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翔 朱宇
摘? ? 要:文化意識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鑒賞,是學生在新時代表現出來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選擇。利用多模態(tài)語篇提升文化意識的教學可以從“豐富模態(tài)建構,補充文化引言”“增強模態(tài)荷載,豐富文化注釋”“綜合模態(tài)資源,比較文化異同”“拓展模態(tài)資源,開拓文化視野”四個方面展開,以打破學生文化學習的時空限制,更好地為學生的自主文化學習提供語言素材和思辨角度。
關鍵詞:多模態(tài)語篇;文化意識;初中英語
文化意識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鑒賞,是學生在新時代表現出來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選擇[1]。文化知識的教學應以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形成為目標,“讓學生在發(fā)展學習能力的同時,對多元文化形成鑒別賞析能力,進而加深對各國文化和多元世界的理解”[2]。目前的初中英語教學存在“缺乏文化深度解讀、缺乏文化思辨、缺乏文化育人”等問題[3]。
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項高階要求,具有上位的意識形態(tài),也需要下位的素材挖掘[4]。語篇是素材的重要來源。與純文字模態(tài)語篇相比,多模態(tài)語篇在創(chuàng)設主題語境、傳遞文化內涵、激發(fā)學生興趣等方面更加生動、有效[5],有助于學生以直觀或間接的形式體驗和感知文化。基于此,本文建構了如圖1所示的利用多模態(tài)語篇提升文化意識的教學模式。
一、豐富模態(tài)建構,補充文化引言
在單元導入部分,教師可以補充文化引言,為學生理解單元主題作鋪墊。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引言要突破單一模式,給予學生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幫助學生更好地從文化角度感知單元主題。與純文字模態(tài)的文化引言相比,多模態(tài)的文化引言是由語言模態(tài)與圖像模態(tài)組成的視覺綜合體。就語言模態(tài)而言,教師要在語篇文本層面關注字體、排版等具有特定表意功能素材的意義建構。就圖像模態(tài)而言,文化引言應包括相匹配的圖片、音頻或視頻,用于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加深學生對單元主題的理解。圖片既可以是與文化引言作者相關的圖片,也可以是與文化引言內容相關的圖片;音頻既可以是作者的原聲朗讀,也可以是英美人士的音頻朗讀;視頻既可以是電影、演講片段,也可以是相關主題內容的視頻(附有文化引言字幕)。多模態(tài)的文化引言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學習體驗,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感知單元主題。在選擇多模態(tài)的文化引言時,教師需關注以下三個要點:一是貼合主題,兼顧中外,即文化引言不僅應緊密聯系單元主題,幫助學生深化對主題意義的理解,而且應兼顧中外名人名言;二是留白思考,譯文后置,即文化引言的譯文不應緊隨其后,而應以注釋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后期自主學習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在比較分析中體會中西方語言差異的能力;三是朗朗上口,易于誦讀,即文化引言應短小精悍、文字雋永,便于學生反復誦讀,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下面以譯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以下簡稱“譯林版教材”)八年級下冊Unit 5 Good manners為例進行闡述。該單元圍繞禮儀這一主題展開,教師可以引入文化引言“Manners maketh man.”(英國諺語)。具體而言,教師首先呈現英國電影《王牌特工》片段(該片段臺詞中有“Manners maketh man.”),讓學生觀看電影并關注人物的著裝,思考該文化引言的內涵。然后,教師呈現三種譯文,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發(fā)表個人觀點。譯文如下:
譯文1:舉止造就人品。
譯文2:觀其待人而知其人。
譯文3:不知禮,無以立也。
絕大部分學生認為譯文3最佳,該譯文不僅符合“信、達、雅”的基本要求,而且出自中國儒家經典《論語·堯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符合古英語“maketh”的用法。這一文化引言不僅可以喚醒學生關于單元主題的圖式,使學生了解禮儀與做人之間的關系,而且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單元主題的理解。
二、增強模態(tài)荷載,豐富文化注釋
譯林版教材的“附錄”部分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文字注釋,可以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支架,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認知策略,拓寬學生知識的廣度。然而,純文字注釋難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文化體驗。增強模態(tài)荷載,豐富文化注釋,可以促使學生對文化知識形成立體化理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增強模態(tài)荷載,豐富文化注釋。其一,利用多模態(tài)網絡資源補充最新背景知識,提升學生文化學習的自主性。教材中有些文化內容不能完全反映當今世界的發(fā)展,這就需要教師利用互聯網交互資源進行適當的補充說明。例如在譯林版教材九年級下冊Unit 4 Life on Mars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VR技術感受太空探險,進而編制火星車“祝融號”的雙語文化注釋。其二,借助雙語多模態(tài)語篇,補充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傳播能力。學生有時不能流利、得體地用英語表達一些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采用文化注釋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傳播能力。例如譯林版教材涉及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教師可以增補其雙語封面圖片,提升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其三,補充文化信息荷載,加深學生的文化學習體驗。多模態(tài)語篇反映英語教學的新要求和新理念。教師可以以多模態(tài)的方式增強文化信息荷載(如在紙質媒介上附上視頻、音頻、圖片或網站資源的二維碼),改變傳統(tǒng)的以文字介紹為主要形式的文化學習方式,加強學生的文化學習體驗??紤]到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利用網站、視頻等多模態(tài)資源的文化注釋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在真實語境、不同語篇中加深對文化現象的理解。
下面以譯林版教材七年級下冊Unit 1 Dream home的Welcome to the unit板塊為例進行具體闡述。Welcome to the unit板塊A部分呈現了六個國家標志性地標的英文名稱及其圖片(如加拿大的國家電視塔)。然而,“附錄”部分只標注了“The CN Tower is in Toronto.”,沒有對這一地標建筑進行詳細介紹,使得很多學生對其缺乏了解。為此,教師設計了課前五分鐘英語微講座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豐富加拿大國家電視塔的相關知識。在活動中,學生不僅分享了介紹加拿大國家電視塔的語篇,還展示了具有多模態(tài)特征、紅白相間的加拿大國家電視塔的標志(如圖2所示)。此外,學生還提出“What is the colour of the logo and why?”“What does ‘LA TOUR mean?”等需要在理解多模態(tài)語篇的基礎上,結合文化知識,通過觀察、聯想、比較等技能思考語言現象背后的文化內涵(如加拿大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法語)的問題,體會英語學習的趣味性,提升人文素養(yǎng)。
三、綜合模態(tài)資源,比較文化異同
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文化意識,是要使學生能夠感知語言學習中的文化意涵,樹立世界眼光,增加國際理解,認識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對不同文化持尊重和包容態(tài)度,能夠觀察、分析、比較中外文化之間的異同,作出自己的評價[6]。通過比較文化異同,學生可以深刻理解文化內涵,重溫熟悉的本國文化,提高關于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水平,并對不同文化形成尊重、寬容的態(tài)度[7]。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綜合文本、視頻、音頻等多模態(tài)學習資源,讓學生在充分感知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對多元文化持包容態(tài)度,進而能夠敏銳地分析和鑒別文化現象所反映的價值取向。
文化比較的路徑可以從“尋異”與“求同”兩個方面著手,即不僅要關注文化的“異”——差異性,也要關注文化的“同”——共通性。就“尋異”而言,文化知識的學習不應限于了解和記憶具體知識點,更重要的是發(fā)現、判斷其背后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8],即探究語言差異背后的價值觀或思維方式。價值觀或思維方式由于依附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在文化比較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探究文化差異,拓寬學生思維的深度。譯林版教材八年級下冊Unit 5 Good manners 的Study skills 板塊主要介紹了六句英國諺語,并配有插圖。針對諺語“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教師布置任務“What are some Chinese sayings about team spirit? Choose one that you agree with and draw a picture about it.”。學生繪制出“眾志成城”“同舟共濟”等成語的圖畫。這一文化比較活動不僅要求學生比較中西方語言差異,而且促使學生從更深層次思考中西方思維方式的異同。就“求同”而言,教師應關注差異中隱含的共性。教師要意識到雖然世界是多元、多樣化的,但它也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命運共同體。這就需要教師在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背景下,探究差異背后的共性與共同價值。例如,在譯林版教材七年級上冊Unit 5 Lets celebrate的Welcome to the unit板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三段關于外國節(jié)日的視頻,并提出問題“What Chinese festivals are similar to each of the three festivals in the video?”。這一依托視頻資源的文化比較活動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單元話題“節(jié)日”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觀察、分析、總結和歸納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總結出許多中西方節(jié)日都有“萬家團圓、合家歡聚”的意蘊。
四、拓展模態(tài)資源,開拓文化視野
為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教師可以在每個單元學習后推薦視頻、音頻等多模態(tài)文化學習資源,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文化知識,獲得多維的文化技能,進而汲取文化精華,形成文化態(tài)度。學生可以基于這些多模態(tài)拓展學習資源,通過制作電影解說視頻、微電影,繪制有聲明信片,繪制海報等活動表達自己對于主題的理解,實現從理解多模態(tài)語篇到創(chuàng)作多模態(tài)語篇的飛躍。例如,譯林版教材九年級上冊Unit 4 Growing up 的Integrated skills板塊,其教學內容是介紹安妮·弗蘭克的日記——《安妮日記》。單元主題是growing up,單元的育人價值體現在孩子們成長經歷中所表現出的善良、純真、樂觀、勇敢等品質,反襯出戰(zhàn)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從學情上來看,九年級學生對二戰(zhàn)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數學生沒有讀過《安妮日記》,也沒有深入思考過戰(zhàn)爭對成長的影響?;诖?,教師在單元學習后為學生推薦電影“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影片講述的是二戰(zhàn)期間,一位德軍司令官的兒子Bruno隔著鐵絲網與集中營里一個名叫Shmuel的猶太小男孩成為好朋友的故事),并讓學生制作一個約三分鐘的電影解說視頻。一名學生以電影臺詞“My best friend for life”為名制作電影解說視頻,并配有旁白“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 deed.? It is true that Shmuel is Brunos best friend for life. But Bruno had never thought that his life was so short. He chose the purest friendship at the cost of his life. Is it worth doing? I think so.”,傳遞出孩子們在戰(zhàn)爭困境中頑強不屈、樂觀向上的精神,即以二戰(zhàn)中孩子勇敢成長的故事彰顯育人價值,契合單元主題growing up。
在文化意識培養(yǎng)中引入多模態(tài)語篇,體現了文化教學的新特點和信息化時代的趨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內涵,增強文化體驗。同時,結合音頻、視頻及網絡資源的多模態(tài)語篇有助于打破學生文化學習的時空限制,更好地為學生的自主文化學習提供語言素材和思辨角度。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豐富的線上、線下學習資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情和興趣,進行自主探究,開展文化比較和文化鑒賞活動,實現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目標。[□][◢]
參考文獻: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23.
[2]郭翔.初中英語教學中多模態(tài)語篇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8(8):29-33,46.
[3]宋清潔.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2):48-53.
[4]王穎婷.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7):45-49.
[5]方涵,劉鈺. 基于多模態(tài)語篇的高中英語看的教學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7):20-25.
[6]梅德明,王薔.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63.
[7]武和平.作為核心素養(yǎng)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及文化教學[J].英語學習,2015(12):12-14.