧牲和貢獻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的主題思想。
二、培養(yǎng)語用能力
《紙飛機》以兒童視角來寫,書中糅合了童趣洋溢的巴渝兒童謠、傳說言子等,充滿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小說第一章《四季歌》就有6處寫了巴渝兒童謠,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后,選一首最有感悟的童謠,思考其內(nèi)涵。如:川軍出川是光腳板,一件單衣身上穿/并且軍服已在爛,肩頭膀子亮在門前/大雪紛紛往下散,冷起來只有咬緊牙關/再冷都要上前線,你們想慘然不慘然……這是小說中祥華哥哥出川抗日后,祥文姐姐給“我”唱的一首童謠。教師引導學生逐句分析童謠后,再來描述“川軍出川抗日”的場景,促進學生對“國難”最真實面目的認識,最后總結童謠特點。這樣教學,讓學生經(jīng)歷了語料積累、語感建構、語理習得的過程,提升了語言能力。
書中眾多的童謠在戰(zhàn)時已成為教育下一代立志救國的載體。教學中,教師抓住這個載體,引導學生以個人讀、齊讀、分角色讀、伴讀等形式朗讀童謠,借助童謠了解戰(zhàn)況、戰(zhàn)景,很好地促進了學生對書中人物情感的理解。童謠的融入,使沉重的戰(zhàn)爭畫面顯出舉重若輕之感,這是值得學生品味的寫作手法。
三、強化思維發(fā)展
閱讀《紙飛機》時,教師引導學生借助目錄理清寫作脈絡,整體感知全書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課堂上,教師引導:“全書分為五章,以首章戊寅年‘四季歌開篇,中間有‘山水歌—日月歌—天地歌,最后收結于壬午年的‘四季歌。從這樣的目錄安排中,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秘密?”學生討論后發(fā)現(xiàn),開頭的“四季歌”描寫了幸福美好的一家人;中間的“山水失色、日月無光、天地哀號”,表現(xiàn)了主人公金蘭家經(jīng)歷了失去母親、重組家庭的過程,僅?!拔摇笔恰班駠鳌钡模唤Y尾的“四季歌”意味著又一個四季輪回開始了,重慶人民又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書中“紙飛機”一詞多次出現(xiàn),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紙飛機”的部分,討論其意義,并歸納其意象。學生很感興趣,小組合作探究后發(fā)現(xiàn):第一處出現(xiàn)在和平年代(第14頁),紙飛機是無憂無慮的歡樂童年的象征;第二處出現(xiàn)在離散的日子(第63、68頁),紙飛機代表“我”對全家聚合的渴望;第三處出現(xiàn)在重組家庭時(第168頁),紙飛機是“我”內(nèi)心中的來自媽媽的撫慰;第四處是當和平再次到來時(第248、292頁),紙飛機代表著“我”完成了哥哥沒有完成的愿望,也代表了“我”對歷經(jīng)艱難的親人的摯愛,還展現(xiàn)了“我”對美好生活的珍視;第五處出現(xiàn)在日寇瘋狂轟炸重慶的時候(第182、211、212頁),紙飛機是“希望”的象征,引導著人們沖破戰(zhàn)爭的廢墟,度過艱難的時刻。另外,在《紙飛機》全書中,日軍的戰(zhàn)爭行動都是以飛機轟炸重慶出現(xiàn),但是,即便擁有強大的空戰(zhàn)能力,日軍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這說明戰(zhàn)時的日本飛機是名副其實的“紙飛機”。此為第六處紙飛機。以上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借助閃回閱讀策略深挖文本,品味文本利用重復的表現(xiàn)手法形成勾連,強化讀者閱讀印象的特點,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歸納、判斷、推理等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與作者深度對話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了本書的創(chuàng)作意圖。
四、提升審美品位
《紙飛機》用“紙飛機”及其延伸的“天空”意象映射童年視閾中的“黑暗”,形成對照感強烈的“兩個世界”:一是用純真孩童手中的“紙飛機”與和平時期的天空隱喻自由、美好的生活;二是用侵略者的飛機和遭受轟炸時的天空映照戰(zhàn)爭暴行和巨大災難。這二者在文本中共生,形成了這篇小說獨特的審美張力。
在整本書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品析上述兩處意象。例如,教師先引導學生品析“游園會回來,哥哥給我和金云一人折了一架紙飛機……還在紙飛機的翅膀上畫上了兩面國旗”(第14頁),讓學生找出紙飛機和想象中飛機的區(qū)別,理解轟炸前的紙飛機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歡樂童年的象征。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品析“快燒到最后一片時,我停了手。把那片寫著‘火!火!火!的報紙留了下來,折成了一架紙飛機。我想,等我回到曙光巷的家里去,就掛這架新的紙飛機——火飛機”(第182頁)。這句話中的“報紙”是轟炸后哥哥帶回的一張“我”不曾見過的報紙。通過閱讀,學生理解了“火飛機”背后的含義:“我”把記錄日軍投下細菌彈的一份秘密報紙折成“火飛機”,這是明寫日軍的戰(zhàn)爭暴行,暗寫“我”對敵機的蔑視和仇恨。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兩段話中對“飛機”的描寫,促進學生理解自由與死亡、美好與暴行同在的戰(zhàn)區(qū)兒童的生活,品味本書用語言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這樣教學,促進了學生正確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的形成。
(作者單位: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南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